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如何识别学生的“材”

2013-08-15梁克晃

文教资料 2013年7期
关键词:因材施教测试教育

梁克晃

(汕头市潮阳区职业技术学校,广东 汕头 515000)

识别学生的“材”是“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否则,教育教学就是一厢情愿,打乱仗,当然,有歪打正着的可能,可是如此施教,难免会误人子弟。“逼着乌龟练速跑,逼着马儿练游泳”,即使教师逼得再狠,学生再努力,在陆地上“乌龟”也别想跑得过“马”,而在海里遨游万里的赢家,也绝不可能是“马”。再有,如果识别学生的“材”的速度太慢,等到学生快毕业了,才意识到自己带了几年的个别学生有严重的心理疾病,比如抑郁症、自卑等,此时纵然想治病救人,也太晚了点。所以,教师能够及时识别学生的“材”,对于更好地贯彻“因材施教”原则,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值得高兴的是“因材施教”这个词,或者说教育教学原则,老师们并不陌生;它对学生成长成才,乃至对整个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大多数教师也能说出自己的认识,而问题在于:有些教师不知道如何识别学生的“材”,更有甚者以种种借口拒绝“因材施教”。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其一,笔者十多年在教育系统(包括幼儿园新教师、园长,一直到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和中职生的教学中,问及这么几个问题:1.“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是什么?2.各位究竟掌握了哪些方法,能“快速”识别所带的班或所在学校的学生究竟是哪块“料”,或者说是什么“材”呢?问题一经抛出,教室里常常是一片安静。对于上述问题,个别人可能是“知者不言”,或是不好意思说,或是“怀抱利器,不轻示于人”。“怀宝自珍”者始终不愿意推广自己的经验,让广大教育工作者受益,最终使教育对象受益,这的确令人遗憾。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习惯隐其所知,经三番相请,终会有人略启尊口,可惜答案大多数差强人意,不过这还算好的,还有的人干脆什么都说不上。

其二,进行问卷调查的情况与笔者在课堂上向大家请教的情形相似。问卷:请写出自己所掌握的收集评价学生信息的方法有哪些?这个问题,少数教师的答案很不像样,大多数教师虽然能答上几个,诸如观察法、调查法等,然而,深入问几个问题,例如,观察法有哪几种?哪些耗时比较多,哪些耗时间相对少?这些问题,没有多少人能够回答起来。这说明有些人,虽然学过些识别学生“材”的方法,但没有给予重视,更没有学以致用,故随着岁月的流逝,淡忘了。假如“说事容易,做事难”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说”如果真的“容易”,却“说”不出来,或者想都想不到,又怎能谈得上更好地去做呢?

另外,老师们有两种颇有代表性的观点是:①所带的学生多,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因材施教”。②教学条件差,没法进行“因材施教”。这两种观点说明所问及的绝大多数教师没有深刻认识到“因材施教”的重要性,所以找种种借口来为自己开脱。的确,因材施教并非易事,然“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如果真的想做,还是可以做得好的。可惜有些教师拒绝去思考,或不积极去想该怎么做,自然更不容易做到。这不能不算是从教者的一种过失。所以,笔者集十多年的培训经验和中职教育经验,以及总结调查和课堂提问的结果,阐述一些老师们在调查中不常提到的识别学生 “材”的方法;同时希望能有更多人“研究”教育界的“相马术”,为更宏伟的教育大厦添砖加瓦。

一、测试法

学生某方面的品性,或者说是“材”是可以测试出来的,至少是可以大致测试出来的。运用现代测试法,有些甚至可以较为准确地测试出来。现代测试的方法很多,有心理测试、文化课测试等。遗憾的是,在课堂提问和问卷调查过程中几乎没有人提到运用测试的办法来了解、识别学生。由此笔者想起一句有关“易理”的话:“百姓日用而不知。”下文笔者将对几种测试方法进行说明。

(一)心理测试

学生的智商、情商、成就倾向、心理疾病、性格内向或外向等,用心理测试是可以大致测试出来的。心理测试要操作起来并不难,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等途径找到相应的、信度和效度较高的问卷,拿一两节课来给学生做,然后批改,并与参照量表进行对照,在较短的时间里,至少能大致了解测试对象的智商、情商、成就倾向、心理疾病等大致如何,从而能够更有针对性地施教。

以智商测验为例,在带班之初,及时运用智商测验,对班上同学智商情况了解得比较清楚的、明智的班主任是不会用同样的标准去要求智商很高和智商不是太高的同学的,其心目中对不同学生的期望值,也应该是不同的,当然,出于教育的需要,表面上可能相同。否则,只能说明:如果是新教师,这样的教师可能还不成熟;如果是老教师,则该教师有可能是教育工作者中的不太努力的人。

(二)生理测试

学生的体质如何,可通过体检、体育考试的办法来了解。通过体检可知道学生的身高、体重、血压、肺活量等;通过体育课的长跑、短跑测试等,可以了解学生的体力、耐力、速度等。生理测试对因材施教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如果没有生理测试,假如个别学生有严重的心脏病等,而教师却不了解,上体育课时让学生做剧烈运动,有可能使学生心脏病发作,严重的话,学生可能会死在运动场上。教育本应更好地为人的生存发展服务,然而,教师如果没有及时了解学生的“材”,就有可能造成教育悲剧。

