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生态文化素质教育机制的构建

2013-08-15

大庆社会科学 2013年6期
关键词:文化观素质教育育人

谭 蕾

(东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8)

人与自然的交互发展过程中,在人类中心主义影响下的实践活动对自然的破坏已经达到环境承载量的极限,由此产生的一系列自然灾害、极端气候、流感肆虐等现象着实令人类恐慌。恐慌之余最为宝贵的是人类自身的深刻反省。20世纪末作为一种关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即生态文化诞生并发展起来。

一、生态文化的内涵及其现实价值

(一)基本内涵

生态文化是摒弃了“人类中心主义”“人类至上”等着重强调人的思想之后,开始重新找寻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审视,认识到人与自然平等关系的绝对性。人和自然是处于一个整体的系统中,在这个系统中的任何一个部分出现问题都将会影响整个生态体系的运行,人与自然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对于生态文化内涵的一种较为普遍的认识是:以生态科学群、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绿色技术群为主导,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价值取向,引导人们树立人与自然同存共荣的一种自然观。[1]生态文化观包括物质形式的生态文化观和精神形式的生态文化观,是文化的一种反映和作用形式,是在生态文化价值观指导下的思想意识活动。

(二)素质教育

素质是人们从事某种社会活动的先决条件和能力的保障,素质教育是着眼于培养受教育者的能力、态度和行为习惯,促进其全面发展的教育形式。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德育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协调发展的、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大学生以往的素质教育包括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业务素质四个方面,缺少生态素质教育。

(三)现实价值

生态文化对人的素质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的素质教育缺失了对人们生态文化素养教育,出现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威胁人类生存。这样的素质教育不是全面、科学的教育。如今的素质教育应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生态文化教育在整个素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只有融入生态文化教育,素质教育才是全面的教育,才具有最大的现实意义。将生态文化价值观贯穿于素质教育的始终,在素质教育的发生、发展和实现的过程中引入生态价值观意识,培养具有生态文化和谐思想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高校生态文化素质教育的现状

目前高校生态文化素质教育正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各高校的发展参差不齐。总体来说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社会实践模式,没有相应的体制机制加以保障和贯彻执行。高校生态文化素质教育意识才刚刚萌芽,对生态文化行为的培养教育也刚刚开始,在教师的教书育人和学生学习实践的活动中,生态文化实践活动仍然缺乏,由此可见,高校生态文化素质教育还没有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

(一)生态文化素质教育价值观尚未形成

教育是契合社会发展进程的一定社会历史时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在知识文化层面上的反映,是一种在特定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要求下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不同时期的社会价值观影响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工业革命以前的教育主要是为人类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而服务的,教育的理念重在崇尚人类的主体地位,人类可以主导自然并且通过技术手段对自然加以无情的改造和利用,比如英国思想家培根提出了“驾驭自然,做自然的主人”“人的知识和人的力量合二为一”[2]的思想主张。受此观念影响的大学生生态文化价值观缺失,主动保护自然的自觉性意识淡薄,普遍存在浪费资源、过度消费、迫害生物等不良现象。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虽然人类已经逐渐从“人类中心主义”意识中觉醒,开始探索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之道,但是以经济水平和经济实力为竞争标准的国与国之间的较量,经济发展方式仍然以牺牲自然资源为代价。在这种发展方式影响下的高校素质教育不可能摆脱现实生产力需要对其的束缚,发展生态文化素质教育力不从心,主要原因是未能形成明确的生态文化素质教育价值观。

(二)忽视人文素养教育

狭隘的生态文化观影响了生态文化素质教育的发展,现阶段将教育定位于为经济发展的目标服务,输送能够满足于生产力发展的各类人才,这就将教育赋予了极强的功利主义色彩。在课程设置上,理性知识型课程相对于文科课程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另外,大学所开设的课程都明显的偏向于应用技术型的课程,几乎没有大学专门针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开设相关课程。在科研经费的投入方面,在功利性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将大部分的科研经费投入到自然学科,文科性的理论探索与研究则失去了有效的财力保障。[3-7]

(三)教师生态教育意识淡薄

如今高校内的教育者还没有完全地接受先进生态文化观的洗礼,对于生态文化观的系统理论及实践方法缺乏深入的学习和钻研,这就使得高校教师对学生的生态文化素质教育的缺位。首先是教育意识的淡薄。教师的教育活动集中于知识型的传播,忽视人文素养的熏陶和生态价值观的养成教育。其次是教育内容的单一性。教师的育人过程比较片面,没有体现出文理科的融会贯通和渗透性。再次是教师以身作则的生态行为缺失。作为为人师表的教师,一言一行都有可能对学生产生影响,但目前教师的生态道德和生态行为表现的还不是十分明显,不能在学生中起到榜样的带动作用。

