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进型Quasi-Z源逆变器

2013-08-15汪成明孙春霞滕青芳

电气传动 2013年8期
关键词:直通改进型电感

汪成明,孙春霞,滕青芳

(兰州交通大学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1 引言

电压型逆变器广泛应用于功率变换技术中,但传统的电压型逆变器同一个桥臂的上下功率开关不能同时开通,否则会造成短路现象的发生,从而损坏逆变器,因此需在上下桥臂的开关信号之间加入死区时间,但死区时间的加入又会带来输出波形的畸变。另一方面,逆变器输出电压低于直流输入电压,在输入电压较低或变化范围较大的场合下,需要在前级加一级升压变换器,导致系统整体结构复杂、效率变低。

文献[1]提出Z源逆变器可克服电压源逆变器的上述不足,为功率逆变技术提供了一种低成本、高可靠性的单级式升降压逆变器理论及实现方案。其具有以下优点:

1)利用2个电容、2个电感组成 Z源,能够实现单级的升降压;

2)无死区时间,从而消除传统逆变器由于死区时间带来的输出噪声;

3)位于一个桥臂上的上、下2个功率开关管可直通,利用直通状态提高直流输入电压,并增强逆变器的抗干扰能力。

Z源逆变器的上述优点使它在燃料电池发电、光伏发电和直趋式风力发电等新能源场合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传统Z源逆变器存在输入电流不连续、电容电压应力大、启动冲击电流大等问题。近几年国内外许多学者都致力于Z源逆变器的研究,如:文献[2-7]主要针对Z源逆变器的控制策略进行改进。文献[8-12]主要针对Z源逆变器的电路拓扑结构进行改进。其中文献[8]提出Quasi-Z源逆变器,不仅具有传统Z源逆变器的优点,而且克服了传统Z源逆变器电容电压过高,输出电流不连续的缺点。

本文在文献[8]提出的传统Quasi-Z源逆变器拓扑的基础上,对其拓扑结构进行改进,利用传统Quasi-Z源模块的混联及串联,提出两种新的电路拓扑结构,与传统Quasi-Z源逆变器具有相同的升压倍数,同时极大地减小了电容电压,并有效降低了电路启动时电感电流的峰值。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仿真研究,验证了两种改进型Quasi-Z源逆变器拓扑结构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2 传统Quasi-Z源逆变器

图1为传统Quasi-Z源逆变器拓扑结构。Quasi-Z源逆变器除了与传统电压型逆变器一样存在8种开关矢量之外,还多了1种直通零矢量状态,因此其具有9种矢量:即6种有效矢量、2种传统零矢量和1种直通零矢量。直通零矢量与传统零矢量一样,不会对输出电压产生影响。它是插入到传统零矢量中,使得同一个桥臂的2个功率开关管导通而得到。Quasi-Z源逆变器就是通过这个特有的直通零矢量而得到了升压能力。

图1 传统Quasi-Z源逆变器拓扑Fig.1 Topology of traditional Quasi-Z source inverter

由文献[8]可知,针对图 1的传统 Quasi-Z源逆变器的电容电压可表示为

逆变器直流端的峰值电压为

其中:设T为一个开关周期,t0为直通时间,t1为非直通时间,t0与t1的关系为t0+t1=T,直通占空比d=;升压因子B=≥1;由式(2)可知,Quasi-Z源逆变器输出电压峰值高于直流源电压,表示逆变器实现了升压功能。

逆变器输出的相电压峰值可表示为

式中:M为PWM逆变器的调制因子。

由式(3)可以看出,逆变器的输出电压是由d和M共同决定的,而且d和M之间存在约束关系:

由式(4)可以看出d不能无限制地增加,因为当d增大时,M的调制范围会随之减小,而小的调制因子会对输出电压质量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限制了Quasi-Z源逆变器的升压能力。由式(2)可知当d接近1/2时,逆变器直流端的峰值电压会越来越大,同时由式(1)可知:UC1,UC2上的电压也会越来越大,则对电容的耐压有更高的要求,这样就增加了电容的体积、降低了电路的可靠性、增加了电路的成本。

3 改进Quasi-Z源逆变器

3.1 改进1型Quasi-Z源逆变器

改进1型Quasi-Z源逆变器拓扑见图2,增加传统Quasi-Z源模块,使得电容电压降低;同时为克服传统Quasi-Z源逆变器输入电流不连续的缺点,把电感放置在二极管与直流电源之间,保证了输入电流连续。

图2 改进1型Quasi-Z源逆变器拓扑Fig.2 Topology of improved Version 1 of Quasi-Z source inverter

