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汉语词语文化意蕴的意义

2013-08-15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青云汉语言意蕴

黄 倩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教务处,湖北武汉 430070)

中国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流传至今没有间断的文化,与中国文化相生相伴的汉语也是世界历史上唯一没有间断其发展的一门语言。汉语中词语的量较大,大部分都较容易翻译成外语,但不是所有的词语都能直接对译成外语,并能将其意蕴诠释清楚的。部分词语在对译时它们所蕴含的独特文化意蕴已经无法寻见,失去了它应有的味道,读来有种“食之无味”之感。

汉语中的词语都是伴随中国历史发展而来,蕴含着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可以说汉语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印证着我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世界观和审美观等在历史舞台上的发展与变化。随着历史的变迁,汉语词语文化意蕴不断发展,发挥着其重要的作用。

1 汉语词语的发展历程

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里指出:“语言是随着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语言的词汇对于各种变化最敏感,它处在几乎不断变化的状态中。”“工业和农业的不断发展,商业和运输业的不断发展,技术和科学的不断发展,都要求语言用工作需要的新词新语来充实它的词汇。"汉语词语正是这样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经过漫长的历程,达到非常丰富的境地。汉语词语的发展历程,大致分四个时期,以下略述大概。

1.1 先秦时期汉语词语的概况

“现代语言的要素还在奴隶时代以前的远古就已奠下基础,那时的语言是不复杂的,基本词汇是很贫乏的”,斯大林指出。

就汉语而言,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材料就是甲骨文字。从其书写形式和记在内容来看,其实汉语在那时已经摆脱了原始状态。就词性来看,名词最多,动词次之,形容词很少;就词语内容来看,涉及自然现象、生产劳动、物质文化、社会关系、日常生活、意识形态等方面。最值得一提的是,此时期出现了双音组合词语,其中一些已经可以看作复合词。

1.2 周秦两汉时期汉语词语概况

周秦时代,社会诸方面发展较快,从而促使汉语词汇迅速发展,主要是新词的大量产生和双音节词渐趋明显。古代汉语词语在这个时期初步形成。此时双音单纯词和复合词飞跃发展,在《诗经》、《楚辞》和各类典籍中普遍常见。复合构词法的广泛应用为此后汉语创造新词开辟广阔途径。

1.3 唐宋至清朝汉语词语发展

这段时期是中国社会发展中一段非常重要的时期,无论是经济、政治、文化都有很大的发展,反映生产、生活和学艺的新词大为增多,三音节词语有所增加,口语词语更为丰富并大量进入各种载体的白话文学作品,如南戏、诸宫调、杂剧、小说等,可以清楚看到汉语词语一步一步接近它的现状的历史进程。汉语词语在此阶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对研究汉语词语发展起着巨大作用。

1.4 近现代汉语词语的发展

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是近代到现代的一个过渡时期,在这段时期中国社会历史发展最迅速、最剧烈,文化的冲击使得汉语词语也最迅速、最剧烈的发展起来。词汇的增补主要来源是自创新词(例如:公司、部门、骨干等)和借用日语汉字词(例如:总理、讲座、出版等),其次就是吸收印欧词语,直接音译过来的词语,如:沙发(sofa)、咖啡(coffee)、坦克(tank)等。

建国以来,社会政治情况变更之快之大前所未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马列主义的传播,经济建设的开展,文化教育的普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国际交往的频繁,人民生活水平和精神风貌的改变,无不促使汉语词语的飞速发展。此期间值得一提的是简称的不断出现,是的转化为词,如:统一战线简称统战、化学纤维简称化纤等。

汉语言中词语携带着中国历年历代的文化特征,经过3000多年的不断发展,到现在已是全新面目,愈加丰富。

2 汉语言中词语的重要地位

任何语言,词语在该语言中一定处于核心地位,汉语言尤为如此。

语言是交流的基础,是表达个人意思的最直接方式。世界上多个文明孕育衍生出多种语言,而不论何种语言都有它的构成基础,就是词语。词语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通常也是表意的基本单位。那么,汉语言也不例外,词语在汉语言中有着重要地位。

从上述词语发展史可观,汉语言中的词语在其诞生之时,就已经深深烙上了那个时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词语作为汉语言的主要组成部分,发挥着核心作用,体现着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等诸方面的文化,这些文化意蕴的体现,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了解汉语言。

丰富、生动的汉语言词语独特的表达方式及表达技巧,根植于一些词语只有结合大文化背景辅以诠释,才能被更好地理解与认识。汉语言词语的意蕴传递并表露着中国人民特有的审美观念与文化情调,也正是这种特有的审美观念与文化情调,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在思维上蕴含情与理,在表达上重视意会的特征。这也是汉语言不同于其他外语的重要特征及语用功能。

中国五千年的发展历史,汉语言词语也经历着沧桑洗礼,日益积淀更加浓厚,并从不同角度反映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心理倾向、文化习俗、审美情趣等。由此可观,汉语言词语的发展与汉民族文化是相依相生的。

敦礼卧病在床的时候,常常以为自己躺在故乡那片花海上,背后总响起来那极轻微极柔软的声音。他很想弄清楚这是怎么回事,或者有什么预兆,他想用周公解梦来诠释,可是似乎不太合适,他又想起弗洛伊德关于梦的解析,想来想去,脑子里乱糟糟的。

3 试析“清风”、“青云”的文化意蕴

我国汉语言词语丰富多彩,其中蕴含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发展历史,本文以“清风”、“青云”这两个普通词语为例展开分析,来感受汉语言词语的意蕴。?

