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化视域下的中小学校长领导力研究
2013-08-15王文娅陆呈衍
王文娅,陆呈衍
(曲阜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纵深推进,我国教育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即教育事业正从外延式发展跨入内涵式发展。内涵式发展主要是依靠充分挖掘学校内部潜力的方式来促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主要受学校中的主观条件的制约,如领导决策、学校管理、教师专业化水平等。由于教育发展模式的转变,学校本身潜力的挖掘成了提升教育的重要途径。而校长是学校行政的最高负责人,是学校发展的关键性人物。某种意义上讲,校长及其领导力成为学校发展效能高低的决定性因素。对校长领导力的研究有很多视角,本文试图从专业化的视角对中小学校长领导力的内涵和提升策略进行总结分析。
一、专业化引领下的中小学校长发展
(一)专业化的内涵及标准
要弄清专业化的内涵,首先要明确“职业”和“专业”这两个概念。“职业”是指人们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获取合理报酬作为物质生活来源,并满足精神需求的一项工作。社会分工有很多种,因此职业也多种多样。不同的职业对从业者的专门化程度要求是不一样的,因此职业又有普通职业和专门职业之分。所谓“专业(profession)”是“专门职业”的简称,它是相对于“普通职业(vocation)”而言的。“普通职业”对其从业人员的要求也相对较低,而专门职业却不同。“专业是指一群人经过专门的教育或训练,具有较高深和独特的专门知识与技术,按一定标准进行专门化的处理活动,从而解决人生和社会问题,促进社会进步并获得相应报酬和社会地位的专门职业。”这里所说的专业化主要是职业的专业性发展,我国学者褚宏启认为,“专业化是指一个职业经过一段时间不断成熟,逐渐符合专业标准,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相应专业地位的动态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职业分工的精细化,越来越多的社会职业走向专业化发展。专业化已经成为职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需求,专业化的程度已成为衡量职业成熟度的重要标准。
对于“普通职业”成为“专门职业”的衡量标准,即专业化的标准,国内外学者众说纷纭。美国著名的社会学者哥林伍德(C.E.Greenwood)认为专业的构成因素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套理论体系;专业的权威;共同信守的伦理守则;广泛的认可;一套专业的文化(专业态度、价值、理念、规范)。教育社会学者班克斯(O.banks)认为专业的特征主要包括:长期的专业训练;明确的知识体系;系统的伦理规范;具有专业上的自主性;服务重于报酬;专业资格的限制。我国学者厉以贤对专业工作者和专业人员的标准作了如下的归纳:“(1)必须运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2)必须经过长期的专门训练;(3)必须具有重服务、轻报酬的观念;(4)必须享有相当的独立自主权;(5)必须有自己的专业团体与明确的职业道德;(6)必须不断地在职进修。”王铁军教授认为专业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要求:有与从事特定职业相应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必须接受必要的专业养成教育和训练;作为专业的职业,必须担负重要的社会责任,从业人员具有敬业精神、服务理念和职业道德;具有区别于其它行业的相对独立性和自主性,具有一定的专业能力;具有一定的专业组织团体。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一个职业的专业化需要达到以下标准:完善的知识体系;专门的知识技能;严格的从业标准限制;系统的职业伦理道德规范;专业发展的自主权;发展成熟的专业组织。
(二)中小学校长专业化发展及其角色定位
承认校长是一种职业是讨论校长专业化问题的逻辑前提。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中小学校长被明确列为一个独立的职业,具体描述为:“中小学校长是在中学、小学担任领导职务并具有决策、管理权的人员。”明确校长职业的专业化的发展阶段,对进一步讨论校长专业化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专业化发展程度的差异,社会职业可以分为三类:专业性职业、半(准)专业性职业、非专业性职业。从我国中小学校长的职业发展现状以及专业化的标准来看,中小学校长职业还没有达到专业化水准,尚处于半专业化阶段。关于中小学校长专业化发展,有两个角度:一是职业群体的角度,二是校长个体角度。从职业群体角度看,校长专业化是指校长职业由准专业阶段向专业阶段不断发展的过程,即在整个职业层面上逐渐达到专业标准的过程。从校长个体的角度看,校长专业化也被称作“校长专业发展”。校长专业发展是指由校长的专业知识、专业态度(专业精神)、专业能力所构成的专业素质结构不断更新、发展和丰富的过程。校长职业群体的专业化是以校长个体的专业发展为基础的。因此,校长的个体专业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2013年2月,我国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就是从校长个体角度着眼的。该标准是理想的校长专业素质的结构化表述。《校长专业标准》在借鉴美、英等国家经验的基础上把校长的职业角色和职业活动分为以下六种: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该标准针对每项专业职责分别从专业理解与认识、专业知识与方法、专业能力与行为等三大领域进行解析,从而形成专业要素分析框架,并在此基础上整合而成校长专业基本标准,作为校长专业发展的方向和指引。因此,新时期校长的角色可以定位为以下六种,即校长要成为学校发展的规划者、育人文化的营造者、课程教学的领导者、教师成长的引领者、内部管理的优化者以及外部环境的调适者。这是新时期我国中小学校长的职业角色要求,是校长应该遵循的专业准则,为我国中小学校长角色进行了明确的定位。
