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成因与应对策略

2013-08-15赵东琳

文教资料 2013年7期
关键词:语文教育教师

赵东琳

(鲁迅美术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辽宁 沈阳 110045)

一、语文教什么的问题

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师,我们个人其实没有相对清晰的概念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无论是“教学大纲”还是“课程标准”都有关于语文教学内容的论述,但是让我们迷惑的是,我们常常是看了这些所谓的纲领性文件还是对语文应该教什么的问题不能简洁明确地进行概括。至于专家学者的业内争论和教育界官员百花齐放的指导性意见更是让年轻的语文教师无所适从。教语言知识,教文学手法,教阅读,教鉴赏,教审美,教做人之道,教人格……语文似乎承担了所有的教育职责,似乎可以以一当十甚而可以当百了。

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材种类繁多,编写无序。教材是教学的一定之规,是教学的基本依据。现在的高中语文教材有新课标人教版(07版)、人教版、沪教版、苏教版、粤教版、语文版、鲁教版、北京版等八种之多。每一个版本都有自身的问题,比如有的教材编写删减了大量的经典篇目,有的过于模式化,有的缺少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不一一列举,但每种版本都有许多局限性。

其次,课程目标不明确。比起数理化等学科,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是模糊的。数理化有明确的定理、公式,学生只要掌握会运用即可,而语文则不同,语文没有会与不会之分,如果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师掌握起来就非常困难了。比如学习莫泊桑的文章《项链》时,老师让学生写一篇分析文章,要求学生分析从玛蒂尔德这个人物身上所反映出来的时代特点。这个练习显然不适合初中生。《项链》这篇文章也曾在高中课本中出现过,大学的中文系也讲到这篇文章,但是部分大学老师出题恐怕就到这个程度。这就是教学目标不明确的典型体现。目前,这种重复和混乱的现象在教学中较为普遍。可见,当务之急是制定一个便于广大教师掌握的课程标准。

再次,中考、高考的压力。一线教师由于中考、高考的压力,接触最多的是课本、教参和种类繁多、数目巨大的练习题。一线教师放弃了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转向了功利的考试教学模式,教师没有时间提高自己,没有胆量挑战传统的教学方法,导致知识体系陈旧,教学方法落后。所以说,中国的教育选拔模式不变,语文教学的压力也就不会减轻。

以上几点说明能否清晰地界定语文应该教的内容,这关系到语文教师能否进行有效的教学。

笔者以为,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就是通过选择实用类、文学类文章教会学生进行符合常理常情的表达和交流。听说可以达到日常口语交流的基本要求,读写可以达到读得懂写得出的最低标准;这就是笔者认为的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换句话说,让学生通过语文教学达到听得明白、说得清楚、读得进去、写得出来的程度。不管使用什么教材,不管使用什么方式,只要让学生拥有了符合听说读写基本要求的基础能力,语文教学就大功告成了。

这个观点不甚新鲜,语文教师常常因为教学标准的变化和教改潮流的起伏而随波逐流,常常只关注了眼前而忽略了最为根本不能忘却的东西——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只有始终恪守相对稳固的语文教育根本,才能让语文教学的大树枝繁叶茂。

二、语文怎么教的问题

各类教法千姿百态,各类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尝试层出不穷,但好像没有什么方法不受诟病,更没有什么方法可以作为万应锭。作为年轻教师,我们先是跟老教师学习,亦步亦趋;然后是跟教改的风潮学习,疲于奔命;最后是看什么都不想学,因为学什么都不能解决自己所有的问题。教法如此花样百出,这当然是因为教学内容的不能固定造成的,科普文、社科文、小说、传记、诗歌、散文……单是学生需要接触的文体就如此多样,更不要提各篇文章展示出来的不同思想情感了。这庞杂的文字反映出来的信息是千头万绪的,我们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授。这种现实使得语文教学的方法层见错出却难于推广借鉴。

笔者以为,关于教学方法,必要掌握宏观要旨方能有的放矢因篇制宜。笔者将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均按照思想情感、表现技巧、文风格调三类来区别对待,“思想情感”是表达交流中的中心,这是语文教学的重点;“表现技巧”是表达交流中使用的手段,这是相对较难但可以让学生掌握基本技巧的一项内容;“文风格调”是表达交流时的个性特点,这是语文教学中可以约略提及而不必过细追究的问题。从宏观上将中学语文教学的内容以此三类进行总体划分,视具体学情便可以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

