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多媒体视频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

2013-08-15

文教资料 2013年22期
关键词:外语教学言语听力

李 锋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文学院,广东 佛山 528000)

随着语境论的发展,语境对语言教学的影响越来越受重视,特别是外语教学由于缺乏语境而导致很多语言知识输入不是有效性的输入,从而在语言知识输出时经常出现一些跨文化交际失误及语言不得体情况。如何加强语言知识的有效性输入与输出是外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技术,可以把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信息媒体有机融合为一体,其所负载的信息可以同时作用于眼、耳等多种感官,为学习者创设语境,使他们的接收功能得以充分发挥[1]P153。本文拟对多媒体技术为外语教学中语言知识输入与输出创设的模拟语境所起作用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多媒体技术有助于语言输入语境的创设

(一)提供语言知识输入的语境

外语教学的目标是要培养学习者在熟练掌握目的语的语言规则的基础上,善于根据语言环境活用所学的目的语。学习者如果要恰当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就需要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感知,因而外语教学本身不能脱离学习者的实际需要和社会需要而单纯地传授语言知识[1]P154。外语教学一般都是在非目的语语境下进行的,这种脱离真实语境下进行的语言输入容易出现一些非有效性现象,特别是一些概念和事物。如在中国具有日本特色的 “牛丼”、“親子丼”、“すきやき”、“お好み焼き”等与日本食品有关的词汇及“榻榻米”、“壁龛”等日常生活用品,由于中国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中没有接触的机会,在他们的认知语境中没有相关的背景知识,这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学习者难以记住该词汇及其所指,从而导致在实际言语交际中也难以快速激活并提取。以往的外语教学为解决此问题通常是结合一些图片展示进行语言文字解释,但是如果是带有变化过程或者抽象事物的话,则仅仅依靠教师的语言解释或者静态的图片展示仍然难以让学习者建构相应的认知图式。

现代多媒体技术是一种同时可以刺激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技术,利用其进行教学,学习者可以同时发挥视觉和听觉功能,结合自身的认知语境知识进行对比记忆,对词汇语义及其内涵的理解更加深刻,同时可以让他们对所学知识从多角度认知和理解。另外,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无论是初级、中级还是高级阶段,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始终存在于语言之中,因而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必须和语言教学同步进行。由于有些课文所讲述的事情要么是时间相隔很久,要么是地域遥远,学习者要了解其背景知识具有一定难度,如在课堂上讲到日本茶道、花道或者日本的某些历史事件及歌舞伎戏剧时,教师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可能在课堂上即时表演花道、茶道,也不能把历史重演。在这种情况下,虽然静态的图片展示或者语言解释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帮助学习者,但是原本动态的东西以过于简化的方式告知学习者,则无法期望学习者获得真实的、完整的感悟和体验,效果不是很显著。如果使用多媒体视频图像的话,则不但可以突破时空限制,而且可以显得更加真实、生动、自然,这种直观的影视在一定程度上给学习者以感性认识,在学习者的大脑中构建具有立体感的认知图式。

多媒体技术不但在词汇理解、篇章分析及文化介绍等教学中起作用,而且在听力理解方面也有很大帮助。听力理解是集各种语言知识、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和听者生活经验为一体进行的复杂信息加工。在听力理解过程中,如果输入信息与已有的记忆结构相一致,就可以顺利完成听力理解,反之,就难以顺利达到理解的目标[2]。因此,听者对所听材料中的背景知识了解越丰富越充实,就越能正确地快速获取并理解信息。由于教学中听力理解不是在自然语言环境的听力理解,在听的过程中没有真实的语境,所以教师在进行听力教学之前通常只能先介绍听力材料中将会出现的背景知识,让学习者提前建立相关图式结构。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对于初级阶段学习者来说有一定帮助,但是对于中高年级学习者来说,事前背景知识的解释和补充,不仅会给学习者听力内容及主题思想明确的指向,降低听力理解的难度,而且会让学习者形成对听力理解前背景知识补充的依赖。在现实的言语交际中本来就不可能总是预知输入信息的内容,所以这种教学方式造成外语学习者现实生活的听力理解难度比课堂中的听力理解难度大的错觉。多媒体的视频图像技术除了前面所提到的可以让听者同时接受视觉、听觉等多层面感官刺激的功能之外,还带有一定的故事情节。这些故事情节可以给学习者提供模拟语境,使学习者身临其境,在视频图像提示下一边了解相关背景知识,一边参照里面的图像进行听力理解,不但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听力理解能力,而且能够有效激发学习者的内在动机。

(二)提供非语言知识输入的语境

外语教学要培养的交际能力主要包括语言交际能力和非言语交际能力。有学者认为在人们的直接交际活动中,30%的信息通过语言传递,70%的信息依靠非言语手段,甚至有人认为90%的信息来自非言语交际,由此可以看出非言语交际的重要性。所谓非言语交际是指进行言语交际时,交际者的眼神、身姿、手势、面部表情、双方之间的距离等不使用言语进行的交际活动。这些交际行为对于交际参与者来说都具有潜在的信息价值或意义,一旦被对方感知就会产生交际意义。文化背景不同其非言语交际所附加的信息意义也存在一定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容易造成交际者之间的误解甚至反感。因此,在外语教学中需要教师在传授语言交际知识的同时,传授相关的非语言交际知识。

