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具备的道德人格魅力及塑造

2013-08-15段玉娟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理论课人格道德

袁 飞,段玉娟

(1.大连民族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辽宁大连 116605;2.大连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辽宁大连 116035)

2006年秋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实行了新课改。现在新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已完全形成,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也得到全面落实,但“进大学生头脑”还没有完全实现,教学实效性也没有充分显现出来。“从教育的一般属性看,教师是课程体系、教材体系与学生素质体系之间联系和转换的桥梁,而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特殊属性看,教师同时又是党和政府与学生之间联系及其党的理论、政策与学生素质体系联系转换的桥梁。”[1]为此,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是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教师的道德人格魅力。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具备的道德人格魅力

1.教师的道德人格及人格魅力

(1)“人格”(Personality)一词来源于拉丁文的persona,原义是“面具”或“脸谱”,指的是戏台上表演的角色显示给观众的脸目,代表着戏中角色的特定身份。“格”在中国古汉语中通常指“标准”或“准则”,人格,即作为人的标准或准则。通俗讲,人格就是指一个人的品格、品质、思想境界、情操格调、道德水平等,它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的心理品质。

教师的人格是教师个人的道德品质、性格、气质等的总和,是教师在职业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情感意志、智能结构、道德意识和行为的内在倾向性。

(2)道德人格是从伦理学角度理解的人格。它是指个体在一定的生理心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行为倾向和生活态度,由道德认知、情感、意志、信念和行为等构成。从根本上讲,道德人格就是一个人做人的资格。

教师的道德人格是教师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角色所表现出的道德面貌和品质,是教师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道德理智、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方式倾向等。教师的道德人格是教师人格的灵魂,是塑造教师整体人格的基础。

(3)“魅力”,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为“很能吸引人的力量”。魅力是自身非权利影响力,是一个人的人格、人品、学识、兴趣、才能、情感、意志、体力等素养的综合[2]。

“人格”本是中性词,当它与“魅力”相连时便尽显褒扬之意。人格魅力就是一个人在能力、气质、性格等人格特征方面所具有的吸引力。它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思想信念、行为模式等综合体现出的一种吸引力、号召力、凝聚力和认同度。

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师在学习、工作和生活实践中,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真情实感和真知灼见所酿就的人格吸引力,是教师综合素质的卓越体现。现代社会教师的道德人格魅力,第一在内容或结构上具有“人格”与“师格”统一的特性。第二从层次性的角度看具有较高的品位[3]。第三以形成表率示范为根本指向。第四以无私奉献为价值指针。第五以教书育人为核心内容[4]。“学博为师,德高为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都是教师道德人格魅力的真实写照。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具备的道德人格魅力

优秀思政课教师所具备的渊博知识、优雅谈吐和智慧的锋芒,在道德人格魅力上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

(1)高尚的道德情操。诚实守信、以身作则、助人为乐;高度的自我约束能力,丰富的道德情感和追求,注重道德修养、道德践履;公正、客观、宽厚、仁爱、博大无私;完善自我,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与国家的利益关系,倡导社会和谐;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讲究网络道德、维护信息安全等。

(2)健康的心理素质与人文情感。对人平等、信任、坦诚、尊重;遇事换位思考,宽容、大度;工作中互利、共荣,取长补短、共同成长;有抗挫折能力,自尊、自爱、自重、自律、自强;合理调控情绪,会自我评价、审视、约束、完善、超越;具有正确处理感情、婚姻、家庭关系的能力等。

(3)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态度。正确认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有明确的人生目的和目标追求;勤奋好学,求真务实勇于进取积极奉献;对人生道路的各种矛盾、困惑,社会热点疑点问题等,有独道的见解和辩证的处理方法;乐观向上为人友善,活在当下把握未来。

(4)高雅的文化品位与优雅的气质。学生都有“向师性”,教师要有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风度、气质、仪表上,女教师应端庄典雅、清丽内敛、不艳俗;男教师应衣着得体、心胸豁达、不低俗。谈吐上,说话应有内涵、有见解,语言优雅机智、幽默风趣。鉴赏力上,应有较高的品位和宽泛的知识,对时尚流行趋势等有真知灼见。