站在更高的层面看语文教学方法,也许可以让自己不至于迷失在方法的丛林中。语文教师的方向清晰明了,才能减少迷乱,从而使语文教学的开展更具针对性。

除了长期没有解决的固有问题之外,语文教学还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引起语文教师或是教育界领导的重视。

首先,语文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所有学科教师中最严重的。长期以来的高耗低效几乎使得所有的语文教师产生一种极强的挫败感,语文教学成绩的难于提升使语文教师几乎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加之繁重的备课和批改任务难于减轻,都使得语文教师的职业倦怠情绪愈发严重。语文教师应该不断调整自己的工作状态,防止倦怠感的增强。

其次,低效的语文教学难于依靠语文教师个人来改变。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质[2]使它的综合性尤为突出,常见的情况通常是学生其他学科的失衡一定会导致语文学科成绩的低下。学生的综合素质直接决定了他的语文成绩,而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不能单纯依赖语文教师提高的。因此,对于语文教学的低效,语文教师应该有足够宽的认知视野,这样才不至于纠结于语文教学成绩的“稳步不升”,才有可能更全面地看清语文学科的根本性质,从而找到更加有效的教学方式。

再次,语文教学的无力性与盲目性。随着语文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它所依存的社会环境正在经历着一场莫名的裂变:物欲高扬、精神被物化,文本的价值漂移,思想价值迷失。经典文本被反复戏说,面目全非。同时,目前的信息时代使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界限由清晰而模糊,二者相互渗透。如易中天品《三国》,刘心武品《红楼》,网络连接了千家万户,鼠标轻轻一点,听别人解读比阅读原著舒服便捷得多。盲目性主要表现在力求使语文教学与应试教育、标准化考试相结合,派生出大量枯燥、烦琐、重复、费时费力的机械训练。到了高三下学期,语文教学基本是题海战术。16世纪北欧的人文主义教育家伊拉斯谟说:“我们的语言能力不是靠学习规则,……靠大量阅读优秀作家的作品来获得”。[3]为了追求高升学率,使语文教学已经达到“饮鸩止渴”的程度。现代中国语文教育的探索者曾经有一个美好幻梦——总想走出一条所谓的科学化理科化的捷径,但没曾料到,结果却使语文教学走向了科学主义的歧路。

第四,语文教学成效凸显非常缓慢,这会严重打击语文教师的教学热情。似乎很多人都急于求成,这许多人中最急的是家长,然后是领导,最后才是学生。而语文教师虽然知道“教育是慢的艺术”,但在前三者的心态影响之下也难免对教学成果难于快速显现的现状万分焦虑,很多教学方式的尝试基本都是在这样的焦虑状态中被搁置的。教育急不得,语文教育更加不能急于求成。

最后,利害关系左右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步伐。很多学校领导不赞成不支持语文方面的教学改革很大程度上就是抱着“保持现状”的心态使自己的行政声誉和现实利益不受影响。部分教师也会因为成绩的浮动直接关乎工资而不敢做任何教学方式的变革尝试,加之语文成绩的“维稳”几乎不费力气,所以部分教师也乐得清闲。笔者认为,从利害关系角度重新确立评价标准,应该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促进语文教学改革的真正落实。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智育成效的高低在不小的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善于通过一些无形的线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他说:“我们要发现和确立学生的各种能力、天才、禀赋和个人爱好,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就是为掌握知识创造一个丰富而广阔的智力背景。”[4]可是,语文学习空间却越来越狭窄,越来越远离时代、社会、家庭、学校等这些补充和强化课堂习得的“丰富而广阔的智力背景”,也越来越疏离语文的本质特性,语文成为“强化训练”,成为“适应性训练”,成为干瘪枯燥僵化的闭门造车。因热爱而教学的教师应该不是教育者的主体,明确语文教学的根本方向、总结归纳当前的各项教学方法、量化教师的评价标准等措施,应该是可能解决语文教学目前存在问题的一个途径。

[1]张东娇.教育沟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111.

[2]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2002,4.

[3]博伊德.西方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77.

[4]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258.

猜你喜欢

语文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最美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