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苏北物产展览交流大会
2013-08-15魏怡勤扬州市档案局江苏扬州225002
魏怡勤(扬州市档案局,江苏扬州,225002)
1951年,新中国百废待兴,抗美援朝战争又进入艰难时期,新生政权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发展经济,增强国力,改善人民生活,成了新生政权迫切的任务之一。在“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方针指导下,经过两年的努力,苏北一带的经济此时有了明显的改观,处于苏北区域中心的扬州,成为附近城乡土、特、副产品的交易集散地。为促进市场繁荣,搞活物资流通,中共苏北区党委、苏北行政公署作出决定,召开一次物产交流大会,以此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60多年过去了,笔者利用馆藏档案资料并走访尚健在的亲历者,试图还原当时的情景。
盛况空前
5月的扬州,满城桃红柳绿,春意盎然。1951年“苏北物产展览交流大会”在5月8日至5月27日举行。为烘托热烈气氛,活动的组织者特在会刊手册封面,将会期标为“红五月”,表达出苏北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为发展经济,改善生活条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
对于大会的盛况,1951年5月8日《苏北日报》在头版头条作了报道:
大会会场从新北门出口处起,一直伸展到平山堂。巨幅的毛主席画像矗立湖心。会场内分布着土特产馆、工业馆、农业馆、外省馆、交通馆和文化卫生馆、公安馆等七个馆。各馆内容非常丰富,都通过实物、模型、彩画、图表等展览和说明,充分地标志着劳动人民的伟大,苏北物产的广博,祖国资源的富饶。这里不仅在土特产馆看到苏北各地的二百多种土特产品,而且在外省馆内可以看到全国近二十个省的五百余种物产展览品。不少驰名于全国和全世界的产品,如浙江的丝绸、茶叶,江西省的瓷器,湖南省的桐油,云南省和贵州省的漆等等,都参加了展览和交流。
5月9日,《苏北日报》继续在头版报道大会开幕当天的情景:
……会场极其壮丽,到处看到鲜艳的红旗在飘扬,道路湖边,布满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以及丰饶祖国物产的各种标画和标语,在雨后天晴的新鲜阳光照耀下,显得特别美观。上午八时,各界代表即齐集五亭桥,八时半举行开幕式……
如今已87岁高龄的张南老先生,当年亲历了展交会。他回忆当时的情景,认为用规模宏大、盛况空前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由于当时扬州的城市规模尚小,瘦西湖风景区一带已属城市郊区,道路两旁多为农田空地,活动地点设在新北门桥到大明寺沿路,这一带搭建大棚、摆摊设点做买卖适宜方便。在活动举行的20天里,每天红旗招展,商贾云集,人声鼎沸,来自外省及苏北、苏南多个城市的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纷纷搭棚或摆摊展览、销售物品。参展的商品以土特产品为主,本地区的化妆品、酱菜,泰州的猪蹄、腊肉、蛋品,淮阴的金针菜、大头菜、红土、水晶石,南通、盐城的土布、海产品,以及洪泽湖、高宝湖的鸡头米、水产品等悉数参加展览、销售。交易的形式,以批发为主,兼营零售。
苏北物产展览交流大会的举行,不仅有力促进了苏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还大大推进扬州的城市建设。地方新政权首次举办大型经济活动,扬州城就像迎来了盛大节日,满城市民欢天喜地。为配合活动的举行,全市还集中精力重点整治了瘦西湖周边的环境,修缮名胜景点,疏通河道,填平道路,城市及瘦西湖风景区面貌焕然一新。
据程裕祥老先生回忆,改变旧时靠步行、乘坐人力车、租骑小毛驴等出行方式,是活动组织者重点考虑的大事之一。为此,扬州市的公安、交通、城建等部门决定,缓解陆路交通压力,打造水上交通,组织游船,以舟代步,方便市民及游客出行。经过努力,瘦西湖游船线路从原来的瘦西湖公园南大门延伸至城里小秦淮河公园门前,并在小秦淮河的东岸,利用拆城墙旧砖,修筑了游船码头,可停靠“小划子”十余条,游客在此登舟可直达著名寺观大明寺山脚下。为解决游船不足的困难,由瘦西湖派出所发起,城内外的船民、农民以船入会,成立了瘦西湖游船联营会,集聚大小游船达130多条,并在城内新桥,城外天宁寺、问月桥、新北门、五亭桥、平山堂等景点新建船埠和码头,设置售票亭。这一时期成为了扬州百年游船史上的鼎盛时期。
