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芬太尼复合全麻用于老年患者的临床研究
2013-08-15蓝秋
蓝秋
广西河池市人民医院麻醉科 广西河池 547000
瑞芬太尼是真正意义上的副作用小,药效强,超短效,易控制,就目前来说瑞芬太尼是优点最多,最新型的麻醉性质镇痛药[1]。虽然在现代瑞芬太尼被广泛的运用,但是客观来说瑞芬太尼也有其副作用,给药剂量的大小和速率会引起骨骼肌僵直。如若剂量<2μg/kg、注药时间>1min就不会发生以上所述情况。瑞芬太尼与神经肌肉阻滞货异丙酚一起用可大大减轻肌僵直现象发生。但总的来说瑞芬太尼现代麻醉中的佼佼者,其缺点甚少,优点十足。
一、瑞芬太尼复合全麻研究人群
瑞芬太尼复合全麻镇痛药在老年人的手术运用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性。笔者通过对100例老年人使用瑞芬尼太添加了地氟醚或异丙酚进行持续性的麻醉维持,主要针对瑞芬太尼的静脉维持剂量进行认真观察与客观分析,现将归纳情况做如下介绍。
本研究选取了100例患者进行分析,其中女性患者共有42例,男性患者有58例子。年龄普遍在55~95岁之间。ASA分为2~3级。其中肝功能病变者25例患者,冠心病患者20例,糖尿病患者11例,高血压患者29例。
患者的抽样标准:①证明不存在过敏史,以及对麻醉性镇痛药无成瘾病史及其他的禁忌病症。②55岁以上的患者。③手术时间为1.6小时以上病患者。④没有神经系统的病症,无急性损伤。⑤无重度恶液质,无重度的消瘦病症。
所要进行的手术种类数量:其中手术最长时间为6.1小时,最短时间是1.6小时,平均为2.5小时。其中妇科手术6例,骨科手术17例,颈部手术4例,消化道手术为37例,泌尿系统手术为28例,肝脏手术为8例。
二、瑞芬太尼复合全麻的药理学过程追踪
麻醉前病人一小时口服溴西潘6mg,患者进入手术室,首先要进行血压,心率,脉搏血氧的饱和度等人的生理体征后,静脉注射咪唑安定1mg。将患者按年龄分组,分为两组,其中55~70岁为A组,70岁以后分为B组。首先将AB组各自分为两个组,即A1、A2与B1、B2。将A1和B1运用静脉靶控法输注异丙酚进行维持麻醉和诱导,并且采用Graseby3500泵进行麻醉注射,随后将根据麻醉在患者体内的维持情况进行剂量调整。麻醉将瑞芬太尼和地氟醚吸入,维持静脉输注。瑞芬太尼药的剂量的初始速率和A1、B1是完全相同的,地氟醚所吸入的浓度是百分之三到百分之四。
经过临床精确指标综合性的判断麻醉的镇痛程度和分辨麻醉的深度,记录并且参考血压高低,心率快慢。根据心率快慢,血压高低来调整用药多少,在手术结束的前几分钟,停止异丙酚和瑞芬太尼的地氟醚吸入,并停止静脉输注。当A组的患者开始静脉注射吗啡,B组的则不用进行注入。当手术结束了以后,要进行辅助呼吸方式,直至停药,达到自主的呼吸方式,在此期间进行详细的时间记录,进行苏醒时间的抄录。
三、瑞芬太尼复合全麻的研究结果
经过对瑞芬太尼复合全麻的全过程的研究数据对比,得出如下结论:瑞芬太尼用于手术中,其镇痛作用十分有效,起效迅速,消除很快,集合很多优点为一体。目前已经广泛的应用于临床的麻醉。经以上研究发现,老人运用瑞芬太尼的剂量是少于年轻人的,因此瑞芬太尼复合全麻剂量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剂量减少的。在研究过程中,对患者停止瑞芬太尼的注射后,患者都能很快的恢复到自然呼吸状态,在临床中,没有发生药物蓄积。依笔者之见,老年人瑞芬太尼剂量减少主要原因乃是药效的动力学因素。
瑞芬太尼与异丙酚或地氟醚的相互配合作用,旨在使患者被麻醉后能快速的有主观意识,上文对瑞芬太尼复合全麻的研究过程证实了这一观点。笔者认为二者结合使用对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循环系统的抑制是比较轻微的,有利于老年病人血液动力学的稳定,对于手术的体位循环效果更是极其有利。
瑞芬太尼是不受肝肾功能所影响的,因此笔者认为一些肝肾功能不健全的病人,运用瑞芬太尼进行静脉麻醉维持,是最佳的方式。
瑞芬太尼的副作用表现为,肌肉僵直、心率和血压下降,苏醒时异常疼痛[2]。以上副作用是有方法可解决的。在进行麻醉时,可以一定程度延长静脉注射的给药时间,先进行微小剂量注射,逐渐增加给药量,通常建议瑞芬太尼停止后,将一定量的镇痛药注射给患者,以预防患者苏醒后无法忍受疼痛感[3]。
讨 论
瑞芬太尼作为一种新合成的阿片类型药,其化学结构奇特而具有“两快”的特点。其中清除快,起效快,好控制,已经成为阿片类药的第一个“超短效”,其发展前景必定大展鸿图。因为瑞芬太尼因的组织结构中含有的酯键容易被血浆中的酯酶所代谢掉,因而使其具备了起效快,清除又很快的特点。我们所知道的药代学的特点是完全适用于临床注射和疏导给药。不管输注的时间是多长,在短时间的停药后,药的药效是能够很快终止的,基本不用考虑手术后体质恢复会延迟。因此笔者认为瑞芬太尼会给未来的静脉麻醉带来非常宽广的前景。
1 邱磊.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9):60
2 王渝.130例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外科治疗总结和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6,3(27):131.
3 姜树学,马述盛.断面解剖与MRACTECT对照图谱[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