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学生“三自”能力的养成路径探讨

2013-08-15杨青青张成鹏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大学生能力教育

杨青青,张成鹏

(山东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8)

培养大学生的能力,提升其综合素质,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所有人的共识。长期以来,高校的人才培养,往往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性,这样的教育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为此,围绕以大学生主体性教育为核心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愈来愈多。本文着重对高校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三自”教育进行探讨。

一、“三自”教育内容的界定

“三自”教育,即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它是学校以学生为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对象,使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一种管理模式。

(一)自我教育

传统的教育模式是老师对学生单方面的灌输式教学,在缺乏互动交流与自主思考、自我质疑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学习渐渐地失去了兴趣,在长期的被动学习中养成了呆板的、一味寻求高分的思维方式,不断发展之后,更是衍生出考试作弊、心理抑郁等不良现象,这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比较严重的问题。

自我教育要求学生能够对自身的学习情况、思想约束和身心健康做出恰当合理的把握,在家长和老师教育的前提下,进行自身文化修养、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和身体健康等全方位的自我提升和教育。它以我国学生教学的现实为出发点,要求学生首先应做到“认识自己”。学生要对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学习方式做出全面正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为自己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然后在既定的时间内,充分挖掘个人的潜力,实现全面发展。

(二)自我管理

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家庭占大多数,众多父母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有一个满意的未来,极尽其所能。如我们所见,本该休息娱乐的周末送给了各种辅导班,学生的父母决定他们的孩子学什么才是最有胜算、最有前途的。学生们在父母的“爱护”下逐渐失去了为自己做决定的权利,更丧失了自我管理的能力。虽然这只是当代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匮乏的原因之一,但由此暴露出的问题,应该得到高度重视和恰当处理。

自我管理,在强调个人自制力的基础上,更加侧重于个人对于自己日常学习与生活的合理规划。自我管理所提及的“管理”,涉及到学生的方方面面。小到个人每日作息时间安排、内务卫生要求、月消费状况统计、身体定期检查、阶段性课业学习情况测试等,大到人生道路的方向、个人职业生涯的规划等,都要由自己把握决定的主动权,在管理自己生活学习的基础上,做好个人自我约束能力的提升,逐步培养成判断果断、行事有序、生活规律的良好习惯。

(三)自我服务

自我服务是个人影响力的体现,重点强调的是个人的前期努力所产生的效应,以及个人言行对他人甚至社会产生的影响力。

这项教育重点体现在集体工作中,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当代大学生理应认清自我与集体的关系。群体是每个人生存的土壤和发展的空间,整体的良好发展势必影响个体。反过来讲,只有所有的个体齐心协力才会有集体的优秀。我们应当鼓励大学生在群体中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相互教育,从而形成群体的可持续发展。

自我服务侧重于一种外在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主要是在当前确立具有前瞻性和长远性的发展方向,在勤奋工作、发愤图强的基础上确保对未来成果收获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个人只有具备深厚的知识储备、崇高的精神品质,才能由内而外的显现出来,在集体或社会上形成个人的影响力。

二、“三自”能力培养的现实意义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于事物外部。传统意义的教育方式,只能授之以渔,而加强学生的“三自”能力,则是让学生的内因得以发展,真正地授之以渔,充分唤起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逐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正是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要求。

(一)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

全力提高学生“三自”教育的能力,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主体的积极性,是增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整体功能和效应的保证。当代教育提倡的是全面素质教育,强调的是教与学的互动过程,而不再是一味的强制教育。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增强,可以促使大学生主动汲取知识的营养。现代社会的全球化与高密集性的网络交织已把各行各业连接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复合型人才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迫切需要的人才。加强学生“三自”教育,便是让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本领,做自己的主人,让每个人自主地向期望达到的目标行进,更好地认识自己,明己之长,补己之短,从而使个人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

(二)有利于个人心理的健康和思想的成熟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同样的,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传统的灌输式教育逐渐削弱了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使个人越来越习惯于言听计从而缺乏主见,惰性由此而产生。

