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特征

2013-08-15程子杰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价值观心理健康心理

程子杰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050)

人作为一种宝贵的资源,理应得到小心翼翼的呵护和开发,在这个前提下,心理健康更是有其重要意义。青年学生,尤其是高职学生,在其成长过程和社会化过程中,心理问题是复杂和多样的。笔者经过多年的学习和教学实践,在此对高职的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做个基本的探讨,以向各位同仁请教。

1 心理健康-心理问题-心理疾病

关于心理健康,我们至少面对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我们要把心理和生理分开,区别开。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第二,我们要把握心理健康本身的特征(即内涵),即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的差别。不能把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混为一谈。第三,我们所针对的心理健康对象,即心理健康是一个针对正常人,而不是针对异常人的标准。

1948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成立的宪章中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或完全安宁。”指出健康应该全方面进行考虑,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这已经包括了现在我们常说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心理环境与文化的问题。1988年,韦林斯迪(F·D·Wolinsdy)提出了“立体健康观”,具体范围包括三方面:心理尺度、医学尺度、社会尺度。[1]这说明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密切相关的。从健康本身的范畴而言,健康应该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甚至也包括社会文化(也就是从社会上一般的外在的对个人的健康进行评价的标准)。但是,从人而言,从人的本身特征而言,心理与生理又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常说人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这是对动物特征而言的,因为哺乳动物很多都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但是,要是从人的独特性征而言,心理健康更应该独立出来,更应该强调人的心理要素,这样才能更为准确地定义人的状态。比如,有些身体残疾的人,具有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能够很好地锻炼和发展自己的各项生活学习和工作技能。健康的心理状态(可以简称为心态),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战胜和弥补身态的缺陷和不足,这基本上已经是一个公认的事实。所以,心理健康是以心为主,依赖于心,即心性。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就是心性的健康表现,心性的正常表现。心性是心(心理)的基本表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心态。身体健康可以说是身的健康,也就是状态的健康,这样就可以按照我们中国的习惯,把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作为心性健康和身性健康,换一种说法,就是心态和状态。

关于心理健康,现在一般是从下面五个方面进行定义的:智力、情绪、意志、行为、人格。1946年的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出了具体明确的心理健康和四个标志: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交往中能彼此谦让;有主观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② 这是从心理学的一般范畴来确定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心理学是人学,心理学是研究人性的科学,“人性非其本性,人性是本性与习性的融合,人性变化受社会文化影响大于自然法则的支配,故而缺乏共同性与一致性。”③ 这样一来,谈到心理健康,要厘清三个顺序,即心理健康要从心理开始,心理要从人性(本性)开始,人性要从社会文化环境(习性)开始。所以,心理健康如果只是指个人心理特征,就有可能失之偏颇。心理健康是社会环境与文化所影响的结果,换言之,我们研究心理健康,首先就要研究心理环境和文化。如果脱离心理环境与文化,仅仅从个体上入手,是不能合理地科学地解释心理上的很多问题。一个智利人和一个德国人的心理文化是不同的,其心理文化的差异大于生理特征的差异。同是亚洲东方,日本人和中国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区别的。

比如,我们经常以为的压力、焦虑,就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表现。我们现在的年轻人,就是常说的九零后,一般在大学毕业后的压力就是就业和收入问题,还有就是住房问题。前几年流行的电视剧《蜗居》就是这个表现。但是,在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对于住房并没有这么多的压力和焦虑。比如德国,由于市场和社会机制比较完善,年轻人的就业压力并没有那样大。④ 这就是具体的精神焦虑和压力的不同表现。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所谓心理,实际上就是个人的精神状态、社会环境和社会文化,这三者合起来形成心理的基本内涵。

