APP下载

浅谈如何提高公民参与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作用和意识

2013-08-15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财经与管理系罗嘉泉

电子世界 2013年16期
关键词:危机意识危机公民

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财经与管理系 罗嘉泉

公共危机管理的目标是建立以满足社会抗击危机的安全需求为核心的组织框架和运作机制,最终把危机放在的破坏力降低到最小程度。2003年非典危机、2008年初南方百年未遇特大雪灾以及5月12日四川汶川地区8级强烈地震……一系列突发的公共危机事件考验着我国以政府为主导的危机管理体系。公共危机发生之时,社会公众是突发性危机事件直接威胁的对象。良好的公共危机管理需要广大公民以合法有效的形式,通过科学化、制度化的渠道和途径,有秩序地参与到政府危机管理活动的过程中来。公民参与危机管理,不仅仅是表现为个体的单独行动,而且需要通过各种社会组织(包括非营利性组织和营利组织)来发挥公民参与的集体力量。现阶段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过程中,在危机发生的每一个阶段,公民参与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公民的参与有效地提高了社会的整体危机应对能力和政府危机管理的效能,大大减少了危机带来的损失。

一、公民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现实意义

政府危机管理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政府的作用,而且受制于公民参与的有序性。不论是在危机预警阶段,还是在危机发生后的救助阶段,都离不开公民的有效参与。公共危机管理是政府组织和社会相关力量共同应对危机事件的全面系统过程,是一个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完整的组织体系,是涉及多部门、全方位的应对网络。但是,由于危机事件的发生具有多重不确定性,即具备发生的时间、地点、危害程度、危害对象等多重因素的不确定性。政府在短期内所能提供的公共资源有限,空间分配密度有限,必然对于某些突发危机事件无法采取及时和有效的应急措施从而造成损失。因此,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很难实现危机应对的高效、快速、协调和灵活。公众参与,是政府危机管理中提供公共安全、预防危机发生、减轻危机危害、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内在保证。公民参与公共危机管理有其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经济价值。

二、我国公民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中国人的危机意识、忧患意识,本来一直是很强烈的。近年来,在国人对稳定的渴望和对繁荣富裕的追求中,许多人在渐渐过上安稳的好日子后,也渐渐丧失了危机意识,成为温水里的青蛙。危机意识的强弱,是检验一个国家,包括国民成熟与否的试金石。危机中不仅诞生强国富国,也是强国富国得以持续其优势的法宝。中国人,当前最大的危机就是缺乏危机意识,尤为缺乏灾难危机防范意识。我国幅员辽阔,也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损失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据统计,一般年份全国受灾害影响的人口约2亿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元。车祸、轮船火车飞机失事、地铁爆炸等各类交通事故;雪灾、食物中毒、重大疫情、地震、火灾、暴乱、漏电、台风、洪水、溺水、雷击、化学品泄漏和恐怖危机等,自然灾害和危害公共安全的突发事件无时无刻随时都可能肆虐中国大地。在自然灾害仍然频繁的今天,放弃了灾害危机意识,就是放弃了生存和发展的意识。

三、提高公民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作用与意识的措施

第一,在意识层面上:政府和民众的观念一定要从“事后处理”转向“事前预防”。让我们看看世界:美国的各类影视文学作品大量地充满危机意识,使用包括警觉、呼吁、告诫、预言等等方法,无所不用其极。据说每当日本游客来到某一个地方的酒店,放下行李之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察看消防通道。我们中国民众什么时候能普遍做到这点呢?日本人、犹太人等的强烈的忧患意识值得我们学习。

第二,在社会层面上:培养、提高全社会民众的公共安全危机意识。许多国家不仅注重强化公共管理者的危机管理意识,而且不惜花费巨资对广大民众进行经常性的危机意识教育和培养。平时宣传各种防灾知识,特别是防震知识和食品安全知识。国民不但要提高危机意识,而且要掌握急救知识、逃生的要领以及自救互救的本领。把公共安全教育和危机教育纳入学校、企业、政府机关、社区的培训日程。编制相应的教材,加强防灾演练,对公民进行应对灾害和突发事件的技巧培训。要解决以上问题,除了要从危机的预案以及法制、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加以完善外,还要有政府和公众的危机意识培养。在忧患意识培养方面,应让全体公民意识到,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都将面临突发公共事件和自然灾害带来的严峻考验。因此,要求全民具有较强的灾害意识是公众安全的基本要求。要将防灾意识、防灾手段、应对模式普及到每个公民,这是社会整体安全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纳入社会运行的常态。

第三,在政府层面上:作为承担公众安全首要责任的政府履行职责要到位,具体表现为:在日常工作中,把危机预防纳入到政府政策目标和核心议程之中。

1.各级政府可以在互联网建立公共安全应急网页,政府应该出资、管理和时时更新网页的内容。

2.应该在条件成熟的大学设立灾害危机管理学院,或设立消防学院、民防学院等,主要培养应对自然灾害、突发事故和环境问题的专门人才。这些教学机构可以为国家连续输送专业人才,使国家预防和处理灾难事故的应变能力得到加强。

3.要更多地建立消防博物馆、地震博物馆。将每年的5月12日设立为全国的防灾日。每到这一天,全国各地要组织大规模的防灾演习,其中的一项内容是演练发生强震时应如何组织或参加救灾。

第四,开展危机情景模拟演练,增强公民危机应对经验与能力。

危机情景模拟演练可以检验日常危机教育的实效性,也可以提高公民应对危机的能力。如通过消防演练,让公民掌握逃生的技能。

第五,通过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国民危机文化建设。

日本、以色列等发达国家的公共危机教育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我国应该通过引入国外优秀的危机教育教材、增强国内外公民间的互动交流、聘请专家学者来华举办学术讲座等方式,积极主动地与拥有先进的危机教育经验的国家开展交流和合作,努力改进我国落后的危机教育方式,促进危机管理教育水平的快速提升。

第六,不断完善公共危机教育的相关财政、政策与法律保障。

在财政层面,政府应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财政应急机制和监督体系,把公共危机教育所需经费进行单列并纳入公共财政预算,设立用于危机教育和培训的专项基金,并建立监督的制度和程序以保证基金的合法、合理以及有效的使用。

总之,危机教育不但要体现在政府的宣传中、舆论的导向中和学校的教育中,而且要渗透到企业、单位、社区和家庭等各个角落。增强公众应对危机的紧迫感和自觉性,提高公众对于危机的辨识能力,掌握有关的自救和互救知识。要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应急救灾等训练和救灾演习工作,通过情境训练,进一步强化公众的危机防范意识和应急技能。要把危机预防、应急援救进一步纳入今后国家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去,融入部队的训练和各级学校的教学日程中去,以便在灾难发生时能够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1]褚松燕.公民有序参与:政府治理危机的化解之道[J].河南社会科学,2004(11):19.

[2]石路,蒋云根.论政府危机管理中的公众参与[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27.

[3]张红梅.协同应对: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公众参与[J].长白学刊,2007(6):68.

[4]王立国,马莹.我国政府危机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J].时代经贸,2007(10):62.

[5]赵成根.发达国家大城市危机管理中的社会参与机制[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4):13.

[6]强恩芳.危机、公共危机和公共危机管理[J].行政论坛,2008(1):26.

[7]唐俭.政府危机管理中的公民有序参与研究[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7(10):99.

猜你喜欢

危机意识危机公民
论公民美育
支付宝变蓝、张朝阳自省,危机不可怕没有危机意识才可怕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测测你的危机意识
“危机”中的自信
十二公民
陕西榆林:树立水危机意识 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公民选举权的平等保护
危机来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