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鉴与超越:厄休拉·勒奎恩《变化的位面》的文本互文性解读

2013-08-15毕文静

文教资料 2013年36期
关键词:斯威夫特亚当斯互文性

毕文静

(武汉大学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变化的位面》是美国当代科幻界翘楚厄休拉·勒奎恩(Ursula K.Le Guin)2003年出版的一部短篇小说集,次年即获得“轨迹奖”最佳文集奖,被美国著名科幻作家尼尔·盖曼誉为“文学艺术的巅峰之作”。小说中所说的“位面”是“平行世界”的概念,即指那些与地球同在的其他星球。通过构造那些有着不同文化特征的位面,勒奎恩展现了其对当代社会的深刻反思及对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的不懈追求。如此短小的篇幅是如何承载如此宏大的主题的呢?笔者认为,主要得益于勒奎恩对亚当斯、奥维德和斯威夫特等名家的借鉴与超越。下面以文本互文性为视角对《变化的位面》进行较深入的解读。

文本互文性的理论视角源于法国解构主义批评家克里斯蒂娃。她在《话语、对话和小说》(1966)一文中最早提出了“互文性”(intertextuality)的概念,旨在说明任何文本都不是孤立地被创造出来的,而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或者说是改写、复制、模仿和拼接。此外,她还将“互文性”分为横、纵两轴,横轴是指读者与文本间的互文,而纵轴则是文本与其他文本间的互文。在此基础上,罗兰·巴特对“互文性”做了进一步阐发:“任何文本都是一种互文。在一个文本之中,不同程度地、以各种多少能够辨认的形式存在着其他的文本。譬如,先时文化的文本和周围文化的文本。任何文本都是过去的引文的重新组织。”(巴特21)由此可知,任何文本从被创作到被观照始终是以其他文本为参照的,并不存在所谓的元文本;每个文本都与其他文本互相参照、彼此关联,进而形成了一个涵盖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无限开放的动态系统。下面以克里斯蒂娃的纵轴“互文性”为出发点,从三方面对《变化的位面》进行文本互文性解读,即:道格拉斯·亚当斯式的幻想、奥维德式的变形和斯威夫特式的讽刺。

《变化的位面》的幻想部分在很大程度上是从道格拉斯·亚当斯的作品中汲取营养的。首先,从创作意图上来讲,勒奎恩深受道格拉斯的影响,即希冀通过幻想使人们对习以为常的固有经验进行一种根本上的颠覆性的重新阐释,如同将望远镜倒转过来一般,让观察者站在离被观察对象很远的地方以全然不同的视角进行观察。《海根的王室成员》即体现了这样一种幻想:在小说中,几乎每个海根人都是君主或者君主的后裔,然而这些贵族却对城中唯一的平民家庭充满了狂热的好奇与追捧,以至于当这户人家中的小女儿去世时,举国悲恸,甚至有人昏晕在地。由此可见,海根的平民所受到的这些关注与我们对贵族的关注相差无几。换言之,到处都是贵族,平民反而成了最尊贵的人——地位原来如此简单——人类血统虚荣的本质昭然若揭。如此幻想言简意赅、妙趣横生,远比长篇累牍的逻辑论证更通达真相、阐明道理。其次,从幻想的具体情节来看,勒奎恩也很受亚当斯的影响。比如:《变化的位面》的主人公“我”如同《银河系漫游指南》中的阿瑟·邓特一般经历了种种奇遇;小说中多次出现的《罗曼位面速查手册》也与亚当斯笔下那蕴藏着宇宙间无数奥秘的答案的百科全书——《银行系漫游指南》颇为相似。可喜的是,勒奎恩有继承,更有超越,即她不仅明确指出手册的局限性,将其定位为普通的工具书,而且通过讲述十五个位面上所发生的稀奇怪诞的故事指出文化的多样性和理解的困难性,否认了关于人类生存等一系列终极问题的一劳永逸的答案的存在,诚可谓一大进步。