然而,我们必须注意心理健康的基本要素。心理健康的基本要素的构成,心理要素的变化,这才是心理健康的本身题中之义。如果我们不是把心理健康当成一个固定不变和僵化的要素,而把心理健康作为一个变化的过程来看,就会发现,所谓的心理健康实际上就是一个过程,也就是从一个以健康为中心的摆动过程。这是一个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就是心理健康到心理问题到心理疾病,这三个阶段就是心理健康所涉及的三个过程。心理健康,就是能够正常应付一些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压力,使自己的心理素质能够正常地进行调节。心理问题,就是比较轻微的心理障碍问题,如焦虑和惊恐。心理疾病,就是心理严重不健康的情况,比如就是精神分裂等。我们区分这三个阶段,把心理健康作为一个动态的分析,因为我们不能把一般的精神状态不太正常(或者短期不正常)的个体,随随便便作为精神病人对待,更多地还是基于治疗病态的人体,使之能够重新开始健康的生活。其实,现代心理学方面治疗心理病体的方式多样化,生物疗法、心理疗法等等,说明心理健康的复杂和多面性,说明能够分离出心理健康心理问题心理疾病这三个阶段。⑤ 张春兴先生明确指出,心理治疗包括领悟治疗、行动治疗、团体治疗、生理医药治疗等。⑥ 多种治疗方式的存在,即说明心理健康相关问题的多种存在。

如果把人的心理状态分为两端,一端是心理健康,一端是心理疾病。从这两端看,我们能较为合理地判断人的心理状态。从健康这一头看来,心理不健康只是一种状态,或者是人的部分问题(如情绪问题、神经问题、价值观问题),并不能掩盖作为人的整个过程和整体的正常状态。从心理疾病的另一头看来,心理不正常又确实存在,情绪异常、行为异常、精神异常、社会异常,轻微的如强迫症,稍微重一点的抑郁症,严重的问题人格,精神分裂等。所以,虽然心理健康看起来是个简单的命题,但是我们必须准确地予以判断,才能因人而异地分清其心理状态。如果采取简单的二分法,非此即彼的划分法,非心理健康即心理疾病的划分方法,是根本不能解释人的各种精神状态各种心理状态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换言之,我们分析心理健康根本和最后宗旨是基于肯定人的心理状态(心态)作为前提,而不是否定人的心态作为结果。这不但是便于治疗和恢复,而且是便于人的心理状态的保持和维护。现代人常说,天才和疯子往往一步之遥。也就是说,如果从正常的方面看来,他就是一个天才。如果从不正常的方面看来,他就是一个疯子。

2 高职学生的心理环境和心理文化

按照我们上面的分析,心理健康也就是心理环境和心理文化的影响甚大,尤其涉及到具体的个体,更是如此。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十年来的蓬勃发展的事物,有很多特殊的情况值得我们研究。具体到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就必须对高职学生的心理环境和心理文化进行分析。所以,根据高职学生的一般特点,我们把高职学生的心理环境和心理文化集中在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2.1 年龄因素

年龄不但是人生长的时间标准,更重要的是人的阅历和经历,其中就包含人的心理因素。和任何一个时代的处于青春时期的青年人一样,现代的高职青年学生也有着这个年龄痛苦和快乐的成长过程:第一,我们国家和社会正处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过程中,社会上多元价值观相互冲突,鱼龙混杂。比如,现在各种娱乐节目的重量化和多样化,对现在的年轻人学习和生活的影响甚大,导致青年学生大多也把生活中的学习和工作娱乐化了。现在的高职青年学生更希望的是轻轻松松赚钱,赚大钱。就不能说和现在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的轻松化和娱乐化没有一定的联系。第二,我国社会的多年影响,导致现在家庭子女的单一(也就是独生子女)和少量化(也就是一二个子女,四五个子女是非常罕见的现象),这样非常容易出现家庭中的子女的重心化和中心化倾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小皇帝现象),紧接着就是小孩的独立生活和学习能力非常缺乏,依赖性很强的现象出现了。而且这种现象从家庭蔓延至学校,蔓延至社会。于是就出现青年学生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如现在流行“拼爹”现象,就是“坑爹”“啃爹”的自然结果。学生之间的差距非常明显,独生子女和多子女家庭的明显差别,学生本身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也比以前学生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大得多。也就是说,除了传统的代际冲突之外,还有一定的族群冲突,群体冲突。第三,十多来年,虽然我们高等院校是大力扩招,但是扩招的基本是高职高专,也就是所谓的四类,对于一类,“211”,“985”之类的大学,扩招的名额并不多,实际上适龄青年要升入好大学的竞争压力还是非常大的。于是,现在适龄学生的理想的发展压力进一步加大,这样,青少年时期特别重要的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的培养,都被社会的应试和升学压力抵消了,久而久之,青年学生不但缺失必要的生活能力和学习能力,而且也冲击了学生的一个基本价值观,即考试就是学习,升学就是一切。学生一般认为只要考上好大学就完成任务的观点,完全忽略进入大学之后的提高和锻炼。并且,在考大学选专业,更是看重毕业以后的收入和就业的概率,基本上都完全放弃了大学(高等教育)这个阶段的学习提高和发展。

