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音乐教育背景下音乐治疗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以南京特教学院音乐教育(音乐治疗方向)专业为例

2013-08-15胡世红

文教资料 2013年22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方向我院

胡世红

(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由于特殊儿童在生理、心理上的缺陷,不同程度地影响特殊儿童的生活、学习及受教育的形式。为了使特殊儿童能在后天环境的刺激和训练下激发出潜能,达到身心平衡,各特殊学校及机构迫切希望能针对特殊儿童开展音乐治疗。无奈现有音乐治疗人才(教师)稀缺,使特殊学校和机构无法如愿开展音乐治疗。即使有的学校和机构开展了音乐治疗,也是五花八门,不尽如人意。我院为了顺应特殊教育发展的需要,急社会所急,在音乐教育人才培养上,调整了我院人才培养的规格,增设音乐教育(音乐治疗方向)专业,目的在于培养“双师应用型”人才(教师),即有双重能力的音乐教师——既具有较高的音乐教育水平,又具有一定的音乐治疗能力。

一、概念的界定

通过对音乐教育、音乐治疗及我院音乐教育现状的了解,对特定教育环境下音乐治疗人才的培养,即高等音乐教育背景下音乐治疗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认识具有重大意义。

1.音乐教育。

高等音乐教育是培养综合性的,具有音乐及其他多方面素质和能力的,能够胜任国民基础音乐教育合格的音乐人才。它强调高等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必须掌握音乐教育方面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音乐实践技能,还要接受过音乐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基本训练,以及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基本训练,具有良好的音乐教师素养,能够从事音乐教育的基本能力和具有一定音乐教育的研究能力。这样的培养目标既符合现代国家对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要求,又使高师的音乐教育办学有了明确的发展方向。

2.音乐治疗。

音乐治疗是一门融合多重学科于一身,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以促进特殊需要者的身心健康。以布鲁夏的阐述来看:音乐治疗既是艺术的,又是科学的,而且是人际关系的过程的。作为一种艺术,音乐治疗是由科学方法组成的,聚焦在人际关系的过程上。作为一种科学,它充满了艺术的活力,以及治疗师与治疗对象充满人性的关系。作为人际关系,这一过程是被艺术所推动和促进,被科学所引导。①这使我们认识到,音乐治疗是一个长期、严谨、系统的干预过程,过程中治疗师运用各种形式的音乐体验,发展作为治疗动力的治疗关系,帮助治疗对象达到健康的目的。音乐教育不能等同于音乐治疗。

3.音乐教育背景。

首先,我院的音乐教育专业是三年制的专科教育,在有限的教育时间内和专科课时总量的限定下,在达到音乐教师人才培养目标的同时达到音乐治疗方向的培养目标。这两个目标的实现,需要将它们有机地集合,使其相互依赖,且相互促进,才能实现“双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其次,来自全国各地的生源,在接受音乐教育方面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态,个体的音乐素质及能力也各不相同,甚至有的学生不及普通师范类学生的综合素质高,在自我学习、自我管理、实践创新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这就要求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其在特定条件、特定环境中创设利于学习、成长的科学的教学模式,实现音乐教育(音乐治疗方向)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建构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音乐教育(音乐治疗方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内容应包括对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理念等诸多因素的思考,还应该在充分研究国内外同类专业办学模式的基础上,集众家所长,既符合基础教育需要,又适应新的课程标准,还要充分考虑到用人单位对音乐治疗人才的需求及当前毕业生去向多元化的趋势,从而为音乐教育(音乐治疗方向)毕业生的就业与就业的多种选择提供良好的前期服务。

1.培养目标的客观、准确及宽泛化。

历年来我院音乐教育专业均以为特殊学校输送合格的音乐师资为培养目标。回顾多年来音乐教育毕业生的分配去向,个别去中学、大部分去特校、少部分去幼儿园者有之;到省市残联下属机构、私立特校、各类机构、普通小学、甚至改行者也有之。随着特殊教育音乐师资(尤其是城市)的相对饱和,音乐教育毕业生就业的双向选择,以及社会对音乐教育专业人才的不同需求,特教学院的音乐教育毕业生就业已不再是仅仅面向特殊音乐教育,而是面向整个社会大的音乐教育,并且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笔者认为,我院的音乐教育(音乐治疗方向)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当:为各类不同层次、不同体制的特殊学校及各类机构需要音乐教育(音乐治疗方向)工作者的单位、部门,培养既能从事音乐教育,又能开展音乐治疗工作的合格人才。

2.课程在传授基础理论和知识的同时,应加强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满足多元化需求。

音乐教育 (音乐治疗方向)专业的课程设置除公共课外,专业课主要分为音乐理论与音乐治疗基础必修课、音乐技能基础及与音乐治疗相关的必修课、教育类必修课、主修方向限选模块课、专业任选课等类别。

(1)音乐理论类基础必修课和音乐治疗必修课应重应用、重基础、内容实用化。理论类课程包括基础和声、舞蹈、特教概论、基础教育学、音乐治疗学基础和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及基础乐理、视唱练耳、声乐、钢琴、音乐治疗方法技术、音乐治疗评估方法、音乐课程教学论等课程。音乐教育(音乐治疗方向)专业的学生应具备基本的计算机MIDI音乐制作、打击乐演奏等实际应用能力。设置具有音乐教育(音乐治疗方向)专业特色的课程,即在适当精简、压缩各门课程课时的前提下,适当加大音乐治疗方面的课时量,并在教学中注重将各科知识融会贯通,转化成音乐治疗的实际应用能力。

