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范专业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调查及其探讨

2013-08-15谢章明解登峰

皖西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师范素养大学生

谢章明,解登峰

(皖西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安徽 六安23701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已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规划。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进一步推进,良好的信息素养成为当今教育的必然要求。信息素养使学习者掌握学习经验,成为自我激励的、自我指导的、自我控制的学习者,会利用合适的信息资源解决一生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提高生活、工作的质量[1]。

作为未来教师的师范生的信息素养直接影响到未来教育信息化的发展。2000年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可见,在信息化社会中,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方面的素养已成为与读、写、算同等重要的基本能力,信息素养的教育已成为个体素质培养中的重要方面。

在未来的教师工作岗位上,师范专业大学生能否适应信息化教育教学的特点,能否担负起信息化教育教学的重任,这一问题已成为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焦点。因此,本研究拟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师范专业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进行探讨,为进一步提升师范专业大学生信息素养提供有价值的科学建议。

一、调查基本情况

(一)调查工具

《师范专业大学生信息素养调查问卷》根据庄榕霞(2004)提出的师范生信息素养能力模块制定[2],从师范生作为未来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出发,分为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3个维度。信息意识是人对信息的敏感程度,是对信息敏锐的感受力、持久的注意力和对信息价值的洞察力、判断力等。信息素养调查问卷涉及信息意识的题目共有4道,分别从吸收利用信息的欲望,对信息重要程度的认识,利用信息的习惯,对获取信息的广泛性等方面了解师范专业大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是指人获取、处理、交流、应用、创造信息的知识和技能。问卷涉及个体所掌握的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信息论方面的知识等方面的10个项目,以及关于获取信息、处理评估信息,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等方面的9个项目。信息道德是指在组织和利用信息时,要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增强信息安全意识,提高对信息的判断和评价能力,准确合理地使用信息资源。问卷设计了2个项目考察学生信息道德情况。

(二)调查程序

问卷通过辅导员集体发放和统一回收。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90份,其中27份无效问卷,问卷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别为96.6%和90.7%,一年级47人,二年级85人,三年级137人,男生149人,占总样本总数56.7%,女生114人,占样本总数的43.3%,采用Excel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信息意识现状

信息时代的高等教育要求大学生具有信息及时更新的需求,非制度化的终身学习已成为个体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形式,随时随地关注和自觉补充信息已成为提高社会适应力和生存力的重要意识和态度。本调查发现,69.7%的师范专业大学生对新知识信息具有比较强烈的求知欲望,能够充分认识到信息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对信息能够进行自觉关注、跟踪和捕捉,已从原有被动的课堂信息接受状态转变成主动的自觉充电意识。但只有52.6%的大学生采用信息手段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显然,师范专业大学生的信息意识还有待加强,应在提倡传统纸质媒介的信息学习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计算机和网络媒体的多元交互学习功能,避免现代媒体的娱乐消遣功能的过度运用。

(二)信息能力的现状

信息化时代的教师职业要求师范专业大学生应具备扎实的信息技能,以适应越来越普及的信息化教学。调查发现,师范专业大学生对隐私权和计算机病毒等比较熟悉,与自身关系密切的知识把握较好,但面对“教育核心期刊”等学术性比较强的知识不甚了解。师范专业本科大学生的基本信息技能不容乐观,信息检索、分析、判断和利用能力较差。另外,对网络技能、信息获取手段与途径、图书馆传统查找方式和一些教学软件使用熟练程度的调查结果显示也不理想。从网络技能方面来看,有三分之二的学生上网目的是聊天、玩游戏,只有少数人是为了上网查资料。从问卷中列出的工具书的使用情况来看,使用辞典的情况是“经常”使用者有58人,约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一;百科全书和文献索引经常使用的人数都只有10多人,不足总数的八分之一;经常使用年鉴的只有3人,不到总人数的一成。而“从不”或“很少”使用辞典、百科全书、文献索引和年鉴者分别达到56人、104人、85人和145人,除了辞典外都占总数的60%以上。由此可见,师范专业大学生的信息获取手段单一,信息源有限,信息检索能力较差。从教学软件使用熟练程度的调查情况来看,会熟练操作PowerPoint的占总人数的88.5%;会熟练操作Authorware、FrontPage和Flash等多媒体教学软件的有26人,相对较少。