二、校长领导力内涵的专业化定位
本文对校长领导力内涵和要素的界定是基于领导理论和校长的专业标准。由于校长领导力的概念是领导理论在教育界的应用,因此首先我们要厘清“领导”及“领导力”的内涵。
(一)领导及领导力
领导和领导力的概念都是源于企业管理理论。对于“领导”(leadership)这个词,上世纪就有很多学者进行研究。彼得·诺思豪斯(Peter G Northouse)在其专著《领导学:理论与实践》中将领导作如下定义:“领导是个体影响一群个体实现共同目标的一个过程”;加里·尤克尔(Gary Yukl)博士在《组织领导学》中将领导定义为:“是让其他人理解和同意必须去做什么和如何有效地去做的过程,以及促进个人和集体努力去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我国学者吴志宏教授在其专著《教育行政学》中认为:“领导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我们大致可以把它看做以目标为导向,以管理为手段,凭借语言和行动去指挥和影响他人或团体的过程。”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领导就是在社会共同活动中,具有影响力的个人或集体,在特定的组织结构中通过有效的途径,对其下属施加影响并实现群体目标的过程。
领导力这个概念,在上世纪80年代首先由中国的企业界引入。关于什么是领导力,不同的学者仍持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从领导者所具备的能力方面来界定领导力,如美国著名学者詹姆斯·库泽斯、巴里·波斯纳修订的《领导力》第3版指出:领导力,是领导者如何激励他人自愿地在组织中做出卓越成就的能力。约翰·W·加德纳(John·W·Gardner)认为,“领导力是领导者个人(或领导团队)为实现领导者自己及其追随者的共同目标,而通过说服或榜样作用激励某个群体的过程。而领导力的核心是领导与下属的相互影响,领导力的发展是终身的任务。”我国张爽在进行“领导力”的概念界定时,从“领导”和“力”两个名词入手,认为“领导力是在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领导者影响被领导者及部分利益相关者的能力以及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和部分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作用;领导力本身,既是一种能力,又是一个作用的过程。”国内外学者对领导和领导力的概念进行了多角度多方面的界定,为我们研究校长领导力提供了有利的支撑。
(二)校长领导力
校长领导力的概念是把企业界对于领导力问题的研究引入到教育领域产生的新概念。关于校长领导力的内涵,本文在分析文献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参照《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从校长专业角度将校长领导力进行概念界定。我们认为校长领导力就是指校长在引领学校有效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综合素质和能力。它不单指某一方面的能力,而是学校领导者的价值理念、办学思想、管理和沟通水平等综合素质,是驾驭、引领、发展学校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新时期校长领导力的构成要素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校长的价值领导力、校长的教学领导力和校长的组织领导力。
1.校长的价值领导力。
校长在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方面体现了其价值领导力,校长的价值领导力是校长领导力的灵魂,校长的价值领导既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也要注重发展学校特色。首先,校长在提炼办学理念、规划学校发展上要发挥其科学的领导作用。其次,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精神和灵魂所在,校长对学校特色文化的科学引导是价值领导力的另一要求,校长要引导学生逐步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保障学校文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2.校长的教学领导力。
校长的教学领导力主要体现在校长领导课程教学和引领教师成长方面,校长的教学领导力是核心,这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首先,课程与教学领导力强调校长要将课程教学工作置于重要位置,通过教学改革与创新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校长要在课程教学方面发挥其领导作用,要引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其次,校长负有发现教师优势、开发教师潜能和提升教师抱负的重任。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对学生的成长起着直接的引导作用。作为一位合格的校长,引领教师成长,是校长在打造学校人力资源优势和整体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方面所应有的职责。
3.校长的组织领导力。
组织领导力是校长领导力的一个重要表现。学校是一个开放的大系统,学校的发展不仅依靠科学的内部组织管理,还需要校长协调好学校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校长优化内部管理和调适外部环境的职责体现了校长对学校的组织领导,一方面校长对学校内部的资源整合和促进学校健康发展方面要起到带头作用,另一方面校长又负有为学校的改革发展获取社会舆论、家庭、社区以及政府支持的义务。因此,校长的组织领导力是校长提升学校办学质量的管理保障。
