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聚居区学校教育与文化传承研究——以延边朝鲜族学校为例

2013-08-15金香花朴婷姬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延边朝鲜族少数民族

金香花,朴婷姬

(1.延边大学 师范学院,吉林 延吉133002;2.大连民族学院 东北少数民族研究院,辽宁 大连116605)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国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少数民族整体素质中凸现民族个性的基本要素,是少数民族发展的内在原动力。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主要通过民族教育得以实现,其中民族学校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的主阵地,承载着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重大使命。延边地区作为中国最大的朝鲜族聚居区,保留了最为完整的朝鲜族民族文化和风俗。因此,通过对延边地区朝鲜族学校的调查研究,可以发现民族学校教育中存在的共同问题,对于继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丰富和完善中华民族文化意义重大。

一、延边地区朝鲜族学校教育传承朝鲜族文化现状

1.重视朝鲜族语言文化教育,承继朝鲜族语言文字和文化

朝鲜族历来有着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朝鲜族以高度重视教育的热情,注重民族教育并坚持民族语言教育。1980 年,延边州政府在第二次朝鲜语文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朝鲜语是延边地区的第一通用语言以后,朝鲜族学校一直采用本民族文字的课本,并用本民族语言授课,使学生首先学好本民族语文。进入21 世纪以后,随着延边朝鲜族中小学双语教育改革力度的加大,2004 年制定《朝鲜族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其中对朝鲜语文课时进行规定:义务教育阶段朝鲜语文年课时为1532 学时,占总课时的14.6 %。同年,根据新课改精神制定的《义务教育朝鲜族学校朝鲜语文课程标准》规定:“朝鲜民族作品、中国作品、外国作品所占的比例应为40 %、40 %、20 %。”可见,通过朝鲜族学校的语言文化教育,不仅使学生接触、掌握朝鲜语言文字、文学常识,而且了解了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记载的民族文化历史、故事传说和民俗文化,从而培养他们的民族情感,增强民族认同感,促进了朝鲜族文化传承和发展。

2.开发民族文化教育课程,传递朝鲜族文化

2006 年,延边州政府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制定了新的《延边州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课程计划》,利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平台,正式把《民族文化教育》课程列入延边地区朝鲜族中小学统一规定的地方课程,每学年教学时数安排为16 课时。2007 年,编写出版《朝鲜族民族文化教育》(朝文)教材和音像资料,开始实施民族文化教育。如朝鲜族小学一、二年级通过使用音像教材,形象、具体、直观地进行学校环境教育,适度做好与民族优良传统习惯的承接;小学三年级开始启用文本教材,三、四年级主要围绕民族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社会行为、人际关系、民族传统礼仪礼节等内容,进行具体的情境分析和场景体验;五、六年级较完整地介绍和讲解民族传统节日、传统仪式、民俗习惯、饮食文化、民族服装、民族艺术、民族体育等,使学生了解民族传统文化。朝鲜族初中一、二年级以知情统一和知行统一为原则,以朝鲜族历史文化教育为主要内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意识教育[1]。

3.课堂教学中渗透朝鲜族传统文化教育,培养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课堂教学是文化传递和文化整合的重要组织形式。近年来,朝鲜族中小学实施一堂堂精彩的民族特色课,不仅把民族文化渗透在课堂教学中,而且还着眼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增强了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以延吉市建工小学各学科课堂教学为例[2]:在数学课上,教师以朝鲜族传统民俗游戏《圈舞》导入新课,引领学生进入“圆”的知识;在汉语课上,师生共同搜集展示大量朝鲜族的民族风情、民族食品、民族习俗和延吉的景物,完成《我爱家乡的……》写话练习;在音乐课上,师生共同合作,手打节奏、口唱曲调,学会一曲具有独特魅力的朝鲜族民谣,学生们在载歌载舞中深为自己的民族而自豪;在美术课上,教师先示范后指导,带领学生用彩色橡皮泥完成朝鲜族食品——泡菜、打糕、冷面、米肠的捏塑,不经意间将民族意识深置学生心中。

