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山谷词》管窥黄庭坚的“渔父情结”及其成因

2013-08-15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渔父黄庭坚词作

伏 涛

(吉林师范大学 文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一、引言

黄庭坚(1045-1105)在词上与秦观齐名,晚年近苏轼,词风疏宕,深于感慨,豪放秀逸,时有高妙。间有俚词,不免亵诨。有《山谷词》传世。李清照《词论》谓之“知词者”,“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半矣。”[1]267这一评价基本可信。黄庭坚之词不如周邦彦词的语言那么流畅、圆融。兼擅众体的作家往往在不同文体中抒写不同的内容,表达相异的感情。词为“诗余”,“诗庄词媚”的传统让诸多作家在词作中更加自如,更加恣肆地说出心灵的话语。词作往往更趋性灵化,似乎可以这样说,诗词兼善的作家在词中抒发心魂的感悟似乎更加随意、更加直接、更加真实。《山谷词》 中这一倾向尤为明显,在词中他把复杂微妙的、原生态的情愫尽情地抒露。

二、《山谷词》中的“渔父情结”

当我们走进《山谷词》,就会发现在其词作中多有对渔父生活的描摹:

鹧鸪天

玄真子咏渔父云:“西塞山边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蒻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东坡尝以《浣溪沙》歌之矣。表弟李如篪云:“以《鹧鸪天》歌之,更叶音律,但少数句耳。”因以玄真子遗事足之。宪宗时,画玄真子像,访之江湖不可得,因令集其歌诗上之。玄真之兄松龄惧玄真放浪而不返也,和答其《渔父》云:“乐在风波钓是闲,草堂松桂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此余续成之意也。

西塞山前白鸟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朝廷尚觅玄真子,何处如今更有诗。

青蒻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人间底事风波险,一日风波十二时。[2]137-138

浣溪沙

新妇矶头眉黛愁,儿女浦口眼波秋,惊鱼错认月沉钩。青蒻笠前无限事,绿蓑衣底一时休,斜风细雨转船头。[2]229

浣溪沙

西塞山边白鸟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蒻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2]243-244

渔家傲(题船子钓滩)

荡漾生涯身已老,短蓑蒻笠扁舟小。深入水云人不到。吟莫笑,一轮明月长相照。

谁谓阿师来问道,一桡直与传心要。船子踏翻才是了。波渺渺,长鲸万古无人钓(录自《全宋词》第一卷)[2]250。

渔父

偶然垂饵得长鱏,鱼大船轻力不任。随远近,共浮沉,万事从轻不要深。[2]254

以上是《山谷词》中直接提及“渔父”的,除此之外,还有其它一些词作中亦不时流露出“渔父情结”,譬如:“便是渔蓑旧画,纶竿重、横玉低垂。”(《满庭芳·雪中献呈友人》)[2]21“与君钓、晚烟寒濑,蒸白鱼稻饭,溪童供筍菜。”(《拨棹子》(归去来))[2]97“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水调歌头》(瑶草一何碧))[2]27“平生最爱江湖住,鸥鹭无人处。”(《虞美人》(平生本爱江湖住))[2]124“它年未厌白髭须,同舟归五湖。”(《阮郎归》(盈盈娇女似罗敷))[2]173词为心声,在词中,山谷三致其意,将真实的心理诉求,本真的情愫作了极为充分的表露。虽然其中不乏“羁旅穷愁之词”,“闺门淫媟之语”[2]298,亦有“苍老,或伤于颓”[2]299之作,但我们绝不能仅仅抓住词中某一方面的瑕疵而大加挞伐,这样,不仅做法欠妥,而且得出结论的可靠性亦难保证。因为词人的作品其抒写内容往往是多方面的,风格亦非单一,所以我们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更不能一眚掩大德。

正如宋人方岳《秋崖先生小稿》所云:“山谷非无词,而诗掩词。”[2]296黄庭坚不只在诗上堪称江西诗派的鼻祖,而且其词可称道之处甚多。明代郎瑛《七修类稿》云:“惟词曲尽说情思,非若诗之蕴藉悠扬也。”[3]卷三十一这是说人们往往愿意把一些真实的心声流露在词作中,因此,我们从词语行间更容易倾听到作家真实的心声。

