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破解大连主城区停车难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2013-08-15一校两院课题组

大连干部学刊 2013年2期
关键词:主城区泊位公共交通

“一校两院”课题组

停车是关乎民生的大事。近年来,大连市委、市政府为缓解主城区停车难状况,把停车场建设纳入年度为民办16项实事之一,经过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主城区停车难问题得到部分缓解。但随着大连市机动车保有量突破110万辆,而且年均增长高达18%,而城市道路年均增幅仅为5%,在这种巨大压力下,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主城区停车难问题已成为考验城市管理者决策智慧和管理能力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校两院”课题组采取抽样问卷调查、实地调研、管理部门访谈等方法,对大连主城区停车难成因进行了认真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停车难问题的若干对策与建议。主要内容如下。

一、大连市主城区停车难成因

(一)主城区停车现状

大连主城区公共建筑密集,承载的城市功能集中,人口流量大,停车难问题最为突出。主城区停车呈现三个特点:一是停车泊位供给总量严重不足,供需矛盾突出。二是停车设施设置结构、使用结构不合理。三是停车资源周转利用率低,公共停车资源与社会法人占有的停车资源难以共享。具体分析如下。

1.机动车保有量远超主城区现有停车设施承载能力。经常行驶或停放在大连主城区内的机动车保有量保守估计在50万辆左右,主城区现有停车设施难以承载。

2.停车泊位总量设置不足,不能满足主城区停车需求。大连主城区内现有停车泊位约15.4万个,按照国际通行停车配比1:1.2左右比例计算,主城区停车泊位应设置41.6万个,理论缺口达到了26.2万个。抽样调查表明,65.54%的受访者经常在主城区找不到停车泊位,用时30分钟才找到停车泊位的居然占到受访者总数的26.89%。

3.停车泊位类别配比结构失调。按照城市管理通行做法,公共建筑物配建停车泊位要占到城市停车泊位总量的80-85%,才能基本满足主城区停车需求。目前大连主城区公共建筑物配建停车泊位约9.8万个,占停车泊位总量的64%,远低于80-85%的标准。路外、路内公共停车泊位分别约为1.4万个和4.2万个,占比分别为9%和27%,总量高达36%,超过经验值16个百分点(数据由市规划局提供)。

4.停车资源使用结构不合理。主城区许多公共建筑物、居住小区配建的停车设施仅向该建筑物业主或该居住小区居民提供服务,自己不用或用不了也拒绝对外开放,造成停车泊位大量闲置,资源浪费。

(二)主要原因

主城区停车场建设与城市交通总体发展战略相脱节,动态交通与静态交通缺乏有效衔接,部门职能交叉导致管理效能弱化,综合协调效率不高、配套措施和政策支持不完善等是造成主城区停车难的主要原因。

1.主城区停车难问题的形成是城市决策者没有统筹考虑城市的动、静态交通问题,长期重视动态交通的畅通性而忽视静态交通长远建设的结果,是管理者在交通规划建设、政策引导、资金投入、综合管理方面非科学发展理念的反映。如,在制定城市交通总体发展战略时,对静态交通在整个城市交通体系中的作用估计不足,缺乏对停车场发展建设中长期规划;在出台促进停车产业发展的优惠和配套政策时,涉及停车场审批、建设、管理、经营等优惠政策不系统、不配套、不“落地”;在涉及停车资源建设资金投入时,政府投入不足,民间资本不放开;在对城市动、静态交通综合管理时,参与城市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的多个政府部门缺乏高效运行的协调机制,管理不到位、缺位;在实施城市公共交通优先战略时,强力推进办法不多、效果不佳;在分配主城区动态和静态交通资源时,习惯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动态交通不畅,就挤占非机动车道,静态交通空间不足,就挤占机动车道和人行步道资源。61.55%的受访者认为,政府对城市动态和静态交通没有统筹考虑,忽略静态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造成停车难的重要因素。

2.公共交通网络不完善,搭乘公共交通出行不快捷、不便利。我市立体化公共交通网络尚未形成,使用平面公共交通出行,花费时间成本过高。80%以上的受访者表示,如果城市地铁开通,愿意放弃开车而乘坐地铁到主城区或者开车到地铁交通枢纽站换乘地铁进入主城区。就目前平面公共交通建设情况看,线路设计不尽合理、不同线路的换乘衔接距离较远、高峰时期过度拥挤等问题仍是制约市民选乘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的主要障碍,这也正是近70%的受访开车族不愿放弃私家车出行的主要原因。因此,建设便捷舒适的公共交通网络对缓解主城区停车难至关重要。