(2)增设音乐教学法与音乐治疗技能实践类课程,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加大训练与实践,各音乐技能及相关音乐知识渗透的教法课程,为此特建议开设音乐治疗技术训练与实践课,各音乐技能在音乐治疗中的使用训练课程,如:打击乐器的演奏、歌唱、即兴活动的设计等,从而为音乐治疗实务操作能力的提高及对音乐教育与音乐治疗概念上混淆认知扫清障碍,同时为毕业生求职奠定良好基础。

(3)教育类课程应面向基础教育,教育、教学能力扎实化。教育类基础课必须面向基础教育及干预,进一步思考应如何完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结合,并将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纳入到音乐教育(音乐治疗方向)课程中,从而加强对音乐教育专业学生从教能力的培养,如:特殊学校音乐教学设计、小学音乐教材研究与实践、中国特殊音乐教育发展概论等。

(4)主修方向类课程系列化、学生主体化。建议充分考虑多元化特殊教育市场的需求,结合我院师资状况,设置多方向、多模块的课程组合,让学生依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限定选修(必须达到选修方向要求)其中某个方向模块,如:基础手语、基础盲文、手语舞蹈、儿童画、手工等。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创业、择业及向纵深方向发展的广阔空间。

三、建构音乐治疗学科合理的考评体系

在教育理论中,考评是维系品质的保证。音乐教育(音乐治疗方向)课程考评方式主要是:一方面遵循音乐治疗课自身学科和课程属性规律,另一方面遵循音乐治疗人才培养的规律。在统合上述两个规律的基础上,吸收借鉴教育评价理论及国内外音乐治疗人才评估方法,充分发挥考评的检查、管理、导向和促进作用。对传统单一考试方法进行改进,以下是考评方式的几个方面。

1.从传统目标、结果取向评价向发展性评价转变。

目前,音乐治疗类的课程采用闭卷为主,开卷为辅的考试的方式检验学生学习效果仍是普遍做法,它是典型的“结果取向评价”模式。它重视的是教育结果的实现,忽视教育者自身因素,以及人的主体性、创造性和发展性。音乐治疗类课程采用此评价模式易造成学生的知与行分离,从而影响音乐治疗类课程的实效性。建议在今后,采用“发展性评价”模式,强调学生个体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性,评价目标应着眼于未来发展。应采用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多维度、评价方法的多样化的科学的评价模式。发展性评价理论对音乐治疗类课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音乐治疗类课程要敢于将发展性评价创造性地运用于实践,使考评成为促进音乐教育(音乐治疗方向)学生全面发展、完善素质的动力。

2.对理论学习和实务操作两个过程实施考评。

理论学习与实务操作结合改变了以往音乐治疗类课程以“听”课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倡导将理论与体验、学习与实践两大环节结合起来培养人才。以前,音乐治疗类课程实践教学因受场地、师资、资金等因素的制约,没有得到有效开展,使得音乐治疗类课程只能局限于课堂内的听讲上。鉴于此,音乐治疗类课程要以考评环节为突破口,依据理论学习与实务操作相结合的育人模式,在专业实践教学场所——音乐治疗室中,形成音乐治疗类课程的实践教学,突出实务操作考核权重,使考评立足于理论学习和实务操作两个过程。

3.实现由校内教师单向考评向校外教师双向考评转变。

校内学习和治疗室操作与校外社区、敬老院等实践机构相结合,强调发挥校内和校外的各自优势以培养人才。校外实践单位参与音乐治疗类课程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既顺应了高等音乐教育背景下音乐治疗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又有效弥补了传统单一教师实施考评的不足。

4.考评与专业培养目标结合起来,突出“音乐治疗特色”。

当前音乐治疗类课程依然沿袭了音乐教育的做法,理论学习与实务操作结合特征不明显,滞后于中外音乐治疗的教育教学,忽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仍以“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育方式,与实践教学倡导的“学中做、做中学”教学模式相背离。因此,需要改变考评内容重教材理论的趋向,根据音乐治疗教育自身的特色,将考评内容与专业培养目标紧密结合起来,突出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方面的考查。

总之,考评是“杠杆”和“指挥棒”,考评的改革可以带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乃至教育内容的变革。促成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继续和深入,使高等音乐教育背景下音乐治疗人才(教师)培养模式趋于完善,使音乐治疗类课程能更好地适应音乐治疗人才(教师)的培养。

注释:

①高天.音乐治疗学基础理论[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No3.

[1]陈永明.教师教育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3(1).

[2]许凌.中外高校课程设置比较[M].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0.

[3]曹翎.简论对音乐教育复合型人才的培养[J].艺术教育,2006(6).

[4]冯坚.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思考[J].音乐探索,2003(1).

[5]王耀华.关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结构体系的思考[J].中国音乐教育,2003(2).

此论文为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我国特殊教育中音乐治疗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南特院[2013]54号”的成果。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方向我院
2022年组稿方向
2021年组稿方向
2021年组稿方向
我院隆重举行2020届毕业典礼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我院顺利迎来2016级新生
位置与方向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探索
对外汉语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