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贡献
2013-08-15陈洪玲魏巍
陈洪玲,魏巍
(1.清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4;2.大连交通大学 思政部,辽宁 大连 116028)
党的十八大报告高度评价了胡锦涛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历史地位,将科学发展观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对马克思主义最好的坚持、实践和发展。在新时期,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定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政治信仰,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艰苦奋斗、攻坚克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大大增强了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这不仅体现了胡锦涛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成功实践,而且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一、科学判断国际形势,化挑战为机遇,坚持走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形势日趋严峻复杂,也使我国发展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但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大主题没有变”、 “我国发展机遇大于挑战的总体态势没有变”[1],这是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做出的全局性科学论断。胡锦涛认为,虽然世界上仍存在一些地区性偶发冲突和局部性小规模战争,但国际形势总体上趋于缓和,随着全球贸易的发展和金融的流通,世界经济日益融合为统一的市场,各国之间的紧密联系使得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脱离世界单独存在,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成为世界人民普遍认同的新的时代要求。与此同时,胡锦涛还敏锐地察觉到国际局势出现的阶段性的新变化: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使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充满变数,这场危机严重削弱了美国的经济实力,也使欧洲背上了沉重的经济债务,发达国家的国际影响力普遍下降,危机的发生促使各国急于变革和调整经济结构,加快了市场资源的配置与重组,同时也催生了新一轮的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这一系列新变化为我国利用全球资源和海外市场、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带来了新的机遇。
基于对国际局势的深刻认识和对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胡锦涛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把握好我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新定位。在这一科学决策的基础之上,我国发挥后发优势,顺利度过了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大考验。在我国的支持和帮助下,一些新兴发展中国家在应对危机时同样取得了好成绩,发展中国家在这次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新变动中的影响力总体提升。胡锦涛认为,国际力量对比倾向均衡化,将有利于巩固和平稳定、互利共赢的发展形势,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近年来,全球性问题接连出现,如粮食危机、能源安全、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无不威胁着现有的国际体系,以我国为代表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参与和解决全球性发展问题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20国集团峰会的成立,扩大了发展中国家关于经济治理的发言权,更好地维护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利益,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社会的权力合法性更加充分。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民生改善一直保持良好势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稳固的基础。十年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牢记人民的期待和嘱托,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战胜了严重自然灾害,化解了金融危机恶劣影响,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思路,使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连续十年保持在10%以上,国内生产总值接连超过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跃居世界第二,外汇储备更是连续6年世界第一。中国共产党不负人民的期待和嘱托,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居民收入、素质教育、社会保障、医疗服务、居住条件等得到大幅改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6%,全面实现了9年义务教育,建立起覆盖13亿人的基础社保体系,社会自由平等、公平正义之风传承。中国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抗风险能力均迈上新台阶。美国作家章家敦曾预言,中国现在的政治经济体制五年之内必将崩溃。如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使那些 “中国崩溃论”、 “历史终结论”已经不攻自破,中国的发展 “颠覆了一些人的预言、修正了教科书上的论断,革新了固有的观念”[2]。近年来,中国的社会生产力与科技水平大幅提升,并且能够有效地满足国际公共产品的供给和他国的利益诉求;在外交实践中,积极承担国际责任与义务,主动应对国际问题。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明显提升,中国模式、中国速度、中国奇迹等热议词汇让中国成为世界的焦点,中国的发展成就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
中国的经济总量在极短的时间内超过日本跃升为世界第二,经济的飞速发展遭到某些西方国家的嫉妒和不满。国际关系的复杂性,更让一些反动势力对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充满了敌意:日本右翼势力为遏制中国的发展,蓄意挑起钓鱼岛争端; “中国威胁论”、 “中国强硬论”等仇华、反华等负面舆论不时来袭;针对中国的地方保护主义再次泛起,使得国际多边贸易合作难以维系。面对这些国际局势中的动荡因素,胡锦涛强调,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不容忽视。当前中国的发展正处在21世纪初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收官时期,急需营造一个文明和谐、安全稳定、互信互惠的国际环境作为外部保障。在这种情况下,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因势利导,秉持一贯奉行的和平外交方针,致力于在和平共处、互利共赢原则下,同他国建立起友好合作的关系。胡锦涛郑重声明: “中国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干涉别国内部事务,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中国将走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3]。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中,他再次强调: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就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4]这表明了我国对内构建 “和谐社会”,对外倡导 “和谐世界”的战略意图,让世界了解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和道路选择,营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政治环境,同时又通过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和平与稳定,以实现相互包容、持久和平、共同繁荣。 “两个和谐”的价值理念,是对我国一贯外交思想的继承和突破,不仅符合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而且反映了我国对当今世界发展问题的认识,体现了极其鲜明的时代特征。 “和谐世界”是站在全人类的角度上,从全世界的发展利益上出发,树立起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和谐世界”也是对 “中国威胁论”的积极回应,表明了中国政府的坚定立场,展现了中国捍卫世界和平的大国风范。在社会多元文化与价值观念激烈交融、交锋的新时代,共建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意外赢得了国际社会强烈的共鸣和支持,为中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更为主动的地位。
