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变电运行供电可靠性的若干管理措施

2013-08-15华北油田公司水电厂陈碧霞付小林

电子世界 2013年16期
关键词:变电可靠性供电

华北油田公司水电厂 纪 静 陈碧霞 付小林

经济的发展也加强了人们对电力的依赖性,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都离不开电力,企业的发展也离不开电力,因此电力系统在当今社会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可靠性是衡量任何设备、产品的功能和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任何设备或产品若缺乏一定的可靠性,是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的,甚至不能被投放于市场之上。同理,在电力系统中,变电运行供电的可靠性也是一个值得人们注意的地方,它直接影响到电力系统能否正常供电。

一、供电可靠性概述

电力系统是由电厂、变电所、输配电网以及用电设备按照一定的规律连接而组成的统一整体。电力系统的各种输配电线路、各种电气设备及这些线路和设备的自动装置和保护装置等,都是有可能会发生故障的。这些故障不仅会影响到电力系统的运行,还会影响到用户的正常供电,之所以会停电就是因为设备发生了故障。若设备发生了故障,就应该利用自动装置和继电保护来控制发生设备故障的区域,并辅以相关工作人员的协助处理,避免造成更大区域面积的停电。

通常将可靠性定义为在规定的条件下和预定的时间内,一个设备、系统或元件完成某项既定功能的能力。而电力系统的可靠性管理则是指从电力系统的整体出发,依照某一特定的可靠性目标,规划、协调、组织和监督电力系统的整个寿命周期内的工程技术活动,并使其技术经济的比较性能最优。所谓“供电可靠性”,是指在系统运行的条件下,电网向用户提供连续电力的能力。在负荷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设备产生故障的概率越低,且故障后用于修复的时间越短,则此供电可靠性就越高。供电可靠性是需要设备和元件的运行水平和质量来提供保障的,其中,运行水平包括检修维护水平和自动化水平等等。而所谓“电力系统的供电可靠性”则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电力系统对其用户提供连续供电的能力。在借鉴和学习了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经验的基础之上,并结合我国电力系统自身的特点,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我国终于形成了一个初步的电力可靠性的管理体系。

二、变电运行供电可靠性概述

所谓“变电运行”,是指通过使用升压变压器,将低电压变为高电压,使电力能够更为方便地进行传输,然后再通过使用降压变压器,将高电压降低为低电压,便于用户对电能的使用。

1.变电运行供电可靠性的主要内容

前已所述,电网的供电可靠性要通过电网中各个元件和设备的运行水平和可靠性来保障。电力系统的可靠性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电力系统能够满足对用户的供电可靠性,其二就是使得电力系统能够维持在最佳状态。

2.保证和提高变电运行供电可靠性的实际意义

对于整个供电系统而言,变电运行在供电系统为用户提供电能的最后一个部分,它和用户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也非常直接,因此保证和提高变电运行供电可靠性不仅可以保障供电系统的正常运行,还可以保障为用户提供的电能的质量,因而有着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由于在供电系统的运行中,只要有任何一个设备或元件发生故障,都会对整个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就无法保障对用户提供的电能的质量,会直接导致供电工作无法正常实施。且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对变电系统的资金投入是整个系统资金总投入的60%以上,因此,我们应当格外注意如何提高变电运行供电可靠性。

三、在变电运行过程中,影响供电可靠性的不利因素

结合现实情况,在实际的变电运行过程中,存在着很多对供电可靠性产生消极影响的不利因素。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1.变电操作工作人员的能力不够

对于整个变电运行过程而言,作为执行者,变电操作人员能够发挥十分大的作用。在变电运行过程中,所用到的设备是非常多的,如果工作人员的能力不够,不能对这些设备做维修工作和定期检查的话,那么很可能会导致某些突发事件和异常情况的发生。变电运行的操作过程比较机械、枯燥和繁琐,因此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就会容易发呆和走神,这同样会影响到变电运行供电可靠性。此外,若操作人员对自己的工作不是很熟练,甚至在变电运行过程中不能正确的判断危险以及故障隐患,对于突发事故也不能尽快地做出判断和补救措施,情节较轻者会给电力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情节严重者则会危害到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人身及财产安全。

2.设备过于老化

目前,我国部分的电力企业所使用的电气设备依然是在企业建厂初期所购买和安装的设备,如今已经使用了很多年了,因此这些设备的使用期也早就超过了其使用年限,并一直处于超负荷作业的状态之下。再加上电力企业没有定期检查其电气设备,因而对于设备中存在的可能问题和风险也就无法进行及时的解决和补救,这给电力企业的生产运营过程埋下了很大的风险和隐患,并对变电运行供电可靠性产生直接的影响。