3.1 “清风”之意蕴

清风,谓清微的风,清凉的风;清惠的风化,也比喻清正廉洁品格。英文对译成cool breeze,仅仅只有轻微的风的意思。然而,清风在中国人的意识里不仅仅只是一个自然现象而已,它被赋予了人性,是一个通人性的意象,可让人志存高远,预示哲理,启发思考,载入情思,派遣孤独等作用。清风在中国人心里是“淡泊”,是“高风亮节”的象征。

常常听人说起“两袖清风”并不是真的说两只衣袖里面装着风,而是说两袖中除了清风外,别无所有。元朝,魏初的《送杨季梅》诗说:“交亲零落鬓如丝,两袖清风一束诗。”陈基的《次韵吴江道中》诗说:“两袖清风身欲飘,杖藜随月步长桥。”都有“两袖清风”之说,但直到明朝吴应箕的笔下,“入计时,止于两袖清风,欲送其老母归楚,至不能治装以去。”此“两袖清风”才与“清贫”之意联系起来。总的来说“清风”的意蕴一说做官清廉,二说穷的一无所有。

3.2 “青云”之意蕴

青云,本指彩色的云、高空里的云,比喻高官显爵,也比喻远大志向。在英语单词中无法找到合适的词语来解释,根据其本意可直译为 High in the clouds,其中“远大志向”和“高官显爵”之意全无。在古往今来的众多文学作品中都用到“青云”一词,在此举例一二,体味其意蕴。

《水浒传》第六回:“旛竿高峻接青云,宝塔依稀侵碧汉。”此处“青云”便是指高空里的云,是自然事物。明朝,徐渭《上督府公生日》诗中:“未逢黄石书谁授,不坠青云志自强。”此“青云”就不再是简单的自然之物,而是比喻远大的抱负和志向,如苍穹里的云一样。除了以上几种意义之外,“青云”还有谋取高位的途径、隐居等意义。

在此例举的“清风”、“青云”只是汉语言里众多词语中一二,还有很多词语均蕴含着中华民族独有的情趣和意味,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发展成果,每个词语都体现着自然、历史或人们赋予的意蕴,使得汉语言在表达上更加灵活自如,更显情感丰富。

4 研究汉语言词语文化意蕴的意义

4.1 促进汉语言词语教学

在汉语言的教学中,词语教学属重中之重。汉语词语由于数量庞大、义项复杂,文化含义丰富,所以在汉语词汇的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应采取合适的策略和方法。要理解词语的意蕴,必须要了解词语本意和文化意蕴。对外汉语教学中,词语的语言意义和文化意蕴是同等重要的,有时后者更加重要。汉语言词语的教学也因此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免在汉语言的教学活动中要涉及到文化的教学。

外国人学汉语言的最大难点就是对词语的文化意蕴的体味,而我们的工具词典一般只简要的解释词语文化意蕴,并不进行诠释。对汉语言词语文化意蕴的研究和诠释,我想或许能对对外汉语教学有所帮助,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4.2 探究文学艺术作品

中国自古便有数不清的文学作品,其中有许多佳作流传至今仍然不绝于耳,而不像现在许多文章,读来“无味”。要探究这是为什么,我想是因为共情的原因。读者、作者和作品要在情感上达到一致的情感高度,才能引起共同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并不来自与作者本身的魅力,而是来自于作品的一字、一词、一句的传情达意。那么,当一个词语要传达的意蕴,我们接收不到,或者一知半解,我想这样的情况并不利于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对美的品位。

如“桃花”,诸多花卉之中,古人最爱将美人与桃花联系在一起。桃花,美得朴实,香得淡雅,清新脱俗,不隔尘寰,让人流连顾盼。虽不能摘枝独享,却可伴醉长歌。唐人崔护有诗言道:“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在,桃花依旧笑春风。”此诗中有两处出现了“桃花”,如果不了解“桃花”意蕴的人,看到这首诗以为诗人只是在告诉我们桃花开得很灿烂而已,而了解“桃花”意蕴的人,便知诗人在夸赞美人,更有思念美人之意。所以,研究汉语词语的文化意蕴对于研究文学作品意义重大。

4.3 文化传承重要途径

只有了解汉语言词语发展历史,才能真正知道研究词语文化意蕴对于中国文化传承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人民、社会摆脱了物质满足的窘境,开始对精神、文化越加重视,对文化保护和传承更多的关注。谈及文化传承,往往大家想到的都是论文、专著等理论性很强,实际操作性较弱的传统的灌输方法,很少有人从汉语言词语所含文化意蕴来进行研究,从而达到传承文化的巨大意义。

语言是文化传承的首要因素,字、词、句都承载着民族的情感与文化。汉语言词语意蕴的研究便是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

纵观汉语言词语的发展,和它携带着几千年文化为我们带来的优美的意蕴,我想,这也许正是汉语言传承至今而没有间断其发展的原因所在,更是中国文化在世界历史上几千年生生不息的原因。为使得汉语言词语教学更加生动,为了探寻更加优美的文学作品,为将这美好的文化继续传承下去,我们将在研究汉语言词语意蕴与规律的这条道路上一直走下去,为文化家园的建设增添一份微薄之力。

1 王力.汉语词汇史[M].中华书局,1997

2 常敬宇.汉语词汇文化[M].京大学出版社

3 张祖利.试析普通词语的中华意蕴[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校报(社科版),2011,(28)

猜你喜欢

青云汉语言意蕴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詹青云的A面和B面
国家级一流专业 汉语言文学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简介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夏日午后
论秦观词的感伤意蕴
来华汉语言预科生学习焦虑考察
意蕴难求
试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要性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