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医院方志编纂中的档案利用——以南京市溧水区人民医院为例
2013-08-15章碧君南京市溧水区人民医院江苏南京211200
章碧君(南京市溧水区人民医院,江苏南京,211200)
南京市溧水区人民医院历经80余载峥嵘岁月,书写了改革、发展、崛起、超越的辉煌篇章。先辈留下浩如烟海的繁书轶卷,沉淀了浓厚的医院文化底蕴,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为借鉴历史,继往开来,医院决定编纂医院志,将其艰苦创业、励精图治、创新创优奋斗历程镌刻在图文并茂的院志中。笔者参与院志编纂全过程,受益匪浅,特别是在档案的利用方面感触颇多。
一、以档案史料为依据,梳理医院发展足迹
1.医院规模日趋壮大
世事纷繁,医院历经80年的风雨洗礼,曾七易其名。1924年溧水设1所公立性质医院;1936年省国民政府将原公立性医院改为县立医院;1946年成立公立溧水县卫生院;1949年县政府接管县卫生院,易名溧水县人民医院;1950年更名溧水县卫生院;1969年易名为溧水县人民医院革命委员会,改革开放后恢复溧水县人民医院。从史料看出最初只有3位创建者,到解放初期8名工作人员,再到今天千名员工;从1946年5张简易病床,到现在开放床位800张的标准化病房楼;从1936年僻隅在县城的城隍庙五凤楼,到今天异地新建8.6万平方米的全新医院。这一沧桑巨变在院志中全面呈现。
2.医疗技术蓬勃发展
从最初民国13年临时施医所内简单施诊,到1994年创建二级甲等医院时能开展74项三级医院技术项目,再到现在临床科室26个、医技科室5个,市级医学重点专科9个,形成专科组33个;从早期只医治时疫和流行病,到1954年开展首例阑尾切除术,再到今天已开展微创手术、内窥镜、介入治疗、多脏器联合手术。经过院志编纂的梳理,医疗技术发展足迹清晰可见,更聚积成一笔巨大的医院资产,感召和凝聚着一代代“溧医人”铭记历史的重托和自身的责任。
3.传承医院特色文化
医院文化是医院发展历程中积淀和升华的内在精神和灵魂。院志是医院发展沉积而成的特质文化,它包涵医院组织机构、医药技术、护理水平、科研教学、经济文化等方面。一份厚重的医院文化非一蹴而就,是几代人艰辛奋斗中积淀而成的。院志的编纂过程就是对这份特质文化最好的诠释和传承。
在院志编纂中浓墨重彩地突出不同时期重大事件。如60年代“乙脑”流行时,在南京机场设置医疗点进行防治;1976年组建医疗队赴唐山地震灾区救援;十年动乱期间,“造反派”在医院争斗不断,医疗秩序严重破坏,医务人员被下放到农村;改革开放后,医院焕发勃勃生机,医疗技术稳步提高;1994年创建二级甲等医院艰辛历程;2003年作为“非典”留观医院,经历惊心动魄抗击“非典”过程;2007年起异地新建医院及整体搬迁的艰难过程等。借着这些重大事件的记述,弘扬医院形象及医务人员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
二、图文并茂,发挥档案资料的基石作用
1.影像档案生动再现厚重历史
医院档案室现有照片档案19册,数字照片近千张,但均为80年代以后拍摄;录像带5盘,为90年代以后拍摄。因此,为了多方位呈现医院的历史风貌,我们向全院职工发出倡议,为院志编纂捐赠实物和照片,共征集到解放初期珍贵照片数十张、建院早期工作人员徽章等实物5件,并翻拍成照片5张,弥补早期影像档案的缺乏,各时期影像贯通古今,做到纵不断线,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医院厚重的历史原貌。
2.文字图表档案提供真实可靠的基本素材
由于文革时期的混乱、早期档案意识的淡薄及档案的分散管理,使医院保存档案有限。60年代仅零散几卷会议记录存档,可获取的信息量很少,尤其是组织机构沿革、人事任免、工资变动、医疗管理文件严重缺失,只能在会议、谈话记录中获取零散有价值的信息,仔细甄别,再利用获取的口述资料、工作日记及回忆录进行佐证;80年代始有工作总结、工作报表存档,从中挖掘出许多基本信息和大事记,弥补档案资料的缺失;进入90年代,医院档案、基本信息统计、大事记等编研材料逐渐完善,给编写带了丰富的内容,提高了编写工作效率。
3.编纂工作提升档案价值,丰富档案资源
档案的价值作用在院志编纂工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同时院志编纂也为档案征集拓宽了渠道,丰富了档案资源。本次征集的照片、实物、口述材料及老领导回忆录均作为新的档案保存。院志编纂是对档案资料利用,也是对其整理、考评的过程。院志编纂需求的是全面、系统、严谨、科学的档案资料,这更凸显出档案工作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