(5)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谐人际关系是一个人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人智商、情商、道德人格魅力的具体彰显。思政课教师在处理自己与他人、群体、国家等问题上,要公正无私、绩效共荣,有责任感、使命感;在为人处事上要谦虚礼让,尊重、平等、真诚、守信、宽容、谅解、过失相规;对待竞争与合作,应乐群、博爱、宽厚、仁慈、团结协作。

(6)使人愉悦的亲和力。心理学角度讲的亲和力,是“在人与人相处中所表现出的亲近行为的动力水平和能力”。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就应在亲和力上多做文章。授课态度上应真诚、微笑、谦和,以生为本、民主公平;方法上应灵活多样,有高超的教学技巧,亲切富有魅力的体态语言;阐述问题有理有据,知识广博、底蕴丰厚,思维敏捷,善于把复杂的理论问题用最简单、最明了的语言阐述出来,用学生最容易理解、接受的方法引申出来;关心、爱护、尊重学生,师生交流幽默睿智,以情感人,以情动人。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道德人格魅力对提高教学实效性的作用

课堂教学效果的高低,与教师的业务水平不无关系,但教师的道德人格魅力却是学生接收、接受并真正信服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关键。也可以说,具有道德人格魅力的教师是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1)可以充分发挥思政课的导向作用,增强学生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动力,提高他们的政治鉴别力和抵御错误思想侵蚀的能力,培养他们坚定的政治信仰。

(2)可以充分发挥思政课的育人功能,使已进入大学校门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并坚定崇高的社会理想,遵循社会主流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3)可以充分发挥思政课的示范作用,帮助身心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增强适应社会、融入时代发展的能力,形成健康的人格和心理素质,完成社会化过程,为他们健康成才成长打下基础。

(4)可以润物无声,使学生自觉地用社会公德、法律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效仿教师正确的人生态度,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良好人际关系,为和谐社会建设添砖加瓦。

(5)可以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文化品位、鉴赏能力和人文精神,以自己丰富的知识底蕴,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养成合乎礼仪的优雅气质,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道德人格魅力的塑造

“塑造”的本义是指用泥等造成人物的形象,如雕塑、塑像等。塑造对人而言则是对人的教育、培养和造就。教师道德人格魅力的塑造,就是指社会、教育部门和教师自我对教师所追求的道德尊严、价值和品格的培养和造就[5]。一般要经历“外部作用—产生内在动机—选择行为方式—行为变为习惯—习惯转化为个性特征”[6]这样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

1.教师高尚道德情操的塑造

教师在道德人格追求上不应只修文凭不修本领,只重职称不重德行,应追随时代精神,严格按社会高尚道德标准规范自己的言行,做高尚道德情操的典范和时代精神的贵族。

(1)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这是塑造高尚道德人格、增强人格魅力的根本前提。在人格修养方面,要善于用两把尺子作为衡量标准。一把尺子量别人的优点,一把尺子量自己的不足,以己之短比别人之长,注重高尚道德情操培养塑造的内外兼修性和渐进性。

(2)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灵魂只有用灵魂去塑造,情操只有用情操去陶冶,品质只有用品质去培养,道德只有用道德去感染,人格只有用人格去锤炼。”[7]要追求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慎独”,在道德践履过程中在“隐”和“微”上下工夫,注重修养的自觉性和层次性。

2.教师健康心理素质与人文情感的塑造

人人都有身心两个方面,身是心的物质基础,心是身的精神机能,二者相互作用,作为有机统一体对人的生活实践产生影响。

(1)要铸造自己独立的人格,大胆展示真实的自我。做人要坦诚厚道有原则,不伪善、不市侩和懦弱;要说真话办实事,不随波逐流矫揉造作;要自尊而不轻人、自信而不自满,自重不自闭、自强不独断;要善于发现、欣赏生活中的真善美,对美好生活有自己的向往和追求;多读书、读好书,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拓展自己的人文领地。

(2)要学习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及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合理调控自己的情绪。教师情绪反应过于强烈或过于淡漠,都会对学生身心发展造成伤害。教师情绪展现应适时适度,学会自我调节,力戒喜怒无常;处事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人要宽容大度有涵养,保持阳光心态。教师心理健康水平高,学生的许多心理障碍就会在教师的感染下消融和缓解;处理问题方法得当,就会使学生在知识盛宴的熏陶下领略美好生活的真谛,注重完善自我。

