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职业素养与企业文化融通的路径
2013-11-04王靖
王 靖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贸易学院,江苏 无锡 214063)
一、引言
高等职业院校是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职业性、技术性、应用性的特点决定了其培养的学生必须与社会、行业、企业紧密结合。因此,职业院校学生们不仅要学会职业技能,更应了解职业理念、职业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学生的思想修养、行为规范、做人原则、敬业精神、合作精神,以及话动能力、组织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是学生步入职业岗位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学生将来快速融入社会及企业的基石。
但是,受实用主义教育观的影响,目前国内高职教育为迎合市场需要,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重技能、轻素质;重专业、轻做人;重教书,轻育人等问题,过分强调技能的重要性,把职业教育过程中的“素能本位”简单地理解为“技能本位”。在育人实践中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片面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所需的实际知识和技能,闭门育人,不关注和了解企业优秀文化,对学生未来从事工作的职业素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探讨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如何把职业素养教育与企业文化相互融通,是我们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优秀企业文化的价值内涵
美国经济学家莱斯特.瑟罗教授认为:“竞争是围绕着经济背后的文化力——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展开的。”[1]在现代日益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竞争力的文化支撑和推动器,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它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其核心是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查尔斯.希尔和盖洛斯·琼斯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中人们共同拥有的特有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聚合,这些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构成企业中人们之间和他们与企业外各利益方之间交往的方式”。我国学者黄津孚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在较长时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共有价值观、信念、行为准则及具有相应特色的行为方式、物质表现的总称”。[2]
“一流企业靠文化;二流企业靠营销;三流企业靠生产”。企业文化在推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和作用已经日益凸显。一个优秀企业所体现出的企业文化竞争力是竞争对手难以超越的。因此,纵观世界著名企业的成功之道,其共有的特性是全体员工对企业文化价值理念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把企业文化通过企业的团队精神表现出来。
当然,不同企业的企业文化,是在不同的背景下经过长期培育而形成的独具企业个性特征的企业文化,所以每一个企业的文化都具有自身的个性,这样文化才具有渗透力和生命力,才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例如,海尔企业核心文化是“无私奉献追求卓越”;徐工企业核心文化是“严格,踏实,上进,创新”;豪迈企业核心文化是“享自尊、得关爱、崇公平、敬创新、爱团体、重效率”;波音公司核心文化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代表公司”;沃尔玛企业核心文化是“尊重个人、服务顾客、追求卓越”等。[3]通过对企业文化分析,其存在以下共同的优秀属性:
第一,都是为人类创造美好的生活,为顾客创造价值,为员工创造机会,为企业创造利润,为社会创造财富等现实与美好的目标。
第二,强调员工的敬业精神和主人翁意识,让全体员工对企业成就产生荣誉感,把企业看成自己利益的共同体和归属。
第三,关注员工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关注对团队精神的塑造,更关注对团队的激励,充分发挥团队每个员工的最大潜能。
第四,提倡不断的学习与创新。包括制度创新、经营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并通过企业文化的形式表现出来。
三、企业文化与职业素养融通的价值目标
由于受功利主义及实用主义教育观的影响,我国普遍存在着对学生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做人的教育及对社会的认知。加之市场经济对现代青年价值观、人生观、职业观的冲击和影响,导致一些学生认为学习就是为了就业,就是为了找个好工作。不少职业院校毕业生走上岗位后,面对企业文化和管理氛围,心理准备不足,不能迅速实现员工角色的转变。有的学生缺乏进取精神,生活懒散;有的学生缺乏诚实,应聘中虚假填报信息;有的学生对企业一线的工作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工作不踏实,怕苦怕累,追求安逸舒适生活;有的学生组织纪律涣散,自我为中心,缺乏合作精神;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也不能客观评价他人,认为企业把自己放到一线工作,与那些没有文凭的同事同等对待是大材小用,心浮气躁、频繁跳槽等。因此,许多学生踏入社会后与企业行为规范、职业道德准则格格不入,不能融合到企业文化中而失去成长和发展的机会。根据对近年来毕业生跟踪调查分析,12 家学生就业单位中,有76%的企业认为应注重大学生的敬业精神、协作能力的培养,应让大学生多了解企业文化和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因此,研究高职学生职业素养与企业文化的融通的价值就显得更为重要。
一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敬业精神、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协作能力、诚实守信等职业素养,把“素能本位”的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二是有助于改变目前日益明显的职业教育的功利价值趋向。重视职业教育应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根本目的,教育学生不仅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事,更应学会做人,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职业人”。三是增强企业职业岗位培训与学校职业素养之间的互动,让高职学生突破传统的校园文化生活,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到校园之外的企业文化生活,通过校园、企业职业文化的耳濡目染,塑造、养成职业自然习惯,从而缩短了学生准职业人、准高技能人才的磨合期,使其毕业后尽快融入社会、行业、企业中。
