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时代下我国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两难思考

2013-08-15张令芬

电子测试 2013年18期
关键词:两难货币政策工资

张令芬

(河海大学,211100)

2008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出现了的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两难冲突,根据凯恩斯主义理论学说,并且可以从菲利普斯曲线中可以看出,它将会对供给产生巨大影响(比如煤炭短缺危机、劳动力生产成本超过产品成本率等)。尽管在经济面临下滑和有效需求下降这两种情况下,这也会使通货膨胀的压力逐步变小。而从近几年国内经济发展的趋势以及从股票市场出现的巨大波动中可以看出,一旦世界经济的前进的步伐开始下滑,那么销售商品价格也会持续下降。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的数据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工业生产与国际上知名大宗商品价格价格便的经济周期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所以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会出现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之间出现两难的问题并不是一种奇怪的现象,从而,这也引出了我们所提出的问题,即在中国的面临经济步伐放缓和以及内需不充分的情况下,是什么原因让通货膨胀成为当今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流呢!

已有的研究主要从供给的角度来解释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两难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它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以下的两种主要观点:第一种是“供给冲击论”,它的观点认为之所以会产生两难的问题主要是由于自然灾害和造成的供给冲击(如产品产量减产,主要体现在近几年中国贸易出口交易量下滑)造成的。而通过研究国外经济发展的情况中可以看出,西方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会出现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石油的严重匮乏。从中国经济发展情况看,认为考虑到由于当时中国经济发展并不是特别迅速,从而造成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的原因主要是由自然界的灾害所导致的。

另一种典型的观点是“成本推动论”,该理论认为,在经济放缓背景下价格仍存在价格持续上涨压力主要是由于产品成本来推动的。而有关于成本推动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劳动力成本的问题上。布鲁恩 (1968)、莱温斯(1978)、及斯蒂夫斯(1978)等新凯恩斯主义的典型代表学者们本着从工资的不对称性的“滞涨论”的理论出发。他们认为随着二战后,劳动力量有所增强,除了工资和价格变化可以反映出需求和供给力量之外,更重要的是其他的因素也可以导致供求关系发生改变(如价格变化是由原材料,机器成本及其一些相关成本发生的变化,而工资发生变化则具体体现人们的购买力水平之上生活费;另外,从工资-工资膨胀机制可以看出,劳动市场工资协议和工资增长关系紧密相连接,具体体现在当一些部门劳动生产率较高时,从而带动了的工资增长率也实现快速增长的同时,对于劳动生产率较低的部门肯定也会要求获得等同的工资增长率的待遇,以实现付出与收获的等同。最终将会发生劳动生产增长递延部门工资的增长额度。而由于工人工资直接是产品构成成本,从而最终带来产成品成本的上升。从中国发展进程来看,本文认为,由于经济发展最终起源于供给与需求,而交易的主体是中国广大普通群众,他们最基本的需求即根据层次理论从物质需求开始,物质主要通过自身的劳动获得,而这主要体现在劳动成本上,造成物价上涨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自身获得的工资根本无法满足需求,从而会使得劳动成本上升,而这是导致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

本文认为,从供给层面对于接受需求减少和产品价格上涨并的困难,为了解决上述情况的问题,本文主要基于需求视角,通过组建关于通货膨胀与货币政策相权衡的模型。自2003年以来,中国宏观经济格局的已经初步形成并顺利完成了转变,可以解释我国宏观经济增速放慢以及通货膨胀压力加剧的重要问题。

1 关于经济增长、货币政策、通货膨胀模型理论介绍

1.1 模型的提出及其假设

假定1在一段时间内,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存在相互转换的关系。也即传统观点认为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存在此消彼长的变动关系,虽然从上世纪后半期可以看出当经济上升到一定程度时难免会有通货膨胀的压力。但是本文认为在相对的一小段时期内,经济的增长和通货膨胀会存在转换关系。

假定2通货膨胀的不断扩大会严重阻碍经济的增长,主要表现在,人们存放在银行的储蓄会随着通货膨胀严重缩水;另一方面,通货膨胀的预期会带来资源分配严重不均衡,从而阻止了实体经济的增长;三是由于人们对于未来的预期肯定会存在不确定性,从而会加大自身风险,从而不能对自身的预算与支出作出很好的规划。

1.2 货币政策的最优策略

第一,货币政策对于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问题经过了几个时期的转变,一方面许多国家在传统凯恩斯模型的指引之下,政府采取了干预的措施。进入了上世纪90年代以后,新凯恩斯主义的复兴,使用调控宏观经济成为了主流做法。从实施实践来看,即使是一些澳洲国家和欧洲国家实施通胀的目标机制,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和日本,他们实施的重点放在了货币政策导致的失业率上升及其商品价格急剧膨胀的问题之上进行权衡。从以上的叙述中,我们从而可以假定货币政策函数目标为:L=(g-g’)-(π-π’),其中,g’是目标经济增长率,π’是目标通货膨胀率。货币政策目标是实现实现货币价值的最大化即让L达到最大值。

其次,两难冲突的形成与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变化。我们从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可以看出,随着长期均衡的经济增长率g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生变化的,它除了会使长期均衡增长率随着得需求的变化而变化,长期均衡增长率也会随着供给的改变而改变,故某种原因(比如外贸供货冲击)导致国内产品需求水平下降时,从上文分析中可以看出,最优货币政策的选择是适应经济增长减慢的步伐,从而要把经济增长目标降低至长期均衡水平。另一方面,如果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要求定在以前水平,即g’<g,则宏观调控当局会采取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提高短期内经济增长水平的办法之一就是刺激总需求。但无论怎样,最终得出的结果和上文分析一致,也即都会最终会引发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两难的问题。