2.2 学历特点

目前基本所有的高职学生的学历都是大专。这在十年前,还是一个高学历的代表,现在则是一个基本学历(低学历)的象征。文凭的贬值,在高职学生这里是表现无遗的。现在高等教育的扩招,最多只是一个数量上的提升,而质量的提高,更是一个十分不现实的问题。更为关键的是,现在高职学生基本都是农村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2011年8月《南方周末》报道:“以湖北省为例,2002-2007年5年间,考取专科的农村生源比例从39%提高到62%,以军事、师范等方向为主的提前批次录取的比例亦从33%升至57%。而在重点高校,中产家庭、官员、公务员子女则是城乡无业、失业人员子女的17倍。”⑦ 这是一个有代表性的统计。所以,虽然高职学生能够升入高一级的学校读书,但是现代社会的一些现象更加重了他们的失落感和不平衡感,升学的自豪感不久就被更大的失落感和挫折感所代替。还有一点,现在我们现在基本上比较规范的一些资格证书和职业考试,要求报考的学历都是本科学历,公务员考试、医师资格考试、会计师资格考试、法律资格考试等等,对大专学历开放的一些职业资格考试和职业考试极其有限。盲目地拔高学历,必然造成对低学历的歧视。所以,对高职学生而言,本科学历已经成为一个绕不开的“情结”。如果不理解或者不充分理解高职青年学生“本科”情结,可以说就不理解高职青年学生的基本心理文化环境的。

2.3 发展特点

前面所说的高职学生的两个基本特点,实际上已经说明了现在高职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现在我们来谈的高职学生的发展特点。高等职业教育,基本是大专,也就是三年在学校学习时间。但是,我们现在的职业教育,讲究的是技能教育,学生还要必须参加一些社会实践。三年时间,社会实践必须不少于一年,这样高职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在时间上是远远不够的。而职业教育一直存在一种排斥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积累,认为理论知识只要够用就行的观点。目前,各个高职院校,花大精力和金钱都是在建实训室和实习场地,以此作为学生技能培养的场所,因此高职学生的一些知识储备和涵养是不够的。而技能,由于社会观念和条件的限制,也存在一种偏见和错误的认识。如过分依赖于用计算机的模拟训练,来代替真正的实际操作。对于高职学生的实际训练和操作,特别是有专人指导的实际操作,现实的情况是非常不乐观的。无论是指导的师资和实际操作的设备,我们现在的很多高职院校的条件都是非常差的。所以,现实情况就是,一些高职教育的实际操作训练一般是应付了事,缺乏知识储备、人力与设备的投入、时间的保证。因此,高职学生在社会上看来,也是一种只能应付简单劳动的劳动者。现在已经出现这种现象,已经不是少数的大专毕业生(甚至本科毕业生),出去实习的工资或者正式上班的工资低于青壮年或者熟练农民工的工资。这样一来,高职学生的发展方向,实际上并不是想象中的多么广阔。

所以,结合前面所说的高职学院的三个基本文化环境,就导致了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基本基础。这个基础就是导致高职学生的一些基本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就形成了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内涵。

