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网络时代的碎片化生存

2013-08-15梅林晨

电子测试 2013年18期
关键词:网络时代现象过程

梅林晨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陕西 西安,710100)

0 引言

碎片化(Fragmentation)本意为由整体破碎为小片的现象,将其作为一个学术课题加以研究源自于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的哲学理论研究,应该说带有较为明显的后现代主义哲学色彩,随着后现代主义哲学影响力的不断扩大,“碎片化”这一概念表达逐渐向其他学科扩展,21世纪后,我国学者首先是把碎片化引入传播学的研究领域,最开始用于研究社会裂化导致的碎片化传播问题,之后逐渐扩展到其他领域,这一点上与其他国家的相关研究的发展脉络是有所不同的。目前许多学者在研究中发现,整个社会的演进规律,可以说是一个碎片化与重构过程交错反复的过程,而且部分学者认为,在这样一个碎片化与重构的反复过程之中,多数时候碎片化的过程遵循熵的宏观上不可逆性,也就是说,从长期程度来看,多数碎片化现象,其碎片化程度是不断加深的。虽然不是每一次经历重构之后的碎片化都会比上一次更加严重,但这种碎片化不断加深的趋势却非常明显。时至今日,整个社会的碎片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而网络时代的到来也使得这一趋势越来越明显。因此,定义碎片化现象,研究人们在碎片化背景下的生存状态,发现碎片化生存的表现与特征,预测碎片化生存对未来的影响也就成为本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碎片化的特点

正如美国学者费雷德里克.詹姆逊(FredericJameson)所认为的,碎片化(Fragmentation)是后现代文化现象的基本形态。因此可以说,“碎片化”一词从诞生开始,就带有明确的后现代烙印。显然的,本文试图从源头寻找“碎片化”的实质并给予其一般性的定义,该活动本身其实也具有反后现代和反碎片化的特征,而对于这一二元对立的矛盾关系的应对方式,也同样是我们后面要解决的内容。当然,研究后现代主义,并不意味着要遵循后现代思维,更何况后现代主义也不存在一个固化的研究范式,所以本文依然遵循“定义内涵——追溯背景——展望未来”的基本思路,来对网络时代的碎片化生存问题进行一番探讨。

本文通过对前人回顾研究,对于“碎片化”的特点作如下总结:

(1) 组织的去中心化:碎片化是以反整体与反一致性为基础的现象,每一个“碎片”之间的地位虽然并不平等,但并不会存在绝对的中心,或者说每一个碎片都具有一定程度的中心属性或者说主体属性,相互之间并不会出现明显的集聚效应。因此,去中心化是碎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2)结构的非整体性:除了排斥中心的存在外,碎片化还呈现出了结构的非整体性,碎片化虽然往往是一个整体分裂而来的,但是该分裂过程往往并非严格可逆,一旦碎片化发生,只能重新构建而非恢复原状。

(3) 个体形态的多元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碎片化与多元化在某些语境之中有着相同或者相近的含义。碎片化现象的存在基础往往恰恰是个体的差异性,也就是说,总体中各个个体的差异性的存在往往为碎片化提供了动力。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旦碎片化现象出现,其各个“碎片”直接会呈现十分多元的差异形态了。

(4)存在的过程性:无论任何个体,都不可能以碎片化为其初始状态,碎片化一定具有一个从整体到碎片的过程性,所以碎片化是一个过程而非一个不变的状态。

由此,我们可以对于碎片化试着作如下定义:一种由可被某个同种定义所包含的多个元素,所表现出来的具有组织去中心化,结构非整体性,形态多元化特征的过程。

2 碎片化生存的表现

所谓碎片化生存,主要是在社会学背景下对人类的生存状态的一种描述,即一种碎片化的生存状态。应该说,每一个人作为社会的一个个体组成部分,其生存状态的碎片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最开始的存在状态一定是有更强整体性和中心化的,随着碎片化的不断深入,碎片化程度不断加深,才逐渐转换为一个相对的碎片化状态,即碎片化生存。

由于碎片化生存的这种相对性以及人的个体差异性,想要寻找某个客观定义或者标准来衡量什么程度的碎片化就可以认为是碎片化生存,似乎有以偏概全之嫌,但是应该说,还是可以对于碎片化生存的现象做出一定的描述。

本文从人的活动的角度,试图描述一些碎片化生存的表现。

2.1 社会角色的碎片化

碎片化生存非常重要的也最容易被人忽视的现象,是人的社会角色的碎片化。社会角色是社会学研究从戏剧中借用的概念,用以定义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社会所期望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方式。社会角色可以说是构成人类社会活动行为模式的基础,所以说社会角色的碎片化这一现象非常重要。而之所以人的社会角色的碎片化容易被人忽视,是因为个体对于自己社会角色的理解,往往有赖于自我认知发展到一定程度。而自我认知的心理认知是一种比较高级的认知能力。对于教育程度低,或者智力程度比较低的人,也许终身也不具备这种自我的认知。因此,社会角色的碎片化很容易被人所忽视。