因此,师范专业大学生对于综合交互作用性较好的教学软件运用还需要学习、了解和掌握,仍需进一步提升信息处理的能力。

(三)信息道德的现状

信息使用的道德伦理已成为信息化时代亟需强调的个体素养,是促进信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信息的共享和服务的快捷为学习者提供了便利,但在信息的交流和学习过程中,特别需要注意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合理运用好他人的信息资源。调查显示,师范专业大学生在摄取和利用信息时,有48.3%的学生认为“引用别人的知识劳动成果应该注明出处”,45.6%的学生认为“未经同意不可非法下载他人信息”,并且师范专业大学生的信息道德意识随着年级的升高而越来越强。

由此可见,还有少部分师范专业大学生的信息道德伦理素养需要进一步提升,应进一步增强师范大学生在虚拟网络世界的法律和道德规范意识,增强对不良信息的免疫力,形成准确合理地传播和运用信息的科学行为。

三、对策与建议

师范专业大学生的良好信息素养既是以后做好教师工作的基础,又是成为终身学习者的必要条件。鉴于所调查院校的校园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师范专业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提升信息意识水平、拓展信息知识视野和锻炼信息技能运用能力已成为师范专业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重中之重。

(一)建立网络学习共同体,提升师范专业大学生信息意识水平

信息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知识倍增的社会,知识在虚拟网络上具有了非线性、多结局且迅速刷新的特点,这一特点必然导致知识的不确定性和相对性,使其仅仅成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描述、一种解释或一种假设。知识不再具有绝对的确定性、权威性和垄断性,人们也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从学校学到终生受用的知识[3]。显然,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成为当代社会学习的必要手段和基本平台。

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参与者(包括专家、教师及学生)围绕一个共同的学习主题,通过参与、活动、反思、会话、协作、问题解决等形式构建一个动态的学习结构,完成课堂教学无法实现的较大型的探究学习[4]。在网络学习共同体建立过程中,师范专业大学生会逐步意识到网络的便捷性、丰富性和跨时空性等特点,以及在解决问题中的优势,并在与他人的网络生活和学习交往中,充分认识网络是人际交往和沟通的重要途径,网络正在改变和拓展着人类交流的模式和功能,从而激发师范专业大学生利用和运用网络技术解决现实问题的动机水平,体验网络学习的集成性、交互性、可控性、信息空间主体化和非线性等特点,提升信息意识水平。

(二)开拓信息素养学习渠道,扩大师范专业大学生信息知识视野

随着网络设施的健全和发展,网络中心应为学生创设优质多元的网络环境,提供图文并茂、音像丰富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利用文字、声音、图形等多种途径充分刺激学生的眼、耳、手等各个器官,大大改善人脑获取信息的感官功能,促进学生的记忆、思考、探讨等活动的开展,从而使学习内容的呈现与获得从单调的文字形式转变为多种直观生动的形式。虚拟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学习活动上的应用,使得学习者可以利用它进入原子、基因等微观世界甚或海洋、宇宙等宏观世界,使教学内容的直观展示更为逼真。另外,数字化图书馆服务功能全方位延伸,提供视听阅览、电子信息资料、光盘检索和网络资源检索等方面的服务,为师范专业大学生充分了解和享受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信息检索等带来的快乐学习提供了便捷条件。

近年来,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也不可避免地波及到教育领域,于是一个新的概念“移动教育”应运而生。移动教育有机地结合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与教育,与有线的在线学习相比,移动学习具有移动性、高效性、广泛性、个性化等特性。移动互联技术带来“随时、随地、随身”的信息交流和服务手段,信息因人的流动而流动,人可以不依赖于地域的限制,从而实现了真正的随时随地传播信息的梦想。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学习者不仅可以依靠电脑上网,还可以用手机、PDA和智能电话等小巧、便于携带的移动终端上网,尤其是3G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可以实现瞬间上网和永远在线,使信息获取也更加便捷,信息处理更加实时、高效[5]。

(三)增添研究型学习项目,锻炼师范专业大学生信息技能运用能力

教育发展已趋向网络化、虚拟化、数字化,每个学科都在建设或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网络资源库或网站。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学,鼓励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收集、分析、评价与教学有关的信息。教学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追踪本学科发展的新趋势的能力,并将这些纳入到大学生本门课程的成绩当中。学生自主的研究性学习是实施信息素养教育的最佳方式,教师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开展不同层次的课题研究,把一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一小组承担一个子课题,通过课题研究,培养大学生的研究能力、信息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协作精神。运用目标驱动式教学方式,教师只给学生分配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任务,学生学习的方法和途径由自己选择、决定,这样极大地拓宽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实现了教育的个性化,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提高了自己的信息素养[6]。