3.管理制度较为混乱

在变电运行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不论是操作人员的工作能力还是设备过于老化,究其本质,都是电力企业的管理制度较为混乱,尤其是对变电运行的管理制度而言。在对变电运行提供管理的时候,要把国家的利益以及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摆到首要位置,并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努力营造管理制度良好的局面,使变电运行能够高效而有序的展开。

四、加强变电运行可靠性管理的相关措施

针对上述的在变电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影响变电运行可靠性的不利因素,可以采取如下措施来加强变电运行的可靠性管理:

1.提高变电操作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

要想从根本上将变电运行供电可靠性进行提高,首先要做的就是将变电操作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提高,不仅要提高工作人员的技术能力,还要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安全意识,让他们在变电运行的操作过程中,以专业的技能、娴熟的操作技巧进行日常的工作,在面对突发事故时,又能做到处变不惊,以自己的专业技能处理好这些事故。因此,电力企业在招聘变电操作的工作人员时,不仅要注重应聘者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还更应当注重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此外,对于本企业中的所有变电操作的工作人员,要经常举办培训课程,以提高他们的职业素质,保障变电运行供电的可靠性。

2.提高变电设备的健康水平,以降低设备故障率

为了降低设备的故障率,就应当提高变电设备的健康水平,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的进行:

①做好运行维护的工作,以提高设备的健康水平

为了提高变电设备的健康水平,就必须做好预防工作,以保障设备的安全运行,从而有效地减少设备的故障率。一方面,要加强相关工作人员对设备的巡视,因此可以及时地发现某些隐患;另一方面,在发现了设备所存在的安全隐患之后,要积极地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消除隐患,因而可以保证连续供电。

②对于展开的设备状态检修,要全力地配合

一般情况下,省公司都会对设备状态的维修展开统一的部署。而电力企业就应当全力配合此项活动,积极地展开设备状态的维修,若发现了设备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就应当采取相应措施消除此隐患。

③采用新设备,以提高设备运行的可靠性

无数的事实都证明,若采用优质设备,会大大降低设备(发生)故障的概率,因此就可以降低因为设备故障而引起的停电的次数,从而可有效地提高运行的可靠性。例如,可以通过采用真空断路器以及微机保护等产品来大大提升设备的运行可靠性。

3.完善变电管理供电的可靠性管理体系

可靠性是一项综合性的指标,在实际工作当中,应当与可靠性管理的体系建设相结合,制定一系列的措施以及考核方式。

现阐述如下:

①变电站在每个月的工作中都要准确、认真、及时地进行可靠性的基础统计工作。并按照要求将其上交至变电管理所,经所在部门汇总后,最后上报给生产技术部门;

②为了使可靠性管理能够标准化和规范化,应当建立起较为健全的可靠性管理资料;

③为了有效地展开可靠性的管理工作,就要严格执行相关的管理制度,因而就应当制定一系列的技术指标的考核管理措施;

④将供电可靠性的相关指标分解至各个变电站,确保“责任到人”,具体说来,就是依据各个变电站每年的工作情况和年初的计划工作量,将总局所下达的停电用户总数分解到各个变电站,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各个变电站的工作人员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应的工作量;

⑤对于可靠性指标的完成情况,变电管理所要进行定期的分析和检查,并派专人按季度进行分析,做好总结工作之后,及时地反馈给上级。对于那些超过时限的上报者,要进行相应的处罚。

4.减少对用户的停电

在实际工作中,要围绕可靠性这一整体目标,按照最佳的方案,从设备的运行方式、生产计划以及计划停电的制度上减少用户的停电。对于主网,由于能展开带电作业,就应当将带电作业作为优先考虑的对象,以尽量减少设备的停电。对于那些能通过转变运行方式来达到转供电的,应当进行转供电,绝不多停电。对停电计划,应当采取先算后报、先算后干和先算后停的基本原本,从组织技术的管理措施上减少用户的停电时数。

五、结论

提高变电运行供电的可靠性对于提高国民经济、保护国家利益和人民的人身、财产安全等都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然而在实际变电运行的工作中,是存在很多不利于变电运行供电可靠性的因素的。我们应当针对这些不利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变电运行供电可靠性,使其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1]全凌华,王俊丽.关于提高变电运行供电可靠性措施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5).

[2]高祥,李明春.加强安全管理提高变电运行可靠性[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2).

[3]范金伟.试析提高变电运行供电可靠性的方法与对策[J].动力与电气工程,2013(5).

[4]曹洋.提高变电运行供电可靠性的措施[J].民营科技,2013(4).

猜你喜欢

变电可靠性供电
超高层建筑供电分析
浅谈变电运行中继电保护问题
战洪魔保供电
可靠性管理体系创建与实践
红军与供电人的故事
合理使用及正确测试以提升DC/DC变换器可靠性
变电运行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
山西直供电折戟
变电设备差异化巡视优化
5G通信中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