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
2013-08-15谢霖
谢 霖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十堰:442000)
职业生涯规划(又称职业生涯设计)是个人规划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过程,即一个人在对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的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制定教育培训和发展计划并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以及行动方向、时间和方案。按时间维度分为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和人生目标的规划;按性质分为内职业生涯规划和外职业生涯规划。它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自我评估和目标设置的过程。
依据舒伯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将职业生涯划分为五个阶段:成长阶段、探索阶段、建立阶段、维持阶段和衰退阶段。高职学生正处在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个体能力迅速提高,职业兴趣趋于稳定,需要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出重要的决策。因此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系统的规划教育引导其了解并尝试社会中的各种职业,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帮助他们尽快找到人生目标合理进行职业规划,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有信心和能力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
1 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1.1 从学生认知层面来看
笔者在某高职院校授课的过程中,对8个班274名大三大学生采取随堂、随机调查的方式了解到,87%的学生认为规划很重要但未具体规划职业生涯;自己当初选择专业多是父母的意见和外界的影响;大三了,对自己所学专业仅有大概认知,不知道专业与就业如何联系,对未来就业很渺茫。10%的学生三年的学习生活也是混混沌沌的度过,对自己的人生没有多的规划,也认为规划不如变化。只有3%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工作有一定的计划,有认真执行过,但是需要更多的指导。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对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足
目前,大多数院校都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是学生对于此课程的重视度不高。根据对我院的学生调查表明,75%以上的学生对此课都有过逃课的经历,尤其在课程开展的后期。大部分学生表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首先是以选修课的形式进行,主观上就认为此课程不重要,期末去考试拿个学分就行了;其次,认为规划了也没有多大用处,事事难料,计划赶不上变化;再者,感觉对就业并没有多大的帮助,还是学好专业课为主。
(2)大学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性不够
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准备阶段,有效的大学生涯规划并实施能为未来的就业和职业选择打下坚实基础。很多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对自己的大学生涯不重视,随波逐流,虚度了自己大学时光。如,专业学习缺乏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规划性,仅仅局限于课堂的知识学习;假期选择实习时,仅考虑薪酬,未考虑专业性、对口性,对于自身专业的可提升空间不高;参加社团活动,存在盲目性,没有计划学习与活动之间的相关性、互助性,并没有真正的提升自己的能力。
(3)缺乏自我认识,职业规划不切实际
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建立在正确的自我评估基础之上的[1]。要清楚地认识和了解自己,需要客观、求实的态度,运用科学的认知方法和手段同时借助职业测评体系全面分析认识自己,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科学合理设定职业目标。然而目前的高职大学生在就业和职业规划时总是不切实际,一部分学生不了解社会的实际需求,低估自己实力,认为学历不如本科生,技能赶不上技校生,在职场面试时畏首畏尾、唯唯诺诺,不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缺乏自信心;一部分学生存在不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盲目追求“三高”(高收入、高福利、高地位)和“三大”(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不能从自身客观条件出发、不考虑人职匹配的原则、不计划长远的职业发展而随波逐流的选择毕业后的第一份职业;大多数学生在遇到失败的求职经历后不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而往往是归咎于家庭地位、不公平竞争等外在因素,很少有人从自身的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经验等方面寻找原因[2]。
1.2 从职校管理层面来看
(1)职校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够重视
首先,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失偏颇。目前,大多数职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只是针对毕业生做实践层面上的指导,往往忽视就业指导工作中理论环节的研究和认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仅仅在大三毕业班的学生中开设,而且比例不足,使学生和老师在认知上出现偏差,把职业生涯规划定义为“找工作”。
(2)师资队伍不足,专业水平欠缺
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是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同时也是高职学生职业生涯指导对策的主要实施者[3]。因此,师资力量的强弱直接关系着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取得的效果。根据教育部规定,在校大学生的人数与就业指导的专职教师队伍人数比为500∶1,但目前多数高职院校都无法达到此比例[4]。
师资队伍不仅建设缓慢,而且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在我国高职院校讲授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课的教师一般都是辅导员或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而且基本上是半路出家,实践经验不多,大多数老师未接受过系统的职业规划教育和培训,失去了很多接受新知识、新理论的机会,使得高职院校的师资水平不是很高。尤其是具有专业知识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人员普遍缺乏。导致的结果就是,职业生涯规划课缺乏针对性、专业性、系统性,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流于形式,不能保证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3)教学内容空泛,手段单一
目前尽管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课程、专题报告或讲座,但是学生对此反映平平。对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内容更多的是停留在理论层面,很少涉及实践层面;教学也仅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后很难继续进行全程化的职业辅导和生涯教育;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的重点和篇幅侧重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而对职业生涯的教育却放置从属地位;教学手段单一,实践环节偏少,很难吸引学生。