改进1型Quasi-Z源逆变器的升压原理与传统Quasi-Z源逆变器相同,都是通过同一个桥臂的2个功率开关管同时导通而获得升压能力。

改进1型Quasi-Z源逆变器有直通和非直通2种工作状态,分别如图3a、图3b所示。

为了方便分析,假设在改进1型Quasi-Z源逆变器中:电容C1=C2=C3=C4=C5=C;电感L1=L2=L3=L4=L。当处于直通状态时可得如下方程:

当处于非直通状态时,可得如下方程:

逆变器直流端的峰值电压为

逆变器输出的相电压峰值可表示为

可见,改进1型Quasi-Z源逆变器的直流端峰值电压及输出相电压峰值与传统Quasi-Z源逆变器相同。

3.2 改进2型Quasi-Z源逆变器

改进2型Quasi-Z源逆变器拓扑结构如图4所示,利用传统Quasi-Z源逆变器模块进行串联,有效降低Quasi-Z源逆变器中电容的电压,减小启动时电感电流的峰值,同时缩短电路的响应时间。改进2型Quasi-Z源逆变器,其升压能力与传统Quasi-Z源逆变器也相同,同样是通过同一个桥臂的2个功率开关管同时导通而获得升压能力。

图4 改进2型Quasi-Z源逆变器拓扑Fig.4 Topology of improved version 2 of Quasi-Z source inverter

改进2型Quasi-Z源逆变器也有2种工作状态,即直通状态和非直通状态,如图5a和图5b所示。

图5 改进2型Quasi-Z源逆变器的2种工作状态Fig.5 Work state of the improved version 2 of Quasi-Z source inverter

为了方便分析,假设在改进2型Quasi-Z源逆变器中:电容C1=C2=C3=C4=C5=C;电感L1=L2=L3=L4=L。由电路的对称性可知:

则,当处于直通状态时可得如下方程:

当处于非直通状态时,可得如下方程:

逆变器直流端的峰值电压为

逆变器输出的相电压峰值可表示为

可见,改进2型Quasi-Z源逆变器的直流端峰值电压及输出相电压峰值与传统Quasi-Z源逆变器相同。

3.3 比较分析

对于传统Quasi-Z源逆变器、改进1型和改进2型Quasi-Z源逆变器,采用状态平均法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电容电压平均值Tab.1 Average voltages of capacitors

由表1结果可见,采用相同的占空比与控制策略的条件下,改进型Quasi-Z源逆变器在保持输出相电压相同的前提下,电容上承担的电压被有效的降低。改进1型Quasi-Z源逆变器的UC1,UC2均下降一半;改进2型Quasi-Z源逆变器的UC1,UC2下降一半,同时改进2型的UC3约为改进1型UC3的一半。

4 简单升压控制原理

Z源逆变器的控制策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在传统的逆变控制方法中加入直通时间。Z源逆变器的控制策略主要有简单升压控制、最大升压比控制、基于空间矢量的控制、单周控制、滞环控制等控制策略。本文提出的两种改进型Quasi-Z源逆变器,利用了传统Quasi-Z源模块的混联及串联,在原电路中增加了一个传统Quasi-Z源模块,但其升压原理与传统 Quasi-Z源逆变器相同。所以,传统Quasi-Z源逆变器的控制策略完全可用于改进型Quasi-Z源逆变器。本文采用简单升压控制[13],其拥有实现简单、开关管电流应力小等优点,在Z源逆变器的控制中广泛使用。图6为简单升压控制原理图。该控制方式是在传统PWM控制基础上,用正、负2个恒值电压Up和Un跟三角载波比较,在载波信号大于Up或小于Un时,逆变器的三相桥臂同时导通。

图6 简单升压控制法示意图Fig.6 Schematic diagram of simple boost control method

由图6中的几何关系可得直通占空比d为

式中:t0为直通时间;T为开关周期;Utri为三角载波幅值。

因为 Up≥ux(x=a,b,c),则直通占空比的最大值为 dmax=1-M,结合式(4)可得 Quasi-Z 源逆变器的最大输出相电压峰值与调制比的关系为

通过上式,可以看出当M接近1/2时,逆变器输出相电压的峰值会快速提升,同时电容电压也随之快速增加,电路会处于恶劣的工作环境,逆变器的成本大大增加。改进型Quasi-Z源逆变器在采用与传统Quasi-Z源逆变器相同耐压等级电容的情况下,调制因子M可取更大值,以获得更大的输出电压。另一方面,调制因子M同时影响输出电能质量,低调制因子导致逆变器的基频逆变能力差,还会引入很高的总谐波畸变,降低逆变器的交流输出性能,可见,改进型Quasi-Z源逆变器在高电压增益输出电压的情况下,电路的稳定性、电能质量都得到了有效改善。

