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电子治理的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分析
2013-08-15王明泉
王明泉
(河海大学商学院,211100)
0 引言
水库移民是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奉献的群体。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整体水平大幅提高,移民群体的发展速度却存在很大差距,与此同时,市场经济体制深入改革和社会文化的进化也改变了移民的思想观念,内外变革的共同作用不同程度地影响到社会稳定和库区安定,也对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管理模式提出挑战。在传统水库移民管理中,后期扶持管理在系统性、规范性方面大大落后于移民规划设计管理,核心工作是移民资金管理。即使如此,依然表现为效益和效率低下的状况,也出现不少由于管理不善而挪用、贪污的经济问题,同时引发的移民与管理部门的信任危机更加剧了移民管理工作的难度。
1 水库移民后扶工作问题分析
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包括如下几点:
①移民后扶项目多而散。国家对移民项目设置有明确的规定,所以使得移民项目数量很多。尤其是移民分布不均,直接造成项目高度分散。
②移民后扶项目点多线长。按照国务院17号文件要求,移民项目必须以村为基本单元,所以基础设施等项目覆盖的村就是一个点,致使移民基础设施项目点数量众多。与此同时,移民生产开发项目还要落实到户,科技培训、劳务输出还要具体到人,导致项目点数量巨大。在管理上,移民项目的审批管理线路很长,每个项目都要经过省、市、县、乡、村甚至到组到人多个环节,而且这种长线管理不是特例,而是一种常态。
③水库移民项目与其他部门项目设置存在重复和交叉问题。市、县两级移民机构上报项目年度计划时,横向沟通较少,因此多头上报,造成项目重复安排。项目审批后开始实施时才发现部分项目别的部门已经实施,造成众多的项目变更,不但增加行政成本,而且间接增加了工程成本。
④部分移民机构对项目前期工作重视不够。各级移民机构普遍存在“等靠要”思想。许多移民机构的管理者认为,不管项目有没有前期工作,反正项目资金上级总会按期拨付,所以,对项目前期工作不重视,给移民项目带来较大的资金、质量和管理风险。
⑤移民项目建设期管理难度大。移民项目涉及面很宽,几乎涵盖了社会经济各个方面。但是,各级移民管理机构建制不一,编制有限,特别是新的移民政策扩大了管理范围,原有的人员和技术力量已经难以满足工作需要。让一个处室的几个人要熟悉跨越几个领域的工程技术标准和要求,让一个县移民机构的工作人员做好各个方面工程的质量监督管理,困难很大。
⑥移民后扶项目“重建轻管”现象比较突出。形成这种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移民项目都是具体到村的项目,项目建成移交给各村后,常因管理不善或缺乏管理而导致移民工程损毁现象的发生。二是移民项目多属于工艺类或准则类项目,管理有成本但无直接经济效益,管理者没有积极性。
2 电子治理的发展应用
电子治理产生于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之后,是数字时代全新的、先进的治理模式,是电子政务发展过程中的高级阶段,目的是为了向全社会的所有公民,特别是弱势群体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弱势群体是指那些缺乏信息和通信技术知识,具有较低文化知识和技能的人,他们很难通过现代化方式接受到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在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电子治理可以通过使用新的信息和通信技术,为社会上那些处于边缘地位的弱势群体,比如残疾人、低收入人群、失业人员、老年人、少数民族等,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欧洲政府部门通过对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创新使用、意识提升、技能提升,为市民提供更容易接入和可信任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信息。为了确保所有公民包括社会弱势群体成为电子治理的主要受益者,欧盟还专门成立了由各成员国代表组成的包容的电子政务专家组。(美国)美国的信息技术在世界范围内最为先进,配套的信息基础设施也最为完善,这样就扩大了电子治理的接受对象范围。保证弱势群体享受到网络服务带来的便利,体现了电子治理为弱势群体提供公共服务的初衷。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电子政务起步较晚,主要经历了办公自动化、“三金工程”、“政府上网”和电子政务四个阶段,自2000年十五届五中全会后开始进入电子政务阶段。从2003年至今,中国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的电子政务建设开始将工作重心转为“应用”,进入一个以“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为特征的应用深化阶段。但在国内,(由于信息基础设施的限制)普通群体能够接受电子化政府服务的比例还很低,基于电子治理的行政管理缺乏实践经验,弱势群体参与更是停留在理论层面。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从工业时代进入网络社会与信息时代,国际行政管理模式发生巨大转变,由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向电子政务转变,又发展到注重民主参与的电子治理阶段,中国的政府管理也在积极的探索基于电子治理的先进理念的管理模式。针对移民的后扶管理过程中凸显的沟通不便、信息不透明等方面问题,电子治理从便捷沟通方式、完善信息互动渠道方面予以呼应,并且能够解决新时期已经和即将出现的技术应用、政策制定和执行等方面问题。可见,电子治理理念与新时期水库移民后扶管理工作的要求高度一致。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探讨电子治理理念与移民后扶管理实践的联结机制,并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予以支持,既符合国际行政管理的趋势,又符合国内信息化战略的要求,同时对移民后扶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最终构建了一个更加透明、责任、民主、有效的水库移民后扶管理模式,促进善治,实现善政。