(4)机制不健全、不完善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项系统的、综合的工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帮助学生正确择业、理性就业;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培养健康人格、塑造完美人生。但是如今,很多院校并不重视这一课程。首先,对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研究不足,尽管选用的教材和论著都是有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但是其内容基本上是引自西方,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并没有适合中国大学生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教材和论著;其次,对具体操作缺乏全面把握,很多高职院校并没有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纳入整个教学课程体系,没有形成一个检查与考查的机制,这样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观念的最终形成就缺少保证措施,而且在学生整个大学学习期间的大学生涯规划指导以及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全程化服务上没有连续性和系统性的保障机制。
1.3 从社会层面来看
(1)政府忽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社会上固有的传统观念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成才是学校的任务,就业理应是学校份内的事。生涯教育主要依赖高校内部的学生工作部门、团委、就业指导部门进行[5]。尽管随着就业压力增加,政府制定了相应的倾斜于毕业生的就业政策,联系企业为毕业生设置专场招聘会,或是公开招考公务员等岗位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但是政府却没有从源头来重视大学生职业规划和职业选择的问题即关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于影响学生职业和规划选择以及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的教育,政府并没有投入相应的人力和物力,缺少相应的介入。这就导致目前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只能在狭窄的范围和领域中展开,教育的投入也显得势单力薄。
(2)企业缺少与学校建立紧密的联系
企事业单位在职业生涯教育的社会支持体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是主导力量。近些年,高职院校积极与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即校企合作,在有针对性的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同时,不仅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相结合,让学校与企业设备、技术、人才上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而且为高职院校实现与市场接轨、提高育人质量提供新的动力和基础保障。然而,校企合作的成功例子并不多,企业在合作中无利可图导致企业参与合作的动力和能力不足,企业的资源并没有被利用起来用于学校的教学中,对于生涯教育的支持也仅限于招聘会和实习工等短期的合作,缺少新颖而有效的协作渠道,长效性的机制并未确立。
2 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建议
2.1 学生认识层面
高职院校学生要提升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首先,要重视学校开设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包括讲堂、座谈、职业训练等,积极参与、认真聆听,学好理论、分析自我、认识自我和定位自我。其次,多和专业老师沟通,借助他们来帮助自己规划大学生涯和职业生涯,并定期反馈自己的实践进度和成果,咨询相关的建议。再者,毕业后也可与专业老师联系或者咨询相关职业机构对自己的未来职业做好规划,使自己的职业道路更加顺畅。
2.2 学校教育层面
(1)提高重视度,完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
高职院校要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仅是就业指导服务,而是更多关注学生终生发展的课题,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更清晰的认识自己、发展自己,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独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以此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核心目标和根本任务的。真正的教育,乃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现代职业竞争相当激烈的社会环境下,教师不仅仅只局限在大学的教书育人,更要考虑教育对象未来的发展与提高。因此,高职院校要不断完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具体有:
首先,课程设计阶段。将职业规划教育列入高职院校教学计划,成为学生的必修课程,且要贯穿在大学阶段教育的全过程,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意识。同时,院校领导要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理论的研究,填补适合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特点、适合我国国情的理论空缺。
其次,学习阶段设计。对大一新生来说,主要是先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利用相关的测评工具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探索,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性格特点、专长和能力等,了解所学的专业包括其就业前景和发展方向,通过SWOT法分析自我优势和劣势进而初步拟定职业方向;在第二学年,鼓励学生多参加社团活动以及与所学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了解企业资料和市场需求,进而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行有针对的有目的的自我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和能力;第三学年,对面临就业的高年级学生,要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指导。包括写求职信、求职面试等专门技能的训练[6];聘请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专业人士为学生介绍各行业人才素质要求,让学生接受择业技巧培训、组织参加招聘活动等,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帮助学生在思想和心理上做好职业角色转换的准备 并帮助他们逐步树立信心,鼓励其积极应聘。
第三,课外职业生涯咨询和辅导阶段。高校可以根据学生实际需求,积极为学生搭建课外的自助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免费赠阅图书、建设学习网站,举办名家讲堂、邀请成功毕业校友开展座谈、提供有针对性的职业训练等活动,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专设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机构,有专业知识的老师指导学生随时解决遇到的生涯设计与实施的问题。
第四,就业实习阶段。高校通过校企合作的平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基地和带薪实习岗位。与企业加强联系,了解学生在实习单位的动态(包括思想动态、工作动态、生活动态),帮助他们适应实习工作,解决他们在工作单位中遇到的问题,进而依据实习情况结合学生在工作中的情况指导学生制定和实施适合自己的更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书。