词史上,人们对于山谷词历来评价不一。陈师道《后山诗话》云:“今代词手,惟秦七、黄九尔,唐诸人不逮也。”[2]296此中的“黄九”即黄庭坚。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二十一引晁无咎语却道:“黄鲁直间作小词,固高妙,然不是当家语,自是著腔子唱好诗。”[4]467两家看法不一,说法相左。在此,我们很难也无需对谁是谁非做出精准的判断。“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5]10,不同的读者对同一个对象的看法往往轩轾不一,甚至大相径庭。宋人王灼《碧鸡漫志》云:“黄晚年间放于狭邪,故有少疏荡处。”[6]卷二诚然,黄庭坚词中确有“当入犁舌地狱”[2]290之作,这固然是其不足之处,却无可厚非,因为这是宋代士子普遍的不受检束生活的反映,世风使然,不必上纲上线,更无需以道德标准来衡量。苏轼曾赞美黄庭坚道:“环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6]13110-13111《宋史·本传》载曰:“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6]13109苏轼乃千古文人之楷模,其月旦之评的准确性理应较高,想来不会有太大的出入。黄庭坚究竟为人如何,品行怎样,最好还是从其行事、为文中寻绎。在下文中我们拟作深思的是黄庭坚“渔父”情结之成因,试图以此为径去寻绎北宋文人心态,探究社会风气。

三、“渔父情结”之成因

(一)仕途坎坷

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黄庭坚在“元祐党争”中与赵挺之等人势同水火。元丰七年(1084),“时德州通判赵挺之推行市易法,先生察民瘼,力阻之。”[2]267元祐三年(1088)五月,“先生以与御史赵挺之不合,诏除依旧著作左郎。”[2]269在“洛蜀之争”中,黄庭坚始终站在苏轼一边,正直个性让他在风云变幻的政治舞台上长期处于被动局面。出身于仕宦之家的黄庭坚跟一般的封建士子一样,心存忠君之念,拥有民胞物与的情怀,“回祝尧龄万万,端的君恩难负。”[2]50“街头酒贱民声乐,寻常行处逢欢适。醉看檐雨森银竹。我欲忧民,渠有二千石。”[2]107《品令》所云:“去取麒麟图画,要及年少。……记取江州司马,座中最老”[2]71-72最能体现词人对功名的患得患失。希望大失望亦大,悬定已久的人生目标一旦不能实现,词人便会产生失落情绪。黄庭坚,襟怀潇旷,他与一般志在悠闲者拥有同样的心态,有山泽间仪,有松石间意。仕途坎坷,身心疲惫时,他不由自主地把人生定位适时的从庙堂之高转向江湖之远,“杜宇催人,声声到晓,不如归是。”(《醉蓬莱》(对朝人靉靆))[2]16“无人知处,梦里云归路。……春尽也,有南风,好便回帆去。”(《蓦山溪》(山围江暮))[2]35“心情老懒,对歌对舞,犹是当时眼。”(《河传》(心情老懒))[2]96相当一部分文学作品是人生“遗憾”的结晶,词的性灵化特征决定了作家更习惯在词中表达落寞惆怅的情绪。身为才子,自视甚高的黄庭坚,当他面对人生诸多不如意时,即以词为载体,用词语来抒露心中复杂而又难却的情愫。人生的失落与磨难往往是成正比的,黄庭坚一生在仕途上总是磕磕绊绊,词中的感伤落寞是词人生活中的不幸与遗憾的外化与结晶,对此,《山谷词》中表达甚多:

陶陶兀兀,尊前是我华胥国。争名争利休休莫。雪月风花,不醉怎归得。

邯郸一枕谁忧乐,新诗新事困闲适。东山小妓携丝竹。家里乐天,村里谢安石(《醉落魄》其一)[2]103-104。

陶陶兀兀,人生无累何由得。杯中三万六千日。闷损旁观,我但醉落托。

扶头不起还颓玉,日高春睡平生足。谁门可款新篘熟。安乐春泉,玉体荔枝绿(《醉落魄》其二)[2]106。

面对挫折,黄庭坚并非一味的消沉而一蹶不振,对生活,他仍然抱有希冀,拥有自己的思考,“要识世间平坦路,当使人人,各有安身处。黑发便逢尧舜主,笑人白首耕南亩。”[2]98但在那个时代,一介书生的良苦用心只能是一厢情愿,从词人的心理诉求中可以折射出时代的林林总总,社会人世的诸多遗憾在词人的笔下成就了精美的篇章,这也算是“赋到沧桑句便工”[7]772吧。

