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时代记者的职业道德问题探讨
2013-08-15黄文晴
黄文晴
(河海大学,江苏 南京,210098)
在电子信息时代,各行各业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传媒业也不例外,被称为无冕之王的记者更是功不可没。相信大家对记者这个词都很熟悉,并且都有自己独到的看法。有人把记者看成是无孔不入的恐怖分子,敬而远之。有人把记者看成维护社会公权力的卫士,敬畏有加。但是记者一词究竟是什么意思呢?顾名思义,记者就是指从事信息采集和新闻报道的人,记者是一种职业。记者的职业道德问题也一直是个饱受争议的话题。
信息时代不乏一些优秀的有职业道德的记者,凤凰卫视电视记者闾丘露薇曾因2003年在伊拉克战争时作为在巴格达地区唯一的一名华人女记者进行现场报道,而获得中国观众极大关注,被誉为“战地玫瑰”。她说:“生命是非常宝贵的,但作为一名记者,我首先想到的是我的职业。我热爱记者这个职业所以,我要为它负责”。她曾多次深入战地,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表现出了一名出色的记者该有的职业精神。央视著名女记者柴静,在《新闻调查》中以言辞犀利,坚持果敢而被大家所熟知。她是调查性报道的代表人物,不仅深入矿难调查真相还出现在非典一线。华南虎事件中她秉承着记者的职业良知还原事实真相,一些调查中她面对黑势力仍然坚持记者的职业本色。敬业精神可见一斑。除了这些令人敬畏的优秀记者外,也存在一些无良记者。记者的职业道德缺失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
1 有偿新闻
“有偿新闻”屡禁不止已经成了新闻业内令人头疼的事情。陈力丹通过调查发现,新闻圈内接受被采访对象的“车马费”(红包)、免费用餐、免费旅游等馈赠出现的频率之高。被接受的范围之广,被认可的程度之高——以至于我们可以毫不犹豫的将之称为新闻业内公开的秘密,或者说是行业的潜规则。“有偿新闻”不仅严重危害新闻传播的质量还严重危害受众。“有偿新闻”对记者自身也是一种束缚,一旦新闻被粘上金钱的味道,就会变了原本的味道。话虽如此,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钱是万能的被一些人奉为真理,更不惜为钱出卖作为一个记者的职业尊严。尊严不仅是一种被尊重的权利更是一种气节,气节如果和物质扯上关系那记者写出来的新闻还会有公平正义可言吗!还记得2002年6月的山西繁峙矿难吗?轰动一时的不是矿难的死伤情况,而是11名记者采访过程中受贿瞒报,伪报的情况。当时4名记者已经感到繁峙,但是他们并没有第一时间赶往事发现场进行报道,而是到县政府去接受热情款待。事后被披露每人都不同程度收受贿赂,这种事情屡见不鲜,山西干河煤矿矿难后全国200家大小媒体的记者排队领取“封口费”事件也是经典案例之一。我国《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修订版中明确指出:“坚决反对和抵制各种有偿新闻和有偿不闻行为,不利用职业之便谋取不正当利益,不利用新闻报道发泄私愤,不以任何名义索取、接受采访报道对象或利害关系人的财务或其他利益,不向采访报道对象提出工作以外的要求。”
2 八卦新闻
八卦新闻的由来,“八卦”的本意就是到处搬弄是非、饶舌。娱乐新闻和狗仔队为了吸引读者,到处挖掘明星的隐私广而告之,所以这样挖出来的新闻被称为“八卦新闻”。八卦新闻大都是记者为了迎合受众对公众人物的好奇心理而刻意挖掘和炮制的,由于它对受众有吸引力,有庞大的市场,所以记者往往会夸大其词,把一些明星的绯闻和桃色新闻当成对象进行大规模报道。这种做法是否违反了记者的职业道德呢?让我们来看一个经典案例。戴安娜王妃车祸惨剧:1997年8月30日下午英国王妃戴安娜与其男友在法国南部度假回来后准备前往巴黎的私人住宅。午夜过后,他们吃完晚餐开始出发期间有7名摄影记者穷追不舍。为了摆脱跟踪,他们以时速150公里以上速度行驶,行至塞纳河眫的阿尔玛桥下时汽车突然失控,发生车祸。友人和司机当死亡,戴安娜身受重伤,送往医院后也因大出血在医院逝世,时年36岁,后来追逐戴安娜王妃的记者都被拘捕。从这场惨剧可以看出记者为了获取新闻素材,不惜一切手段。对名人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甚至还危及他人的生命安全。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传播的便捷化,八卦新闻呈愈演愈烈之势。翻开现在的报纸和杂志,都有大篇幅版面的某某女星和某某男星的绯闻。面对当下的情况,我们的记者应该清醒理智,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3 媒体审判
