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州云门山、驼山石刻研究

2013-08-15孙保燕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摩崖青州石窟

孙保燕

(青州市黄楼初中,山东 青州 262500)

石刻是运用雕刻的技法在石质材料上创造出的各类文化作品,包括石刻书法和石刻造像两大类。青州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有着丰富多彩的石窟造像、摩崖题刻、寺院造像、刻石造型、碑碣墓志等。青州现存大量古代石刻珍品,为其他地区所不及。其原因有二:一方面是青州自古繁荣,自汉魏到明清,一直为历史上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文人荟萃,商贾铺集,众多名人乃至平民百姓热衷于石刻文化;另一方面,青州有大片的山岭悬崖,其青石材料软硬适度,耐风雨侵蚀,非常适合用于石刻。自古青州就有“一拜佛,二拜寿,三拜清官,四品书法”的说法,而其中的“寿”“佛”“书法”都是关于青州石刻文化的。“寿”即云门山第一大“寿”字,“佛”即驼山石窟佛造像,“书法”即北魏书法家郑道昭留在玲珑山的几处魏碑书法。本文对云门山、驼山石刻进行研究。

一、云门山石刻

云门山山势东西横亘,山巅有洞通南北,远望如门在山顶云雾中,故名。云门山由于天然形势的奇秀,以及历代佛、道两教的精心经营,千百年来赢得一些文人墨客、善男信女和达官贵人竞相来朝。他们兴致所至,或者赋词作诗,或者挥毫书画,从而留在山上一些形形色色的摩崖题刻,可谓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珍贵的题刻在这里几乎俯拾皆是。论作者身份,有下层胥吏小民,有望重当朝的名宦,有名扬四海的文豪,也有出没市尘的逸士;论书体,篆、隶、行、草、楷,百花齐放,样样俱全;论内容,则“云洞天开”“吐纳风云”“鬼斧神工”“天街云衢”“东齐秀色”等,对云门山的美景各抒己见,交口称赞。着意书法的游客,至此做一番历代书法浏览,也不虚一行。

《全唐诗》所载的《投金龙避诗》也出在这里,系盛唐时期的北海太守赵居贞所作。此外,宋代名人欧阳修、富弼、范纯仁、曾布等也都在这里留下过手迹。

1.古代第一大“寿”。

云门山大“寿”字,位于山顶耸立的摩崖北壁,是明朝衡王世家留存青州的遗迹。从山门拾级而上,登完999 级台阶,大“寿”字便豁然展现于游人眼前。关于云门山摩崖大“寿”的来历,民间有多种说法,最为流行的说法是“雪蓑献寿戏衡王”。

民间传说就藩青州的衡王,大摆宴席庆贺寿诞,并宣称贺礼最珍贵者请坐首席。寿筵即开,文官武将、豪绅贵族纷纷携带厚礼,蜂拥而至,可是无人敢自称礼重而凳首座。这时隐士雪蓑,衣着褴褛,空手而至。登堂入室,坦然在首席坐就。众人吃惊地问,你的寿礼何在?雪蓑微微一笑,挥手向南,口中说道:“愿王爷寿比南山,福如东海。”众人抬眼望去,云门山峭壁上出现了醒目的大“寿”字。衡王看了,心中欢喜,但仔细端看,这寿中的“寸”字还缺一“点”,衡王刚要发怒责怪,雪蓑却不慌不忙,取来绸缎半匹,卷做一团,在墨缸一蘸,信手抛去,直奔大“寿”,恰好补上这一“点”。因为雪蓑的怪诞和名声,人们把大“寿”的来历归于他。其实,传说归传说,这个“寿”字的真正作者,是衡王府的内掌司周全。正德元年(1506 年),第二代衡王朱厚燆借机庆贺自己的寿诞。时任衡王府内掌司的周全也是个书法家,便书写了这个“寿”字,并由工匠镌刻在悬崖上。“寿”字的左方落款说的很清楚:“大明嘉庆三十九年九月初九日衡王府内掌司冀阳周全写”。整个大字通高7.5 米,宽3.7 米,仅“寿”字下面的“寸”字就高2.3 米,所以在当地有“人无寸高”的戏语。细端此“寿”,结构严谨,端庄大方,笔法古朴苍劲,气势磅礴,虽千凿百斧雕成,却不露分毫痕迹,是书法石刻艺术的瑰宝。近五百年来,前来拜寿的人一直络绎不绝。人们不仅观赏这美妙绝伦的书法巨作,更乞愿自己和亲朋好友寿比南山,福如东海。

