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关于学风与文风的现实意义

2013-08-15王金秋

大连干部学刊 2013年12期
关键词:写文章群众文章

王金秋

(中共大连市中山区委党校,辽宁 大连 116000)

在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之际,重温毛泽东关于学风与文风的理论,对于治理今天学风与文风中存在的顽疾,改变我们的学风与文风具有重要意义。

一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根除本本主义、主观主义之风。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毛泽东这句经典名言应该是我们今天著书立说、讲话、做报告的一个基点,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如果 “你对那个问题的现实情况和历史情况既然没有调查,不知底里,对于那个问题的发言便一定是瞎说一顿。瞎说一顿之不能解决问题是大家明白了的”。[1]109毛泽东本人就是调查研究的典范,毛泽东讲话、写文章总是要研究历史和现状,如为了答复当时党内党外对于农民革命斗争的责难,毛泽东于1927年一月至二月用了32天时间,实地考察了湖南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的农民运动,写出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篇著名的调研报告,用大量事实说明农民运动 “好得很”,有力回击了对农民运动 “糟得很”的诬蔑。毛泽东当年批评的“对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具体情况,不愿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仅仅根据一知半解,根据 ‘想当然’,就在那里发号施令”[2]797-798的主观主义作风,今天在一些人中还大量存在。今天一些人做学问、写文章甚至写调研报告,不去搞调研,不去考证,而是喜欢坐而论道,躲在象牙塔内闭门造车,坐在书斋里研究现实问题,蹲在机关里面喝茶看报、上网聊天,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方案、答案不是文不对题,就是离题万里,对于问题的解决毫无用处。必须根除这种学风文风,只有进行大量的调研,深入研究中国的现实问题,才能写出有价值有分量的调研报告。

二要大兴实事求是、立足国情研究问题之风,根除历史虚无主义、崇洋媚外之风。

毛泽东批评我们党内一些同志中存在 “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2]797的极坏作风,这些人 “对于自己的东西既无知识,于是剩下了希腊和外国故事,也是可怜得很,从外国故纸堆中零星地捡来的”[2]798。这种生吞活剥地谈外国、 “言必称希腊”的媚外习惯也传染给了今天的一些人。有人去趟外国或在国外呆上几年,便大加推崇和赞赏西方国家, “言必称美国”,看中国这也不顺眼、那也不得劲,忘记了自己是一个中国人,离开中国的历史、文化、民族特点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脱离中国的现状和历史寻求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答案,自然毫无价值。作为中国的文人学者必须将立足点放在中国,从中国实际出发,研究中国历史、中国问题,研究外国问题也要围绕中国问题,为解决中国问题服务。

三要大兴 “言之有物”之风,根除空谈之风。

毛泽东批评一些人写的文章 “空话连篇,言之无物”。 “我们有些同志欢喜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 ‘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2]834。当然,短而空也不好,毛泽东反对的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八股调,不是说任何东西都以短为好,是需要有内容的文章。毛泽东的文章以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著称。他写的 《纪念白求恩》只有1000多字、 《为人民服务》不到800字、 《愚公移山》1600多字,短小精悍,寓意深刻,至今仍有极大的指导意义。现如今,有些人写文章、做报告,内容空洞,废话连篇,大话、套话、空话随处可见,让读者、听者昏昏欲睡。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和废话,使文章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

四要大兴深入群众之风,根除 “无的放矢”之风。

毛泽东批评一些人做宣传 “无的放矢,不看对象”。 “共产党员如果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的,否则就等于下决心不要人看,不要人听。”[2]836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写文章做演说要看读者要看群众。毛泽东认为“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2]860。因此,文学家艺术家,只有到群众中去获取养分,才能创造出群众最喜欢、群众最需要的文艺作品。首先必须对群众有着深厚的感情。毛泽东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讲了一段他自己感情变化的经验。学生出身的他,觉得世界上干净的人只有知识分子,工人农民总是比较脏的。革命了,同工人农民和革命军的战士在一起了,逐渐相互熟悉了,他的感情发生了变化。这时,拿未曾改造的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比较,就觉得知识分子不干净了,最干净的还是工人农民,尽管他们手是黑的,脚上有牛屎,还是比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都干净。今天,我们一些知识分子、一些文艺工作者,创造的作品要么陶醉在自我中,要么热衷于编写才子佳人、帝王将相,要么长于撰写老板官员、白领精英,就是少写人民群众,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心中没有群众,对群众没有感情。自然不被人民群众所接受、所欢迎,其作品自然就没有生命力。只有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从内心接纳群众,为群众创作,为群众呐喊,才能创造出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为群众所欢迎的作品。

