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源引流,激活语文积累的池水
2013-08-15许洁
许 洁
(无锡市江南中学,江苏 无锡 214001)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语文学习是一种“累积的学习”,正如加涅所说:“学习的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博学于文”、“积渐成学”是中国语文学习的经验总结。在语文学习中,积累就是不断丰富语言、形成语感和读写技能的过程。积累在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把积累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课程总目标中提出:“(义教阶段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阶段目标中提到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1-2年级),“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语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3-4年级),“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5-6年级),“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7-9年级)。
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不可能像有些学科那样立竿见影,这就决定了“积累”必须有一个过程,甚至周期很长。可是,某些学生由于急功近利,在学习语文时往往不能正确对待积累,认识不到积累的重要性而步入积累的误区,他们或轻视积累,或浅尝辄止。某些学生对积累的认识肤浅简单,认为积累不过是记住几个词句而已,甚至一提到积累就想到死记硬背,就想到书袋子和书呆子。语文教育工作者和语文教师首先应当激发学生积累的兴趣,帮助学生学会积累,在积累中学习,在积累中运用,在积累中创新。开源增流,使学生的积累成为一潭“活水”。
一、开好源头,激发学生积累之趣
如果把语文积累比为一条河流,那么激趣就是开源。开源,才能泼流。一个学生的语文修养绝不是几节课或一本语文书所能支撑的,大量的知识在教科书外。课外的知识积累正是培养学生语文修养、丰厚其语文功底的一个阵地。
中学生课外阅读积累的现状如何呢?笔者在所教的两个班做过一次调查:每学期能按时读完教材指定课外阅读篇目的仅有百分之三十五;平时主动订阅《读者》、《青年文摘》等优秀报纸杂志的仅有百分之二十;全部看过《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等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无一人;能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有目的的摘录、笔记的,无一人。中学生阅读面如此之窄,积累的兴趣如此欠缺,语文修养自然是令人担忧的。
因此,语文教师的重要工作便是大力倡导课外积累,激发学生积累之趣,开好积累的源头。
(一)身先示范。
要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语文教师首先必须好读书,这样才能起到榜样作用、示范导向作用。教师可以在教室里设置一个阅读角,将自己近期看的一些好书推荐给学生;在课堂上,可以结合文本,旁征博引,时不时地给学生读一些精彩的片段、一些富有哲理的语句,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原来知识不仅仅局限在课内,更需要到课外积累;可以在自己的博客中发表读后感,写点下水作文,与学生共享。
榜样是最好的宣传,老师的身先示范对激发学生课外积累的兴趣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树立榜样。
来自学生中的榜样对一般学生更有号召力。中学生爱模仿,爱比较,对身边的同龄人的兴趣与爱好尤为关注。认识到这一点对于更好地促使学生进行课外积累是大有益处的。教师要具有慧眼,发掘那些喜爱阅读、知识面较广的学生,为他们举办论坛,介绍自己的积累经验,鼓励学生争鸣;定期推出文学期刊,刊登学生的课外文学作品;在课堂上设置演讲环节,让学生畅谈阅读感悟。
来自身边的榜样,使学生逐渐发现课外积累的乐趣,感受到积累带来的成就感,积累的兴趣自然被激发出来。
课外阅读确实是花时、费力又不能立竿见影的工作,在学生阅历尚浅、未能认识到它的意义时,语文教师一定要大力倡导激励并亲身实践,激发学生积累的兴趣,为他们开好这个源头。
二、多方引流,让积累“活”起来
笔者在多年教学中观察到学生在课外积累中大多处在强记、乱记、无序、无目的状态,所“存储”的只是僵死的知识而不是“活性生命元素”。积累便多“遗失”、“流失”或“僵死”,成为“死水”一潭。
积累是基础,感悟是中介,生成语感是指归。中国古代对语文学习强调积累但亦同时阐明需有“悟”而自“得”。中国传统的书院式教学法,其成功之处在于让学生大量积累语言感性材料,成本成批地背诵经典诗文,注重对语言文字整体感受,以利感悟,形成语感。正是这样的教学法造就大量的功底深厚、成就丰硕的文学大家。如鲁迅这样的大家是“妙悟”,一般聪颖之人也能领悟,但是大量学习者是不能悟的,懵懵如死水,这正是书院式教学法的弊端。
教师需要发挥引导、点拨等引领作用,让学生在“视界融合,思想碰撞”中生成感悟,让积累“活”起来,提高学生的感悟率,促进全体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如何结合初中学生的各年级段的学习特点,指导学生建构有效积累,笔者进行了思考与实践:
(一)拓宽积累领域,变无水为有水。
美国教育家科勒涅斯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的天地有多大,积累的途径就有多宽,积累的领域就有多广。生活中时时处处事事都有语文,只要我们留心积累,就会有收获。刚刚进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阅历尚浅,语文视界并不宽阔,积累范围受到限制,教师可以引导他们从不同领域中发现语文、形成语感,为自己的语文之池源源不断地注入清水。
1.从教材、名著、报纸中积累。教材、名著、报纸是我们最便捷直接的积累对象,通过阅读可以获得多方面的积累:既可以积累字、词、句、段、篇,又可以积累语感,还可以积累感悟或情感。例如读了一段或一篇好文章,文字触动了心灵,让我们心里有了感慨,然后我们把自己的思想火花、灵魂的触动以札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就有了思想感悟的积累,这是积累的丰厚收获。