(二)英雄迟暮

黄庭坚词作中有不少对儿女私情的描写,“你共人、女边著子,争知我、门里挑心。记携手,小院回廊,月影花阴。”(《两同心》(一笑千金)[2]63这在下一首中重现,说明他对此句的自恋。其实,这近乎文字游戏,且有饾饤之感,在词坛上开了一个不好的先例。其词有写得艳的,如《丑奴儿》(济楚好得些):“得过口儿嘛,直勾得、风了自家。是即好意也毒害,你还甜杀人了,怎生申报孩儿。”[2]86-87有写得俗的,如《千秋岁》其二云:“奴奴睡,奴奴睡也奴奴睡。”[2]59有的写得

艰深晦涩,匪夷所思,如《望远行》:“这訑尿黏腻得处煞是律。据眼前言定,也有十分八七,冤我无心除告佛。”[2]42《归田乐令》:“意思里、莫是赚人唦。噷奴真个嘚,共个嘚。”[2]222如此作品遭到人们的批评指责是很自然的。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对此有所记述:“昔僧秀关西与黄山谷曰:‘作诗无害,惟艳歌小词可罢之。’山谷笑曰:‘殆空中语耳,终堕此恶道耶?’师曰:‘若是以邪言荡人淫心,使彼由汝犯法,恐不止堕恶道而已。’黄自此不作艳词。”[3]卷三十一

自古以来,做英雄与爱美人本不矛盾,无情未必真豪杰,儿女情长往往容易助生英雄气概。“胸次峥嵘,欲共涛头赤甲平。”[2]200黄庭坚也曾胸怀英雄气,但随着仕途上的不断失意,加之岁月流逝,英雄渐生迟暮之感,“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2]125,“几人白发上华颠”[2]87,“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傍人冷眼看”[2]142。才子的心弦比起常人更加敏感脆弱,多舛的命运让一位本来极有可能跻身“麒麟阁”的士子退居“辋川园”,从而走近闲云野鹤、沙滩鸥鹭。正因如此,他才更有时间感悟人生、抒发情怀。文学作品往往是有闲文人的奢侈品,那些拼搏在疆场之上,折冲于钟鼎之间者,很难写出佳作。命运无情地捉弄了黄庭坚,也因此成就了他,给其“立言”的契机,从而传名后世。犹如病蚌成珠一样,不少文学精品是人生不如意的产物,叹息与泪水有时是形成与组成优秀作品的重要质素。在此,我们不妨从黄庭坚词中倾听其英雄迟暮之心声:“名利往来人尽老,谁道,溪声今古有休时”[2]89,“见我未衰容易去,还来,不道年年即渐衰”[2]128,“莫笑插花和事老,摧颓,却向人间耐盛衰”[2]129,有感于岁月不居,人生无常,词人更加热爱生命、珍视感动,甚而至于有点及时行乐的意味,“已是有花兼有酒,良期,不用登临恨落晖。满斟不须辞,莫待无花空折枝”[2]130,“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2]133。

由上可知,韶华逝去,功业无成,亦是黄庭坚向往渔樵之因。不能寄身廊庙之上,只好在山间水滨寻找精神的栖息地。“插花和事老”的词人并非总是那么淡定,胸中亦时有迟暮之感、失路之悲。

(三)皈依佛门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诗意的栖息”只是人们一厢情愿的美好心声。“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8]15-16,这是盛世寒士黄仲则由衷的感喟,自古以来,士子们的人生信仰往往随着人生遭际的变化而改变。春风得意时,往往是儒家的入世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历经沧桑、身心疲惫时,就很容易认同、接受道家的无为与佛家的出世。黄庭坚即是如此,当他经受一次次的打击后,原有的慧根结合精神上的诉求很自然地滑向佛家的精神领域,此乃生活不如意所致,这一情怀在词中有如下一些表露:“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2]87,“自断此生休问天,白头波上泛胶船。老去文章无气味,憔悴,不堪驱使菊花前”(《定风波》(次左藏韵))[2]90。