三、提升中小学校长领导力发展的几点建议
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其领导力决定着学校的未来发展方向;校长是一所学校的文化符号,其领导力是学校办学品位的象征。校长领导力的形成是校长在学校管理中积极践行、日积月累的结果。根据校长领导力的要素,本研究试图从以下方面为中小学校长领导力的提升提几点建议。
(一)提高领导素养,不断完善个体价值观
校长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观对校长的发展起着引领作用,因此在价值领导力方面:首先,校长应认真学习和研究国内外著名校长的治校思想和办学经验。向历史上那些著名的校长们学习,阅读他们的著作或传记,看看他们是如何来领导一所学校的,并把他们的办学思想融入到自己的学校中去,为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其次,放开眼界,洞察社会变革对学校教育提出的挑战与要求。校长的价值领导力说到底来自于对社会变革所提出的教育需求,校长为自己的领导行为所进行的所有价值辩护也离不开对社会变革所作的深刻观察与分析。眼界狭小的校长是不会成为一个卓越的价值领导者的。最后,学会反思自己的领导行为。校长们应该结合自己的领导经验作一些反思性的研究,通过对自己领导案例的分析来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价值领导。
(二)引领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学领导力是校长影响身边的师生实施教学改革、促进师生优质发展的能力,是校长领导力的核心。首先,校长立足课堂,引领教学改革方向。课堂是学校的核心领域和中心环节,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园地,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场所。校长应深入课堂教学第一线,通过听课、评课摸清课堂教学的真实状况,分析学校教学的动态,抓住主要矛盾,研究如何改进教学。其次,关注每一位教师的发展,指导教师根据自身发展特点制定专业发展计划,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支持教师轮岗交流,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应用。引领教师进行理论学习、促进教师自主发展、培养教师的发展意识;同时要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充足的条件,引领教师的职业培训,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制度和薪酬制度。
(三)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
校长领导力作用的发挥不仅依靠校长个人的努力,更需要师生的配合和外部相关系统的支持。首先,对内校长应该尊重教职工代表大会的民主权利,积极采纳他们的意见并定期向教职工代表大会报告工作,实行校务会议等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学校人事、财务、资产管理等规章制度,提高学校管理规范化水平,努力打造平安校园,建立和完善学校各种应急管理机制,正确应对和妥善处置学校突发事件。其次,校长要优化外部育人环境,努力争取社会的教育资源对学校教育的支持。要协调好与上级行政部门的关系,积极主动地同上级沟通,主动提供学校信息并了解上级工作部署,主动实行双向信息沟通;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支持学校工作的积极作用,引导社区和有关专业人士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接受改进学校工作的合理化建议。建立健全家校合作育人机制,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形式,帮助家长了解学校工作情况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掌握科学育人方法。
[1]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51.
[2]褚宏启,杨海燕.走向校长专业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6.
[3]厉以贤.现代教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364-365.
[4]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和职业资格工作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S].1999:3.
[5]彼得·诺斯豪斯.领导学:理论与实践[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2.
[6]加里·尤克尔.组织领导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8.
[7]吴志宏.教育行政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23-124.
[8]约翰·加德纳.论领导力[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156-172.
[9]张爽.校长领导力:背景、内涵及实践[J].中国教育学刊,2007,(9).
[10]教育部.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试行)[S].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