4.构建富有朝鲜族特色的校园文化,培养民族文化情感

多年来,延边地区朝鲜族学校根据民族文化特点,抓特色,求精品,创建了良好的朝鲜族特色校园文化。寓民族文化教育于校园文化之中,创建教室文化、走廊文化,把朝鲜族传统文化作为校园建设的亮点,营造富有民族特色的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使朝鲜族学校文化立校、特色立校,展现民族风采,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如珲春市第五中学把“构建具有浓厚民族文化氛围的和谐校园”作为办学理念,设朝鲜族民俗教育展室、朝鲜族历史展室、民族文化教室和走廊民族文化画廊等,加强朝鲜族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美德”的教育氛围,让学生感受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和气息,培养了学生对本民族文化教育的认同,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延边地区朝鲜族学校教育传承朝鲜族文化中存在的问题

1.朝鲜族语言环境日渐缺失,影响了朝鲜族的语言和文化传承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发展格局下,置于中国大教育环境下的朝鲜族教育也面临着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的相互碰撞与交融。在此过程中,延边地区大批朝鲜族适龄儿童流向汉族学校,出现了生源严重外流现象。据统计,延边地区汉族学校中朝鲜族学生比例1998 年为小学生3. 6 %,中 学 生6. 16 %;2002 年 为 小 学 生13.7 %,中学生12.7 %;2008 年为小学生31 %,中学生40 %[3];2011 年为小学生10.7 %,中学生13.6 %[4]。加之,延边地区朝鲜族人口的大量流动和人口负增长,导致朝鲜族学校生源日益减少,使得部分朝鲜族学校不得不关闭或合并。据延边教育统计资料显示,1998 年延边州的专设朝鲜族小学121 所,初中40 所;而到了2011 年仅剩下小学27 所,初中17 所。可见,朝鲜族语言发展的危机在教育领域已经明显地表现出来,影响到了朝鲜族的语言和文化传承。

2.朝鲜族民族文化课程开发尚停留在浅层面,民族文化的完整性缺失

伴随着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改革,延边地区朝鲜族学校立足本地实际,积极开发具有浓厚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的课程,将有教育价值、简单易学、趣味性强的朝鲜族文化引进课堂,凸显朝鲜族教育的民族特色。然而,朝鲜族学校教育在传承民族文化时,往往表现为一种技术层面或表层事实的传承,而这些文化背后的精神价值层面往往被忽略。以朝鲜族小学高年级“民俗礼仪”课堂教学为例,学习《朝鲜族大礼》时,教师在简单介绍朝鲜族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基础上,先教学生行大礼的规范动作,然后分组进行过大年行大礼的游戏,使学生通过游戏,进一步了解行大礼的规范动作。可见,朝鲜族民俗礼仪课堂活动,教师与学生关注与体验到的更多的是外在的热闹,而忽略那种大礼本身所蕴含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意识。

3.朝鲜族民族文化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影响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

课程的实施者是教师,民族文化教育课程的成功与否,教师的素质、态度、适应和提高是一个关键环节。然而,笔者对延吉市6 所朝鲜族中小学的6 名教师进行访谈发现,多数教师缺乏民族文化教育理论知识与实践技巧。他们对朝鲜族文化的了解最多的依次为传统节日、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对教育文化、礼仪文化、体育文化的了解一般,对诸如朝鲜族历史、地理、民俗、文学艺术等的了解更少,从而无法较好地领会朝鲜族文化所蕴含的深意。加之,有的学校为了强化汉语,打破朝鲜族师资的单一民族结构,开始聘用汉族教师。这些汉族教师对朝鲜族传统文化更是知之甚少。可见,较系统地掌握朝鲜族文化的教师少而又少,且实施能力不强,这成为推进朝鲜族民族文化教育的一大瓶颈。

4.朝鲜族学校教育网站内容形式单一,未能充分发挥民族文化传承的功能

网络给人类传播方式带来了革命性的飞跃,成为当今社会信息传递、知识传播的重要载体,对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与教育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何利用网络特别是利用学校教育网站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已经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研究领域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目前,延边地区朝鲜族学校教育网站已初具规模,然而在朝鲜族文化传承中,学校教育网站的功能却没有得到很好发挥。朝鲜族学校教育网站所刊载的民族文化内容多局限于朝鲜族文化中的某些与学校教育相关的内容,而与民族语言、音乐、体育、美术等相关的内容却深度有余、广度不足,且受众范围较小。此外,延边地区朝鲜族学校教育网站的文化信息化形式也单一,主要以文字、图像为主,音频、视频、动画等其他媒介形式应用很少[5]。

