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的体会

2013-08-15王晶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3年17期
关键词:阳虚中医学证型

王晶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110003

心力衰竭是由任何结构性或功能性心脏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和射血功能受损而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有引起运动耐量受限的呼吸困难和疲乏[1],以及导致肺瘀血和肢体水肿的液体潴留,损害患者的功能状态和生活质量。

中医学对心衰的理解

传统中医对于心衰的认识:传统中医学中没有“心力衰竭”这一病名,中医学根据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将其归属于“喘证”、“水肿”、“心悸”、“怔忡”、“心水”等病证范畴,认为心衰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心脉“气力衰竭”,心体受损,心阳鼓动无力,血液循行不畅,不能滋养周身,逐渐引起脏腑功能失调,甚至脏腑功能衰竭的一类危重症候群。本病的病因有先天不足、感受外邪、痰热壅肺、瘀血阻络、久痹入心、情志为病、年老体衰等。此外,外伤、疲劳、饮食不节、妊娠、分娩等,皆可加重气血阴阳和脏腑功能的失调,而进一步加重心衰的病情。

现代医家对于心衰的认识:从心衰的发生、发展、转归等方面分析,将其病机概括为:心气虚损、宗气匮乏,宗气虚乏、脾胃为因,心本于肾、肾虚为本,阳损及阴、阴阳俱虚。阳虚水停是重度心衰的主要病理机制,气虚血瘀是心衰的基本病理环节,痰瘀互结、心络瘀阻是心脏结构改变的主要病机。结合临床经验认为慢性心衰病位在心,涉及肾、肝、肺、脾诸脏,属本虚标实,气阴两虚为本,水饮血瘀为标,虚实夹杂。心衰是由于心气、心阳虚衰,瘀血、痰饮、水饮等病理产物积聚所致,将其概括为虚、瘀、水三个方面,认为三者互为影响,互为因果。

心衰认识的分析:近年来中医对于心衰的认识逐渐趋于一致,认为心衰病位在心,与脾、肾、肺有密切关系,以心气、心阳气亏虚为本,水饮、痰湿、瘀血为标,基本病机为心(阳)气亏虚,水湿内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瘀血内结。尽管当前对于心衰病因病机的认识逐渐一致,但是其中医病名尚未统一。其病名主要是依据患者症候进行命名,比如水肿比较突出,就将心衰归于“水肿”的范畴;如果患者喘憋比较严重,就归于“喘证”范畴;胸闷、胸痛比较严重,归于“胸痹”范畴等等。对于同一种疾病,中医却出现多种病名,虽然中医可以“异病同治”,但是繁杂的病名会对中医研究者和患者带来很多的不便之处。是否可以将中医的病名重新进行规范化,也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问题。

中医辨证分型的探讨

辨证分型:《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其分为7型,即心肺气虚型、气阴两亏型、心肾阳虚型、气虚血瘀型、阳虚水泛型、痰饮阻肺型、阴竭阳脱型。根据一部分心力衰竭病人在临床上常常表现为喘、满、肿、胀并见,从三焦生理病理的角度探讨这部分心衰的病因病机,结合临床以方验证,得出三焦壅塞痰瘀水停证是慢性心力衰竭的一个重要证型。中医认为母能令子虚,子能盗母气,健脾能养心、益心能助脾,故运脾转枢,心病可从脾治,证型可以分为心肾阳虚,脾阳不振,气不化水型和肺失通调,脾不健运,肝郁气滞型。将其分为四型:气阴两虚证、心肾两虚证、水饮内停证、心血瘀阻证。

现代中医对心衰的研究:通过观察住院患者,发现气虚证为所有心力衰竭患者共有的证候,而血瘀证则见于除少数单纯气虚证以外的患者,水停证和阳虚证所占比例不足50%。按气虚证、气虚血瘀证、气虚血瘀水停证、气虚阳虚血瘀证、气虚阳虚血瘀水停证的顺序,左室质量指数(LVMI)呈递增趋势,而左室射血分数(LVEF)则呈递减趋势。将心力衰竭病人分为痰热壅肺、心肺气虚、阳虚水泛、气阴两虚、阳气虚脱等5型,痰热壅肺胆固醇值最高,阳气虚脱型最低,说明胆固醇水平与证型分布可能有内在联系[2]。

辨证分型的体会:中医学在某种程度上是一门经验医学,各个医家对于疾病的主观认识不同,导致对于慢性心力衰竭的辨证分型存在很大的分歧。因此众多医家致力于慢性心衰证候标准化的研究,努力地寻找中医相关证型的物质基础。事物的本质是通过外在表象表现出来,外在的表象直接或者间接的反映着事物的本质。从这一点来说,中医的证型也是存在相应的物质基础的。

中医药治疗心衰的优势分析

针对心衰症状、靶点及靶器官的治疗处理上,中药见效不如西药快,西药口服不如静脉给药快,但正如现代循证医学证据所表明,西药针对性强、见效快、静脉给药等用药及其途径对降低猝死率、改善远期预后、提高相对生存期方面并无益处,而能改善心衰长远预后的3类药物均为能阻断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口服类的、缓慢起效的药物,为能逆转心肌重塑的药物。而中医学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治病求本,缓治其本等理论观念,正吻合了改善心衰长远预后为阻断神经内分泌系统类、口服类、缓慢起效类药物的理念,从而从理论上说应该能阻断其恶性循环,逆转心肌重塑。其具体治则治法: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祛邪安正-邪去正安,阴平阳秘;缓治其本,平衡阴阳-扶阳抑阴,消阴复阳等理念从整体观念、阴阳平衡的高度上来概括病因病机及治法用药,吻合了现代循证医学证据表明的能降低猝死率、改善远期预后、提高相对生存期的阻断神经内分泌系统药物机理。特别是对不能耐受ACEI制剂、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拮抗剂3类药物导致的诸如咳嗽、低血压、肾功能不全、哮喘诱发、心动过缓、传导阻滞、高钾血症、乳腺增生症患者,更有广阔应用空间[3]。中医药能对整体阴阳调整平衡,并利用其综合治疗作用及灵活加减性,一定程度上的阴阳双向调节性,补ACEI制剂、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拮抗剂的不足,减少其毒副反应,纠正其不能耐受性,或替代不能耐受ACEI制剂、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拮抗剂患者的治疗。

从临床实践可以看出中医学是科学的,只是局限于当前的认识水平,中医学的“科学之性”并不能被现代科学所认识和阐释。中医学治疗疾病的最终机制也要归于人体的现代病理生理机制上,不可能是阴阳五行等病机理论,中医学者必须认识到这一点。中医理论是中医对于客观事物客观规律的认识,是一种不同于现代医学的语言。这种认识语言有其局限性和落后性,但也有着现代医学目前所不可超越之处。正是目前不可超越之处,让中医学发挥出现代医学不可取代的作用。

1 高嵩松,杜久刚,刘媛媛.张艳教授对慢性心衰的中医认识与辨治[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10):77-78.

2 朱波.李七一.心衰辨治心法[J].江苏中医药,2008,40(12):18-19.

3 范立华,李庆海.李庆海教授治疗慢性心衰经验[J].光明中医,2009,24(5):819-820.

猜你喜欢

阳虚中医学证型
基于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的241例感染后咳嗽中医证素证型研究
心衰协定方联合西药治疗心阳虚衰型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治咽炎要分清证型
不同证型糖尿病的调理
阳虚了会有这些表现
基于自适应矩估计的BP神经网络对中医痛经证型分类的研究
分析益气强心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阳虚水泛证的效果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白术附子汤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阳虚水泛证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