社会角色的出现,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随着社会活动越来越复杂,人所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多,虽然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角色冲突问题,如角色紧张或者规范冲突等,但在信息技术不那么发达的过去,基本上在某一时间或者空间片段内,角色的扮演是存在中心化和整体性的,比如说在家就以扮演家庭角色为主,在工作场合就扮演职业角色为主等。可以说虽然存在碎片化现象,但并未出现碎片化状态。而在信息社会,手机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通讯工具,每一次手机通话,其实都是一次自带角色权力、角色义务和角色规范的角色扮演活动,使得人们在多种不同角色之间来回快速切换,使得人们社会角色的去中心化和非整体性问题越发突出。而网络时代的到来,微博微信等平台被人们广泛使用,又再次加剧了社会角色碎片化的进程,各种不同身份角色同时出现,同时扮演。各种不同场景的人物快速交错,撕裂了主体的完整性,使人们处在一种充实而散乱的状态。

2.2 信息处理的碎片化

信息处理的碎片化是碎片化生存的又一重要特征,在过去,信息的传播是完整的系统的,往往是通过广播、电视、书籍、报刊杂志等形式出现,而在网络时代,一方面由于大量信息同时出现,为了争夺注意力,信息的发布者往往人为撕裂信息,或者追求用最短的篇幅满足受众的需求,或者追求在最短的时间内表达尽可能多的信息。另一方面,社会阶层的不断碎裂,也制造了大量拥有高度差异化需求的受众群体。再加上互联网先天的具有去中心化的结构特征,在这些原因的共同作用下,信息变得零散、无序、互不关联,越发碎片化。

3 碎片化生存背景下的未来

就传统思维来说,结构上的有序,中心的明确似乎是一件好事,而混乱无序,没有核心,支离破碎的碎片化似乎带着某种天然的“原罪”,因此也有学者提出,应当用制度的有序去管理网络的无序,使之达到有序状态,但实际上这种做法除了引起网民的反感之外,并不会有太大的作用,正如熵在宏观上不可逆一样,实际上碎片化的进程有着其必然性,正如前文论述,碎片化的产生,碎片化生存的出现,都有其必然性和不可逆性,并不会以某些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关键不在于对抗碎片化生存,而是研究在碎片化生存背景下会发生什么,以及如何应对。本文认为,通过对碎片化现象的特征,网络时代背景下的碎片化问题的分析,可以认为碎片化问题会在未来越来越广泛,也来越深入,人们很可能会在初期的不适应之后,渐渐习以为常,并不断通过构建广泛的联系,让自己在碎片化时代生活得更好。

正如前文所述,碎片化的过程与重构的过程往往相伴相生,那么碎片化生存背景下的重构会诞生什么,本文试着做出如下预测:

(1) 网络暴民的日趋理性化:与古希腊时代失败的暴民式民主有所不同,当今时代的“网络暴民”有着更高的教育水平,虽然不理性问题依然屡有出现,但是网络给了“暴民”不断发现错误,提高认识水平的机会,从数年来的多次事件来看,不理性的情况虽然依然严重,但实际上网民的认识、分析和质疑的能力都有所提高。

(2)普世价值的自发构建:在碎片化生存时代,社会被割裂成大量拥有不同价值判断的碎片,每个个体都拥有其自己的价值取向,并且排斥他人价值观的主动导入。但与此同时,网络也给了各种价值“碎片”以博弈的平台,在这种博弈的过程中,人们实际上是在相互沟通,互相理解,虽然未必会形成特别具体的道德规定,但模糊的普世价值一定会在广泛联通的过程中自发构建。

(3)学习模式的重大变革:在碎片化生存时代,只要愿意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付出注意力来获得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和知识,同时对于人才的评定标准也越来越多元,传统意义上的学习会受到较大冲击,人们的专长领域将会高度分化,人才的培养原来越多元。过去学习的重点更多的在于对知识的占有,而将来,学习的重点可能有着更为多元的理解,而占有知识本身变得不那么重要,知道如何搜集整理掌握自己需要的知识变得越来越重要。就好像今天不善书写、提笔忘字已经成为现代人的通病,但是这并不会对人们的交流造成太大的影响,因为手机一点,需要的字就出来了。在这一背景下,人们学习的目的在于理解和构建而非背诵和记忆,人们可以以更少的精力掌握更多的知识。可以预见,在未来,知识的创新速度会越来越快。

[1]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著,文化转向[M],胡亚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2]陈远、袁艳红,网络信息碎片化机理与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2年第1期

[3]王竹立,新建构主义: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J],远程教育杂志,2011年第二期

[4]刘剑敏、李润权,论网络的碎片化特征[J],新闻爱好者,2011.9

猜你喜欢

网络时代现象过程
[保你平安]网络时代的真相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一场网络时代的围殴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网络时代
猜谜语
圆满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