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下社区变迁的微观探究—以某高校家属区为例
2013-08-15肖馗缨
肖馗缨
(河海大学,江苏 南京,211100)
0 引言
在信息化时代的社会背景下,城市社区由改革前的单位制社区模式逐渐向具有现代城市生活意义的社区模式转变。在这浩大的转型大潮中,传统的单位制社区并非“一刀切”,呈现了参差不齐的现状。目前这种社区不再是城市社区的主流模式,但其依然存在并发挥着一定的社会功能。在社会的变迁洪流、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社区是如何变迁的?对该方面的宏观研究可谓汗牛充栋,这为我们在宏观上把握社区变迁建构了很好的轮廓,但从微观层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从邻里关系、单位和居民关系以及家庭内部关系这几个层面来探究。
本文的个案社区是一高校家属区,该高校因老校区所在地位置稍偏,高校较少,信息相对闭塞,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在2011年进行了校区搬迁,所有的在职教师和学生几乎都搬至新校区,离退休教职工多数留在了旧校区。旧校区的教学区几乎关闭,只有生活区还有一部分居民。之前该家属区是一典型的封闭完整的高校职工住宅区,学校的整体搬迁打破了其封闭完整性,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一些影响。本文从邻里关系、单位与居民之间的关系以及家庭内部的关系变化三个微观层面着手对社区的变迁过程进行探究。
1 邻里间的关系变化
对于“邻里”的界定,费孝通说:“邻里就是一组户的组合,他们日常有着很亲密的接触并且相互帮助。这个村里习惯上把他们住宅两边各五户作为邻居。对此他们有个特别的名词叫做‘乡邻’。他们互相承担着特别的社会义务”。在中国计划经济特殊的城市制度与空间背景下,单位制体现了这种乡土性在城市中的延伸。单位作为一种制度与社会结构,决定了单位社区的封闭性和内聚性,规范了单位居民的行为模式,形成了具有类似乡土性的单位社会空间。在搬迁前,该家属区住的几乎都是该大学的教职工,大家在一起生活多年形成了共同的行为规范和伦理道德。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社区的邻里关系发生了变化。
1.1 规则被打破的邻里关系
随着新时代政策的变化及学校发展的需要,学校决定将房产证发给教职工个人。要求房屋的交易只能进行内部交易,但还是有很多人选择将房子租给外面的人。因该高校里有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其教学质量不错加之学校接近商业区,“暗租”现象较多。
在访谈时遇到一位住在一层的大爷,他所住的楼上搬来一对年轻人,素质很差,经常从楼上向下吐痰、扔垃圾,大爷的院子迫于无奈把院子封了起来。有些居民还说到之前居民之间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在早上七点前,中午十二点至两点以及晚上九点后不许在家里或者外面大声喧哗制造太大噪音。现在的许多外来居民在这方面并没有遵循这个不成文的规定,有个阿姨提到她的邻居装修时从来不考虑他们,中午也不停工噪音非常大,他们根本没法睡午觉。
原来的单位社区有“熟人、乡土社会”的特征,社会秩序无需外力维持,单凭个人的本能或良知,就能相安无事了。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这些外来人作为非单位居民进入单位社区后,社区原有的生活规则和行为规范被打破了,邻里关系受到冲击。
1.2 感情冷漠的邻里关系
费孝通对感情定向的界定:一个人发展感情的方向受着文化的规定,心理学可以从机体的生理变化来说明感情的本质和种类,社会学却从感情在人和人的关系上去看它所发生的作用。喜怒哀乐固然是生理现象,但是总发生在人事圜局之中,而且影响人事的关系,它们和其他个人的行为一样,在社会现象的一层里得到它们的意义。
访谈中很多居民提到了发生在去年冬天的一件事:有位八十多岁的老奶奶身体一直不错,和邻居关系很好,八十多了还经常和邻居到楼下活动。前年邻居搬走了,来了一对年轻人,这位老奶奶就很少出来了,子女也不在身边,她去世好几天都没人知道。这件事让很多居民感慨万千,他们在该事件中想到了他们的将来,流露出的是担忧和无奈。
笔者在此处提到该案例并不是责怪新来的年轻人,如果之前的邻居没有搬走,这位老奶奶和邻居经常走动,这种事情就有可能避免。目前多数居民和外来人几乎没有交往,他们虽住在同一社区,但形同陌路,完全没有了往日居民之间的亲密感情,有的只是陌生的面孔、冷漠的感情。