总之,要让职业生涯教育课程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从拿到录取通知书那一刻起到毕业后5年的时间范围,学生都可以享受学校提供的职业生涯咨询和辅导服务。
(2)努力培养和建设高水平、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专职师资队伍是决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
首先,提升专业化水平。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学院要建立相应的培训机制,对于从事职业指导的教师要定期组织培训,培训不流于形式,要考核,以考取职业规划师(GCDF)为考核重要标准之一。二是学院要建设交流平台,联系兄弟院校组织交流会,互学互帮互助,取长补短,互相促进。三是学院要积极利用校外资源,经常聘请职业生涯方面的专家举办专题讲座,进一步加大投入,适当的引入业内专业人士兼职辅导,来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其次,扩充师资数量。一是学院的各系的书记、副书记以及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要纳入职业指导教师队伍中来。二是成立院级的职业生涯指导部门,设立专业化、固定化的指导老师,完善机构设置,包括专业咨询、职业辅导、就业服务、生涯设计等等,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细致化、有针对性的一对一辅导。三是与政府的就业部门建立合作关系,政府部门就业指导的相关负责人作为学校课外辅导教师,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就业服务。
(3)加大课程开发力度,明确教育目的、改变教育模式、改善教学手段
首先,高职院校要积极申请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发基金项目,获取足够资金支持,加大力度研发适合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特点的理论知识、实践知识以及测评体系,填补我国教育在这一领域的空缺,为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给予有力的理论支撑。
其次,明确教育目的。职业生涯教育的教育目的不仅仅在于“谋生手段”,而是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在教育的过程中逐步让学生将“人生幸福和社会进步”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使他们在未来职业发展中积极主动。
改变教育模式。在职业生涯教育中,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指导,而以彰显学生主体地位的“自我导向式”指导为主。学生是教育和学习活动的中心,教师以帮助者和咨询者的身份出现,更多地承担“服务员”的角色。
改善教学手段。除了课堂上的理论“灌输”,还可举办专题讲座、报告会、交流会等形式,提供社会实践、生产实践等教学环节,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认清自我,规划职业生涯。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专业和职业发展需求,培养学生创业能力与自我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提高学生自我职业发展的综合素质,为其毕业后的职业选择和顺利就业打好基础。
2.3 社会关注层面
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单凭学校的力量是很有限的,也是难取得良好效果的。因此高等教育的发展应当建立政府主管、学校负责和社会协同的格局,政府和社会应当成为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力量。
首先,政府应起到主导作用,建立完善的教育保障体系。一是,政府应以立法的形式保障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旨在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脱节的问题[7]。二是,政府需要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要教育主体进行大量的社会调研,需要研发适合我国的理论和测评体系,需要贴近市场信息及职业环境变化趋势的实验,让学生亲身实践然后对自己职业生涯进行准确定位。这些调研、研发和实验等活动作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基础都是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因而需要政府做强大的资金保障。三是,政府需设立专门的社会机构。政府应建立高标准专业化的学生职业生涯指导机构。四是,政府需要做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纽带。通过政府的组织、协调让更多的企业和学校形成合作关系,让更多的企业走进大学,了解大学,了解大学生。同时,也让更多的学生走进企业,了解企业,了解所学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了解企业的用人制度。五是,政府提供法律保障。政府要努力完善企业招用实习生的各种法律制度,保证企业用工安全,同时也为大学生更好的参与实习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
其次,企业应起到协助作用。一是企业要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和兼职机会,为学生实习、实践提供方便。对企业来说,短期内增加用工成本,但长期看,是为企业提供人才储备、自我宣传的好机会。当然,企业和学校还可建立对口人才培养,为企业提供一对一人才的服务;企业还可以设立奖学金、创业资金来发现优秀人才,成为企业储备人才。对于学校来说,学生能够有实习机会,将理论知识运用实践中提升自己职业能力,为将来的择业、就业打基础。二是,企业要对学生负责,公布真实、详尽、全面、最新的就业信息,职业发展状况。企业要提供完善的三方交流平台,为学生、学校、企业之间及时沟通提供便利,保证信息对称、信息透明。三是,企业可以协助学校,共同开发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企业和企业职员的职业规划、实施、经验等都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最有说服力的内容。企业可将最新的生涯规划成果、经验教训、管理理念编入教材,使学生获得最有实效、最前沿的规划知识。
总之,加大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视、体系的研究和资金的投入,加快职业生涯教育在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与指导,不仅可以提升大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帮助其解决就业难的问题,而且通过职业规划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意识、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对于企业来说就是引进人才加快企业发展的良剂,同时对于社会来说解决就业鸿沟就是为构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1]赵树森,张科晓.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浅谈[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88-90.
[2]潘华南,潘正大.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62.
[3]庞 静.浅谈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58.
[4]王剑超,刘建湘.浅析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8,(27):36-38.
[5]黄文军.我国高校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工作的困境及突破[J].教育文化论坛2012,(3):46-50.
[6]廖水根.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体系构建[J].职业教育.2011,(5):119.
[7]张春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探索[J].教育学术月刊2010,(6):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