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二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创新之路

2013-08-15

关键词:理论体系小康社会文明

姚 东

(1.同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092;2.中共上海市委 党史研究室,上海 200030)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实行改革开放到现在,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相继召开了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这七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集中反映了党在某一时期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以及“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几大基本问题的认识。

从十二大到十八大,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足实践,勇于创新,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每一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创新的里程碑,记载着党在实践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长历程。

一、十二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认识日益加深

马克思曾经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1]十二大以来的历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在坚持理论创新的基础上不断与时俱进,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力地推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十二大以来历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在理论创新上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具体来说,十二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第一阶段,主要是阐述第一大理论成果即邓小平理论。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首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1992年党的十四大使用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个概念。1997年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邓小平理论”的概念,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2]十五大报告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大会决定把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比较完整的科学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最初的框架和最基本的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第二阶段,是在党的十六大上阐述第二大理论成果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2年,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进党章。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十六大的灵魂和历史性贡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理论主题和实践课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第三阶段,是在党的十七大上提出了第三大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并在党的十八大上深入发展了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出发,在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基础上,着重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着眼于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野更加开阔,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新世纪、新阶段越走越宽广。党的十七大报告同时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念,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概念的提出,既实现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整合,又为我们继续进行理论创新打开了广阔空间。

创新之路永无止境。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又将科学发展观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写入了大会报告。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4]

从十二大到十八大,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基础上,用一系列紧密联系且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都是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最终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这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为不断解决时代提出的新课题,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在实践创新的基础上深入推进理论创新。

二、十二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探索逐步深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从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十八大进一步明确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党在实践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早是在党的十二大上提出的。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1987年党的十三大高度评价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始找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意义,强调指出,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继找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实现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之后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1992年党的十四大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之后,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都始终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十六大政治报告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报告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其后的十七大报告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十七大报告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述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虽然仅是一词之变,但却蕴含着深刻内涵,表明党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开始了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为广阔发展前景的新征程。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新的理念下,党的十七大报告深刻阐明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的坚强决心和坚定信心。

党的十八大首次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写入报告。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内涵作了深刻阐述,同时指出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4]。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4]十八大将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写入党的报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进程和方向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对这一进程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三者所表述的对象、揭示的内涵只有一个,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者的有机统一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认识深化的结果,体现了十二大以来历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把握客观规律、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十分丰富的宝贵经验。

三、十二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升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创造性实践,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发展。从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两个文明”建设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再到现在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认识,党经历了一个初步探索、逐步深化和趋于完善的过程。从对社会发展的理解来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认识都是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进一步深化的,这体现了十二大以来历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对于社会发展整体性理解的逐步深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敏锐地意识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在十二大上,党中央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提出了“两个文明”的建设思想,即在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思想。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一次把三个文明纳入了党的基本路线范畴。1992年党的十四大概括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也把“三个文明”建设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范畴。1997年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把“三个文明”纳入了党的基本纲领,而且把“三个文明”作为一个相互统一和联系的整体进行部署。党的十六大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起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并把这“三个文明”建设的思想写入党章,提出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科学论断。在十七大上,中国共产党在推进实践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创新,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和重大任务,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扩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这体现了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新要求在提出推进四大建设的同时,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蕴含着“五位一体”格局的形成。

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一部分写入报告。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4]报告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4]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形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丰富发展的结果,是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

党的十八大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指出: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并作出阐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完善,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这五个方面是相互影响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对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意义重大,体现出十二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认识和理解更加多维和立体。

四、十二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奋斗目标的定位更加科学和准确

围绕着如何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主题,十二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科学定位发展阶段,进一步增强了对发展战略的科学把握。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并明确提出要“走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继续坚持使用“四个现代化”这一提法的同时,开始对实现这个战略目标的具体步骤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在十二大上,党首次把“翻两番”、“实现小康”作为全党、全国人民的战略目标提出来:“从一九八一年到本世纪末的二十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达到小康水平”。大会提出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里,党开始把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看作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和特征。党的十三大提出实施“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十三大正是在此基础上使用了“富强、民主、文明”这样的概念,提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的宏伟目标,从而正式取代了过去一直使用过的四个现代化奋斗目标的提法。

党的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摆脱贫困落后,基本实现现代化。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指出:21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十六大报告重申:“根据十五大提出的到2010年、建党一百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实际上提出了一个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按照这个战略部署,我国从上世纪末进入小康社会后,将分2010年、2020年、2050年三个阶段,逐步达到现代化的目标。

之后,党的十七大又将“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内容写进大会报告,明确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强调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党的十八大报告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十八大报告将实现小康社会这一奋斗目标,从“建设”到“建成”,在这一字之变中,小康社会更为真实和切近。十八大报告指出:“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4]十八大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完善。”[4]

从十二大到十八大,党对我们的奋斗目标和任务均做出了部署和展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描述的社会蓝图中,变得更加明确、清晰。回顾十二大以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发展,正是一个中国小康蓝图由远及近的过程,也是党对发展战略目标有了更为清晰和深刻的把握,体现了十二大以来历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在科学定位发展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了对发展战略的科学把握。

从党的十二大到十八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逐步得到推动、发展和完善。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始终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十二大以来历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可贵品质,不断开拓创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中书写了华丽的篇章。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坚持与时俱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将开出更加绚烂的花朵和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

[2]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8.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5(1).

[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1).

猜你喜欢

理论体系小康社会文明
请文明演绎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漫说文明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对不文明说“不”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文心雕龙》理论体系再认识①——兼论“依经立义”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之关系
文明歌
大同梦想与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