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内容研究
2013-08-15张珺
张 珺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1)
随着大众传媒的迅猛发展,我们已进入媒介化时代,媒介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生活。如今的信息社会,媒介对于人们的生存像水和空气一样,对伴随媒介发展而长大的大学生群体更是具有影响。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是大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
一、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迫切性
(一)中国大学生所处的媒介环境
1.社会转型与媒介转型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大众传媒经历了从印刷媒介到电子媒介、再到数字媒介的飞速发展。在与我国社会转型互动共生发展的过程中,大众媒介正在发生数字化转型、市场化转型、民本化转型。数字化转型呈现出传播活动网络化、传播渠道复合化、传播主体多元化、产品形态多媒体化、信息流通全球化等特点。市场化转型中新闻传媒业的身份企业化了,新闻传播的理念、观念变了,经营方式和运作手段市场化了,新闻产品的商品性开始显现,传媒的娱乐功能开始释放。民本化转型使得媒介角色从单一的党的喉舌向信息传播工具转型,民众有了越来越多的信息知情权和意见表达权。当代大学生成长于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媒介的影响已经越来越明显,适时的媒介素养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科学地认识媒介、积极地选择和接触媒介、有效使用媒介,以适应社会的变化与发展。
2.媒介文化全球化趋势。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媒介成为一种工具,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强大的技术手段,利用媒介将其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向其他国家渗透。文化的多元,带来价值判断的迷失,面对全球化,一个国家要想保持自己的个性,传播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需要提高国民的媒介素养,以及对媒介的认知、批判、运用能力,让他们了解传播环境,掌握必要的媒介知识,提高面对外来信息的免疫力和回应力。随着中国进一步走向富强,将面临一个更为复杂的国际关系和舆论形势,意识形态的交锋在所难免。通过媒介教育提升青年一代的媒介素养,放眼全球接受和吸纳来自发达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不同领域的前沿信息,缩小信息鸿沟,同时加强对西方媒体舆论的辨析和防范能力显得十分迫切。
(二)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突出问题
媒介技术的高度发展为大学生带来许多便利,但由于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尚未普及,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尚处于自发形成的低层次状态,对媒介的功能、作用及影响认识不够,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明显。
一是对新媒介过密接触、过度依赖。特别是现在手机功能日益强大,与互联网“联姻”后移动上网十分便捷,大学生渐渐疏远印刷媒介,远离书本。部分大学生无节制地接触新媒介,沉溺其中,耗费大量时间,漫无目的地浏览信息,寻求感官刺激,把消遣娱乐作为接触媒介的主要动机。
二是对媒介的认知和对媒介信息的评判辨析能力不强。在主动辨析媒介信息和自主解读媒介信息意识不强的情况下,良莠不齐的信息极易对他们产生误导,产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偏差,媒介对他们产生较多的负面影响,以致不能正确、理性地看待各种社会现象。
三对媒介及媒介资源的有效利用不够。不能将自身的信息需求与媒介所能提供的内容联系起来,缺乏利用媒介为个人成长成才服务的意识,对媒介强大的学习功能使用不足,媒介技能单一,媒介信息制作的能力较弱。有时在网络发布信息时缺乏责任意识和成熟思考,造成不良结果。
二、媒介素养教育内容的确立原则
(一)“防御”与“建设”并举
1933年,英国文化研究学者F.R.利维斯和丹尼斯·桑普森率先提出并倡导媒介素养教育。从媒介素养教育概念的提出到现在,西方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经历了四个阶段:30年代以保护主义立场抵制、抗拒媒介;60年代强调提升对媒介内容的选择和辨别力;80年代重点对媒介文本批判性解读;90年代以来开展参与式社区行动,即基于新媒介技术及互动性推进积极的公民社区,建立良好的媒介生态以促进大众媒介与公众的相互培育和造就。
早期媒介素养教育的提出,是以“防御”和“保护”为出发点的。但随着时代和传媒的不断发展,媒介素养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增添了“建设”和“使用”的目标和内容。就中国而言,要通过媒介素养教育,一方面使公众自觉抵制媒体不良信息,最大限度地削弱媒介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使公众自主利用媒介,创造自身平等占有信息资源的机会,提升对信息资源的支配能力。通过“防御”与“建设”并举的媒介素养教育,使大学生成为信息时代清醒的“媒介公民”,成为媒介信息负面影响的自觉“抵御者”,以及媒介信息积极、主动的“获取者”、“解读者”、“使用者”。
(二)西方经验与中国实际结合
