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工笔人物画教学的思考
2013-08-15权益
权 益
(河南理工大学,河南 焦作 454150)
高校工笔人物画教学向来都在高校中国画课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工笔人物画的教学探讨一直都是高校艺术教学工作的老话题,也涌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其中不乏独到的见解。然而,对于高等院校工笔画教学工作而言,历来以形式变化多样、教学周期持久、课程延续性较强和造型基础要求扎实、全面等诸多特点,一直是影响高校工笔人物画教学难题。纵观高等院校工笔画的教学模式,都是将临摹和写生作为教学的基本授课形式,这种教学模式的确是高校教师教学工作按照步骤顺利推进的有效途径,然而,这种套路化的教学模式有时也会阻碍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影响个人艺术风格的自由发展。以下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有关高校工笔人物画教学的思考。
一、从“师古”到“师自然”——强化基础训练
工笔人物画的教学,应当注重工笔人物画自身的法度,学习要从绘画规矩着手,更要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这就需要学生在临摹的教学过程中下一番苦功,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熟悉和研究每个时代的优秀作品,严格、系统的摹习其中的用笔、运墨等技法特点,从章法、构图、造型、线条、笔墨韵味等去品味作品的表现手法,加深学生对作品技法的理解,锻炼学生的造型能力。如果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方式僵化、缺乏新意,只是一味要求学生精准细致,追求临摹形式上的相似,则容易导致学生盲目地“依葫芦画瓢”,流水线式地进行复制。从表面上看学生临摹过程严谨、精细,教师也能够比较较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但是,这样会使学生对工笔人物画认识上产生偏差,缺乏对作品内在的表现语言的揣摩,其结果往往只会使得临摹流于形式,教学效果事倍功半。
在学习工笔人物画初期,临摹古人的优秀作品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学生基本功底扎实与否直接影响到后期的教学效果,所以“临摹”是任何教学形式都不可替代的,也是所有学生在基础学习阶段必须解决好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教会学生“师古”的方法,另一方面又要传授学生“师古而化”的能力,让学生在慎读古画的过程中“师造化”,正如石涛所言:“古之须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肠: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1]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大量宝贵的艺术珍品,我们既要研究、分析她们的笔墨精神,又要有“我之为我,自有我在”的魄力。然而,“师造化”就需要写生,要对所绘形象进行深入的观察和领悟,写生对于工笔人物画教学而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进行写生与创作的首要条件是造型准确,造型能力的培养直接影响到学生将来的创作质量。在整个工笔画教学环节中,造型的掌握始终贯穿于整个专业学习之中。工笔人物画的造型语言便是通过最基本的绘画符号——线来完成的。线条的好坏也就决定了学生工笔人物画写生的成败。“以线造型”是以线条在纸张上面表现出来的节奏、停顿、转折、提按,以及线与线之间的长短、方圆、疏密、动静构成的关系。中国人物画早在魏晋后就出现“吴带当风”、“曹衣出水”等样式,到了明代的“十八描”更是将线的应用进行了更大发挥。直至现在,西方写实造型观念的影响下,传统的“尚意”的审美形式,演变为了对型的似与不似追求,传统的审美观念逐渐被西方审美观念所取代,余下的只是如何运用传统的工具来表现罢了。工笔人物画以怎样的形式发展,传统的衡量“型”与“神”的关系是否应该延续,怎样延续,便一直困扰着整个高校工笔人物画教学工作。所以,专业教师在教学之初,应当明确中国人物画的教学首先是在“意象造型”的原则下进行的实践活动,在“尚意”的造型原则下,才能充分体现中国人物画“型”的美感,培养学生正确造型观念和造型意识。以“尚意”的造型观念为基础,需要在写生中教师指导学生对模特的形象特征、职业背景、着装搭配、精神面貌的观察和把握有更深层次的认识,通过线的疏密、长短等技法变化,来选择最贴近客观对象的表现形式。处理画面时,要求学生多观察、多比较,不急于下笔,认真体会客观对象的内在气质。其次,要教会学生处理客观物象的塑造技能。在写生中如何将纷繁复杂的线条删繁去简,组织提炼成画面需要的造型,通过线条的各种变化来表现客观物象。再次,用线要求给一根根都交代清楚,用笔落到实处,不含糊,要让学生大胆地用线进行概括,下笔要稳、准、狠、当然要达到稳准的标准就必须多练习,能精能放,精微处要精心刻画,放松处要痛快不羁。最后,指导教师可以结合传统和当代优秀的绘画作品,对其进行技法分析和处理方法讲解让学生了解人物画发展的历程,不同绘画风格的特点,以及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通过讲座或演示的形式,使学生拓宽知识面、激发他们对专业的兴趣、增强创新意识。积极调动学习的主动性,使原本程序式的教学模式变得轻松有趣。使被动的教学转化为学生自觉的创造,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从“外师造化”到“中得心源”
高校工笔人物画教学是一个连贯的、综合的体验过程,其最终是使学生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前提下进行创作活动。要使学生的创作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格调,就必须注重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使其把从这种审美感受中获得的设计意图通过匠心的经营在画面制作上集体体现出来”。[2]然而,由于学生艺术认识和个人喜好的差异及授课时间的限制,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将具象的绘画题材变成抽象的绘画语言,又成为摆在专业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新问题。
“就绘画本身来讲,画家能达到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成熟的画家会有所选择,认识到自己最适合画什么。画家占有的表现题材正好是自己的优势,才能实现情感与表达的完美结合。”[3]工笔人物画创作首先需要解决的是题材的问题,画什么往往是学生所苦恼的。高校工笔人物的创作,应该主张学生到生活中寻找题材,在身边的事物中寻找灵感,发掘能激发自己创作兴趣的元素,从中得到启发,最终以此为素材进行创作。当然,“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对于高校的工笔人物创作活动,学生大多对创作题材没有深层认识,仅仅局限于对照片刻意的描绘,对一个场景或某些人物进行的描绘,将现实生活照搬到图纸上,虽然极尽所能,但作品往往缺乏意味、无法打动人,表现方式和内容也千篇一律,究其原因,就是清一色地照搬生活,缺乏自己的艺术创作语言。要克服这种现象,授课教师就需要在平时训练学生多观察、多感受,用敏锐的眼睛去发现真实的生活之美。
在创作活动中,教师要尽可能地给予学生思维自由驰骋的空间,要充分肯定和尊重学生在艺术创造中的个性发挥,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探索。“笔墨当随时代”,继承和发扬古人伟大的艺术成就和文化精神的同时,更要关注当代人物画发展的方向,广泛地学习和借鉴中西方各家各派的长处,然后有选择性地确定适合自己个性取向的艺术风格,并在练习的过程中不断加以充实和完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个性追求,不同的心性、学识和休养都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教师可以根据课程进度及学生的兴趣方向进行适当的课程要求:(一)题材的收集和选取范本;(二)从名家作品中进行选择性的模仿吸收;(三)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作品精神取向的建立。
综上所述,中国工笔人物画的教学是临摹、写生和创作紧密联系、循序渐进的过程。从主张“严基础”到“宽创作”,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特色,注重传统技法的继承,又要符合当代艺术发展的规律,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课程内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艺术人才。
[1]潘运告.清人画论石涛.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1.
[2]付忠超.工笔画人物教学对话.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0.
[3]唐勇力.远古的回声.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