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物语言的性格化创造在文艺作品演播过程中的重要性
2013-08-15徐婷婷
徐婷婷
(中国传媒大学 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北京 100024)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文艺作品演播同样是一门艺术,文艺作品演播看似是要表现文艺作品中人物的生活,要表现文艺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归根结底,文艺作品演播是要用艺术的手法表现现实世界中人的生活和现实世界中人的喜怒哀乐,是一门全面关照人的生存境遇的综合艺术,是一门表现人的内在灵魂和生命的综合艺术,是一门能够引起个体共鸣的极具个性和创造性的综合艺术。
文艺作品演播者演播的作品是作家们创作的文学作品。作家们创作无声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中呈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有自己的性格特色。文艺作品演播者的任务就是把这些文学作品用有声语言表达出来。正如罗莉老师在《文艺作品演播教程》中所说:“文艺作品演播,指利用艺术语言表达的各种手段将文艺作品的文字语言变为有声语言,使之艺术地体现或再现出来,通过广播电视发射达于受众的创造活动。”①由于文艺作品演播者是文艺作品中人物的代言人,且文艺作品中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是独特的,都有各自的性格和经历,这就对文艺作品演播者提出了要求,那就是通过有声语言塑造有个性的人物形象,高质量地完成文艺作品演播的任务。由此可见,人物语言的性格化创造在文艺作品演播中的重要地位不容小觑。我们有必要对此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性格化的语言”和“语言的性格化”的区别与联系
性格一词来源于希腊文,原为雕刻的意思,后来转意为印刻、标记、特性。广义指人或事物相互区别的特征。②性格的本意有“人或事物相互区别的特征”的含义,由此关照文学作品中的“性格化语言”和文艺作品演播中的“语言的性格化”,在文学作品创作中,作家所创作出的人物要有独特的个性及与这一人物个性相匹配的语言,简而言之就是“性格化的语言”。正如莱辛在《汉堡评剧》中指出的:“一切与性格无关的东西,作家都可以置之不理,对于作家来说,只有性格是神圣的,加强性格,鲜明地表现性格,是作家在表现人物特征过程中最当着力用笔之处。”③那么对于文艺作品演播者而言,这句话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为文艺作品演播者要根据作品的表达要求,经过自己的二度创作,把作家笔下的无声文字转变为表现作品中人物鲜活性格的有声语言,简而言之就是“语言的性格化”。
二、如何把文艺作品中“性格化的语言”播出“语言的性格化”的效果
正如罗莉老师在《文艺作品演播教程》中所说:“一般来说,好的剧本提供给演播者的是‘性格化的语言’,如《风雪昆仑山》中的主要人物‘黄沙’就是性格突出的人物;而《悠悠一片情》中的‘冷平’是气质独特的人物,演播者要在分析理解剧本、合理想象人物的基础上播出‘语言的性格化’。”④为了高质量地完成文艺作品演播的任务,需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1.注意观察生活,积累真实的生活体验,对于文艺作品演播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合理想象。
文艺作品的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文艺作品中表现的人物形象多种多样,有精明的商人、朴实的农民、勇敢的战士,等等。因为人的经历是有限的,每一个人都不可能经历所有的人生,所以我们应该学会在现实生活中调动所有感官记住身边形形色色的人物在面对不同事件时的不同反应,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对现实生活的认识水平,弥补自己“少不更事”的缺陷,这样才能在处理文艺作品中的一些自己不熟悉的人物形象时做到游刃有余。
比如在微型小说《傻黄》中,对生意人阿德这一角色就要做好准备工作,既热情又油滑的生意人阿德应该以什么样的语气在文艺作品中“发声”呢?首先,我们应该联想到在现实生活中那些油滑的生意人在面对顾客时是怎样口若悬河地介绍自己家的商品,在介绍时伴随着什么样的语气、表情、姿态,等等。其次,我们应该设身处地想一想,阿德在说每句话时的心理活动,他有什么样的心理预期,他说这样一句话是想要达到什么目的。比如阿德说:“柠檬黄已经不吃香了,没听见满街上都傻黄、傻黄地叫着吗?橄榄绿,这是试下最时髦的世界流行色。今年是国际和平年,而橄榄象征着和平。记得宣传画上的和平鸽吧?和平鸽嘴里总是衔一根橄榄枝的……”他说这句话的目的就是把橄榄绿的裙子卖出去,他在说的时候要表现出坚决和自信,只有自己坚决自信地说,才有可能让买裙子的顾客心甘情愿地买下自己推荐的裙子。这就需要演播者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巧妙把握买卖双方的心理,进行合理想象和合理表达。最后,特别要注意的是,文艺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是复杂的,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注意人物语言步步呈现的基础是人物心理活动发展的层层递进,中间万万不可出现“断层现象”。比如在微型小说《傻黄》的结尾处,当阿德第二天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倒进来两百条柠檬黄色喇叭裙却发现柠檬黄已经成了“傻黄”时,这才发现自己聪明反被聪明误。在演播“我的天哪,傻黄!”时,就要把握好人物的内心节奏,注意在不断运动的人物内心活动中把握此刻阿德的心理状态。再比如,广播剧《毕业歌》中,面对刘燕燕的痛哭流涕,王之辉的心理不是单一的,而是“既想安慰对方,又坚持己见”。