二、正确把握国内形势,变压力为动力,持续谋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任何时期政治措施的提出和落实都不能离开当时所处的历史条件,对国内形势的正确把握,是过去三十年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显著成效的关键。进入新时期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征。在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对现阶段我国具体国情做出了清晰论断: “我国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依然是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属性没有变”[5]。 “三个没有变”揭示了当前我国国情的最大实际,其中有许多有利于发展的因素,也暗藏着风险、困难和挑战:一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困难加大,制约社会结构升级的因素增多;二是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严重威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三是新的发展形势使人们对美好的生活品质有了更多期待。
依据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美好前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十八大上明确判断, “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6]。为此,胡锦涛还科学规划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其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在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7]从邓小平提出的 “两手抓”到胡锦涛强调的 “五位一体”,这一提法的改变反映了我党对发展规律的更加深入把握。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扎实推进社会发展全面转型,深化体制改革,调整经济结构、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紧抓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注重新科技的研发和高素质人才的运用,培养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协同创新能力以带动产业水平的提升,开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多元化、绿色化、低碳化、循环化发展,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由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过度,提高新兴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力推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这一系列重大举措使我国生产能力和综合国力大幅提高,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二位。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397983亿元,约合60400亿美元,人均GDP 29480元,约合 4800美元,世界排名 120多位[8]。到201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470000亿元,排名世界第二。美国经济持续以2~5%的速度增长,若中国GDP以7~8%速度增长,则我国经济总量在2020年之前就可以翻一番,经济发展规模有望排名世界第一。关注经济发展速度的同时,胡锦涛更加关注经济与社会各个领域发展的协调性,不断完善经济发展的战略体系。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重视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治国理政的战略层面,使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得以大力推进。我国在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护等方面已取得明显成效。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绿色家园,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指日可待。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过程,也是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的过程,也就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不断得到解决的过程。要想在解决主要矛盾方面有所突破,不仅要着手于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要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为此,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社会建设,大力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优化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的制度以及覆盖面积,做好社会救助工作和优抚安置工作,积极促进慈善事业的发展。胡锦涛在主持中央政治局学习时强调,就业是民生之基,把就业问题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积极改善就业环境,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我们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对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要解决好人民的养老、就医、教育和就业等问题,以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使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不断得到改善,夯实民生之基。 “五位一体”的重大战略部署使我国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稳步推进,形成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公平、生态良好的发展格局,迎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胜利。
三、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开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社会发展有着丰富的见解,它是在长期调查研究社会的普遍发展及其内在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又是与时俱进的发展理论,正如马克思指出: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9]在马克思看来,真正的科学理论并不在于揭示永恒的真理,而在于它是否能够由于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由于实践的需要而发展,是否能够在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检验的过程中得到充实与完善。马克思主义正是这样一种 “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10],它所具备的革命性与科学性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大力提倡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根本依据。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一个具有高度开放性与包容性的科学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容动摇的精神支柱,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同当前时代发展需要相结合,不断运用于指导新的实践,既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驱动,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诉求。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伟大政党,是一个有着优良传统、崇高理想和科学指导思想的党,更是一个思想开放、与时俱进、善于创新的党。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行动指南,紧紧抓住并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顽强奋斗、勇于探索,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战胜了一系列严峻挑战,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光明前景,一步步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总结多年来的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能够不断发展壮大,团结和带领人民共同开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敢于在既有的正确理论成果的基础之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围绕社会诸多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不断提出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论断,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开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新境界。
