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培养聋生“问”的能力

2013-08-15卞仪敏

文教资料 2013年3期
关键词:聋生目标思维

卞仪敏

(南京市江宁特殊教育学校,江苏 南京 211103)

“学启于思、思启于疑”,“问题是学习的心脏”。“问”是课堂教学组织的一种形式,是促使教学目标达成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要求语文教师“必须面向全体聋生,使聋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立足于促进聋生的发展,立足于促进每个聋生的终身发展,特别是学会学习,有自觉更新知识的意识和能力,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聋校课堂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把聋童同等地看成是未来的建设者,逐步培养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使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

然而目前聋生不敢问、不爱问、不会问、不善问的现象普遍存在,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没有从小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往往重视“答”的训练而忽视“问”的能力的培养,片面地重视教师“提问”艺术而忽视课堂教学过程应当是师生共同探究的过程。久而久之,聋生往往只听不问、你问我答地被动听课,这与我们的人才观是大相径庭的。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那么,如何培养聋生的问题意识,使他们敢问、善问、会问,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作了尝试。

一、发挥聋生的“主体”作用,使其“敢问”

“师道尊严”使聋生过分崇拜教师的权威,对教师有一种惧怕的心理,习惯在教师提问的范围内思考问题,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应创设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想让聋生敢问,教师必须放下架子,积极主动地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师生情感平等交流的气氛,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鼓励聋生超越自己,鼓励聋生对教师说“不”。教师应当始终做到对聋生提出的问题或回答的答案不轻易否定;对提出的精彩的问题,或有创新性的答案应加以赞扬;从而更好地激发和保护聋生提问和回答的欲望。

聋校每个班级的人数非常少,教师更有条件关注每一个聋生,尊重他们的差异。在课堂上,经常留意一些沉默寡言的聋生,要主动接近他们,耐心地征询他们的看法。充分给予这些同学当众表现思维成果的机会,鼓励他们大胆交流,有什么说什么,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因材施教;保证每一个聋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收获,有所提高。当学生提出了与教师不同看法的问题时,教师首先要肯定学生的这种质疑的精神,让她们“敢问”。

在教学聋生感兴趣的且相对简单的内容时,我读完课文就让他们提问。如教《早发白帝城》这首诗时,读完诗,我就让他们自由提问。结果,他们提出了以下问题:李白写了多少首诗?李白为什么要写诗呢?李白的酒量大吗?这些与我的教学设想相去甚远。我没有指责他们,而是表扬他们敢问的勇气,对于这些问题有的做了解答,有的我留到课后与聋生共同探讨。经过多次,我班聋生不再那么羞怯了,有什么问题都敢于向老师提问了。

特校的教师要比普通学校的老师更有耐心,更善于蹲下来看聋生,始终注意聋生的身心特点,站在聋生的思维、学习角度思考和组织课堂教学,让他们真正有机会展示学习主体的面貌。

二、确定适合的教学目标,使聋生“善问”

教学目标是确定课堂教学类型、教学方法、课时安排的依据,也是检查教学效果的标尺。教学目标能否确定对整个课堂教学的成败与否至关重要。问题在于我们经常或无意识地把教学目标单一化,把聋生学会课本知识,作为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往往忽视把教聋生吸取、整合、运用知识的方法作为教学的目标,没有让他们真正走进文本。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很少教聋生如何发现问题、如何提出问题,导致聋生只听老师讲,然后死记硬背,缺乏发散性思维,追求答案的单一性,对问题不敏感,缺少科学的质疑态度和精神。因此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更新观念,确定适合的教学目标,使他们想问,从而有效培养聋生“问”的能力。

如在《花钟》一文中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认真阅读,说说不同的植物开花时间,从中你有何发现?围绕这个目标学习时,有的学生提出了“为什么植物开花的时间不同呢?”这个问题,课中围绕学生提问,我们进行了探讨,学生学习兴趣浓,并用自己的话说出了植物开花的时间不同的原因,同时还用多种句式表达事物的特征。

又如我在《两只小狮子》一文中,确立了这样的目标: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针对两只狮子的不同表现,你有何想法呢?围绕这个目标进行教学,课堂上学生自主提问,其中一名聋生问:“为什么懒狮子说他爸爸是林中之王就可以不学本领了呢?”围绕这个问题,师生结合学生自己生活中的人和事,帮助学生,共同寻找答案,整堂课学生思维开阔,课堂气氛活跃,学得更自主。

