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城乡统筹视角下我国居民社区规划研究进展

2013-08-15杨新强

地下水 2013年5期
关键词:社区规划规划社区

杨新强

(天津建筑工程职工大学,天津市 300074)

基于城乡统筹视角下我国居民社区规划研究进展

杨新强

(天津建筑工程职工大学,天津市 300074)

在梳理国内外社区规划的指导思想和规划理念的基础上,指出其规划从单纯物质环境规划走向融合社会、经济、法律和心理等要素的综合规划的动向;通过对我国社区规划中场所、社会邻里以及居民行为时空间结构等研究的文献梳理,提出居住区和社区一体化规划更有利于社会单元的组织与管理。认为在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社区作为城市居住区的重要载体,应强调生态社区、复合社区和健康社区为导向的规划模式,为未来城市可持续和全方位协调发展提供探索与尝试。

城乡统筹;安置社区;城市规划

住宅是人类社会步入文明的一种标志,也是人生存的基本需求。随着社会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对居住条件及居住功能的需求会不断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城镇化速率的不断加快,人口城镇化要逐渐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这就要求广大城市需要不断规划更多的居民社区来满足日益增长的新居民的居住要求。然而,在这些新居民之中,不乏也有失地农民,城中村改造居民等这样的弱势群,他们的居住要求却往往被忽略。全面满足不同人群的居住需求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对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梳理了国外社区规划的理论研究进展,对比国内外安置社区的规划实践。探讨当前我国安置社区规划的研究现状,总结国内社区规划的研究不足之处,提出未来我国社区规划的发展趋势与方向。以期对于国内未来的居民社区安置规划提供参考。

1 国外社区规划研究进展

1.1 国外社区规划理论的发展:

社区的概念“社区”一词来自于国外,英文称之为“community”,英国思想家威廉姆斯)认为,社区一词产生于14世纪,它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泛指实质的社会团体或组织,另一方面是指一种抽象的关系性质,自19世纪开始,社区的概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且它的含义得到了不断的延伸,定义也越发纷繁芜杂。据不完全统计到20世纪末,对于社区的定义已达94种之多。通过这些不同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社区,既可以是与生俱来的地理区域,也可以是互相联系的人类团体,前者是基于“空间的社会化过程”角度的思考,后者则是“社会过程化的空间思考”。因此,“社区“一词,是一个空间结构与社会结构相互影响下的产物。[1]

各类社区规划理论,比如“霍华德的花园城市”、“佩里的邻里单元”、“Stein的邻里单元”、“新都市主义下的邻里单元”其落脚点都在于如何提高社区居民的居住品质。[2]近代社区规划理论始于霍华德的花园城市构想,之后伴随着由“美国梦”带来的郊区扩散,最后回归到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新都市主义。纵观所有的社区规划理论,我们可以发现,学者们已经意识到居民在社区内的生活构成了紧凑、多样的生活环境,应当是未来城市规划的方向。而以“家”为出发点的生活路径,是影响社区环境最重要的因素,以往按照平面的土地使用分区来规划社区的做法稍显不够。可以预见,今后的社区规划理论,应当会在邻里单元的基础上继续深化,更侧重于把个体家庭作为社区规划的基本单位,更加注重人文主义在社区规划中的应用。

1.2 国外社区规划研究特点

一是指导思想与规划理念的不断成熟与深入,为社区规划提供了更科学、更广泛的发展思路;二是多门学科参与了社区规划研究。从建筑学、社会学、生态学、经济学、地理学等多方面丰富了社区规划研究的内容、创新了研究方法,并形成一些交叉性新学科(如人类生态学、环境心理学、城市社会地理学等):三是研究内容多元化。社区规划从单纯物质环境方面规划向包含社会、经济、法律和心理等方面的综合规划转变。研究内容除了对社区的物质空间环境要索、社区内的社会、文化、思想意识及居民交往等非物质空问要素的研究外,更呈现出通过研究居民日常空间行为活动、物质形态空间与社会空间相互作用等来对居住社区这一“社会——空间”统一体进行整体融贯研究的趋势;四是居民(社区)参与广度与深度的拓展。倡导自下而上的社区规划模式,强调居民和社区组织的全过程参与和居民、政府及各种社会力量的相互作用。

1.3 国外社区规划研究的新动向。

近代工业革命以来,社区规划理论是伴随着近代城市规划理念与理论的发展和成熟而逐步演进的,今后仍会不断完善,并向多元化发展。由于社区规划的要素多样、内容复杂、涉及范围广阔,探索社区规划范式,系统全面地探讨社区规划的内容、程序与设计方法仍是今后研究的重点。此外,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不断深入,德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发达国家在生态可持续社区建设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圈,创造归属感与凝聚力强、注重人与人之问联系矧的可持续社区规划理念将成为今后社区规划的主导,世界范围内的社区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将转向更深层次的各个国家、地域的适宜性模式与途径研究。[3]