最后,是关于最优货币政策策略的选择分析。当长期均衡水平低于经济增长率时,要使得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应该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同时只要长期均衡水平低于经济增速时,通货膨胀也会维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因此最优的货币政策的操作便是让经济增长的速度适度扩张,直至将其提高到长期均衡水平。当前者降低至长期均衡水平后,如果政府当局的货币政策继续采取收缩性政策,则在相对较短的期间内,前者的数值将低至原有的长期均衡水平;但从较长一段时期来看,通货膨胀的影响会相应的减弱。如果政府采取宏观调是扩张需求的政策,那么这将会使得经济增速上升会变得逐步放慢速度。同时由于劳动力的成本和产品的价格存在棘轮效应,所以面临着经济增速下降的过程中,通货膨胀仍会保持在较高水平,也即它很难完全恢复到之前的水平。从而形成了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步伐放慢的两难问题,从而会得出最终的结果是π=π’和g’=g。所以综上所述将经济增长目标定为潜在经济增长率g是最优的货币政策,通过采取稳定的措施的,这时会达到让经济增长与货币政策、通货膨胀三个变量的均衡,也即为π’=π,g’=g。

2 关于我国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两难的模型分析

2.1 通货膨胀强化和经济增长放慢的形成分析

由于货币信贷高速增长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复苏,主要表现在房地产产业投资高速增长和具有政府背景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它弥补了经济外需减少的短处。但由于经济增长主要是由政府所采取的政策性力量推行的,宏观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还未回复。从消费者角度来讲,由于采取刺激房地产消费和增加汽车消费优惠措施使得2010年居民消费的飞速上升,而它并不是居民自发引起的,所以这种形态必定不会维持长久。而从很长一段时间来看,国内消费面临的问题任然会存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劳动者获得工资薪酬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过低;房价高和社会保障程度较低使得居民更愿意提高自身的储蓄而不愿意消费;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的居民收入不同,如东西方以及南北方,由于分配的不均匀,使得财富过于集中在消费意愿低的高收入群体中。从投资的角度看,在房地产投资和各级政府共同努力之下,带动了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带动的,出口和消费等最终需求的约束了资源投资制造业的发展,再加上在发生危机前我过持续累积的剩余产能需要改善和提高,所以制造业投资增长速度还没有恢复到发展危机之前水平。当然,但随着通货膨胀预期的强化,显然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并不是长久之计,当宏观政策不再实施时,经济增长的速度仍将下降,这将会造成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两难境地。

然而,从我国为了有效管理通货膨胀的预期,自2010年以来我国着重在信贷规模控制实施了加强的措施,主要体现在银行放贷规模减少,并且将客户的信誉当成放贷主要考虑因素;同时还加大了对地方政府融资的整顿。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措施效应将会逐步显现,主要表现在,房地产业和投资、宏观经济增速明显下滑,政府部门投资增速均出现下行的趋势。由此,最终形成了宏观经济减速和通货膨胀问题强化的两难格局。

3 总结及建议

3.1 归纳总结并得出结论

综上所述,由于国外环境及其国内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我国经济的长期均衡的增长率将会出现下降。当然,为了维持宏观经济的较高增长水平,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扩张性政策如宽松的货币政策。与其他国家实施的货币政策相比而言,由于宽松货币政策的直接调控的是我国的信贷市场利率让其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之下。采取的这些措施让货币信贷的走势和供需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偏离实体经济周期轨迹,从而实现了信贷供应的快速增长。虽然短期内推动了经济强劲复苏可以考虑刺激性政策,但其收益率的下降也引发了经济主体资产配置的调整。也即货币现金资产将会转移向,即初级产成品向实物资产转移,最后造成通货膨胀水平的上升。而且,由于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政策刺激的压力,所以宏观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短期内很难确定。从而最终刺激政策使中国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3.2 提出建议

在此提出两条建议。第一,有关于货币政策工具。尽管强化信贷规模控制可以缓解通货膨胀的压力,但是在数量上进行管制会使子源配置效率降低,从而会引发商业银行之间的投机行为,所以本文建议可以通过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机制,让存贷款利率维持在一个合理恰当的水平。第二,对于货币政策的目标问题。采取的货币政策要和市场规律相协调一致,要使设定的经济增长目标不能高于长期均衡增长目标。在我国央行规定,保持币值稳定是货币政策的目标,从而提高经济增长速度。从这个法规的规定中,可以说明采取稳定货币政策的最主要的任务是稳定货币的币值,从而实现为经济良好发展,创造更佳的金融环境。

[1]陈秀山,现代竞争理论与竞争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杨公朴,夏大慰.现代产业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出版社,1999

[3]弭艳梅,关于中央政府是否为广义货币持有者的探讨[J].时代金融,2011(3)

[4]鲁琳,浅议国库资金的运行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及对策[J].广西金融研究,2005(10)

[5]杜金富,王振营,张文红.对修订我国货币供应量统计的探讨[J].中国金融,2003(17)

[6]张明君,中国货币供给内生性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两难货币政策工资
两次中美货币政策分化的比较及启示
这种情况下未续订劳动合同是否应当支付二倍工资
两难
正常的货币政策是令人羡慕的
研判当前货币政策的“变”与“不变”
“猪通胀”下的货币政策难题
两难的选择
说说索要工资那些事
不用干活,照领工资
煤价上下两难四季度或维持窄幅震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