研究型学习项目的成功开展和顺利实施,是师范专业大学生信息技能不断提升的过程。项目主题的深入认识和深度了解需要相关电子文献资源的检索和梳理,项目变量的确定和明确需要学生对已有的信息文献进行比较、归纳和综合,项目假设的验证和解释需要对大量相关信息的输入、整理、统计分析和判断。如果研究型学习项目涉及相关专业软件和程序的开发和运用,以及模拟仿真技术的应用和实验,必然会提升师范专业大学生信息化手段的综合应用水平,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信息技术的研发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增强网络信息素养教育,强化师范专业大学生信息道德感和法律意识

网络信息道德教育所涉及领域广泛,从网络行为到网络言论的规范和网络伦理等一系列综合体系。对于大学生网络信息道德教育,比较忽略网络信息的引用和知识产权的尊重方面。知识信息的网络化,知识由其原有的纸质文本发展成数字化的文本,其引用的频率骤然增多,但原创者的知识产权极易受到侵害。大学生利用粘贴和复制等手段做完本科论文等现象时有发生,这是对作者创造性智力的亵渎,有悖于信息使用的道德规范,严重者违反了相关法律和法规。由此,应该引导大学生在下载网络信息时考虑相关的知识产权问题,援引网络原创作品时清楚注明出处,尊重作者的劳动成果,形成严谨求实的研究意识和学术修养。

加强师范专业大学生的信息道德感知能力和法律意识,已成为当下亟待开展网络教育的主题。在网络情境中,个体面对信手可得的丰富电子资源,通常会产生共享泛化错觉,即一切网络资源都是大家共有的,发现的就能任意使用,忽略其来源和出处,忽视其创作者的合法拥有权。网络情境的信息泛滥失真现象亦存在,如果没有一定的信息甄别和辨伪能力,信息转引的以讹传讹现象随时发生,错误信息扩散的速度是现实世界信息传播无法比拟,其有害性是无法估量的。再者,编造和散布谣言、利用网络平台攻击和毁谤他人等网络责任感缺失的具体行为,如果缺少网络文明道德的内在约束和法律法规的外在制约,这种网络情境中的失范行为会时常发生。适时适当地开展网络信息素养教育,提倡文明上网、绿色上网,实施网络公益、网络爱心传递等志愿者活动,可增强师范专业大学生网络信息道德感,熟悉相关网络的法律法规。

四、结语

师范专业大学生是国家未来教育的主力军,是实现教育信息化跨越的推动力量。师范专业大学生的信息意识水平、信息知识视野、信息技能运用能力和信息道德法律意识等信息素养决定了今后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质量,特别是欠发达地区今天师范生教育信息素养水平决定了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的明天。

近年来,我国学者以美国1998年中学生9大信息素养标准和2000年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为蓝本,制订了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标准[7]。为进一步推动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更好地实现教育的平等民主化,有必要将师范专业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提到一定的战略高度来考虑,充分结合教育实践需求,科学合理制定师范专业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标准。

致谢 感谢皖西学院小学教育2011届毕业生汪子灵同学在数据收集工作中提供的帮助。

[1]张倩苇.信息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1,(2):9-14.

[2]庄榕霞.以全面、发展、动态的眼光看待信息素养教育[J].中国电化教育,2004,(6):24-27.

[3]姚利民.多媒体网络技术下高等教育发展趋势[EB/OL].http://www.edu.cn/gao_jiao_148/20060323/t20060323_55818.shtml.

[4]张 杰.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共同体构建的探究[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101-104.

[5]余胜泉,林君芬.2002年教育信息化应用回顾与展望[EB/OL].http://www.edu.cn/zong_he_149/20060323/t20060323_68672.shtml.

[6]张进良,张克敏,何高大.从美国的信息素养教育谈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3,(8):72-74.

[7]陈文勇,杨晓光.高等院校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标准研究[J].情报科学,2000,(7):611-613.

猜你喜欢

师范素养大学生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哈尔滨新区师范附属小学校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品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作品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