正如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所言:“逾思长林而志在丰草也。”[9]118肉身寄托于丰草,精神则在佛家思想中寻找慰藉,《渔家傲》(万水千山来此土)词序曰:“戏效宝宁勇禅师作《渔家傲》”[2]77黄庭坚与佛有缘,词中有佛:“面壁九年看二祖,一花五叶亲分付。”[2]77“好个佛堂佛不圣,祖师沉醉犹看镜。”[2]84《五灯会元》 卷十七载:“太史山谷居士黄庭坚,字鲁直。以般若夙习,虽膴仕,淡如也。出入宗门,未有所向。”[2]298

皈依佛门,安顿身心,在山水烟霞间寻找安生之所、精神归宿,这与佛教出世精神是一致的。“野麋丰草,江鸥远水,老夫唯便疏放。百钱端往问君平,早晚具、归田小舫”(《鹊桥仙》(次东坡《七夕》韵))[2]134,向往渔舟唱晚、山野花香的渔父樵夫的生活,改变、丰富了词作的抒写内容,也因此决定其使用的话语体系,这些注定了黄庭坚词作在内涵与质素上的独到之处以及因此带来的独特的魅力。

刘熙载《艺概》卷四云:“黄山谷词用意深至,自非小才所能办,惟故以生字俚语侮弄世俗,若为金、元曲家滥觞。”[10]108勿庸讳言,过分地使用俚语、俗语、生僻词语确实是黄庭坚词中瑕疵,其成因是多方面的,这与其创作思想紧密相连。过分的在文字上下功夫,一味的企图出新,做得过了头即会走向极端。当然,这与词人对佛教典籍的精熟亦有关系,用一般人不熟悉的佛教故事或词语入词,也容易产生“语障”,其结果即是“隔了一层”。客观地说,这是黄庭坚词作之缺陷。清人田同之《西圃词说》评黄庭坚之词曰:“言情之作,易流于秽”,[2]301《山谷词》中部分言情之作确如此评。词中所抒之情不同于诗中,词中之情更趋生活化,世俗化。为了求雅,黄庭坚有时会有意识地使用生字僻典,这是以雅为尚风气下走向极端而产生的败笔。另外,身为苏门学士,黄庭坚的词风受苏轼影响是很自然的,正如《新轩乐府引》所言:“吟咏情性,流连光景,清雄顿挫,能起人妙思,亦有语意拙直,不自缘饰,因病成妍者,皆自坡发之。”[2]298这也会助长其“渔父情结”。

四、结语

黄庭坚的“渔父情结”主要源于人生理想的难以实现,对于封建士子来说,仕途坎坷是人生的一大遗憾,宦海挫折促生英雄迟暮之感,上述三种成因有因果联系,并非并列关系。当然,其成因也并非仅此而已。笔者认为,这与人性中普遍存在的远祸避害的本能,追求“自适”的心理有关。这在如下词句中有着明显的体现:“朱颜老尽心如昨,万事休休休莫莫。尊前见在不饶人,欧舞梅歌君更酌”[2]114,“得开眉处且开眉,人世可能金石寿”[2]119。词人有其特殊的心态。词心联系着词情,“一波才动万波随,蓑笠一钩丝。……水寒江静,满目青山,载月明归”[2]211的情境与词人寻求安谧、舒适的安顿身心之所密合无垠。在这词境中我们似乎可以谛听到词人真实的心声与别样的诉求。当然,“共君商略老生涯,归种玉田秧白石”[2]112已非黄庭坚个人的心理诉求,而是那个时代一类人的集体精神祈向。

[1]李清照集笺注[M].徐培均,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黄庭坚.山谷词校注[M].马兴荣,祝振玉,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3]郎瑛.七修类稿[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

[4]魏庆之.诗人玉屑[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5]赖永海.维摩诘经[M].赖永海,高永旺,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

[5]崔令钦,南卓,段安节,王灼,方成培.教坊记·羯鼓录·乐府杂录·碧鸡漫志·香研居词麈[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6]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7]赵翼.瓯北集:全二册[M].李学颖,曹光甫,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8]黄景仁.两当轩集[M].李国章,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9]嵇康.嵇康集校注[M].戴明扬,校注.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10]刘熙载.艺概[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猜你喜欢

渔父黄庭坚词作
不可忍
丁酉端午前重读《渔父》吊屈原
明朝散发弄扁舟——“渔父”形象解读
黄山
“苏世独立”与“遁世隐逸”——《渔父》主旨分析
黄庭坚书论(上)
黄庭坚论书85则(中)
黄庭坚一夜三点灯
更 正
凭词寄意 柔情似水——近代词作名家韦瀚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