3.停车管理体制机制不顺,监管缺位。加强停车管理不仅有利于维护停车秩序,也有利于提高主城区静态交通效率。在静态交通管理方面,还存在着政出多门、事权交叉,缺乏统一协调问题。如,封闭居住小区内停车场审批由市国土与房屋局负责,乱停车、高收费因监管主体缺位普遍存在;公共建筑物配建停车场由规划部门规划和审批,但建成后的公共停车资源因无部门监管而挪作他用。

4.停车泊位数量增长缓慢,不能满足停车需求。一是停车场建设历史欠账太多。主城区多数建筑是在2005年以前建成,基本上是按照国家规定的0.5车位/户、公共建筑物1-1.2车位/百平米的配建标准规划建设停车泊位,显然满足不了现今需求。二是停车设施建设“偷工减料”,许多开发商不建或者少建停车位,甚至将建成的停车场挪作他用,使本来建筑容积率就高的主城区相对停车位骤减,加剧了主城区停车难度。三是主城区可利用土地资源有限,拆建停车场成本过高,短时间内增加公共停车泊位难度极大。四是停车场规划建设审批环节多,不好协调,影响停车设施建设速度。

5.没有形成通过收费调节余缺的价格引导机制。主城区的泊车空间分布不尽合理,且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化,差别化的停车收费可以有效引导车辆合理分布,减少主城区停车数量,有利于缓解动、静态交通压力。但目前主城区交通拥挤地段和非交通拥挤地段停车收费标准差别不大,地下停车场收费标准高于地面停车场,路内路外停车一个收费标准,必然导致很多车辆在路面长时间停放,而短时停车者却又找不到泊位,路面停车满当当,路外、地下停车场却空荡荡,停车空间资源不得到有效调剂。抽样调查显示,有超过61%的受访者有选择地上停车场而非地下停车场停车习惯。可见,充分发挥收费价格杠杆作用,实行差别化的停车收费制度,改变停车者的停车习惯,让车辆在空间上实现合理分布,对缓解主城区停车难非常必要,也势在必行。

6.信息化、智能化的停车引导管理手段落后,停车效率低。缺失现代化的停车管理技术手段是诱发主城区停车难的重要因素。47.21%的受访者认为,缺乏先进的停车管理方法和手段,不能利用现代化的停车管理技术是造成停车难的重要原因。实行智能化交通管理已经成为现代城市交通管理的发展方向,但大连停车管理投入不够,技术手段相对落后。目前,大连只在少数几个地方设立了停车场引导指示牌,没有建立城市统一的停车信息平台,因信息不明而产生的无效交通较为普遍。

二、解决停车难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借鉴新加坡、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在治理交通方面的先进经验,结合大连经济社会发展现阶段对城市动、静态交通需求的实际,我们认为,解决大连主城区停车难问题,要用战略思维,统筹的办法,超前谋划,标本兼治,立体推进。具体思路是:规划先行、公交为先、管理到位、政策调控、技术科学、延缓需求。

1.科学编制城市交通规划,严格执行城市停车专项规划,合理配置停车资源。城市停车专项规划是城市交通总体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67.53%的受访者认为,政府通过交通规划的科学编制是解决停车难问题的前提条件。建议:(1)编制出台《大连市静态交通设施建设规划》,与即将出台的《大连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相配套、一体化,统筹考虑主城区动态交通与静态交通均衡发展问题,对停车资源供应总量、各类停车设施比例结构、空间布局等进行论证说明,为静态交通设施建设管理提供法定依据。(2)确立“城区停车以配建停车场为主体、路外公共停车场为辅助,路边临时停车泊位为补充”的静态交通规划思路,严格执行配建标准,不得随意降低停车泊位配比,确保车位配建指标的落实。确有调整必要的,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操作。

2.坚持“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公共交通网络建设。公共交通工具的运输效率是私家车的8倍。目前我市的公交出行分担率达到了45%,居于全国首位,为解决停车难问题奠定了好的基础。建议:(1)大力实施《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实施意见》,全面推进公共交通网络建设,增加线网密度和站点覆盖率,形成干支协调、结构合理、高效快捷与城市规模、人口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公共交通体系。其时间节点宜应与我市“十二五”规划相衔接。(2)加快构建和完善以地铁为主的轨道交通为支撑、地面公交为主体、以主城区为重点的公共交通网络,保证动态交通通畅,增强公共交通对市民的吸引力,引导市民优先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当前我市应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力争到“十二五”末期,轨道交通承运量要达到城市交通总运量的30%以上。(3)要建立完善的立体交通换乘体系。实现高铁、高速公路、长途客运等对外交通与主城区公共交通、私人交通无缝对接,地铁与城市公交系统近距离接驳,私家车、自行车、电动车等私人交通工具的一站化链接,实现地面与地下交通一体化。在地铁大型换乘站点配建地面和地下相结合的大型停车场,实行免费停车,以减少中心城区汽车密度,缓解主城区停车压力。