媒体既然是社会的公器,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记者在其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这就要求记者在报道的时候要深入调查,做合理的、理智的判断,不能盲目的利用媒体进行审判。2011年被热议的小悦悦事件就是典型代表,让我们对事件进行一下回顾,2011年10月13日,广东省佛山市年仅2岁的小悦悦在玩耍时被先后两辆车碾压,事发后的几分钟里18名路人从这里经过离开,最后一名拾荒阿姨发现并通知了她的家人,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最后死亡。一时间各大媒体充斥的都是路人如何冷漠,社会道德沦丧的话题。网友更是对18名路人进行人肉搜索,发动人身攻击。18名路人一时间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一些记者穷追猛堵时时围绕18名路人做采访,问题只有一个就是“为什么视而不见,为什么如此冷漠!”根本没有给他们解释的机会,更有甚者,由开始的对拾荒阿姨高颂人性多么朴实美好到最后集体质疑其有炒作嫌疑。其实,客观的进行分析就会发现18名路人并非全部故意视而不见?首先,当时已经是傍晚,加之天气不好人的视线自然会受到影响。其次,当时正值下班时分,大家都赶着回家,试问谁会左顾右盼呢!况且还有人在打着电话。如此大规模的报道,加之于媒体审判不仅严重影响了当事人的生活,更扰乱了受众对事件的判断,造成受众对社会对人性产生了极大的质疑。18名路人有人看见了是不争的事实但也不可否认有人是没看见的。难道要以这极少数人来判断国人道德都沦丧了吗!如果路人都伸出援手一些记者是否会报道国人道德已经无懈可击了呢!所以记者在做采访报道的时候要注意做辩证的分析。
然而,记者为什么会出现这些职业失范的行为呢,我们来分析一下造成记者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
3.1 职业责任与社会责任的冲突
记者的职业责任主要就是:善于发现事实真相、准确的报道事实、做好中间纽带的作用。新闻无时无刻不再发生,这就需要记者有双敏锐的眼睛和勤快的双手。所谓社会责任就是作为社会一部分和社会的人该承担的责任。然而这两者也是会发生冲突的。《饥饿的小女孩》是凯文.卡特在苏丹拍摄到的一个小女孩再去联合国食物救济中心的路上即将饿毙倒在了地上,而一只秃鹰正在不远处盯着等待着饱餐一顿的画面。不得不说身为一个记者敏锐的发现捕捉新闻,并第一时间记录下这个瞬间是很敬业的,但是作为一个普通的具有良知的社会的人,应该立刻上前阻止救下这个小女孩。在这时候记者的职业责任和社会责任就发生冲突了,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平衡这个矛盾,就需要记者扪心自问你的道德底线在哪里。虽然这组图片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奖可是最后这个记者却自杀了,是他禁不起自己良心的谴责还是在媒体传播下行成的强大的社会舆论让他不堪重压而自杀呢,这也是需要思考的。
3.2 记者自身职业素养的偏低
记者职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新闻报道的质量。记者是社会活动的反应者,要做好记者就必须坚持求真、务实、公平正义、一心为民。如果做不到这些那么记者就将成为社会的害虫,有害而无益。有的记者刚入行时是满腔热情正义凛然的,但是随着入行时间的推移,就会越来越偏离自己最初的理想和抱负最后被腐化变得堕落。现在,大众对记者的信任感下降了不少。很多人认为记者不够诚实守信,经常为了金钱利益而摇摆不定。为了一己之私,置公众于不顾。那么记者怎样改变在公众心中越来越糟糕的形象呢?首先就要从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做起。记者要写出好的报道就一定要做到自律切勿随波逐流,努力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以那些优秀的记者为榜样。用范长江那些正直廉洁的记者当镜子时刻检查自己是否做到了。
总之,记者要弄清楚自己的位置和身份,以身作则自觉接受大众的检查和监督,努力为建设高水平的新闻队伍出一份力。
[1]百度百科
[2]陈力丹,王辰瑶,季为民.艰难的新闻自律[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34-55.
[3]《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修订版第四条
[4]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