2 居民和单位的关系变化
2.1 居民的单位情结遭受“创伤”
单位在保障居民生活的同时也将人们的社会交往多数限制在了单位内部。这种封闭化的工作和生活空间催生出了单位人特有的情结,也使居民对单位的依赖性极强,这次学校的搬迁让多数居民的这种归属感和依赖性遭受“创伤”。
有位老奶奶说他们初来此地时,荒凉一片,有人想走被领导说服了。他们一起建设校园,经过多年的建设,设施已经很完善,学校却决定再次搬迁:我们像一个大家庭,领导走了这个家的一家之主就没了。组织走了,谁还会管我们。大家被拆的四分五裂,小家也被折腾的乱七八糟。言语中流露出那种被抛弃的感觉,“组织都走了,谁还会管我们”,这恰恰折射出了他们内心的归属所在。他们生活的年代就是“有问题找组织”,虽说年代变了,可他们内心仍是向组织靠拢的。
搬迁之后,开始收取物业以及水电取暖费,这在商业小区是正常的,但是对这种典型的单位制小区来说就是很大的改革,多数居民习惯了单位的“关怀”,习惯了免费。学校刚搬走就对政策调整,让居民觉得单位的这把大伞不再能为他们遮风挡雨,在以“福利”为焦点的问题上居民觉得这不仅仅是福利,是学校在“抛弃”他们,居民的单位情结遭受了创伤。
2.2 居民对相关机构工作的埋怨
学校搬迁之前楼道卫生是学校勤工俭学的学生负责,居民自己保持的也很好,平时很干净。现在由学校物业管理中心负责,居民反映楼道没有以前干净了,外面的绿化带也长满了杂草,整体的环境大不如以前。
整个学校的安全问题是学校的安全处负责,之前学校的治安是不错的,在访谈中很多居民反映自行车、电动车经常丢,抢劫事件不断,他们对目前的现状非常不满。对此居民觉得学校的门卫人员太少,而且多数是老年人,公安处那边平时几乎不巡逻。外来的租住户使人员构成变得复杂,人员的流动性也加大。门卫主要是对出入的轿车检查,对行人、电动车以及自行车都“无权问津”。
单位里的物业管理中心不是营利性的企业,异于外面商业化的物管公司。居民区的物业和安全问题与相应的治理监督工作不到位有关。治理是一种公共管理活动,它包括必要的公共权威、管理规则、治理机制和治理方式。治理使人们服从正式制度和规则,使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学校搬迁后该校区的治理机制不再完善,相应的资源也得不到合理配置。之前居民对这些机构非常尊重甚至充满感激,现在随着一些使居民利益受损的事情发生,居民对他们的态度也渐渐由尊重转为抱怨了。
3 家庭内部关系的复杂化
校址的搬迁迫使大多数的非双职工家庭只能过着分居生活,而这种长期的分居使一些家庭出现裂痕,甚至离婚。虽不能说是学校搬迁导致了离婚,但我们不能忽略这一因素的潜在“推动”作用。访谈中一位阿姨讲述到:儿子的办公室七个人有五个离婚了,儿子去新校区上班,儿媳因不舍得辞掉这边的工作,就和孩子在这边。儿子一般一月回来一两次,一次车费就需三四百元,生活成本增加不少。阿姨考虑到儿媳上班不容易就过来帮忙,但是经常和儿媳闹矛盾。
分居不仅使生活的成本增加还使家庭关系变得相对复杂。特别是婆媳关系,多数人会选择尽量不生活在一起的办法来避免不必要的摩擦,但是这种家庭鉴于生活的需要,他们只能住在一起,这就难免使家庭内部的关系变得相对复杂。
4 小结
单位社区的特殊性决定了单位社区的转型必然要经历一个杂化的过程。一定程度上的杂化就会对单位社区造成一定的冲击在新时代的社会转型时期,社区在慢慢地脱掉单位的外衣向后单位社区转变,这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此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这就需要居民以及相关机构做好相应的准备,尽量弥补单位管理弱化后所形成的“真空”, 建立各种社会行为规范, 完善各种法律法规, 把本职工作做好,给予居民更多的人文关怀。
[1]费孝通.江村经济[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95-96.
[2]塔娜,柴彦威,刘志林.单位社区杂化过程与城市性的构建[J].人文地理,2012(3).
[3]李汉林.中国的单位社会:议论思考与研究[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4]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47,41.
[5]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6]李文星,尹鹏程.论驻单位社区居委会的困境及其对策--以大学校园内的社区为例[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