3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因子

涉及具体的心理健康因子,其实还是有不少分歧的。美国心理学家卡罗尔·韦德和卡萝尔·塔佛瑞斯认为,心理健康的对立面实际是心理障碍,具体有焦虑障碍、心境障碍、人格障碍、药物滥用和成瘾、同一性分裂障碍以及精神分裂症。不过,她们也认为心理障碍应该做宽泛的定义,而且心理障碍和文化有关。⑧ 张春兴先生认为,心理健康的对立面是心理异常,他把心理异常分为情绪异常、社会异常和精神异常,而且也认为心理异常与心理正常的分野在同一社会文化环境下的结果。张春兴先生认为,心理正常者的特征有六点,了解自己并肯定自己、掌握自己思想与行为、自我价值感与自尊心、能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独立谋生意愿与能力、理想追求不脱离现实。⑨ 樊富珉先生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有7条:能保持对学习较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能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我、能协调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能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能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⑩ 正如前面所言,我们这里重在心理健康,但是我们发现,其实大多数心理学的专门书籍对于心理健康是不怎么正面分析的,更多的是分析心理障碍或者心理疾病。只有专门论述的心理健康的书籍才是把心理健康的本身特征作为分析重点的。心理健康和心理障碍,其表述和思维的角度是完全不同的,简单地来说,可以是心理的两个顶端和结头。心理学是从人整体而言,所以分析心理障碍,如果从人的个别特征如教育和管理而言,则侧重分析心理健康。因此,要从正面举出心理健康的因子的难度是非常大。我们根据一般的心理健康基于社会文化环境的观点,结合我们国家现在的基本情况,把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基本内涵作一个粗略的分析。

3.1 价值观走向

无论是从社会文化环境方面看来,还是从自我人格分析,价值观是我们进行心理健康绕不开的一个领域。不过,我们价值观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界定,第一是价值观本身的内容,也就是相对固定的一些特征,第二是价值观也是一个不停变化发展的阶段和过程,价值观本身也是一个成长的事物,所以,我们采用价值观的走向这个说法。

从价值观相对固定的内涵与特征来看,我们认为健康的价值观应该是处理好社会与个人的相互关系,处理好群体与个人的相互关系,处理好物质与精神的相互关系,处理好时代变化与传统习惯的关系,换言之,即是尊重社会的整体价值观,保持自己的独立价值观,此其一。其二,尊重他人的行为和选择,也坚持自己的行为和选择。其三,正确看待物质金钱的地位和价值,正确处理自己的精神意识与物质金钱的相互关系。其四,正确看待时代的变化和发展,正确看待传统的习惯的文化。我们所选择的四个方面,社会与个人(群与己)、他人与自己(彼与己)、金钱物质与思想意识(物质与精神)、时代与传统(时间,过去未来将来),可以基本包括我们在社会上所涉及的主要方面的评价标准。当然,我们在这里只是分析价值观的一些表现形式的内容,至于具体的细致的内涵,则是社会文化和自己的具体的因素。譬如文凭与学历的评价标准,有社会上的标准和个人的标准。社会上的观点认为,文凭与学历越高,知识水平越高和能力越强,而个人的观点则认为文凭与学历只是一个学习过程的标志,不能代表真正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这就是两个能够相互独立的评价标准。这样的价值观,就是一个比较健康的价值观,能够在社会标准和个人标准中相互协调,并能坚持自己的价值观。

从价值观的变化和发展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认为,价值观的走向应该是一个健康向上的变化走向,即经得起考验。个人状态好的时候能够坚持自己的价值观,状态不好的时候也不放弃自己的价值观。这是一个方面。另外,也是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好的时候,自己能够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在所处的社会环境恶劣的时候,自己也能坚持自己的价值观。这是第二个方面的涵义。第三个方面的涵义,则是从自己的人生履历过程,也就是年龄不同的时候,也是坚持自己的价值观。不会在年轻气盛的时候,有一套自己的价值观。在年老体衰的时候,有另外一套价值观。这是一个价值观的走向往好的方向发展过程。但是,价值观的走向实际上也存在往坏的方向发展变化的过程。

我们之所以把价值观的走向作为一个心理健康的标准,就是因为价值观的走向其实是一个经常发生的事情。我们往往受社会文化环境影响非常大,丧失了自己的价值观,最后迷失方向。这就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我们也往往受自己的状态不好的影响,在自己状态不好的时候,错误地看待和评价金钱物质与思想意识的地位和作用,提高金钱物质的地位和作用,贬低自己的思想意识的地位和作用,最后自暴自弃。也有在自己状态比较好的时候,过分重视思想意识的作用,忽视或者低估物质条件的作用,过份高估自己的主观状态,最后犯下狂妄自大的错误。这两者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严重者就是心理障碍或者心理异常的状态。

