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讲好绪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

2013-08-15曹水群

文教资料 2013年22期
关键词:共产主义理想马克思

曹水群 范 蓉

(西藏民族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咸阳 712082)

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主体对客体的第一印象总是最鲜明、最牢固的。第一印象直接影响主体对待客体的态度和行为。由此推理,一门课的“绪论”讲的成功不成功,给学生留下的第一印象好不好,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此课程的积极性的高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后称“原理”)课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要达到这个目的,首先要求教师精心设计绪论一章,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基于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要讲好绪论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改变偏见,端正态度

如何看待这门课?就这个问题,笔者对即将上这门课的学生做了较广泛的个体访谈。有28%的学生对这门课的预期不好,认为肯定又是老调重弹,没有新意,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那么,如何改变这部分学生的偏见,培养其对“原理”的良好学习态度呢?

(一)强调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科学性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地认识世界;力求全面地认识客观事物,透过现象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既然如此,就无所谓过时不过时。正如,地球围绕太阳转、生老病死等自然规律一样,虽然揭示这些规律的理论已经产生很久了,但它依旧没有过时。

(二)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它自觉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针对特定历史条件的一些具体论述可能不再适用。因为新的实践势必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去认识、去解决。所以,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总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总是与时俱进、常变常新的,它永远不会过时。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说明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过时,有教师会用以下案例:世纪交替之际,英国两大媒体开展“千年风云人物”的评选活动,马克思名列第一;后在英国开展的“最伟大的哲学家”的评选活动中,马克思再次荣登榜首。

笔者认为,此案例只能说明现在信奉马克思主义的人依然为数众多,并不能证明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而没有过时的科学。因为,某个理论,并不是肯定、认可的人多,就成了真理。所以,此案例只能辅助说明马克思主义在当今的人气,却不能完全证明:马克思主义和时代合拍,对当今社会实践依然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它没有过时。

二、消除迷惑,增进信任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学习“原理”课绪论时,容易产生一些思想上的迷惑。只有有效消除这些迷惑,才能使学生放下精神包袱,轻装前进,增进对这门课程的信任。

(一)既然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变化的,为什么又要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针对学生的这一迷惑,教师必须讲清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针对特殊历史条件的一些具体论述”的区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它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性,具有普遍的、根本的和长远的指导意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指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而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是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针对特殊历史条件的一些具体论述”。因为,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作的个别理论判断和具体结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可能不再适用了,故需要发展这部分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存在的意义。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也取得了无数的成功;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后,许多没有学习过马克思主义的人取得了成功;一些信奉唯心主义哲学的人也取得了成功。这些例子是否说明:马克思主义无用?世界万事万物的发展都有规律,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如果遵循规律,就可能成功,反之,就没有成功的可能性。马克思主义发现和表述了规律,但并没有创造规律。没有学习过马克思主义的人能够成功,是因为他们自发地遵循了客观规律。而一些支持和鼓吹唯心主义哲学的人,之所以也能成功,是因为他们的言行是不一致的。表现在:一方面他们表面上站在马克思主义的对立面,另一方面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却坚持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三)共产主义是理想还是幻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这是绪论的重要内容之一。笔者发现,每次讲授这部分内容时,教室里总会有学生窃笑或撇嘴。通过和学生畅谈,我了解到,学生的疑惑主要有以下两点。

1.我国在50年代末也曾实行过短暂的共产主义,如河北省的徐水县,曾实行了“公社化、供给制、吃公共食堂”等共产主义制度,但这个典型的“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仅维持了四个多月就夭折了。这是否说明,共产主义就不可能成功?

2.共产主义理想的似乎太渺茫了。既然没有一个人能列出共产主义实现的时间表,是否说明共产主义是个幻想?