所以,我们在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既要考虑到知识本身的内在联系,又要考虑到聋生的学习基础、生活经验、兴趣爱好等多方面的因素,区分必须掌握及理解的内容,使其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可变性,使全体聋生都能放下心理包袱,自由地参与课堂教学的研究讨论中去。凡是聋生能探索得出来的,绝不代替,凡是聋生能独立思考的,绝不暗示,以便让聋生畅所欲言。

三、加强针对性思维训练,使聋生“会问”

《语文课程标准》中,首次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聋生语文素质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质”也是聋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目标。要达到这一目标,仅仅让聋生“学会”还不行,更重要的是应该让聋生“会学”。会学就是要聋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和技能、技巧,具有立足教材举一反三的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善于依托教材,帮助聋生打破思维定势,着力训练聋生的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直觉思维等多种思维形式显得尤其重要。所以教师一方面要深入挖掘教材思维训练的内容,另一方面面对聋生的提问或表述,要做到循循善诱。当聋生发生错误时,我们不要过于关注错误本身,而是应当引导聋生一起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从而使他们掌握各种思维方法,学会从多种角度分析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这样既保护了聋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主动性。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发挥教师提问的示范作用,使聋生有所借鉴,逐步引导聋生掌握“问”的方法和技巧,使他们会问。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师生交流最重要的手段。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务必精心设计,引导聋生提问,由此培养聋生的问题意识,逐步掌握质疑问难的方法。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训练:

1.抓住课题问。课题是文章的题眼,往往具有简括课文、揭示中心的作用。我们可以引导聋生由课题入手展开质疑。如在教《海底世界》一文时,我让聋生读完课题后,主动提问。聋生的问题很多,如:海底世界是什么样子的?海底世界有哪些动物呢?他们是怎么生活的呢?……我们带着聋生提出的问题,分析了课文,聋生学得很认真,对课文掌握得也很好。

2.抓住矛盾问。在聋校语文教材中,常有许多作者有意安排的矛盾之处。教师要引导聋生,善于发现矛盾并抓住这些地方质疑,展开讨论交流,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在教《少年闰土》一文时,我就很注意引导聋生掌握发问的技巧。一开篇就让聋生说说自己姓甚名谁,引发聋生问:“闰土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促使聋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教师在此基础上,利导聋生认识闰土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问题,会让聋生学得更主动、更积极。

3.在空白处提问。语文教材有些地方留白了,这就为我们学习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的空间。在此处引导聋生发问,能有效地使聋生走进文本,贴近作者的思想,感受教材和作者独特的心理体验。教师也可有意识地设计教学空白,如板书留白、借助语文技巧,利用语言的停顿,或者结合手势、眼神等留下空白,激发聋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如:《天鹅嫂》中“它们或许已回到大自然中生存、繁衍,或许……或许……”我让聋生大胆想象,尽情提问,有效地发展聋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我们树立“提出一个问题,胜于解答10个问题”的观念,在教学设计及实施教学的全过程中,才能有意识地以“问”激“问”,以“问”导“问”,变不疑为有疑,又使有疑为不疑,充分利用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渗透质疑问难,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那么,何愁聋生不会想,不会问。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打过这样一个比喻:“教师,一个引导者,他撑着船,聋生们努力地用桨把船划向前。”这个比喻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聋生和教师的立体和主导关系。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努力构建以课堂教学为核心,以“生活”为语文学习运用的广阔空间的语文学习环境,激发聋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帮助他们逐步掌握质疑问难的方法,当好“引导者”和“撑船”人,让聋生“用力地用桨把船划向前”,完成由从不会问、怕问到敢问、善问、会问的转化,那么,必将开启聋生思维的闸门,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他们的语文素质也将切实得到提高。

[1]聋教育学.

[2]教育部颁布施行.语文课程标准.

[3]杨旦萍.高效语文课堂提问设计应该的几个问题.

[4]王培新.如何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教学月刊.

猜你喜欢

聋生目标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培养低年级聋生看图写话能力的策略
在数学课堂中对聋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探究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