我们要培养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真正的内涵是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健康。我们社会环境和文化具有健康的价值观,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健康的价值观,其本身就成为高职青年学生价值观的一个构成因子,而不只是影响因素。社会的急功近利,对物质利益的膜拜,这样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怎么可能希望我们的青年学生能够精心下来努力学习,踏实干事,不停进取呢?我们老在说公务员考试现在成了大学生的一个主要就业方式,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关注和解决过其他行业和公务员的差别待遇,这样怎么可能期望青年学生能够不对公务员考试的趋之若鹜呢?

3.2 心理张力

张力就是一个力的力度,一个界限,一个范围。我们这里所说的一个范围和界限,也就是心理张力的范围和界限。我们认为这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标准。人生不如意者常十之八九。面对不如意,我们怎么办?我们能够承受多大的打击,我们能够经受多少次失败,我们能够承担多少逆境。这些都是我们经常要遇到的现实的挑战。

所谓心理张力的涵义,也就是两个方面,第一是正态和异态,也就是前面张春兴先生所说的正常和异常。比如说悲伤和高兴。什么时候悲伤,什么情况悲伤,就是正常。有些人莫名其妙的高兴和悲伤,就是不正常。我们能够只有正态没有异态是不可能的,我们只有正确对待异态,把异态当正态,才是心理健康的表现。或者说,在异态的情况下,表现为正态,就是心理健康。这就是前面我们所说的残疾人,他的肢体残缺不全,但是他能够自理生活,自己学习,自己工作,这就是心理健康的非常好的表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身残志坚。第二个方面就是我们把这个范围确定下来,悲伤和高兴的范围和界限,要有一个度。例如,失恋了,年轻学生特别沮丧,最后选择跳楼自杀处理这件事,就是沮丧过了头,超过了一般人行为方式的范围和界限。所以,如果一个人心理张力的数值越大,证明这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越强,这个人的心理就越健康。我们常说,百折不挠,就是这个道理。

心理张力作为心理承受能力的涵义表现出来,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心理健康过程中的表现。我们不能把心理健康当成一个固定的僵化不变的状态。心理健康更多地是一个过程,一个从不健康或者波动到心理健康的一个过程。这样才使我们能够在一个运动的过程中体会心理健康的重大意义。我们不断调整自己,迎接挑战,最后战胜自己,战胜困难,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和状态。

孟子的那段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然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在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11这段话的意思是:上天将给予这个人大的使命,一定先要折磨他的意志,损耗他的体力,饥饿他的身体,使他的身体处于一个空空的贫乏的状态,用(外在的)行为来搅乱他个人的行为,这样才使他的心意振动,品性能够坚韧,增加他平常不能承担的东西。人们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在心里有个解不开的结,忧愁缠身,这样才会振作。(自己的意思)表现在脸色上,在声音上说出来,(别人)这样才会明白。(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制定标准的专家和不同意见的读书人,在国外没有敌人和害怕担心的东西,这样的国家经常很容易灭亡。这样之后,才知道在忧患之中(人和国家)才能成长发展,在舒适和快乐之中(人和国家)就会(无声无息)死亡。这一段话原来的意义是说人们不能为一时的逆境和困境所忧虑所痛苦所困扰,反而转过来会激发人们振作,奋起。这种转换,就是心理张力作用的表现。这就是心理健康的一种表现。如果没有一定的张力,一遇到困难,一遇到窘迫,就是整天怨东怨西,哭天喊地的,自然心理就会出问题了。高职学生是属于典型的青年学生,注意锻炼其心理张力,更是其心理健康教育的题中之义。

