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履行大学使命①

2013-08-15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年11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民族大学

陈 新

(常熟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江苏常熟215500)

2011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中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必须始终贯穿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这段论述,不仅指出了教育的地位,同时也明确了高等教育的新的历史使命,即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对传统意义上的大学三大职能的补充和发展。作为大学,应该自觉地履行时代赋予的使命,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推陈出新,同时借鉴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中的先进成分,融会贯通,创造出属于我们这个民族的带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先进文化,并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提高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软实力”。

一 文化传承的意义和作用

《周易》有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观察人类文明的进展,就能用人文精神来教化天下。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本身即具有教育的功能。中国之所以被称为“礼仪之邦”,与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高度发展,古代文明的高度发达是密不可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民族灵魂的寄托,她根植于我们的骨髓、流淌于我们的血液,千百年来生生不息,成为凝聚和团结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正是由于这种力量的存在,才使得我们这个民族、我们这个国家,虽历经磨难,却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创造了他人难以企及的灿烂文明。反观世界上那些曾经存在并辉煌过的文明,譬如,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都没有直接流传至今,唯有中华文明流传至今未曾中断。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对中国传统文化给予高度赞扬,他说:“世界上有古无今的文化很多,有今无古的文化也很多,而有古有今的文化则很少,像中国这样波澜壮阔的文化传统简直是独一无二的历史现象。”这一奇迹绝非偶然,而是无数先哲不遗余力的结果,其中,教化之功功不可没!

二 国人自信的缺失和对西方的盲目崇拜

历史上的辉煌使我们盲目自大,而封建统治者为维护自己的统治所采取的闭关锁国及愚民政策也使我们在近代错失了与世界先进文明的交流和碰撞。自1840年鸦片战争始,中国在历次外强侵略中显得是那样的羸弱,在枪炮下签订了无数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沦落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境地,国家丧失尊严,民不聊生。从那时候起,我们才惊讶的发现,这个世界上并非惟我独尊、唯我独大!也是从那时候起,中华民族不仅在世界上失去了尊严,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自信!直到现在,这种情况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那种看外国的月亮就是比中国的圆的“眼疾”,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医治。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国际交往也变得日益频繁,面对如潮水一般涌入的西方科技及科技产品,我们也曾一度迷失自我,即便现在仍然有很多的人没有完全清醒,甚至对传统文化产生怀疑或不屑一顾。一个突出的表现是,面对西方国家在诸多领域存在的问题,譬如有些西方国家为了自己的利益动辄向弱小的国家动武,以及在治安方面不时出现的流血枪击,我们有些人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引经据典”为其辩护;而对我们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问题,则动辄“上纲上线”,横加指责,言必称“人家如何如何,我们如何如何”等等。诚然,我们应该进行比较,但比较的目的应该是寻找差距,并通过自身的发展弥补不足,而不是妄自菲薄,盲目崇洋。在一定程度上,这是一种缺乏自信的表现。一个人缺乏自信是令人担忧的,倘若一个民族缺乏自信那是非常可怕的!

三 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树立民族自信

在五千年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而勇敢的中华民族,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对理想信念的不懈追求,凭借自己对世间万物的洞察和认识,创造了灿烂而波澜壮阔的中华文化,同时也涌现出了无数即便是在今天仍然让我们难以望其项背的先哲贤达。他们或著书立说,启迪思想;或开办学堂,教化万民。正是他们和广大人民群众一起,开中华文明之先河,铸中华文化之魂魄。即便是今天的人们看来,很多理念仍然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譬如,“君子和而不同”,“天人合一”,“和为贵”,“仁、义、礼、智、信”等等,已是进入到我们民族血液中的文化基因。

在自然科学领域,我国古代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对人类发展与进步的贡献也是十分巨大的。自然科学统计资料表明,中国历代重大科技成就在世界重大科技中所占的比例为:公元前6世纪前为57.4%,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1世纪为50%,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400年为62%,公元401年到1000年为71%,公元1001年到1500年为58%。明朝以前的世界重要发明和伟大的科技成就有300多项,其中有175项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从公元前3世纪到15世纪,中国的科技发明让欧洲望尘莫及,有许多项目比欧洲早几百年甚至上千年[1]。

上述伟大成就,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应该认真加以研究,并将其精华告诉我们的后人,并通过一代又一代的薪火相传,发扬光大,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及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信,挺直自己的脊梁。

四 大学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使命

民族间的竞争,经济、军事只是手段,而文明(文化)的竞争才是根本。文化不仅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重要的“软实力”[2]。作为世界上没有中断过的伟大民族文化,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史。这种传承与创新,正是通过古代的教育体系(如太学和书院)实现的。西方的文明也是通过雅典学院,到中世纪的教会,再到近代的大学得以发扬光大的[3]。

当前,我们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建设一个富强、民主的国家而努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发奋。作为大学,应该认真领会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精神,承担起文化传承与创新这一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这应该成为大学的自觉选择,因为,“大学的使命与国家的使命交织在了一起”[4]。而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则要遵循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的指引,即要“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并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代”。

继承是创新的基础。任何一座高楼大厦都是建立在一定基础之上的,因此,大学应认真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吸收其精华,去其糟粕,将符合自然、符合人文、符合时代发展的精义继承下来,同时应注意吸收世界文化的先进成分,在会通和融合中推陈出新。回顾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文化的开放性是文化得以进步发展繁荣的根本。例如,佛教文化的传入就深刻影响了我们民族的思想、行为和价值判断;历史也已证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大学的快速发展,其根源就在于中外文化的交汇与融合。

引领是传播的目的。1946年西班牙著名思想家奥尔托加·加塞特在《大学的使命》中指出:“文化是时代赖以生存的思想体系。”我们正处在一个继往开来的新时代,迈向未来的脚步,需要先进文化的引领,需要伟大思想的指导。教书育人是大学第一要务。教书育人不仅是知识的传授,同时也是文化的传播。大学应通过其教学活动和其他形式的课内外实践,将先进的文化传播下去,并成为青年学子自觉的思想意识。这是关乎中国的未来的大事情。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让在黑暗中摸索的中国人民看到了曙光,并通过与中国实际的结合,创造了毛泽东思想,引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缔造了一个崭新的国家。符合时代发展的先进文化的传播,也会引领中国实现民族的复兴,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另外,就大学自身而言,大学也应有自己的文化。大学文化是大学的灵魂,是大学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1]马来平.通俗科技发展史[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2]曹国永.文化传承创新:大学的责任与使命[J].高校理论战线,2012(3):39-41.

[3]张凯之.大学文化传承创新如何构建[J].中国高等教育,2011(20):16-17.

[4]李·C·伯林格.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文集(第二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民族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我们的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大学求学的遗憾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