(四)学生缺失生态行为养成教育

文化育人的客体即接受知识的学生,学生是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的践行主体。但目前学生生态行为表现还很缺乏主动性,没有主动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自觉性。在200名问卷调查者中,从不参加有关生态环境保护实践活动的人数所占的比例高达74.5%;偶尔参加的人数只有16%;经常参加的人数仅仅为9.5%。

三、构建高校生态文化素质教育机制

高校生态文化素质教育机制的构建是高校践行生态文化观的具体方式方法和实施措施。良好的机制建设要有明确的运行目标、强劲的动力源、完善的调节要素、有效的运行方式以及充足的资源保障。[8-12]

(一)明确建设目标

素质教育致力于培育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高校生态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是掌握生态知识、传播生态理念、养成生态行为、创新环保技术,将生态文化观渗透于教育过程的始终,实现人文素养与知识理性的有机融合。将生态文化观的基本内涵融入到素质教育的育人目标中,开展生态文化价值观教育、生态道德教育、生态消费教育、生态行为教育以及生态法制化教育等。

(二)强化动力源

将高校生态文化观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充分渗透生态文化观的重要思想;在道德培育活动加入生态道德的基本要求;在人格塑造过程加入生态品行的基本要义;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考核时将生态文化观也作为一个衡量学生内在修养的重要标准。

(三)完善调节要素

充分调动大学生社团和学生组织的力量。这些社团源于学生,在学生中有广泛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他们的带动作用能更加积极地感染学生的生态行为。将生态文化观的理念融入学生社团日常活动中去,对于有利于高校生态文化素质教育发展的活动应给予大力支持和弘扬,整改活动方案,强化全面落实高校生态文化素质教育的目标,对学生日常文体生活加以合理化引导,达到有效调节的目的。

(四)优化运行方式

高校的课堂上以知识育人为主、文化育人为辅。让生态文化进教材,编订易于学生接受的生态文化知识;还要让生态文化进课堂,在授课过程中传授生态文化知识,注重生态文化理论的学习;课堂外以文化育人为主、知识育人为辅,注重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达到文化的传播、感染和影响作用。

(五)充实资源保障

1.优化高校科研经费投入。积极向有利于培育人文道德修养的专业上倾斜,提高学生对生态文化观、生态道德修养的重视程度,激发学习的热情和参与度。

2.扩充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将网络等媒介有效的利用起来丰富高校教育资源,作为生态文化素质教育的载体为高校生态文化素质教育服务。

3.提升教师培训机构水平。应该在现有的教师培训中拓展生态文化方面的相关职业技能培训,定期对教师的生态德育养成进行考核,将教师的生态行为作为业绩评审和晋升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以此来激励教师生态文化素养的养成。

4.有效利用社会支持。社会组织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习机会,通过实践检验理论学习的效果;企业为高校提供科研经费的投入,鼓励学生研发环境保护的新产品、新技术,提高节能减排的水平,将科研成果直接作用于企业生产,有效促进生产方式的转型。

[1]陈幼君.生态文化的内涵与构建[J].求索,2007,(9).

[2]高中华.环境问题抉择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521.

[3]王继华.文化育人理念的教育价值 [J].名家论坛,2009,(2).

[4]仇桂且,薛建明.低碳经济与生态文明教育的耦合逻辑与策略选择[J].江西科技学院学报,2012,(9).

[5]吴启凤.高校生态教育初探[J].上海师范学院学报,2012,(3).

[6]郭俊华.高校生态文化教育的初探[J].前沿,2008,(9).

[7]沙莎.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研究——基于思想政治教育新视角[J].西南财经大学学报,2012,(4).

[8]黄燕.高校文化育人的理念、内容和方式[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3,(6).

[9]王强.关于高校生态文化教育的探讨[J].江苏高教,2007,(2).

[10]廖福霖.关于生态文化的几个问题[J].三明学院学报,2009,26(1).

[11]李海燕.科学发展观背景下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以福建省高校为例[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12,(3).

[12]杨静.生态文化与高校教育[J].科教前沿,2008,(35).

猜你喜欢

文化观素质教育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研究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浅析中国室内设计的文化观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