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利用磁共振成像诊断女性盆腔脓肿的价值
2013-08-15李风莲
李风莲 张 洪
(鹤壁市人民医院核磁共振室 河南 鹤壁 458000)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核磁共振成像医学检查实验活动所研究的对象为本院2011年04月份至2012年03月份期间,来院诊治的女性盆腔肿物患者,共计28例,以其原始病历资料作为本次医学研究的基本数据来源和依据。利用回顾分析法对这28例女性盆腔肿物患者的临床表现,检查方法和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这28例女性患者中,年龄范围在24周岁至45周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6±2.17岁;女性患者身体重量范围在46千克至72千克之间,平均身体重量为58±3.59千克。其中已婚患者24例,占85.71%,未婚患者4例,占14.29%;均发生过性生活史。
1.2 临床观察:医护人员对这28例女性盆腔肿物患者展开临床诊断观察,患者中,有过盆腔炎症史的患者9例,占32.14%,阴道炎症病史18例,占64.86%,阑尾脓肿病史5例,占17.85%;主要临床表现症状包括:下腹部疼痛感(宫颈举痛、反跳痛)22例,阴道出现流血现象12例,体温升高13例,身体乏力15例,恶心呕吐9例,腹泻4例,便秘10例,尿频3例。以上病症具有重叠性。
1.3 检查方法:医护人员通过对这28例女性盆腔肿物患者展开临床病症观察,对其致病原因和临床表现展开分析,安排这28例患者分别进行螺旋CT超声波检查和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RI)检查。经过开腹或腹腔镜手术的治疗,对CT检查和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RI)的准确性和应用价值进行对比分析。
1.3.1 螺旋CT超声波检查:首先医护人员对这28例患者进行了螺旋CT超声波检查,采用了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生产的GE螺旋CT超声波扫描仪器,扫描参数设定为120KV,220至300毫安秒,层厚度设定为10毫米,层间距设定为2毫米,让患者采取仰卧体位,矩阵为256×256开始扫描。
1.3.2 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28例患者进行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要求患者使用仰卧姿势,采用由飞利浦公司0.23T常导型核磁共振成像系统扫描仪器,使用行横断位为T1、T2加权,矢状位、冠状位T2、T1加权方式成像。核磁共振成像扫描系数设定为T1WI:TR/TE数值为440毫秒/25毫秒,T2WI:TR/TE参数值设定为4000毫秒/117毫秒。参数设置扫描厚度值为6.0毫米,间隔厚度设为7.0毫米,矩阵设置
1.3.3 开腹及腹腔镜手术,在此不做叙述。
2 结果
通过对上述28例患者进行CT扫描和核磁共振(MRI)扫描,两种不同的检测方法,得出以下实验结果:
2.1 螺旋CT腹腔扫描结果:18例为细菌性脓肿,4例结核性脓肿,3例畸胎瘤,3例卵巢巧囊;CT检测中肿块最大为15.6厘米×10.2厘米×9.2厘米,最小为5.2厘米×4.5厘米×4.1厘米;平均大小为:10.4厘米×7.3厘米×6.6厘米。
2.2 核磁共振成像结果:20例细菌性脓肿,6例结核性脓肿,2例畸胎瘤。检测中肿块最大为14.2厘米×9.2厘米×8.9厘米,最小为4.3厘米×4.2厘米×3.8厘米;平均大小为:9.3厘米×6.8厘米×5.8厘米。
2.3 通过对患者实施开腹或腹腔镜诊断结果:20例细菌性脓肿,7例结核性脓肿,1例畸胎瘤;检测中肿块最大为13.9厘米×9.1厘米×8.9厘米,最小为4.1厘米×4.0厘米×3.7厘米;平均大小为:9.2厘米×6.5厘米×5.9厘米。
通过测算螺旋CT扫描符合率82.14%,核磁共振成像符合率96.43%,且核磁共振成像脓肿块的大小面积最为接近腹腔镜手术结果。因此在女性盆腔脓肿治疗过程中,采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RI)能够较为准确的诊断出脓肿的性质和大小,与螺旋CT扫描技术相比,准确率提高了14.09%,为下一阶段的手术治疗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建议在今后治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1] 常才,主编.经阴道 MRI诊断学,第1版.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2] 林金芳,冯缵冲,丁爱华,主编.实用妇科内镜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9:229-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