2.摩崖石龛佛教造像。

位于山东省青州市东南约4 公里的王家庄东北,有摩崖石龛佛教造像群。造像者多为居住于青州的王公贵族、缙绅佛徒。其造像精美,神态各异。在石窟两侧,造像题记和历代名人题刻颇多,对研究我国佛教和艺术的发展有一定价值。造像在山南崖壁上,有洞窟和大龛5 个及一些小龛,共有大小造像270 身。由西向东,第1、2 龛为大型龛,第3、4、5 窟为小型窟。第1、2 龛内之小龛上有隋开皇十年(公元590 年)、十八年、十九年,仁寿二年(公元602 年)题记;第5 窟内有唐开元十九年(公元731 年)益都县令唐明照的云门山功德录刻石,第3、4 窟造像题材与风格同第5 窟,均为唐代作品。第1 龛为摩崖尖拱龛,刻一佛二菩萨。第2 龛形制相同,刻一佛二菩萨二力士,其中的菩萨像是隋代雕刻的杰出作品,头部戴冠,左右引出双翅,并有宝缯下垂,下面裙带刻出许多方格,四周做联珠纹,格中刻角技或扛托式力士像,以及莲花忍冬的图案。其浑融圆润的面相,颔首挺立的姿态,简洁疏朗的衣纹,尤其是宝冠的繁饰和飘然下垂的冠带,宽博的长裙和满饰图案的裙带,充分显示出隋代造像的特征。第3、4、5 窟内刻一佛二菩萨二力士或二天王像。第3 窟内左右壁还有供养比丘像。第1、2 龛之间有燃灯佛像。第1 龛西边小龛中有释迦多宝说法像及供养人像。第2 龛东边小龛有唐代卢舍那佛像。第5 窟佛座下有益都县令唐明照及夫人韦氏供养像。造像原曾着色,现残存黑、红、绿等色。

3.雪蓑题刻。

雪蓑,明代河南杞县人,姓苏名洲,号雪蓑子。他浪迹东土,居青州数年,与封藩于青州的衡王交往甚多。雪蓑举动诡异,好谈玄理,个性狂放,嗜酒无度,常于酒后嘲骂王公大臣,对于别人的羞辱,自己也不在意。他才华横溢,能写会画,擅长弹一弦琴。现在云门山上留有他的墨迹“神在”“超尘离梦”“鬼斧神工”等题刻。其作品恣意飞洒,气象宏大,笔墨奇诡,意趣深渺,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

二、驼山摩崖造像群

北魏之后随着佛教的兴盛,石窟造像也蔚然成风,著名的敦煌石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的造像大都开凿于此时。与此同时,青州佛教的出家弟子和在家弟子也兴起摩崖造像之风,驼山、云门山、尧王山等都留下了佛教造像的文化遗产。

驼山的造像规模最为庞大,壁崖山间并排着大小石窟5 座,摩崖石刻一处,共有石佛造像638 尊。大者高逾7 米,小者不过方寸,造型精美奇特,雕刻流畅细腻。驼山造像最早的开凿于南北朝时期,一直延续到隋唐时代,是中国东部最大的摩崖石窟造像群。

5 座石窟中最大的一窟位于中间,为北周时期所雕刻。共有一佛二菩萨和341 龛佛像,主佛阿弥陀佛,呈坐像,高7 米,鼻高目长,面容丰满,给人以威严而又慈祥的感觉。这是中国东部现存最大的一尊古代石窟造像。两侧的观世音菩萨身材窈窕,目如飞凤,头戴化佛高冠,面目略微清瘦,宽大的帔帛,拖至地面,长裙下摆整齐,少有变化,且上身长,双肩宽,比例严重失调。这种雕刻手法表现出一种富于幻想的神秘色彩。该窟主佛基座正中,刻有“大像主青州总管柱国平桑公”几个字。《隋书》记载,韦操于北周末年平定蔚迟勤叛乱有功而被晋升为柱国,封平桑公,做了青州的总管。于此可以查证,这尊造像开凿于北周时期。

最左边的一窟造像为唐朝前期的作品,开凿于武则天执政时期。僧侣们为了迎合武则天的政治需求,有意把主佛雕为女性形象。所以本窟主佛造像体态丰满端庄,面部圆润慈祥,颈佩莲花项链,臂带金钏,胸部隆起,隐隐透出女性丰韵。主佛身边是她的两位弟子,左边是迦叶,右边是阿难。两边的菩萨像亭亭玉立,颈下佩饰着极为复杂的璎珞项圈,手佩臂钏,上身袒露,头梳螺旋式发髻,手持一朵鲜花,腰间裹以袜肚,肩上的帔帛飘然下垂,下身如蝉翼般的长裙紧帖肢体,勾勒出女性独具的优美曲线,恰似出水芙蓉,被许多前来观赏的艺术家称为“东方维纳斯”。