(三)学科水平考试

学科水平考试(摸底考试)是教师了解学生学科基础的最重要的,也是最常用的手段,出乎意料的是,在问卷调查和课堂提问中居然很少有人提起。这有两种可能:其一是,知者不言;其二是,有些教师不懂得这样做有什么意义,所以没有做。第二类教师往往只看课程表安排什么课,便一厢情愿地备课、上课。如果教多个班,该教师常以同样的教案、教法教不同的班。当然,如果几个班的学风、学生的基础等方面都比较接近,那么,用同样的教案、教法教,这样问题不大;相反地,以平均分为例,如果班与班之间平均分相差悬殊,教师却还是用同样的教案、教法去教,假如教学容量大、难度大、进度快,就有可能出现平均分低的班级跟不上;假如教学容量少、难度小、进度慢,则有可能出现平均分高的班级吃不饱;假如教案、教法与任何一个班的实际情况都对不上号,就有可能使所教所有班的同学都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另外,就个别学生而言,如果不了解学生的学科基础,所谓的个别辅导也会出现上述类似情况。所以,教师在带班之初,拿一份比较标准的所教学科试卷来做一次摸底考试,并通过分析试卷了解学生,是很有必要的。

(四)中国传统相术

有人认为,“看相”就是在搞迷信活动,坑蒙拐骗,这种观点是很浅薄的。因为世界上任何一种方法或者器具,比如宝剑,不会用的人拿来乱舞,弄不好会误伤乱舞者的脑袋;而在会使用的人的手里,它可能是建功立业的重要倚仗。我国传统相术也是如此,精于此道的人,如诸葛亮、曾国藩等,能慧眼识人,铸就大功。诸葛亮识别魏延,曾国藩识别彭玉麟等数百个巡抚及以上官员,他们依靠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中国传统相术。古为今用,如果教师也能略通此道,能够通过观察学生的五官、牙齿、肤发等,对学生的“材质”有一个比较准确的判断,这对因材施教一定大有裨益。

其实,中国传统相术在笔者看来,中医学理论应是其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例如,中医认为:“牙齿是肾之余。”齿如含贝,熠熠生辉的人肾脏是比较好的,而“肾主志”,“志”即志向、意志。意指的是运化能力,志指的是收藏能力,也就是定力。意志力就是能运化多少,定住多少,意志力弱的人,就不会坚持,最终做事就会失败。肾气不足与缺,则人必然无精打采、怕事,也谈不上大志。另外,中医讲“肝开窍于目,肝主谋略”。明眸善睐的人肝脏比较好,“多谋”,灵活。因为肝脏是人体的重要消化器官,如果肝脏不好,会影响人获得生命活动必要的能量。

通过学生的“相”了解学生的生理特征和精神状态等,大致可以判断学生的体质、意志力等方面的情况,从而有利于“因材施教”。笔者在十余年的教学生涯中阅人数万,发现中国传统相术的一些精华可为教育所用。可惜在课堂提问和调查过程中极少有人提到用此方法识别学生,如果我们将祖先千百年来积累的智慧束之高阁,未免太可惜了。

二、提高信息的分析能力

在问卷调查和课堂提问中,问及如何识别学生的“材”,有不少人提到用观察法、访谈法、调查法等。然而,这些方法只是收集信息的手段,而不是分析信息的手段。如果收集到大量信息,却不会分析,犹如得到一块宝石,却没有能力将它加工成精美的艺术品,这样是无法进一步提高其价值的。分析信息的方法很多,如辩证分析法、统计分析、对比分析等,教师应主动多掌握一些,这有助于教师从同一事物中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以摸底考试试卷为例,如果一个教师只会统计每一道题的原始分数,最后得出总分,分数高就以为学生考得好,这样的教师是不太成熟的。因为学生考分高有很多原因,比如题目太容易、考试作弊、题目覆盖面太小、勤奋、学习方法好等等,教师应辩证地看待,看到分数高的同时,还应看到相应的问题。

另外,如果只懂得用测试法来为做总结性评价收集数据,这未免太浪费了。其实,一次考试可以为总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等收集数据。比如,教师如果会用统计代表某个知识点的题目整个班学生的错误率和正确率,并利用此信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诊断性评价,了解学生学习上的问题所在,可为后一阶段的教育教学提供重要的依据。例如,假设一个班有45人,统计结果是44人做得对,只有一个“马大哈”做错了,那么,教师在讲试卷时,针对这种情况,还有必要花费很多时间去讲这道题吗?今后还有必要大量出“该知识点”的题目吗?相反地,假如44人做错了,只有一个“蒙”对了,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怎么做,才是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讲试卷时,只告诉学生这道题的答案,大概不行。

总的来说,识别学生“材”的方法很多,包括测试法、中国传统相术、观察法、访谈法等,但因有些教师没有意识到其重要作用,所以没有积极主动地掌握它。最突出的表现是,有的教师带一个班好几年,居然连学生的姓名都记不全,所以,其所谓的备课“备学生”,不过是一句空话,“因材施教”自然很难实施。教育教学没有针对性,既会浪费学习者的时间和精力,也会浪费教育者的时间和精力。所以,笔者希望有更多教育工作者能积极主动研究、掌握识别学生“材”的方法,学以致用,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学生更乐于学习,提高教育成效。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本)[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新编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3]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4]麻衣神相真本[M].文物出版社,1998.

[5]李经纬等.中医大辞典(第2版)[C].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因材施教测试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幽默大测试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摄问”测试
“摄问”测试
“摄问”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