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新闻采访中的沟通技巧
2013-08-15徐慧君
徐慧君
(大庆人民广播电台,黑龙江 大庆 163311)
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目前新闻报道方式可谓是五花八门、丰富多彩,新闻节目也越来越在受众中有着广泛的影响。新闻事业发展虽然迅速,基础工作都是离不开采访。采访对象对采访工作的态度,对采访工作是否支持,有可能会影响稿件的质量和深度。而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千变万化,采访对象也是千姿百态。遇见一个好的采访对象,记者会如鱼得水、妙笔生花;遇见一个不善于表达或者不配合的采访对象,采访就是如履薄冰、进行艰难。作为一名记者,不能完全依赖于采访对象的态度,必须具备较强的采访技巧和沟通本领,让不可能变成可能,让不利变为有利,把握采访的主动权,这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素质。
一、记者在新闻采访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一)采访功课准备不足
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新闻媒体从业人员如同雨后春笋,很多80、90后青年人纷纷充实到记者队伍中,他们给新闻工作带来新鲜和活力,同时也是水平参差不齐。个别记者,只是凭借小聪明,不准备好采访功课,甚至前往目的地之前,没有思考过要问什么?说什么?只是想到了目的地,根据实际情况临时准备,明显没有采访计划。有的记者还让采访对象自己准备问题,这显然是不负责任的。这种现象,在实际工作中不占少数,这样的记者到了现场,碰见有素质的采访对象,肯定会碰一鼻子灰。
(二)提出问题过于空洞
记者在采访现场,提出问题切口一定要小,切忌问题问的空洞、笼统,或者问题问得很大。比如,你到一个养鸡大户去采访,你问:收入这么多,将来是否想过当一名企业家?那么人家回答你就一句话:想!有的人采访比赛冠军,经常问“得了第一,是不是很激动?”这样的问题,只能回答“是”或“不是”。“你是不是从小就理想远大?”这些问题都是太大或者太空,让受众产生反感。
(三)记者性格比较内向
个别记者虽然笔头文采斐然,但是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说话经常吞吞吐吐,提问时让观众都跟着紧张,让受众索然无味。
(四)记者的采访态度不够端正
个别记者自我感觉良好,经常采访,与采访对象已经混得熟了,感觉自己是无冕之王,与其说去采访,不如说去谈天说地,净说些没用的,让采访对象等待多时却不知陪着干什么。这样既有损于新闻工作者形象,采访又很难成功。
二、采访对象容易出现的问题
(一)语言表达不理想
采访的记者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采访的对象平时说话很流利,但面对话筒、摄像机,就变得语无伦次,所答非所问。来自基层的普通群众容易出现这种现象。
(二)态度消极
个别采访对象虽然口若悬河的回答问题,却总是偏离主题,或有意识地回避某些敏感问题,消极的应对采访。
(三)采访对象偏离主题
有时记者被采访对象信马由缰、滔滔不绝地讲下去,不能控制局面。采访费了不少时间,看似记了一大堆内容,而有用的东西却不多,既费时又费力。
三、新闻记者与采访对象的沟通技巧
(一)必须具备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新闻工作涉猎的范围十分广泛,记者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个“杂家”,新闻工作要求记者什么都要懂一些,报道才能专业,才能准确无误。比如国家正在发生的大事小情,大到“两会”报道、宇宙飞船飞天,小到百姓的家长里短,无不是新闻工作者报道的内容。2012年的神州9号飞船飞天,中央电视台全天大直播,在发射地的现场,在北京指挥中心,都有央视的记者进行现场报道。央视的记者用他们专业的视角,精准的航天知识术语,为受众全面的呈现我国航天事业的精彩,报道了神州9号宇宙飞船的惊心动魄的时刻。印象很深的就是张泉灵,她清晰而准确的通过视频向观众讲解了宇宙飞船的结构,以及宇航员的科学考察内容。张泉灵如果不是用心学习了相关的航天专业知识,是不会讲得如此流畅和头头是道的。
由此可见,新闻工作者应该学习广泛的科学知识,还要学习心理学方面的知识,采访时可以有效掌控被采访者的心理动态。另外,对于新闻工作者,学习新闻专业知识更为重要。不熟练掌握新闻学的基础知识,采访技巧等,就不是一名称职的好记者。
(二)采访前做足功课
记者去采访之前必须做足功课,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要有一个细致的采访提纲,列出准备采访的内容及预案。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记者喜欢临场发挥,靠自己的悟性。实际上优秀的采访报道都是事先做足功课,才会让采访妙笔生花。当然,采访中的灵感也会为采访锦上添花,但是没有充足的准备,何来添花之说。几年前中央电视台的记者采访大庆车改,入住大庆之初,不是先休息,而是彻夜做功课,对大庆的市委书记进行深入了解,对大庆的城市建设进行寻访。他们整整做了一个本子的功课,那种敬业精神让大庆媒体同行深深敬重。大庆电视台的记者李喜哲经常在上级媒体发稿,同时拍摄了具有影响力的《讲那创业年代的故事》大型新闻专题片。在短短的两年时间,李喜哲采访了近百位人物,他的笔记做了厚厚的一摞子。他每次出去采访之前,都会认真准备采访提纲,认真询问对方的习惯、嗜好等。
(三)提问方式要因人而异