2 国内社区规划研究进展

改革开放以来,基于社区发展理念的安置社区规划在我国逐渐受到重视。社区规划实践虽然在形式上继承了原有居住区规划中的居住区—居住小区—组团的格局,但是其着重检讨原有居住区规划对人文环境与居民互动考虑的不足,主张从人本主义的角度,建立社区中人的行为、人与人之间及人与社区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同时,关注产权性质、建设主体和管理主体变化带来的影响,探讨怎样使入住安置居民与新建社区间的磨合过程相对缩短。[4-6]

在地理学领域,王兴中(2000)系统总结国外相关研究理论,以西安为例对我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以及城市空间与社会空间相互作用进行系统研究,特别是对日常生活、城市场所及邻里空间感知的研究,对社区空间规划有很强启发性。柴彦威、刘志林等结合时间地理学、行为地理学、生活时间学、交通行为学等多种方法,对居民行为时问特征与空间特征的研究勾勒中国城市时空间结构(2011),其对中国城市通勤活动、购物活动、休闲活动及迁居活动等的时空间结构研究对社区中观层面的认识具有启发意义。

2.1 我国社区规划的研究现状

在规划与建筑学领域,王彦辉(2002)从人文视角对社区空间整体营造提出了整体、适居、公平、共享、生态与持久发展原则,并对形态空间及相关的社会组织进行研究嘞;高朋(2000)从社区建设角度审视我国居住区规划的不足,对社区的规模、社区设施提出了适当的建议;赵民、赵蔚(2003)对社区发展规划的系统研究,尤其是采用因子分析法和相关性分析法对社区成员、组织、物质空间及社区意识的研究有重要借鉴和指导意义。

台湾学者徐震(1985)将社区规划的整体内容概括为“三体”:社区的“硬体”是社区内有形的建设,“软体”是无形的资源,“韧体”是内在的关系。唐忠新(2000)将社区规划的基本内容概括为四方面:社区现状分析,社区建设的总体目标规划,社区建设各主要部分的规划,社区建设的发展条件与支持、保障系统的规划。孙施文(2001)针对当今中国城市社会对社区的认识及街道行政组织实际运作的现实,认为社区规划应包括社区工业、服务业和社会再就业等的组织与空间安排、社区公共设施规划以及环境设施的整治规划这三方面。赵蔚、赵民(2002)认为社区规划内容除包括用地、建筑、空间本身规划外,还应考虑发展动力源、社区类型及发展方向、规划过程(从社区成员到社区物质环境设施、社区成员间的互动到社区组织)、人群需求特征等内容。[7]

2.2 研究内容

1)居住区和社区一体化规划的提出:居住区和社区一体化规划概念被提出和重视,是人们在逐渐失去亲切和睦的邻里关系、共同的价值与文化认同以及与地域历史文化相联系的古老传统之后,开始了对于人自身的反思和感悟。

2)居住区与社区一体化规划能够实现物质载体和精神实质的融合:早期的居住区规划建立在理性主义城市规划基础上,追求最优化和定量化,试图利用各种技术手段预测可能产生的结果,偏重于功能,强调对物质的占有,忽略人的深层次精神需求,这一规划思想随着人们对于自身命运的不断反思越来越受到质疑。因而现代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汲取社会学领域的养料,例如城市设计中的人文主义和公众参与思想,开始更多地关注各项社会目标的实现,并形成一种明确的社区发展的思路。[8]

3)住区和社区一体化规划更有利于社会单元的组织与管理:居住区是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组成单位,社区是城市社会结构的基本组成单位,居住区是社区的物质载体。我国早期的住区建设主要由政府财政拨款和企业投资自建两种形式,管理上也主要受行政支配。但是随着住房制度的改革,城市住房的投资主体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特别是住房货币化政策实施以后,人们可以凭借个人的经济实力、偏好和需要购买自己的住宅,开发商则根据市场的需求情况,选择不同地段,建造不同标准不同规格的住房,居住区的空间布局因而发生了变化。“行政区—社区”模式与其载体—居住区之间的不匹配现象越来越严重。因此从社会管理角度来看,理顺居住区与社区之间的关系,改革现有的社区模式已成为必然,而实施居住区和社区一体化规划设计不仅有利于对社会单元实现一种自上而下的组织与管理,还有利于将来真正实现社区的自治管理。

2.3 国内社区规划研究的缺陷

我国社区规划研究已经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并已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但研究视角单一,多以理论研究与静态规划研究为主,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方法研究很少。具体而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一般性的理论研究多,具体化研究、实证研究比较少。大多都局限在社区规划概念与内涵的辨析,针对规划编制与实施的具体研究较少;二是单一的社会学,建筑学、地理学、管理学等领域的研究多,综合交叉学科的研究少。事实上,综合各个学科来研究社区规划是探究社区规划体系的最有效途径之一;三是以静态研究居多,动态研究较少。目前,对社区规划的跟踪研究很少,导致对一些重要社区问题的剖析难以深入;四是关于社区的软环境和硬环境的单独研究较多,社区要素间的综合研究较少;五是社区规划理论框架研究很少,研究理论与方法不一致,对社区建设与发展的指导性较弱。