5 仿真分析验证

为了验证所提出的改进型Quasi-Z源逆变器拓扑相对于传统Quasi-Z拓扑的优越性,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相同的参数对这3种拓扑在简单升压控制下进行了仿真研究,具体参数设置为:直流输入电压Ui=150 V;电感L1=L2=L3=L4=160μH;电容 C1=C2=C3=C4=1000μF;载波频率 f=10 kHz;占空比 d=0.358 。

仿真结果如图7~图9所示。图7为传统Quasi-Z逆变器、图8为改进1型Quasi-Z逆变器和图9为改进2型Quasi-Z逆变器在输入电压为150 V时的波形对比图。其中uab是线电压,ia是流过负载的相电流。

通过图7、图8、图93组图的对比可得:

1)3种电路拓扑结构的输出线电压、相电流相同;

2)电路启动时,流过电感L1电流的峰值:传统Quasi-Z逆变器接近200 A, 改进1型Quasi-Z逆变器小于150 A,改进2型Quasi-Z逆变器略大于100 A,说明改进型逆变器有效减小了电路启动时,电感电流的峰值;

图7 传统Quasi-Z源逆变器波形Fig.7 Waveforms of the trational Quasi-Z source inverter

3)电路中处于相同位置的电容的电压:改进1型Quasi-Z逆变器明显优于传统Quasi-Z逆变器;改进2型Quasi-Z逆变器与传统Quasi-Z逆变器相比,无论是启动时的最大值,还是稳态值均有大幅的减小;

4)与传统Quasi-Z逆变器电路响应时间相比,改进1型Quasi-Z逆变器有所改善,改进2型Quasi-Z逆变器明显减小。

图9 改进2型Quasi-Z源逆变器波形Fig.9 Waveforms of the improved version 2 Quasi-Z source inverter

6 结论

针对传统Quasi-Z逆变器的不足,提出了2种改进型Quasi-Z逆变器拓扑。与传统拓扑相比,在升压能力相同的情况下,改进型Quasi-Z逆变器能够有效减小电路启动时电容电压峰值及稳态电压,有效抑制电路启动时电感电流的峰值,同时缩短电路响应时间。其中改进1型Quasi-Z逆变器克服了传统Quasi-Z逆变器输入电流不连续的缺点;改进2型Quasi-Z逆变器相对于改进1型Quasi-Z逆变器,电容电压下降更加明显。理论分析与仿真结果验证了上述结论。

[1]Peng F Z.Z-source I nverter[J].IEEE Trans.on Industry Applications, 2003, 39(2): 504-510.

[2]丁新平,钱照明,崔彬,等.基于模糊 PID的 Z源逆变器直流链升压电路控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8,28(24):31-38.

[3]杨水涛,丁新平,张帆,等.Z-源逆变器在光伏发电系统中的应用[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8,28(17):112-118.

[4]Loh P C,Vilathgamua D M,Gajanayake C J,et al.Transient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Pulse-width Modulated Z-source Inverter [J].IEEE Trans.on Power Electronics,2007, 22(2):498-507.

[5]陈宗祥,蒋赢,潘俊民,等.基于滑模控制的 Z源逆变器在单相光伏系统中的应用[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8,28(21):33-39.

[6]张邵华,汤雨,谢少军.改进 Z源逆变器的三次谐波注入控制策略[J].电工技术学报,2009,24(10):114-119.

[7]张瑾,齐铂金.Z源三电平中点钳位逆变器中点电位平衡控制方法[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0,30(12):7-13.

[8]Anderson J,Peng F Z.Four Q uasi-Z-s ource I nverters [C]∥IEEE Power Electronics Specialist Conference.Greece:IEEE,2008:2743-2749.

[9]汤雨,谢少军,张超华.改进型 Z源逆变器[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9,29(30):28-34.

[10]蔡春伟,曲延滨,盛况.增强型 Z 源逆变器[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1,31(S1):259-266.

[11]侯世英,肖旭,张闯,等.改进型 Z 源逆变器[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1,31(8):24-31.

[12]刘孝辉,郑建勇,尤鋆,等.开关电感型Quasi-Z源逆变器[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1,31(9):65-68.

[13]LOH P C,V ilathgamuwa D M,G ajanayake C J,etal.Transient M odeling and A nalysis of P ulse W idth M odulated Z-source I nverter [J].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2007,22(2):498-507

猜你喜欢

直通改进型电感
Cr5改进型支承辊探伤无底波原因分析
浅析西藏卫视《直通藏晚》的叙事结构
江苏兴化:培训提级从课堂直通赛场
改进型CKF算法及其在GNSS/INS中的应用
基于NCP1608B的PFC电感设计
基于耦合电感的自均流LLC谐振变换器的设计
2015年直通苏州世乒赛选拔赛樊振东技战术分析
隔离型开关电感准Z源逆变器
改进型逆变器无效开关死区消除方法
WOOK:用App让中国品牌直通印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