五要大兴探寻事物内部联系之风,根除简单的现象罗列之风。

毛泽东批评一些人写文章是 “甲乙丙丁,开中药铺”。 “一篇文章充满了这些符号,不提出问题,不分析问题,不解决问题,不表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说来说去还是一个中药铺,没有什么真切的内容。这种方法就是形式主义的方法,是按照事物的外部标志来分类,不是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来分类的”[2]838-839。今天一些人著书立说也是采取开中药铺的办法,简单罗列就成一篇文章,不动脑筋想问题,不去思考事物的本质,缺乏内在联系,逻辑性差,难有读者。只有动脑筋、勤思考,找出事物内部联系,才能写出一篇好文章。

六要大兴独特语言风格之风,根除语言枯燥之风。

毛泽东批评一些人 “语言无味,像个瘪三”。“如果一篇文章,一个演说,颠来倒去,总是那几个名词,一套 ‘学生腔’,没有一点生动活泼的语言,这岂不是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像个瘪三吗?”[2]837毛泽东是一个语言大师,毛泽东写文章、做演讲、讲话,词汇丰富,风格独特,比喻形象,语言生动活泼、诙谐幽默、妙趣横生。如毛泽东用一副对子,形象的为主观主义者画了一幅像,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2]800。再如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1]287, “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3]用老百姓能听得懂的语言通俗阐释了深刻的哲理。再如,面对红军中存在的 “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悲观情绪,毛泽东不是空洞地讲大道理,而是用生动的比喻 “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1]106生动形象地宣誓了 “革命高潮快要到来”的革命乐观主义思想。诗人臧克家对毛泽东的语言风格做了极高的评价: “毛主席写文章、说话都不落常套。他不说 ‘社会主义一定胜利’,而说 ‘东风压倒西风’。他不说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而说‘我们社会主义阵营也应有个头,这个头就是苏联。’这样说法生动新鲜而又活泼。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这些话情意俱到,多么富有文学意味!”[4]毛泽东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反观今天一些人,著文讲话仍然是那几句老生常谈,语言枯燥,有的还生造一些和人民的语言相对立的不三不四的词句,使人厌听。原因就是他们脱离群众,不熟悉人民的语言,因此他们的作品就显得语言无味,没有听众。

七要大兴老老实实学习、认认真真修改之风,根除投机取巧之风。

毛泽东认为 “我们必须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不懂就是不懂,不要装懂。不要摆官僚架子。钻进去,几个月,一年两年,三年五年,总可以学会的。”[5]毛泽东就是本着这种老实作风学习的。如毛泽东到达延安之后,充分利用比江西时期和长征途中要好一些的客观条件,如饥似渴地阅读当时他能得到的理论著作特别是哲学著作。在这期间,毛泽东所写下的大量哲学批注,是他异常刻苦地发愤研读和思考的生动记录。常言说得好: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如毛泽东所言 “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2]837但今天有的人总想耍小聪明,不学习,不积累,投机取巧,抄袭别人的成果,或用剪刀浆糊,将网上的文章剪切加粘贴,便成就一篇得意的战利品。毛泽东还批评了一些人写文章 “不负责任,到处害人”。 “许多人写文章,做演说,可以不要预先研究,不要预先准备;文章写好之后,也不多看几遍,像洗脸之后再照照镜子一样,就马马虎虎地发表出去。其结果,往往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仿佛像个才子,实则到处害人。”[2]840“重要的文章不妨看它十多遍,认真地加以删改,然后发表。”[2]844毛泽东一生改过的文章无数。如著名的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年过六旬的毛泽东前后修改了十几遍,持续近半年时间,倾注了多少心血!可见,修改文章是要下大气力的[6]。毛泽东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是需要我们今天的文人学者认真学习的。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1991.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1991.

[3]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1991.

[4]阎纲.毛泽东论文风[N].文学报,2009-03-19.

[5]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1991.

[6]吕臻.毛泽东论文风:不要老是想着“我多么高明”[EB/OL].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3-07-26.

猜你喜欢

写文章群众文章
多让群众咧嘴笑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毛泽东怎样写文章标题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放屁文章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离题万里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