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国际利益关系日趋复杂,胡锦涛审时度势、总揽全局,面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的新局面,重申了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重要性,他强调: “只有正确认识和把握时代特征和世界发展的总趋势,科学制定和实施符合我国实际和人民愿望的目标和任务,我们党才能始终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和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潮头。”[11]胡锦涛认为,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推进中国社会进步和党的事业发展的根本前提,也是保证党的一切路线、方针、政策切实可靠的关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胡锦涛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立足于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着眼于中国发展的新要求、致力于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提出了以 “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指导思想,不仅科学有效地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蓬勃发展,而且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一)赋予了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时代特色
“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12]任何科学理论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纵观社会发展史,涉及发展问题的理论不胜枚举,但它们或多或少都束缚于特定的时代,有着较大的阶段性和局限性。只有马克思主义将社会发展理论构架于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随着实践的需要而产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始终于时代主题相呼应,在时代的进步中自我发展和完善。在社会主义战争与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担负着指导党和人民群众武装反抗外来侵略、反抗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剥削压迫,建立自由民主新社会的历史使命。在和平与发展为主导、机遇和挑战并存、国际与国内环境深刻变化的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则呈现出全新的理论形态。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革与发展的新时期新阶段,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使命集中表现为:指导党和全国人民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三大历史任务。为了完成这一神圣使命,胡锦涛高屋建瓴地提出了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13]的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胡锦涛在新时期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新成果,它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时代问题,把 “科学发展”的时代主题纳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特征,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紧跟世界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步伐,准确把握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强有力地回答时代课题。将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结合,升华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主题,彰显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科学性与旺盛的生命力,是胡锦涛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最为突出的理论贡献。
(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基本原理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在当前中国的具体运用和创新发展,科学发展观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为基础理论,能动地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拓展发展理念,提出一系列重大战略发展思路,是科学、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最新成果。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紧密围绕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积极探索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用严密的逻辑思维和科学的认知能力,构筑起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体系。在发展原因上,始终坚持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的办法去妥善解决中国社会前进道路中的问题,切实把握重要发展机遇,不断攻克发展难题,从根本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在发展目的上,坚持为人民谋利,替百姓掌权,深入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根植群众、造福群众,使发展果实惠及人民群众;在发展方法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合理安排,总体布局,统筹规划,综合平衡,全面推进,重点突破,使国内国外、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发展路径上,平衡权重经济效益、政治效益、文化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实行综合平衡、立体评价,使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努力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在发展模式上,坚持科学发展为主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重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和科技创新的运用,支持和扶植节能高效、绿色环保、多元化、循环化的经济发展模式;在依靠力量上,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14],倾听人民的声音,汲取人民的智慧,依靠人民的力量,用更加广泛、充分的民主制度,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系列关于发展的战略思想围绕提高科学发展水平的中心逐一开展,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标志性的崭新成果,也是在实践的考验中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补充和完善。
(三)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篇章
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国内环境,以及人们多元化的思想观念,党的十七大报告鲜明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15],这是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全面表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中,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问题和特点逐步提出和不断完善起来的,集中了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党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多年经验总结。实践发展无止境,科学认知亦无止境。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突破传统的发展思维定式,与时俱进地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以更加坚定的政治信仰和更加科学的理论认知,首次明确提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命题,深刻阐述了其丰富内涵与重要地位,并将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胡锦涛这一理论创新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与时代特色,体现了坚持和发展的统一,实现了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第三次与时俱进,同时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版社, 2009.
[2]任仲平.转变,中国道路的历史性跨越 [N].北京:人民日报,2012-11-06.
[3]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
[5]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6]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7]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统计局: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397983亿元 约合 6.04万亿美元 [N].燕赵晚报,2011-01-21(1).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8.
[14]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15]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