西方国家在大半个世纪的摸索中,积累了比较科学、合理的媒介素养教育经验,其内容体系建构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在社会转型和媒介产业化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与欧美国家相同或类似的许多媒介问题,如内容低俗化、有偿新闻、虚假报道等方面的问题。同样的媒介问题,意味着媒介素养教育理念、内容和模式的可参照性,借鉴西方成功经验可以少走弯路。然而,对西方经验的“拿来主义”必须遵循的前提是同中国实际的紧密结合,对西方媒介素养教育经验的科学总结和批判继承。中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和倡导是在大众媒介迅速发展和普及、国家现代化建设推动社会转型、全球信息革命带来新的不平衡这三重语境下进行的,中国社会的总体发展状况和传媒产业的生态环境,在很多方面不同于西方国家,简单照搬、套用是不可行的。
三、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内容构成
媒介教育的内容丰富,借鉴发达国家的媒介教育经验,结合我国大学生目前所处的媒介环境和现有的媒介素养状况,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内容可由以下几方面构成:
(一)科学认知媒介
科学认识媒介,树立正确的媒介观,是媒介素养的基础。了解大众传媒的发展历史,不同媒介形态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各自的传播特点,媒介发展对人类传播方式的影响,不同媒介的文本构建原则、意义生成方式和解读方式。了解媒介组织,媒介体制与运行机制对媒介传播的影响,了解国际媒介霸权主义。区别“媒体世界”和“现实世界”,比较媒介内容与实际生活中的人物、事件、情境等真实社会关系。认识媒介对人的多种影响,审视与思考个人与媒介的关系,做具有主动意识、自觉意识的受众。认识媒介环境的复杂性,认识不当接触媒介对个人造成的多种危害,合理选择媒介,接触各种不同媒介,减少对新媒介的过度依赖,提高媒介使用的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管理力。
(二)正确解读媒介
大众媒介向受众提供的是其精心构建的精神产品,这种产品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因此,大众传媒往往会因为自身的立场、传播者的主观意识等因素筛选信息,从而使部分真相隐匿不见。因此,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应包括培养大学生建立对媒介信息的批判意识和能力,建立对媒介信息欣赏与批判并举的反应模式,充分理解媒体构建的本质,充分探究媒介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差距,媒介建构背后所隐藏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对各种信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获得自己独立的判断和结论。明辨是非,增强对不良信息的自控力和抵抗力。
全球化浪潮带来的信息鸿沟,提醒我们必须放眼世界开发媒介素养教育内容。全球信息化使我国与其他国家文化有了空前的交流和融合,同时逐渐加深了对我国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影响。跨国界、跨文化的交流如何维护信息主权、信息安全和文化安全是一个严峻问题。我国虽然已成为媒介大国,但不是媒介强国,在资源占有、传播方法、经营管理等综合实力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导致信息的单向传播和不均衡的文化交流,给西方国家利用大众传媒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政治立场、文化观念等带来了方便。因此,我们应引导和教育学生对西方文化的入侵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加以高度警惕。
(三)合理使用媒介
在媒介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媒介使用能力关乎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当代媒介素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大学生学会利用媒介提高自己,为个人的生存与发展服务。我们应引导他们学会驾驭和使用各种媒介,熟练使用数字媒介又不疏离印刷媒介。能利用媒介接受教育,将大众传播媒介视为自己的学习工具,有效利用传媒资源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能根据自己的需要获取信息,检索和下载有关内容,为个人学习、工作、生活服务;能利用媒介扩大交际面,善于利用互联网的便捷构建自己的社交网络,提高沟通与交流的技能,更广泛地与他人交流、探讨;能很好地使用媒介的娱乐功能休闲娱乐、放松身心,使自己具有一定的格调和品位,做到不放纵自己,不沉溺其中。
合理使用媒介还包括善于利用媒介“发声”。知道如何利用媒介工具制作自己的信息,运用正确的表达方式,选择合适的媒体,即时有效发布,实现自己的传播目的。善于表达正确思想,参与社会生活,影响媒体重建更好的文化品位,构建良好的媒介生态,这是对媒介素养较高层次的要求。
合理使用媒介还包括树立传播行为的责任意识。当今这样一个web2.0时代,网络的交互性赋予大学生信息传播的主动权,可以实现自我传播。但必须明确和强化的是任何个体发布信息时都应当遵守基本的伦理道德和相关的法律规定。
当今全球媒介素养教育如火如荼,我国媒介素养教育也势在必行。应充分认识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迫切性,分析大学生所处的媒介环境,针对大学生媒介素养存在的突出问题,借鉴国际媒介教育的已有经验,结合我国媒介发展的国情,确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原则和基本内容。
[1]袁军.媒介素养教育的世界视野和中国模式[J].国际新闻界,2010(05).
[2]罗以澄,黄雅堃.大学生媒介素养研究与对策[J].当代传媒,2009(09).
[3]刘勇,汪海霞.当代媒介素养教程[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7).
[4]荣建华.中国媒介素养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