四、学生职业素养与企业文化融通的路径
(一)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校园文化职场化建设的构想
高职院校的目标和任务是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因此,学生不仅要学会职业技能,更应了解职业理念、职业行为规范和企业文化。学生的思想品质、行为规范、敬业精神、合作精神,以及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心理承受能力都是他们将来竞争上岗的基本要求。通过校企合作,把优秀企业文化融入学生的职业教育中,是养成学生良好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根据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多年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成功经验与实践,课题组对养成学生良好职业素质提出“双元双导三课堂”培养体系(见图1)。
图1 “双元双导三课堂”培养体系
(二)校企合作,双元双导培养学生职业意识
为了让学生了解职业理念、职业行为规范和企业文化。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深化校企合作,以订单式人才培养为切入点,以校企双元双导为基点。长期以来,重视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先后与红豆集团服装公司、深圳爱迪尔珠宝有限公司、南京361°体育用品及服装公司、伊芙令食品有限公司、上海兰家化妆品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签订了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形成了校企合作育人、校企合作塑造学生职业素质的运行机制。“校企双元双导”是指由校企双方(双元)根据签订的合作协议,聘请企业导师与校内导师(双导),共同参与、相互协作的育人制度。校内导师由本学院具有高校教师资格和本科以上学历的教职员工担任。其主要职责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基础素质,提升他们的发展空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明确自身专业发展目标,并为他们提高综合素质与拓展专业能力提出具有针对性、导向性、建设性的意见。校外导师由各二级院系合作企事业等单位具有丰富管理经验或较强实践技能的优秀员工担任。其主要负责指导学生了解企业文化,提高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以解决学生理论学习上的不足。通过校企双元双导的培养机制,进一步提高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突出了职业教育的特色与成效。
(三)链接实现载体,促进职业素质三课堂互相融合
职业素质教育的思想、理念、内容、路径以及活动设计、实施等都必须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课堂教学和校园活动、社会实践为载体和依托,互相渗透,互相融合,整体性地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服务。学院通过整体设计,教务处和院团委联合制定《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素质教育学分认证证书》,规定所有全日制学生,在校期间除课内完成必修、选修和实践环节学分外,还必须完成素质教育活动学分,通过考核认证获取10个学分后方能毕业。这样就实现第一课堂(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校园活动)和第三课堂(社会实践)的有机统一。为此,设计的新人才培养方案中充分体现了“职业性”的特点,引入符合校园文化特征的优秀企业文化贯通于第一、二、三课堂,分别通过课堂教学、日常管理、组织建设、活动渗透四个模块,将这种富有职业性特色文化逐步内化到学生的课堂教学、个人职业形象、礼仪礼节、班级运作、宿舍管理、校园活动等全方面,用三年左右的时间,立体化构建出浓郁、真实的“校园职场化”氛围,最终让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在现实的校园文化中得到融通和提升。
(四)打造品牌活动,把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之中
在充分调研论证基础上,根据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根据不同年级层次和不同个性特点,为学生量身定制“分阶段、分类别、分层次”的职业素质教育模式。
一是通过学院先后与多家企业共同成立的“爱迪尔珠宝无锡商院店”、“红豆居家无锡商院店”、“ 361°无锡商院店”等六个“校中店”,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职场环境,要求学生和企业员工一样遵守企业规则,了解企业文化。让学生在微型的职场环境里体验职业文化和氛围,在实际操作和生产实践中掌握相应的职业能力,养成符合企业需要的纪律观念,形成适合行业需要的工作节奏和应具备的工作态度、敬业精神、合作精神、创新意识等,让学生感知企业文化,在校内提前适应职业要求。
二是自2010 年起学院对学生宿舍实行企业的“6S”管理制度,将企业标准门店提倡的精细化管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场所,“赢在细节,贵在执行”从具体事情抓起,从日常管理抓起,引导学生从自我做起,养成文明习惯,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情操。
三是对于学生会、社团等学生组织队伍的建设和学生骨干培养,以企业文化及职业素质要求为参照,学生干部每年都要经过“经贸学院商业领袖训练营”的学习培训。加强学生干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职业道德的培养,注重协作精神、吃苦精神、危机意识和创新精神及组织能力的养成,要求学生养成精益求精、严密细致、追求卓越的态度。每个学生干部时刻明确自己不仅是一名“准职业人”更是一名“准职业经理人”,学生干部要对自己所领导的部门负责,要不怕苦、不怕累,学会责任与担当。打造学生这些良好的职业品质和精神,是“校园职场化”的精髓,是衡量一个“准职业人”的关键因素,应真正把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之中。
[1]廖理,汪韧,陈璐.美日经济比较的启示—访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莱斯特·瑟罗[J].国际经济评论,2000(3):58-62.
[2]黄津孚.现代企业管理原理[M].5 版.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11-12.
[3]王冰田.职业素养与职业发展:从校园到职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