三、民族聚居区学校教育强化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对策

1.继续深入双语教学改革,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母语使用能力和社会竞争力

双语教育是发展民族教育,提高民族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一个弱势民族在更高水平上认同主流文化、多元文化以及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的重要媒介[6]。因此,有效地开展双语教育对发展民族教育和传承民族文化有着重要意义。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应进一步提高对双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形成合力科学规划双语教育未来发展,力求在双语师资培训、课堂教学改革、双语教材改进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使少数民族的双语教育取得更好的发展。这样既避免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会受到主流语言和文化的极大冲击,出现语言趋同的趋势和被同化的危机,也能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本民族语言学习、使用和教育能力,进一步增强与多元文化之间的理解和交流,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适应力和社会竞争力[7]。

2.积极开发民族文化教育课程资源,传承少数民族优秀文化

民族文化教育课程资源开发是建立在对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与挖掘基础之上。因此,民族学校民族文化课程开发,要考虑到学校所在地区人文地理的特点如,地理区位优势、历史民族文化及独特的民俗风情等,从多角度着眼,找到适合进行民族文化课程开发的突破口,开发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在实际体验中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促使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有效发挥。如利用长白山、图们江等自然环境以及动植物资源等自然资源,开展有关大自然的考察活动,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利用青山里战迹地、明东学校、日本间岛总领事馆旧址等历史文化资源,开展调查和考察研究,唤起历史记忆,强化民族认同;利用礼仪文化、生活文化、节日文化等少数民族传统民俗文化,开展体验活动,使学生获得民族文化传统的熏陶,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民族之情。

3.提高民族学校教师的多元文化素养,建设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

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教师要进一步增强民族文化自觉和自信,主动承担起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历史使命。教师作为实施民族文化教育的关键人物,要做到不断更新实施民族文化课程的教学理念,明确民族文化课程的教学方向,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唤醒学生的文化自觉[8]。因此,应整合民族地区高校、民族教研部门的力量,形成统一思想,建立有效的民族文化教师培养与培训体制,打造一支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民族历史修养的教师队伍。首先,以民族地区高校为龙头,面向在校学生开设少数民族文化课程,使广大学生在校期间能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民族文化教育理论,形成对多民族文化的正确认识、理解和热爱,形成良好的民族文化素养。其次,加大民族文化教育专项培训力度,培养一批民族文化教育师资队伍,使其拓宽视野,善于挖掘民族地区有用的民族文化课程资源。第三,加强教师之间、教师和专家之间的密切联系、成果共享,加强教师和家长、社区之间的协调一致、紧密配合,形成激发学生学习和热爱民族文化的良好生态圈。

4.利用网络优势推动民族传统文化的网络化发展,传播发扬少数民族民俗文化

民族聚居地区相对于散杂居地区拥有较大比例的非物质文化,如民族歌舞、民族绘画、民族仪式、民族语言等。但是由于某种程度上脱离于主流文化,因此对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的报道与传播,传统媒体特别是印刷媒体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民族地区的学校应在学校互联网络上建立民族文化网站,使大量民族信息资源得以进入因特网,促进网络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与开发。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具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积极利用网络文化所提供的信息化手段,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作为内容,将数字化作为载体,用新的传播方式即综合运用字符、图像、线条、色彩、声频、视频以及电脑动画等,充分展示少数民族文化历史遗产、艺术、民俗、民情、自然景观等,推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接触,多方面深化他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使其得以传承和进一步发扬光大。

[1]申春善.文化选择与民族文化课程建构——以延边州为个案[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2:108.

[2]李明花. 探索学校教育途径传承朝鲜民族文化[EB/OL].[2007 -12 -07].http://www.dbcjyky.net.

[3]曹秀玲.延边地区朝汉族学生非母语择校情况调查与思考[J].延边大学学报,2008(3):69 -74.

[4]延边州教育局.2010 -2011 学年初延边教育统计资料[Z].延边:2011:50 -175.

[5]赵国宏.朝鲜族文化的网络传承研究[J]. 科教文汇,2011(10):202 -203.

[6]腾星.文化变迁与双语教育[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87.

[7]王军.民族教育学[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84.

[8]刘茜,李静.失落与回归:教师实施民族文化课程的现实困境和应然走向[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7):26-28,102.

猜你喜欢

延边朝鲜族少数民族
《延边大学学报》(社科版)2020年总目录
朝鲜族初中生阅读动机的构成研究
跨界朝鲜族农乐的早期传入、分布及发展研究
延边大学美术学院绘画作品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KORE A TOWN
“图们江论坛2018”在延边大学举行
신라 -고려 시기 경물 묘사 관련한시의 어음문체론적 특성 소고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