2.从生活中积累。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从生活中积累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我们可以在参加各种活动的过程中积累,可以在各种生活体验中积累,还可以在各种生活场景中积累。生活时时处处都充满真善美,把你的这一感动、瞬间的领悟记录下来,这就是积累。
3.从大自然中积累。从大自然中提高语文素养,也是语文学习的一条途径。大自然就像一位智慧老人,无时无刻不在告诉我们人类应如何生活。只要我们用心观察,用心思考,用心领悟,就会获得许多生活的道理,积累许多生存的智慧。我们把这些感悟记录下来,长此以往,就变成一笔丰厚的积累。
在中学起步阶段,能引导学生从不同的领域开阔文学视野,做好广泛积累,就能打下坚实的基础。有了这些积累,我们的灵魂就会变得高尚,情感就会变得丰富,思想就会变得深刻,生活就会变得充实而昂扬。
(二)注重课内外整合,变浅水为深水。
1.紧扣文本。叶圣陶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但是,如何发挥例子的积累作用却往往为我们所忽略。我们常常把文章人为地拆分,把讲析文章主题、文章作法及其艺术特色、语言特色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这样,学生只记一些条条框框,一篇美文就这样活活地被“五马分尸”,弄得面目全非。这种作法不是按照养成积累——这一重要素养进行的。这样做,只是重视“分析”,却忘记最重要的“整合”。事实上,教材中有许多经典作品,本身就是积累的最佳素材。
读完《桃花源记》、《醉翁亭记》等古文经典,指导学生记录下其中的名句,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古仁人的济世情怀;读《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可抄录全篇,感受诗词的节奏韵律,体悟不同背景下诗人的情感体验。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莫怀戚的《散步》,可背诵其中富有感染力的语段,感受普通人生活中细微而永不凋谢的真情实感;读《变色龙》、《孔乙己》,可摘录入木三分的人物描写,玩味琢磨,向大师学习写作技巧。
文本是积累最便捷的水源,紧扣文本积累,使学生在学会分析文本的同时,又积累思想情感,培养审美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2.课内外整合,实现积累的迁移。在积累中,感悟是中介,有感而发的积累是主动的、有效的。一些学生在学完课文后,常常感到意犹未尽,教师应该敏锐地抓住这个契机,进行相关专题的积累。由点到面,举一反三,引导学生学会积累的迁移。
比如在学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后,学生对《朝花夕拾》清新、朴素的文字产生兴趣,笔者推荐学生完整阅读《朝花夕拾》,写下读后感。学生有了课内文本的引导,课外积累的主动性明显提高,部分学生在读完《朝花夕拾》后,还主动阅读鲁迅的小说集,甚至在写作中有意识地模仿,形成一股学习积累的热潮。
课内外整合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针对作者及作品的整合,也可以就某一意象的知识加以整理,如学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后,对“月”这一意象的别称、诗词、文章的积累;还可以针对文本中有特色的写作技巧展开,如人物描写、景物描写。
以文本为契机,向课外迁移,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积累的广度与深度,为学生远远不断地注入活水,使这池碧水逐渐变浅为深。
(三)专题积累有序化,变浊水为清水。
“书海茫茫”,如果让学生盲目地一头扎入这书海中,任其随意积累,就像是一叶小舟驶入茫茫的大海,即使不被汹涌的波涛掀翻而沉入海底,也很快迷失方向。即便他们能经常积累,由于缺少系统,没有目的,所积累的内容便如一潭浊水,并不能帮助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因此,教师还应从积累内容的选择、积累计划的制订(学期计划、学年计划、假期计划等)、积累效果的物化管理(摘抄、概括、心得)等方面规范学生的课外积累行为,使积累之水变浊为清。
1.适当限制,制订计划。书有好坏之别,优劣之分,有的是供学习的,有的是供消遣的;有的能陶冶身心,有的只能腐蚀心灵。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那些对自己有益的书籍,定期向学生列出推荐阅读书目,让学生从中选择,尽可能地避免“糟粕”对学生积累的影响。同时,也要有计划地积累,落实到每学年、每学期、每月乃至每周,都应该有具体的积累目标。由总目标衍生出各级子目标,在有目标的指引下,实现积累的有序化,使学生对自己的积累了然于心。
2.形成科学方法。科学的积累方法是提高积累质量的关键。积累讲求心到、眼到、手到。教师在平时应指导学生养成勤读、勤记、勤思考的好习惯。在阅读时注意把文中一些精彩语段摘抄下来并熟记成诵;阅读后写出读书笔记,将自己阅读的感受、思考记录下来;经常举办读书交流会,交流读书心得,激发兴趣。
3.确定积累专题。教师为学生明确一些积累专题,帮助学生将积累的无序知识有序化,学生在积累时有明确的专题,就不至于迷失方向,积累就成为一种主动的、有目的的学习活动。
比如在学习了《散步》之后,让学生用一段时间专门积累表现亲情的文学作品专题;学完《珍珠鸟》,让学生积累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学作品专题;读过《行道树》,可积累表达某种生活哲理和人生感悟的专题……有时可对文章开头的方法展开专题积累,或者是好作品的严谨的形式结构等,专题需定位明确,形式多样。
积累的有序化、专题化,能使积累有延伸、有活力,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扎实语文功底,使积累之水变浊为清。
语文学习没有止境,积累也没有止境,课外积累是锻造学生语文素养的宽阔河流。语文教师从学生的长远利益出发,创造机会、创造时间、创造空间,为学生开源引流,激活语文积累的池水,使之变深、变活,将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
[1]语文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