除了对时空际遇等进行了亚当斯式的幻想外,勒奎恩还对其他位面上的居民进行了奥维德式的变形,比如:在滥用科技的伊斯拉克位面上,有玉米状金黄色头发的善良女人、长着一条大尾巴的扫地女工、树叶代替了耳朵的年轻人以及其他身高、肤色等各不相同的人;在安萨位面,有长着鸟嘴过着候鸟般迁徙生活的人;在吉亚位面上,有在二十岁的时候要经历一次蜕变、背后由此长出一双巨大翅膀的人……上述变形,都是对人常态的偏离,除了可以增强故事的趣味性和临场感外,更主要的作用在于勒奎恩通过对这些外在形象的改变实现其对人原来本质和特征的异化,诚可谓是传承了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的变形衣钵。奥维德式的变形主要有两种基本形态:其一为人因某种过失或者恶行而被不可知的力量变成动植物或其他事物,变形后无法恢复原状;其二为某些具有变形法力的神为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或达到某种目的而主动变形,变形后随时可以恢复。勒奎恩在《变化的位面》中主要借鉴了第一种变形的写法,展现了基因技术滥用的灾难性后果,表达了其深深的忧虑和深刻的反思,即基本改造这一科学方向本身没有错,错在向这一方向推进的人们太急功近利,以致做出了拿小部分人的生命探雷、试图牺牲小部分人成就大部分人的疯狂举动。最令人发指的是,伊斯拉克位面还将那些失败的生命加以消灭。这里勒奎恩对奥维德式变形加以改写,进一步体现了过度仰赖科技后人的无情与冷漠。奥维德笔下的变形者尽管受到变形的惩罚,但并没有因此就失去生存的权利,而是在自然界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勒奎恩笔下的变形者虽然本身没有做错什么,却要承受其丧心病狂的偏执同伴所犯下的罪恶,甚至还会被剥夺生存的权利——科技滥用的灾难性后果由此一览无遗。

此外,勒奎恩还在《变化的位面》中对其他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了批判,如:《静默》揭示了人类对知识的疯狂追求;《维克西人的忿怒》暴露了“为仇恨而仇恨、为暴力而暴力”的人类纷争本质;《季节》从反面暗示了人类过度干涉自然、在物质利益面前丧失自我的恶果;《玛古西的悲哀故事》影射了现实政治的无聊、荒唐与欺瞒……虽然这些故事都直指现实、态度鲜明,但丝毫没有说教感,反而如同行云流水般晓畅自然、明白如话,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勒奎恩借鉴了斯威夫特在《格列佛游记》中所用到的夸张的影射、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反讽。在《格列佛游记》中,斯威夫特以小人国中谁跳绳跳得最高就能获得最高职位夸张地影射当时英国政府的平庸;以小人国之小(身材矮小、气量狭窄)、格列佛之“常”(正常身高、平凡普通)、大人国之大(体型高大、智慧正义)的鲜明对比展现英国当时社会制度的不完善等。通过借鉴这一手法,勒奎恩在《大快乐》中对泛商业化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批判。《大快乐》描绘的是一个被神秘旅游公司所控制的假日位面。这一位面上所有的小岛都被“打扮”成某种特定的节日,使得人们随时都能感受节日气氛、进行节日采购,而不用像过去一样等一年或者更久的时间——初看下来,这似乎是每个人小时候的梦想,但转念一想,节日的意义恰恰在于不是每天都是节日;而且,如果连节日本身,而不仅仅是节日的周边产品或者衍生品,都被商业化、变成可以大批量生产的商品,节日原本承载的人文气息就会消散殆尽、了无生趣,剩下的只是人们忘却自我、止息大脑后所投入的一场全社会集体生命的玩乐罢了。

综上所述,通过亚当斯式的幻想、奥维德式的变形和斯威夫特式的讽刺,勒奎恩成功地将《变化的位面》中的每一位面都打磨成一面镜子,让人重新审视世界、反观自我;每一个位面设置的角度亦都很巧妙,耐人寻味而又激人思考,以夸张荒诞的手法使人更容易理解自己所处的世界的丑陋,并开始体会所谓“参差百态,才是幸福之源”的真谛。如今的世界同化现象泛滥,到处都在崇尚效率、膜拜经济、使得单一主义横行,而勒奎恩的《变化的位面》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丰富的门,其中的每个故事都有着一种非但不能模仿甚至无法学习的宁静,仿佛是心智翻腾着、呼啸着冲过青年和壮年那陡峭的河道,终于到达暮年的平原,冷静地沉积一路卷挟的经验和学识,慢慢地生长出如同隐者一般意味深长的水草,令人久久回味、时时想念。

[1]罗兰·巴特.张寅德译.文本理论[J].上海文论,1987(5).

[2]厄休拉·勒奎恩.梁宇晗译.变化的位面[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斯威夫特亚当斯互文性
呆伯特
《红楼梦》与《金瓶梅》回目互文性解读
给自己一次失败的机会
“浪子回头”中的伦理叙事——《基列家书》与《家园》的互文性解读
给自己一次失败的机会
给自己一次失败的机会
“谷歌退出中国”美方新闻报道的互文性分析
互文性理论与文学批评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