“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内容被安排在“原理”教材的第七章。但若完全按照课本的编排,在绪论中不涉及这一知识点或者一带而过,就不能及时消除学生疑惑,他们就会产生马克思主义不科学、不可信之感,从而影响一学期的学习情绪。所以,必须在绪论的讲授中简单、有力地消除学生的以上迷惑。教师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强调:

1.共产主义的实现,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这就有赖于生产力的极大发展。我国50年代的“共产主义”梦之所以破灭,是因为其当时的物质基础极其薄弱,条件非常不成熟。

2.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物质财富不断丰富、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社会制度不断完善等,在将来的某个时间段,共产主义一定会成为现实。

3.任何人也不能准确划定共产主义实现的时间表。原因在于,社会的发展总是遵循“曲折中前进”的规律。之所以曲折,是因为社会发展总是会受天灾人祸的影响。天灾人祸何时发生,它的降临会给社会发展带来多大程度的危害,谁也不能准确预测和计算。所以,谁也不能准确划定共产主义实现的时间表。社会向前发展,也许是走两步退一步,也许是走三步退两步,但虽然有退步,社会前进的大方向是必然的、不可阻挡的。正如诗文描述的一样,“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曲折前进的社会总会有共产主义实现的一天的。

三、认知幸福,感召受众

“你认为马克思的一生幸福吗?”对于这个调查题,有18%的学生选择了“不幸福”的选项。经私下谈心得知,他们之所以认为马克思不幸福,是因为马克思一辈子的生活不富裕、不稳定。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幸福的?这是一个人幸福观的问题,也是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近五成被调查者认为马克思不幸福,是因为他们把幸福仅仅建立在个人的衣食无忧、安居乐业上。“原理”课的教学目的不仅是让学生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其更重要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结合绪论的教学内容,笔者认为,在讲“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观条件”时,适当地穿插以下内容,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且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大有裨益。

(一)马克思有远大的志向。马克思在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道:“在择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1]所以,青年马克思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谋福利而劳动的职业”。17岁的马克思树立了一个远大的志向,那就是“为实现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二)让自己的小家生活无忧,这并不是马克思的奋斗目标和幸福追求。马克思的文学功底很好,26岁的马克思已经被官方文件称为“文学家”了;马克思是个经济学家,他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分析得透彻而深刻。如果仅仅为了他的小家过上优越的生活,马克思有很多挣钱的途径和机会,他可以做生意、当作家,或者做自由撰稿人,这些职业足可以让他一家衣食无忧。但他没有这样做,因为他的一生都在为“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他的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到创立科学理论和指导工人斗争中了。

(三)即使穷困潦倒、颠沛流离,马克思也没有放弃对于理想的追求。由于马克思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卓越贡献和对地主、资产阶级无情的揭露和批判,使得一切反动势力都在诅咒他、驱逐他。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他常常囊空如洗,衣食无着,在困境的泥沼中挣扎。马克思曾写信给恩格斯说:“我的妻子病了,小燕妮病了,琳蘅患有一种神经热,医生我过去不能请,现在也不能请,因为没有买药的钱。八至十天以来,家里吃的是面包和土豆,今天是否能够弄到这些,还成问题。”[2]生活如此窘迫艰难,马克思没有丝毫的懈怠、犹豫甚至退却,对于自己的伟大理想,他从来都不曾放弃过。

(四)最幸福的事,就是为了人民大众的幸福而奋斗,这是马克思的幸福观。马克思曾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1]马克思把自己的幸福和全人类的幸福联系在一起,换句通俗的话说:“大家好,他就好。”用这个幸福观来评价马克思的一生,我们可以作一个判断:“马克思是幸福的。”他的幸福来源于:他有远大的理想并且一生都在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他的理论为追求公平、美好生活的人们点亮了指路明灯;他有相濡以沫、感情深厚的妻子,她无怨无悔地跟随他、支持他;他有志同道合、无私援助他的朋友,他收获了世界上最伟大的友谊……

(五)反思自己,什么是幸福?怎么样追求自己的幸福?通过以上讲解,目的是帮助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幸福观和人生观。内容讲完之后,就该启发学生思考了。教师可在课后留一作业,让每个学生认真思考以下问题并认真地写下来:自己的理想是什么?应该怎么样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理想?当下将怎样做?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幸福的?人们应该怎样追求自己的幸福?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理想、幸福的问题,认真规划自己的人生,慎重对待自己的未来。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82.

猜你喜欢

共产主义理想马克思
黄龙飞: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产主义思想麒当代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