与国外类似的发展历程相比,“城中村”更具有中国特色。美国地广人稀,城市发展史短,农村进行了直接的城市化;而英国等欧洲国家虽然城市历史相对较长。但国土面积不大,也采取了乡村城市化的道路。它们所谓的“城中村”其实在成熟之前就己被城市同化了,当然这得益于国家的福利高、经济发达。国外为这些新兴城镇进行整体规划,建设了许多现代社区(如周边居住区理论),将农业剩余劳动力就地转化为服务业人员,解决了新城的根本问题,这都值得我们借鉴。国内的理论研究直接面对城中村的现实问题,相关调查成果颇丰,但涉及规划的解决办法创新不多。[9]“十六大”提出大力发展小城镇的目标后,也产生了以加快城市化为特点的城中村转型研究,位于城市内部的则开始进行了调整。这都牵涉到关于“城中村”是“保”还是“改”的根本概念区别。针对提倡已久的“改”的观点,即运用城市规划传统手法将城中村变成现代城市的一个组团,北京大学有些教授提出了‘保’的概念,即保其特色、保其风貌,使其为城市提供公共空间和自然风貌。此两种观点的优劣至今国内没有达成共识。

3 未来我国居住社区发展趋势

可以说社区规划作用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城市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于城市的快速发展.我们不难发现社区规划的发展趋势主要有:

1)生态社区规划模式。生态社区是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辅导。意在寻求自然、建筑、环境和人四者之间的和谐统一,即消耗最少的资源和能源。产生最少废弃物的社区。

2)复合社区规划模式。在我国大部分的城市中城市规划为确保居住的环境要求,往往会将工厂区域和生活居住区域相互隔离。以此保证居住区的空气质量,但这一过程却耗费了太多时间和大量资源。因此规划一种复合式的社区模式对于人们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这种复合式的社区模式功能不是单一的而是混合的。就是规划为先进制造、研发和生产服务业的综合基地,与公共服务设施、生态型的居住小区错落分布,包括了工作、居住、娱乐 等复合形态。人们在复合式的社区生活除了工作之余还能满足各类的精神需求。

3)健康社区的规划模式。创造支持性的健康空间与环境,是规划设计的关键。规划设计应推动支持性健康环境的相关方案,并制定系统的架构,在此基础上落实社区健康环境与空问建构的措施。在我们这个越来越注重居住条件的社会。我们也要建设新郊区 主义的、强调“人性互动”、邻里人情味的空间低密度社区,达到 自然、休憩、简洁的居住环境氛围的高品质社区、以实现舒适健康 的居住生活。健康社区的规划模式强调空间结构与领域空间的结合,注重交往场所的营造。通过交往空间设置和交往活动组织,为居民提供交流、对话、共处。

4 结语

当前我国仍处在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在土地城市化不断加快的同时,人口城市化对于优化城市化发展质量十分重要。居住社区作为目前城市居民最主要的居住载体,其设计理念、规划手法对于优化城市土地利用,增强居住舒适感,促进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未来随着大量农业人口的涌入城市,如何满足这些新居民的居住需求,为城市建设者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挑战,因而充分考虑人的主观感受,强调小尺度、注重邻里单元、优化周边基础配套设施的新型居住社区必将成为未来解决居住需求的有效途径。必将为未来城市可持续、全方位的协调发展提供一种有意义的探索尝试。

[1]陶晓波.近代社区规划的原则与趋势[J].经济导刊,2010(6):44-45.

[2]威廉·洛尔,张纯.从地方到全球:美国社区规划100年[J].国际城市规划,2011(2):85-98+115.

[3]陈永良,唐国安.新城市主义和现代居住区规划[J].山西建筑,2008(13):17-18.

[4]裘鸿菲,陈益峰.现代居住区规划的审美价值取向——以德克萨斯州林地社区规划为例[J].规划师,2006(2):98-100.

[5]赵蔚,赵民.从居住区规划到社区规划[J].城市规划汇刊,2002(6):68-71+80.

[6]王静,李斌,马明.基于人本理念的公众参与在我国社区规划中的应用[J].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8(1):20-22.

[7]薛德升,曹丰林.中国社区规划研究初探[J].规划师,2004(5):90-92.

[8]徐一大,吴明伟.从住区规划到社区规划[J].城市规划汇刊,2002(4):54-55+59.

[9]俞万源.居住区规划理论与实践浅析[J].嘉应大学学报,2000,03:87-91.

TU984.12

B

1004-1184(2013)05-0161-03

2013-04-24

杨新强(1963-),男,天津市人,讲师,主要从事建筑测量和钢结构设计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社区规划规划社区
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社区规划设计分析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结合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推进社区规划工作以广州市大塘社区规划为例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基于“四全一特”理念的城市既有社区规划改造提升方法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迎接“十三五”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