3.3 瘾

瘾是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除了以前经常说的酒瘾和烟瘾之外,现在说到最多的是网瘾了。其实,关于瘾有两个方面的意义是不同的。一个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说的瘾。一个是心理学上专门界定“瘾”。美国精神病学会在《精神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Ⅳ)采用物质依赖取代药瘾,规定作出该诊断必须存在下述症状中的至少三个:(1)耐受;(2)戒断症状;(3)持久的减量欲望,或尝试减量不成功;(4)实际用量超过计划用量;(5)因使用药物而减少了重要的社交、职业或娱乐活动;(6)花费相当多的时间用于获取该物质;(7)尽管物质使用造成了健康、社交或经济问题,仍然继续使用。(12)按照这个说法,我们认为,我们生活一般以为的瘾,其实也就是一种生活习惯,长期形成的生活方式,可以说是习惯性。(13)而专门的“瘾”的涵义,则是进一步,有一种依赖性,这种依赖性应该是精神和物质双方面的。就专业的说法来说,“瘾”必须是药物依赖的,所谓“耐受”就是针对药物的反应而言的,“戒断”也是针对药物而言,“减量”就是减少药物的使用量,所以我们对美国精神病学会的DSM-Ⅳ标准进行分析,就会发现“瘾”与药物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所以,如果去掉“药物”的因素,单就行为方式而言,在专业上算不算“瘾”,现在看来至少在心理学上是不成立的。也就是说,行为方式的某些特点,不能随随便便就下结论是“瘾”。一般所说是瘾的,其实不能说是心理不健康,甚至都不能说是心理问题。因为这种“瘾”,更有可能是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可能更多是没有另外一种生活方式的介入和影响。

就具体的现实情况而言,现在我们的高职学生,大部分90后,都有一些网瘾。如果把这些网瘾都当作心理不健康处理,或者说心理问题,甚至更严重地当作心理疾病处理,是非常不准确的。首先他们是青春期时期,本身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工作方式还没有形成,正处于一个形成时期。他们喜欢上网,只是生活枯燥单调的原因,或者青春期的苦闷,这样久而久之形成的一种习惯,要是说形成依赖性是极不准确的,更别说具有精神和物质(药物)的依赖性了。有时候上网久了,依然是头晕眼花的,没有什么精神和肉体的快感。我们一些人只是看到现在的年轻学生上网多了,阅读少了,就指责网瘾泛滥成灾,实际上是我们现在的社会评价标准实在太单一和简单,社会生活还是十分单调简单。比如,一个小孩,要是不读书,专门学一门手艺,在我们的现实社会是把他当作低层次的人看待的,这样,逼着千千万万的青少年,都是死死读书,参加各种各样的升学考试。这样使得千千万万的青少年,基本读不进去书也得读书。关键是心理上,考试的形式和内容是统一的,有范围标准,考试的答案也是统一的,大多是客观题。学生基本没什么思考,没什么独立表述,也没什么辩驳,自然也没什么心理压力了。这样,表面上忙得团团转,但是学习目标和奋斗目标的模糊与苍白,生活内容自然就是空虚了,自然就会使青年学生走向网络世界了,非常容易就陷入互联网的诱惑中,网瘾也就产生了。而且,我们对于上网的要求,网络的各种内容的规范,基本没有法律来规范,我们又凭什么作为依据来建立社会上的约束青少年的行为规范呢?所以,就瘾这个问题,还是回到心理文化和社会环境。与其说是网瘾难戒,不如说生活单调和学习的枯燥,现实中的前进的方向和奋斗目标的模糊,这些诸如此类的问题不能解决。就象心理健康一样,我们不能动不动就说别人的心理有病,其实真实情况是我们自己都不知道心理健康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的标准呢。

1 樊富珉,费俊峰.青年心理健康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1:18~19

2 樊富珉;费俊峰.青年心理健康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1:25~26

3 张春兴.现代心理学(第3版)[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9)

4 柴野.德国:大学生为何就业不难[N].光明日报,2012-01-07

5 [美]卡萝尔·韦德,卡萝尔·塔佛瑞斯 .心理学的邀请[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 张春兴.现代心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9)

7 潘晓凌.穷孩子没有春天——寒门子弟为何离一线高校越来越远[N].南方周末,2011-08-04

猜你喜欢

价值观心理健康心理
看见具体的自己
我的价值观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心理感受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