进入大学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文化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日益丰富,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对社会或他人施加的控制越发敏感,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日益凸显,他们试图通过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对于不同的社会现象、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也都会产生不同判断。这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逐渐脱离对家长和老师的依赖,逐步依靠自己的判断与认识谋求一定的独立,寻找自己的发展空间。而在“三自”能力的培养中,通过教师与管理者的正确引导,使学生自我管理、自我认知,明辨是非,分清善恶,让学生有一个敞亮的心理空间。这对于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极为有利。

(三)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公民素质

当代大学生“三自”能力普遍偏低。新世纪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上学期间的学习、生活多依赖父母、老师、其他同学,不愿意承担生活重担和社会责任。虽然已经成年,可是生活中仍然离不开父母的“呵护”,学习中还是需要老师的督促,总是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在传统的教育中总是强调教育者的重要性,却忽视了受教育的主体,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创新、独立探索的能力几乎被抹杀。

“三自”教育,是摆脱应试教育束缚、走向素质教育的内在需要。“三自”教育的主题内涵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学生要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处。个人得到更为长足的发展,个人的精神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宣扬,而同时又不会以自我为中心,对学生日后在社会中养成以主体精神为特征的公民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四)有利于实现当代教育的根本目标

现代科技和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上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信息的高度密集,技能的高度专业化,日趋成熟的社会分工与合作,新鲜事物的不断出现,这些都说明了只会被动学习的学生只会越来越脱离了社会前进的步伐,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现代人必不可少的素质,而这个素质的基础正是所说的“三自”教育。

因此,正确全面地对学生进行“三自”教育,才会逐渐使他们拥有扎实的综合知识,创新应变的实践能力,接受事物的灵活头脑和健康积极的发展意愿。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也契合当代教育的根本目标。

三、“三自”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

如今,增强大学生自强自立、自我控制、勇敢面对困难与挫折,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能力,已成为家长、高校乃至整个社会所面临的严峻问题,是高校人才培养内容的重中之重。大学生“三自”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因此,如何更好地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能力的问题显得格外重要。

(一)认真引导大学生提高综合认知能力

大学生能否正确地看待周围的事物,并对其有一个全面、正确的的认识,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效果,从而进一步影响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高大学生综合认知能力,能够促进大学生群体分析、判断事物的能力,对他们“三自”能力的培养也具有重要影响。

作为教育者,应该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充分提高大学生对于自我认知能力和对社会事物的辨别能力,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管理者的角色,摆脱依赖思想,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走上自我管理的岗位。

(二)积极鼓励大学生从事社会工作

大学生的业余时间颇多,将业余时间充分利用起来,积极参加社会服务性活动,接触社会这个多彩的大课堂,不但能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打下扎实的实践基础;而且通过接触社会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磨练自己的意志力,充分意识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为今后步入社会作铺垫。与此同时,大学生会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充分做好自我定位,明确发展方向。

(三)大力加强大学生法治意识教育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纪律和法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运作的重要保障,也是维护教育教学秩序和学校形象的保证。由此来看,要进行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就要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思想教育,完善法律法规。要鼓励引导大学生了解国家法律法规,学习遵守校园制度规范,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强化纪律意识,遵守各项制度规范,这样大学生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过程中方可有法可依,使“三自”能力的锻炼更加科学化,严谨化。

(四)充分发挥学生榜样的示范作用

学生干部和党员团干部是学生中的先进骨干,充当着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桥梁。他们处于广大学生群体之中,能够准确及时地了解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反映学生思想情感。因此,他们对大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发挥着重大作用。对学生干部和党员团干部的工作应一分为二地对待,在给予充分指导和全面支持的同时,也必须引导他们进行自我工作分析总结和调整,放手让他们独立自主地开展和组织活动,使他们充分发挥模范带头的作用,带领广大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

[1]谭艳芳.论高校加强当代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措施[J].中国成人教育,2009(2):36-37.

[2]黎鸿雁,邵彩玲,安涛.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8(1):85-87.

[3]杜静静.提升高校学生会影响力的路径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52-54.

[4]张高云.亲和力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71-73.

猜你喜欢

大学生能力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