儿童在习得母语时,往往都是通过观察、模仿他人,在潜移默化中获取和掌握相关非言语交际知识。由于受到客观条件限制,外语学习者大多数只是通过教师的语言解释或者教材的文字介绍获取非言语交际知识。这些获取方式由于缺少具体的视觉刺激和感受,容易造成理论上掌握了非言语交际知识,而在实际的交际中难以即时激活和提取所需相关知识的状况。多媒体技术通过录像画面可以创设一定的模拟语境,学习者能够进行观察,感受和了解说话人的态度、表情及身体语言等,即直观了解非言语交际行为,更加容易领悟和了解其在交际中的意义和作用,从而形成对日语的感性认识,有助于今后在交际中可以更好地运用非言语交际知识。

二、多媒体技术有助于为语言输出创设语境

外语教学最终目标就是学习者能够准确、流畅地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然而,现实中的外语教学往往出现学习者语言知识虽然掌握得很好,但是口头表达即语言输出不行,俗称“哑巴外语”,因此如何强化语言输出效果也一直是外语教学中的重大研究课题。按照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人的大脑是一个处理能力有限的系统,对于陌生的、不熟悉的输入,无论是知识类或是行为动作类,其认知加工需要大量的时间和大量的工作记忆容量,而程序性知识是常规的、自动化的认知过程,只需较少的时间和容量,具体表现为快速、流畅语言表达。大量的、积极的语言输出有利于语言自动性的生成,使输出与语法之间形成一致的、规律的成功映射,导致认知处理的自动化,进而提高表达的流畅性[3],因而教学中除了给学习者创设理解性输入语境外,还有必要为学习者提供语言输出语境。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和方法强调语言的交际性和语境的作用及语料的真实性,然而,外语教学中教师不可能放任自流地让学习者随意到课堂外感知,所以只能依靠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组织语言材料并设计出需要的情景,尽可能使交际教学显得真实、自然、生动、实用[1]P154。

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教师为了提高学习者语言输出能力,通常只能让学习者进行句型练习、句子翻译、角色扮演等口头表达,这些专项训练在某种程度上确实也能够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输出能力。句型练习和句子翻译这些训练的信息流动往往是单向的,学习者只是提供既定的答案,没有信息差和交际目的,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既无交际愿望又无交际目的,是一种仅仅停留于形式的训练。这种输出方式未能更好地提高学习者特别是高年级学习者的思维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缺少在语言情境活动中的交际实践而未能将语言知识转化成语言运用能力。现实生活中的大多数言语交际都是在特定语境下进行的,而且语境是动态的,交际者往往需要根据语境变化调节其表达方式及交际内容等。例如日语中存在敬语,敬语是根据不同人的身份来选择郑重语、尊敬语还是谦虚语,除了根据上下关系还需要根据内外关系调整其表达方式。此外,学习者在语言输出时经常会出现对自己没有信心、担心表达不好或者表达有错而紧张、焦虑情绪等现象。其实越紧张越焦虑就越难以激活和提取所学的语言知识,就更加表达不好,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最后导致学习者语言输出失败。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视频为学习者提供一定画面,让学习者根据画面进行讲述,虽然这种画面未必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但是其模拟语境还是能够使学习者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和表达欲望,能够更好地将“有意识”的学习与“无意识”的习得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提供的线索提示,降低学习者焦虑情绪,放松紧张心情,最终让学习者根据不同语境,利用自己已有的语言基础,充分发挥所学知识,从而避免在语言输出时由于语言知识贫乏而出现交际或表达障碍的情况。

当然,对于不同层次学习者应该选择不同多媒体手段,如果是初级或者中级学习者,则可以提供日常生活中的静态画面,要求学习者根据画面进行叙述,或者先观看带字幕提示的视频,然后再在没有字幕提示的情况下复述视频情节。如果是高级阶段学习者,则可以要求他们根据视频提供的动态画像情节,用自己的语言自由表述,这样既可以提高对词汇与语法的熟悉程度,又有利于日语思维习惯的形成,到了一定程度后可以让他们脱离多媒体的视频图像进行自由表述,锻炼学习者的思维能力,快速激活和提取其大脑中练习的词汇或语法相关知识。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的熟悉度和认知度越高,其理解度也就越高,也就越容易输出。这样一来,多媒体提供模拟语境的语言输出实践活动,既可以让学习者在这种模拟的、假设的和预测性的基础上,使学习过程尽量接近“活的”社会交际过程[4],又能够让学习者对语言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

三、多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现代化教学技术可以创设语境和情景,营造外语教学环境,优化外语教学过程,有利于学习者直接理解所学语言,激发学习者的目的语思维,提供学习者用该语言进行思维的环境,使教学过程有序化,提高教学效能[5]。在利用多媒体进行外语教学时教师还需要把握“度”,做到“用之有度”。因为它在教学过程中只不过是一种辅助手段,在很多方面还是无法替代传统外语的课堂教学,过度依赖会带来负面影响。多媒体中的声音、图画、影视或者视频的情节会让学习者的注意力发生转移,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果。除此之外,多媒体通过画面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会让学习者失去逻辑思维和想象的机会,因而无需所有事物都通过多媒体展示,有时候可以交由学习者通过自身的知识推理或者认知。因此,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或者选择视频时要切实根据语言、教学内容及教学对象外语水平的不同进行取舍。

[1]李宝贵.对外汉语教学及汉语本体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53~154.

[2]史宝辉,李健、孙亚.语言交际研究与应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23.

[3]魏永红.任务型外语教学研究认知心理学视角[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5.

[4]张德禄,苗兴伟,李学宁.功能语言学与外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145.

[5]曾葡初.英语教学环境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2.

猜你喜欢

外语教学言语听力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吕魁:难以用言语表述的特定感受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Units 7—8 听力练习
Units 5—6 听力练习
Units 3—4 听力练习
Units 1—2 听力练习
“Less Is More”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外语教学法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