准备充分
对于这次新中国成立后苏北地区首次举行的大规模商品展销活动,苏北区党委、政府作了诸多的准备。为方便参会者交流交易,大会筹委会特意编印了《苏北物产展览交流大会参观交流手册》。《手册》封面基调采用红色,除了印有会期、会址外,还在左侧竖排印着“发展土产交流,扩大城乡互助”宣传语,开宗明义,表明这次活动的目的任务所在。
打开《手册》,其扉页为国营苏北植物油厂的“丰收牌”碎豆饼广告,接下来两页则为展示扬州风景名胜的公益广告,其中有瘦西湖、平山堂等著名景点。时任中共苏北区党委书记兼苏北军区政委萧望东的《为扩大土产交流而努力》、苏北行署主任惠浴宇的《为加紧准备物产展览交流大会而努力》的文章刊载其后。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到苏北区党委、政府以及各行各业为之精心准备而倾注的心血。值得一提的是,《手册》还充分利用大会的影响,集中刊载了苏北地区多个商家土特产品广告,成为新中国建立后苏北地区除报纸以外,首个集中宣传展示地方名土特产品的广告册,当为今天各种广告画册的最初雏形。然而《手册》并没有忘记自身应具有的功能、作用,占用多个页面,分别刊载“会场概况”、“名胜导游”、“参观须知”、“乘坐公共汽车须知”以及“瘦西湖游船管理规则”等,不失为名副其实的“服务手册”。
为扩大展交大会的影响,活动组委会还设计制作了展交会铜质纪念徽章一枚。该徽章直径3.1厘米,上环繁体“苏北物产展览交流大会”铭,上方中间为扬州城徽五亭桥图案,桥上方高悬一颗五角星,象征新生的人民政权。下方的左右为农民、工人握手浮雕图案,寓意工农联盟发展经济。徽章中还设置了麦穗、棉花、鲤鱼、河虾等农、水产品元素。图案内容丰富,立意鲜明,制作精细美观,突显展交会的主题。
展交会还成立了大会秘书处等工作机构,会议期间统一制作了大红色绫质主席团证,粉红色绫质代表证、工作人员证,水绿色绫质工作人员证、记者证,深粉红色警卫员证及土黄色布质工勤员证。会议结束后在《苏北日报》刊登启事,宣布所发证件一概作废。
管理有序
展交会除了作了大量宣传等准备工作以外,在商品经营及税收管理上也很有特色。为了增加国家税收,扬州市人民政府税务局专门制订了《苏北物产展览交流大会商城纳税须知》(原件藏于扬州市档案馆)。《须知》计16条、1300多字,对纳税对象、纳税手续、“坐商”与“临商”区别及不同纳税标准、商品销售记账要求、发货票的购领及使用、纳税者申报时间,营业税及特种消费行为税、摊贩牌照税的征收等款项,均作了详细规定。
我们从《须知》的第一、二条款知道,“凡参加商场贸易之公私工商业,均应向瘦西湖临时税务所申请登记”;“凡参加商场贸易之外阜座行商,其货物抵达本阜时,应先行向税务所填报来货登记表,经查验后方可销售。”从这些规定文字中可以体会到,由于刚刚结束多年的战争,新生的人民政权接管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经济局面,国民经济“一穷二白”,已到了崩溃的边缘。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形势,作为革命老区的苏北地区,同样积重难返。虽说已经过两年多的恢复发展,但工农业生产落后、社会物质极度贫乏的状况,还未得到根本改善。在这种情况下,对工农产品收税,成为国家税收的主要渠道和途径。《须知》中所提“商场”应理解为建筑比较简单的商品交易集市场所,有别于今天的大超市和卖场。
进入展交会销售的物品,其营业税征收管理也相当规范。《须知》第六条规定:“参加商场贸易之工商业,应向商场管理处购领大会统一发货票使用(税务所代售)。统一发货票分甲乙两种。凡一次营业满一万五千元者,应开立甲种;在三千元以上,不满一万五千元者,应开立乙种。甲种发货票上由本局印就‘印花税已在本局征讫’字样……”从上述条款里,可以解读出当时的信息:一是政府税务部门对商品营业税的征管相当严格,货物销售者须根据销售金额的大小分别开立发票;二是使用甲种发票者,还需缴纳印花税;三是当时的纳税起征点为人民币(旧币)1.5万元,换算成今人民币为1.50元。
《须知》最后一条,分别列出了参加展交会的固定工商业和联营机构营业税与印花税缴纳日期。销售商按进场登记号,一个月里分为5批纳税,每天有50个商户,每户各有5个纳税日。应该说,这种事先排定、按号分批纳税的方法比较科学合理,也很切实可行,既让纳税者知晓自己的纳税日期,税务部门也可有条不紊地工作,避免出现因过于集中纳税导致人手不够的现象。另从销售商登记号中还可知晓,当时参展、销售的范围涉及近20个省,到场的有一定规模的商户超过200家,个体工商户不在其内。这对于新中国建立初期的扬州来说,其规模可称为“史无前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