3 电子治理在移民后扶工作中的意义
水库移民后扶管理是指水库移民后扶管理机关及相关政府组织在特定的时期内为实现一定的水库移民目标制定后期扶持等水库移民后扶管理工作。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政府管理逐渐由传统管理模式向电子治理模式转变。电子治理是一种先进的治理理念,当前的研究还主要停留在理论层面,其应用难点在于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基于电子治理思想的水库移民后扶管理框架则能通过更好地传递公共服务、保证水库移民的参与,将电子治理理论与移民管理的实践相结合。
在经济效益方面,政府通过运用电子治理模式进行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管理工作,能够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降低政府行政成本,改善公众服务质量。一方面,电子治理思想的引入,帮助政府对水库移民后扶工作流程进行梳理、规范、优化,保证各级政府安排的所有资金都全部分解到具体移民村和移民项目,并且能即时对量多面广的项目资金进行跟踪和统计管理,从而大大提高移民资金管理效率;另一方面,与传统管理方式相比,电子治理能够降低水库移民后扶管理工作的行政成本,改进政府组织结构和行政方式,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需要,并通过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实时、全过程的对移民生产生活状况进行准确的信息采集、传递和共享,节约管理成本和费用、控制管理人员数量。
社会效益方面,体现为三个层次。首先,对于国家而言,电子治理的运用可以使国家在制定相关移民管理政策时,更准确的了解基层移民的实际需求,从而保证了政策制定的合理有效性。同时,电子治理的运用也符合国家实现信息化行政管理的宏观发展战略导向。其次,对水库移民后扶管理行政部门而言,通过让移民获得对资金使用、项目规划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能够增强移民对政府部门的信任度,有效治理相关的腐败问题,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谐。同时,从政府部门的长远发展的角度,电子治理的运用使移民管理工作由单向信息传递阶段发展到移民可以自行查询信息的双向信息互动阶段,对政府行政管理部门针对水库移民后扶管理的方式、方法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最后,从移民的角度出发,电子治理应用于水库移民后扶管理工作后,使移民能及时了解相关政策法规和资金、项目进展情况,增强移民的民主参与意识,为移民提供畅通的信访渠道,促使其合理合法地参与到水库移民后扶管理工作中来,同时,支撑电子治理的现代技术的运用也可以提升移民的总体文化素质与职业技能。
4 结论与启示
电子治理对水库移民后扶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它强调如何把虚拟现实理论、网络社会理论、信息化理论、政府再造和无缝隙政府理论与移民后扶管理实践工作联系,构建新的水库移民后扶管理框架,并指导对水库移民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的监测框架的构建,以及水库移民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发。基于电子治理的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开展,需要在深入理解移民管理电子治理的基础上,围绕可使用性、实用性和可维护性等性能因素及经济、社会等效益因素,针对水库移民及相关管理部门进行大量实践调查,在此基础上设计不同类型的数据采集、处理及发布、大容量数据传输等多项复杂技术集成方案。虽然在移民后扶工作中推进电子治理并实现移民社会经济发展的任务复杂而艰巨,但在相关政策与技术的支持下,通过库区各级政府、部门和广大移民的共同努力,推进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实现水库移民社会经济健康发展。
[1]柯明星. 论我国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J]. 河海大学学报,2002(6):75-78.
[2]王浦劬,杨凤春. 电子治理:电子政务发展的新趋向[J].中国行政管理,2005(1):75-77.
[3]徐晓林,周立新. 数字治理在城市政府善治中的体系构建[J]. 管理世界. 2004,(11):140-141.
[4]刘邦凡,罗白玲. 试论政府电子治理[J]. 电子政务,2005(12).
[5]徐强. 电子政务流程再造绩效评估理论与实证研究[D]. 南京:南京大学,2010.
[6]王谦. 电子政务—战略,标准,绩效与智能决策[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