3.改革停车管理体制,形成统一协调的停车管理机制。建议:(1)深化静态交通管理体制改革,改变停车多头管理局面。依法赋予市停车管理办公室静态交通管理行政管理职权,加强对市区停车场的管理、组织和协调工作。(2)完善静态交通管理法规,形成较为完善的停车管理法规体系。制定出台《大连市机动车停车场管理办法》《路内停车管理条例》《路外停车管理条例》以及《建筑物配建停车场管理条例》等。(3)市停车管理办公室作为停车管理主体,要从停车场规划、建设、运营等各环节加强与规划、城建、国土房屋等具体管理部门协调,形成既分工管理、又高效联动的静态交通管理机制。(4)建立停车行业管理协会,加强对停车场经营主体进行行业管理与服务。停车行业管理协会应在市停车管理办公室指导下,根据已出台的法规和相关条例,制定本行业的行业规范和管理职责,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市停车管理办公室应加强对行业管理协会宏观管理。

4.多措并举,加大停车设施建设,逐步增加停车泊位。建议:(1)市、区两级政府要增加财政预算额,突出主城区停车设施供应,承担政府的投资主体责任,发挥停车场配置的主渠道作用,扩大配建停车的供给规模。(2)完善扶持政策,创造良好条件,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公共停车场。要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增强社会资金吸引力,发挥社会力量在建设效率、运营成本和服务意识等方面的优势,积极探索BOT等模式。(3)利用公园、绿地、人防工程等城市开放空间建设地下停车场;利用原有旧建筑、闲置土地增建改建立体停车库、机械式停车库,以增加停车位供应。(4)加强主城区支路网的建设,增加路内临时停车位。发达完善的支路系统,可临时停放大量的机动车,而不影响主干道动态交通,从而有效缓解城市主次干道上的交通压力。

5.强化停车设施管理,提高主城区停车设施的利用效率。(1)依托行业管理协会或公司化运作,将全市各级政府部门投资兴建的公共停车设施和路内临时停车场纳入统一的运营管理。(2)加强对私人投资兴建、市场化运营配建停车场、公共停车场监督管理。公共建筑物配建停车场(库)应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交付使用,加强执法检查,杜绝停车场(库)建设不达标或弄虚作假的现象。(3)加强停车场收费管理。统一设置收费公示牌,规范收费方式,明确不同时段收费标准,并公开投诉电话,增加收费透明度。加强收费员的教育培训和督察考核,发现问题及时查处。(4)建立全市统一停车诱导系统。要结合智慧化大连建设,分区域试点、分阶段推进,建立主城区停车诱导电子信息系统,提高车辆停放效率,改善区域停车秩序。(5)建立差别化收费制度,调控供需。鼓励车辆到非主城区域或者主城区地下停车场停放。对地面停车场和路面临时停车泊位实行高额收费和限时制度,加快周转,减少动态交通压力。引进先进的咪表停车管理系统,对路面临时停车进行科学管理,提高临时停车泊位使用效率。(6)实行行政干预和引导鼓励相结合政策。积极推动公共建筑物、企事业单位等配建停车场错时向社会开放,承担社会责任。

[1]大连市住宅区停车配建指标提高到1至2车位/户[N].大连日报,2011-09-20.

[2]以疏治堵,大连将在地铁轻轨站配建大型停车场[N].大连日报,2011-09-20.

[3]调控停车数量“弹性收费”将停车费拉开档次[N].大连日报,2011-09-20.

[4]大连机动车保有量超105万辆,今年仍将全力解堵[N].大连晚报,2012-05-04.

猜你喜欢

主城区泊位公共交通
新时期单元控规动态维护探索实践——以龙岩主城区为例
《城市公共交通》杂志社简介
基于计算实验的公共交通需求预测方法
西安主城区砂层工程地质特征分析
公共交通一卡通TSM平台研究
主城区重要道路围挡施工交通组织研究
邯郸市主城区及周边地区降水量
湄洲湾港斗尾港区部分泊位竣工验收
基于排队论的区域路内停车最优泊位占用率研究
Anti-ageing effects of a new Dimethylaminoethanol-based formulation on DGalactose induced skin ageing model of r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