2.把握文艺作品演播的整体基调,做到感情和声音的完美统一。
文艺作品中的作品演播基调和人物语言基调是有区别的两个概念,不能混为一谈。罗莉老师在《文艺作品演播教程中》提到:“‘人物语言基调’,是作品中某一特定人物的语言基调,它只表现某一人物的风貌;而‘作品演播基调’是表现整个作品的。演播者是全书整个作品的驾驭者和表达者,他既要叙述情节,又要表现人物。若将作品的演播基调混同于某个人物的语言基调,便缩小了其表现范围,视野变小了,无法准确驾驭整个作品,表达势必欠准确。”⑤比如微型小说《傻黄》的作品演播基调是嘲讽的、悬念的,但是主人公阿德的语言基调是热情、油滑的,如果把二者混淆,就必然会带来表达上的失败。
用声音塑造人物形象是文艺作品演播者的全部工作要义之所在。在文艺作品演播的过程中唯有真挚的内在感情的体验和表现才能教育和感染听众。在一篇文艺作品中人物之间的感情发展变化是相对持续的,但作品中某一片段所表现出的人物情绪是瞬间的,这种人物瞬间的情绪爆发是为整篇文艺作品中人物之间的感情发展变化服务的,不可以本末倒置。比如说,在广播剧《毕业歌》中,刘燕燕对王之辉的感情一直都在,她想和王之辉和好。她之前已经找过王之辉很多次想恢复二人的关系,但王之辉避而不见。最终她用白羽做诱饵想调出王之辉,做最后一次努力。在这个片段中,刘燕燕对王之辉“先求后刺”的心理变化,有瞬间的委屈啜泣,有瞬间的伤心抽泣,有瞬间的错误惊喜,有瞬间的绝望冰冷……这些瞬间出现的人物情绪的爆发都是为人物之间感情发展服务的,并不是孤立的、随心所欲的,处理时要注意连贯性、注意前后情绪之间的微妙变化、不要孤立地看待每个情绪的出现,应该用联系的观点分析文艺作品中的每一个人物在感情发展的不同阶段的不同情绪,这些情绪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最终,都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人物性格,表现文艺作品的中心思想。文艺作品演播者只有在整体中把握好这些微妙的小情绪,才能高质量地完成“形之于声”的二度创作。
3.文艺作品演播者应化为作品中的人物,实现“第一自我的有意识分析”到“第二自我的无意识表现”的完美转化。
哥格兰在《演员的双重人格·演员的矛盾讨论集》中提到:“双重人格即演员的第一自我和第二自我。他的第一自我是扮演者,他的第二自我是就是工具。第一自我构思,或者不如说按照剧作者的勾画想象出将要扮演的人物,……然后由他的第二自我来表现他想象中的人物。这中双重的人格是演员的特征。”⑥这是哥格兰的演员的双重人格理论的观点,这对于文艺作品演播是有借鉴意义的。文艺作品演播者用第一自我有意识地认识和分析文艺作品,在此基础上把自己化为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在文艺作品演播过程中实现第二自我的无意识转化,忘记第一自我的存在,在演播过程中真听、真看、真感受。在人物对白演播过程中,展现即兴听到对手台词后的演播感觉,展现第二自我在文艺作品中的思维过程,而不是简单表现第二自我的思维结果。比如,《蜗居》中夫妻吵架离婚的片段。在由“一块钱”引起的一场夫妻争吵中,你一言我一语的吵架状态的表现是在准确接收到对方的言语刺激时而发出的自觉的反击,不能简单地处理成你一言我一语的对台词,要展现夫妻争吵背后的心理较量过程,而不是肤浅地表现激烈争吵的“热闹劲儿”,不能仅有争吵的空壳而没有实质的内容。应该在“第一自我”认真分析作品的基础上,合理地勾画“第二自我”表现的蓝图,实现“第一自我的有意识分析”到“第二自我无意识表现”的完美转化。
三、结语
实现文艺演播作品中人物语言的性格化创造是优秀的文艺作品演播的题中之意。优秀的文艺作品演播者可以把作家的妙笔生花之作转化为声情并茂的有声艺术品。让文艺作品演播中的人物个性发声,让文艺作品演播中的情感自然流露,让文艺作品演播中的语言形象生动,这是每一个文艺作品演播者的不懈追求。
注释:
①罗莉.文艺作品演播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8(1):1.
②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主编.普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1(1):375.
③[德]莱辛.汉堡剧评.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125.
④罗莉.文艺作品演播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8(1):121.
⑤罗莉.文艺作品演播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8(1):93.
⑥[法]哥格兰.演员的双重人格·演员的矛盾讨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63: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