左边第二窟保存最为完整。中间阿弥陀佛,面目清秀,嘴角上翘,似在微笑,身着袈裟,上有用赭石色绘出的方格。两边雕有两尊菩萨,头上高冠造型奇异,雕有复杂花纹,并有化佛和宝瓶,冠两旁有较大的如翅,如翅上引出两条下垂的飘带,颈部佩有连珠状的项链和极为精致的璎珞,长裙曳地,宽阔的裙带下垂至脚面。微笑的面孔,亭亭玉立的身材,栩栩如生,呼之欲出。门两边两位力士,赤裸上身,怒目圆睁,手举兵器,是力量的象征。犹为奇特的是在北边石壁下方,有一个西方弟子雕像,头戴瓜皮小帽,身穿翻领长袍,腰系皮带,足登尖头皮靴,波斯人的相貌雕刻得生动形象,此为青州石窟造像一绝。这说明,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波斯人在青州居住了。

驼山的佛教文化遗产中,不仅有摩崖造像,还有天下一绝的“山体巨佛”。山体巨佛是在南北朝时期,人们借助山势雕凿而成,雕凿痕迹至今清晰可见,它充分表现了自然造化与人类智慧的完美结合。站在驼山上,向东南望去,就会看到一个有起伏的山体曲线勾勒而成的巨佛头像,仰面而卧,全长2600 米,由9 个山头组成,轮廓清晰,极为逼真,游客到此,无不称奇。1996 年,青州市政府邀请全国知名的十几位考古专家,对山体巨佛进行专题考证,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山体巨佛是在人面形山体景观基础上,经人工修整而成的珍贵文化遗存。它的成因,不仅可以从巨佛的面容上存在的修整痕迹所直证,而且可以被历史曾有过的凿山为佛的事件所旁证。山体正中最高峰,组成巨佛的唇与鼻,鼻梁修长,鼻尖浑圆,双唇微开,“人中”微凹,下颌饱满。顺着巨佛的下颌延伸,一处微凸的山头形似巨佛的喉结。特别奇妙的是,从不同的角度观赏巨佛的双唇有着“开”“合”的变化,当巨佛“开口”时,还能看到隐约的牙齿,仿佛巨佛在不断诵念着禅语真言,思维着大千世界的永恒真理。最西南端是长达700 米的顶髻,由一座较为平缓低矮的山丘构成。仿佛绾出宝瓶式发型的头髻,使巨佛的造型起伏多变,增加了韵律感和神秘感,表现出巨佛的庄严与崇高。巨佛主要是以剪影的效果表现的,可是山前一处山坳巧妙地构成了巨佛深陷的眼窝,山坡纹路兀现出巨佛面部的肌肉线条,赋予巨佛以鲜明的立体感。佛的眼睛,佛教界称为“佛眼”,能够看破世间一切色相。巨佛有了佛眼,就有了法力,有了灵魂。

更为难得的是,山体巨佛不是作为单体造像独立存在的,它与驼山石窟造像、云门山石窟造像密切相连,三位一体,共同组成一个大型立体式“曼陀罗”,是佛家的修道悟坛。

驼山石窟集南北朝、隋、唐三个时代为一区,跨度五百年,展现了不同时期的不同风格、艺术特点和追求,真可谓是雕塑艺术的一幅历史画卷。

青州,不愧为海岱间一座悠久的历史名城,这些丰富多彩的石窟造像、摩崖题刻、寺院造像、刻石造型等对研究我国古代文化和佛教的发展有着较高的价值。这些名胜古迹既是令人流连忘返的游览胜地,又是人们重温千年沧桑的历史教材。

[1]青州史志办公室.青州市志[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

[2]刘序勤,隋同文.青州石刻文化[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3]李琳.中国石刻佛像风格及其断代[J].文史杂志,2000,(4).

猜你喜欢

摩崖青州石窟
石窟与云Sushi Hanzo
西狭颂摩崖石刻
千年书院薪火相传,百年名校与时俱进山东省青州第一中学
摩崖石刻在建筑装饰中的应用
“南行唐北界”摩崖石刻考察图辑
巴渝古文化·千佛寺摩崖造像
青州艺术产业发展优化路径
夜宿石窟
夜宿石窟
山东青州云门山大云寺历史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