3.教师正确价值观与人生态度的塑造

人的视力有两种:一种是向外看无限地拓展世界,一种是向内看无限深刻地发现内心。但多数情况下,人们的眼睛是看外界太多看内心太少;看别人评价别人太多,看自己反省自己太少。现代社会,人们的价值观出现了多元化、多样化、多层次的格局,人生态度也迥然不同。

(1)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双重角色,即政治角色和教育职业角色”[8]。作为党的思想理论战线的宣讲者,思政课教师必须用一元化的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多元化的社会价值取向,为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摇旗呐喊。

(2)要讲觉悟、讲境界、讲贡献、讲实效,注重自己的人生导向。要选择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唯物辩证地看待一些人和事,以乐观健康的心态对待人生道路上的诸矛盾。

4.教师高雅的文化品位与优雅气质的塑造

文雅庄重的举动、合乎规范的语言、亲切诚恳的态度、整洁大方的装束,这是社会对教师外在形象的要求。

(1)要在内涵上充实自己,多读书、多思考、多实践,用丰富的知识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谈吐有见解,语言有情趣,“腹有诗书气自华”。

(2)要培养自己良好的性格,锻造自己特有的精神气质。作风正派、举止文明,为人诚恳友善、心地坦荡,衣着得体、修饰适度,礼仪谦和、内外兼修。

5.教师良好人际交往能力的塑造

有人说成功100=20%的智商(IQ)+80%的情商(EQ),因此思政课教师要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1)要充分认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掌握人际交往技巧。要懂得交往是人的心理需要,交往有利于人接触社会、协调关系、拓展视野、扩大自己的信息量,交往能促进自我不断完善。要培养自己的情商,把握谈话技巧,懂得沟通的重要性。要学会用简练、清晰、生动的语言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学会有效倾听,掌握沟通方式,懂得社交礼仪。

(2)要遵循人际交往原则,提升交往实效性。人人都有友爱和受人尊敬的需要,教师作为文化层次较高的特殊人群,在与人交往过程中一定要按尊重平等、团结互利、真诚守信、宽容谅解、过失相规等原则处理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给学生起表率作用。

6.教师亲和力的塑造

诚挚博大的爱心是进入学生内心世界并产生亲和力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培养自己的亲和力。

(1)要放下身段教学相长。信息社会教师已不是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和权威者,教师要学会从讲坛上走下来和学生平等交流,要常和学生进行心理换位站在学生角度考虑问题,要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充分尊重学生的见解,发挥他们学习的自主意识。要因材施教,做他们学习知识的指路人和导航员。

(2)要做学生的心灵导师。教师一定要深入到学生中间,耐心倾听他们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思想、情感以及生活问题,尊重他们的选择,真心实意的帮他们排忧解难,自觉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教师只有用爱心架起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桥梁,学生才会以其特有的敏感、观察和体验,感受到教师的善意和真诚,才会与教师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心理上的共振、行为上的亲近,才能“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才能真正提高。

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赢得学生的喜欢和接受,能否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不但取决于教师的业务素质,更取决于教师的道德人格魅力。以上就是对思政课教师应该具备的道德人格魅力及塑造的一些看法,愿与大家切磋。

[1]王让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的科学定位和有效实现[J].思想教育研究,2010(8):40-43.

[2]惠晓峰.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格魅力及其在教学中的作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1):92-94.

[3]石哲界.中小学教师道德人格素质的魅力与塑造[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3):53-54.

[4]曾艳.对教师道德人格塑造的哲学思考[J].船山学刊,2006(2):184-186.

[5]李香善.高校德育教师人格魅力对人才培养的影响力[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3):71 -74.

[6]徐文芝.浅谈高校教师人格特点及对大学生人格的影响[J].科技信息,2006(1):57-59.

[7]曲建武.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新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5):47 -49.

[8]周海燕.思政理论课教师双重角色定位的冲突与化解[J].高校教育管理,2012(3):73 -77.

(责任编辑 王莉)

猜你喜欢

理论课人格道德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