在新闻采访中,记者如何恰到好处地向采访对象提问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也就是针对不同知识层次、不同年龄段的人,选择不同的提问方式,这样才能得到高质量的采访效果。其中最关键的是开放式提问与闭合式提问的不同运用。所谓开放式提问,是给对方回答问题的限定面比较宽,只要是和提问有关的情况、印象、看法、意见、建议等,都可以谈出来。开放式提问适合于那些文化理论水平较高和社会阅历较丰富的人,如领导、专家、知识分子等。反之,对于知识层次较低的社区干部、农民、工人以及老人、小孩等采访对象,就不能用这种诸如“请谈谈你对这次活动的看法、体会”之类的开放式提问,这样会使采访对象不知从何说起。这种情况应该选择化整为零的闭合式提问,即从简单具体的问题开始问,对方回答也会具体,避免交谈中产生“节外生枝”现象,也便于掌握采访的主动权。
2011年冬季某一天,大庆新闻广播的记者深入林甸一所乡村小学采访,面对一群可爱的孩子,在漏风的教室里顽强拼搏地学习,记者没有问那些“你冷不冷”等问题,而是问了一些你最想得到的新年礼物是什么?孩子们说:希望是教科书、玩具、热乎饭等。这篇报道播出后,社会反响强烈。很多爱心人士为孩子们买来饭盒、棉衣、故事书,并且跟随新闻广播记者亲自送到这所小学。
(四)设法打开采访对象的话匣子
“不愿谈”是新闻采访中几乎人人都会碰到的问题。“不愿谈”的现象背后,情况错综复杂:名人或特殊背景者,为避免曝光或怕出名而不愿谈;普通群众因表达能力差或对某些事件有抵触心理而不愿谈……这些“不愿谈”的现象给采访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阻力和困难。因此,记者应善于引导,千方百计设法打开采访对象的话匣子。比较奏效的方法,是通过对采访对象进行恰当的赞许,使对方对记者产生好感,改变态度,继而打开话匣子;也可以通过与采访对象聊天,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再去寻找采访的突破口;或者故意制造错误,引发采访对象开口。[1]
比如几年前记者去采访一个十几岁的白血病患者,他原本应该坐在教室里,却躺在病床上。当时,孩子有些叛逆,因为病房囚住了他的脚步。记者是带着很多热心人为他捐助的善款去的。记者开始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后来灵机一动,就从孩子的兴趣问起:“你的好朋友是谁啊?你们都喜欢一起玩什么呢?”孩子一下子就说出了好几个小朋友,说他们玩球的乐趣,还呵呵的笑了起来。那一刻,他忘记了病痛,默契地配合了记者的采访。
(五)从采访对象外围入手
记者、通讯员在做人物采访时最苦恼的是碰到不善谈或不大愿意谈的采访对象,还有工作忙碌抽不出时间谈的采访对象。对于类似情况,采取“先打外围、再攻主阵”的办法可以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也就是说,进入采访工作之后,先不忙找被采访对象本人谈,而是找他周围熟悉他的领导、同事、家属、朋友谈,在掌握了基本情况后,再找采访对象本人有针对性地细致谈,以便挖掘更生动、更新鲜、更细致的材料。
1995年,大庆一个孩子掉进马葫芦,失去生命,我和同事进行采访,这个时候,我们也不忍心去问孩子的父母,我们知道那会是一次心灵的折磨,于是,我们采访了孩子的邻居,还有孩子的亲属,这样,我们也把事实报道出来,引起社会各界重视,解决了问题。
(六)细心寻找“接近点”
在新闻采访中,如何快速接近采访对象也很重要。因为采访时间非常有限,如何迅速接近被采访者,在最短的时间做最深入的采访,或挖掘出真实感人、新鲜生动的报道,关系到提高新闻时效、增强报道深度和广度的问题。
不论采访对象是什么样的人物,记者与其之间总是或多或少存在着共知、共有、共会、共爱的东西。这些共同点是采访中引起话题、开阔思路、活跃气氛、交流思想、密切感情的重要“媒介”,也是迅速接近采访对象的“突破口”和“接近点”。这种接近点大致有这么几种:地理的接近点,如采访对象和记者是同乡或同属一个地区的,这样双方很快会产生亲近感,气氛马上会变轻松,采访话题也自然会随之而出;兴趣爱好上的接近点,如记者发现采访对象与自己有共同的爱好时,借此引出话题,会很快进入采访状态;还有经历、年龄、性别等接近点。[2]
(七)让采访对象直面尖锐问题
有一些采访对象身为领导,经常接受记者采访,难免会有应付或者缺乏耐心。这个时候,如果记者用激将法提出尖锐问题,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一次在采访一个单位领导时,记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不是所有的改革都会成功,也不是所有的行为会被老百姓理解,当你失败了,被老百姓误会了,你怎么平衡自己?”这个问题一下就引起了该领导的重视和兴趣,他即刻打开话匣子,说了很多观念,对采访起到了充分的充实作用。而在采访当地一位女企业家时,记者问:“有人说,你靠的不是能力,而是你的容颜,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一下子激起了她的谈话兴趣,她说起了自己艰难的创业史,给记者看了很多她的学习证书,证明她不仅容颜美丽,更是一朵铿锵玫瑰!
新闻采访中的应变能力,反映了记者的综合素质。当然,仅仅靠采访前的“临阵磨刀”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靠平时持之以恒的长期积累。要靠多读书,靠坚持不懈地涉猎各个学科的知识,还要经常注意收取和追踪新知识、新信息,时刻关心国内外大事和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事物,不断丰富和积累自己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采访任务都能应付自如。
[1]陈春燕.采访重策略 随机应万变——如何化解新闻采访中遇到的问题[J].青年记者,2006,(06).
[2]电子商务员.网络公关中人物专访的提问技巧(1)[J].网络http://www.reader8.c,2012-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