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探析

2013-08-15秦书生

关键词:科学技术现代化科技

秦书生 郑 雪 张 瑞

(东北大学 文法学院,辽宁 沈阳 110819)

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是邓小平同志迎接科技革命的时代挑战、立足于中国科技建设的具体国情、在继承和发展马列主义和毛泽东科技思想的基础上实现的重大理论创新,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及毛泽东等人科技思想的进一步深化。

一、邓小平科技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邓小平科技思想是20世纪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蓬勃发展大背景下的卓越理论产物,它的产生既基于当时中国特殊的社会和国家改革发展的新情况,也基于当时特殊的世界大环境;既立足于本国客观的经济和科技基础条件,又立足于国家各项事业的长足发展。

(一)邓小平科技思想的提出是世界范围内新科技革命背景下的产物

在20世纪涌起的全世界范围内新科技革命的浪潮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加快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拓展对科学技术的需求额度,以科技进步带动经济的发展,提升本国的科技水平。这种新型的竞争和发展模式已然成为势不可挡的趋势。不断涌现的科技成果既推动着人类各项领域内的实践,也不断地提升着人类生活水平。

20世纪七十年代末期,虽然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也呈现了一个较为活跃的时期,但距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满足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需求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其科技思想的前瞻性和深刻性的形成,得益于他频繁地亲自或派团出访发达国家,对发达国家科技领先有切身体会。1979月2月邓小平访问美国过程中,参观了具有现代化生产流程的一些知名企业和机构,其中包括亚特兰大附近的福特汽车公司装配线、休斯敦的约翰逊太空中心以及西雅图的波音公司飞行发展中心。美国的科学技术给邓小平以深刻的触动。邓小平的美国之行,以及先前出访日本等国都是早期邓小平科技发展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都是对科学技术前沿的最直接感触。可见,当时的国际境遇和科学技术发展趋势是邓小平科技思想产生的外部因素。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类历史上第三次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科技对于经济社会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增强。同时,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世界各国纷纷制定发展规划,抢占科技制高点,正是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邓小平的科技思想应运而生。

(二)邓小平科技思想根植于当时特殊的中国国情

新中国自诞生至20世纪七十年代末,无论是农业还是工业领域,科技主导力在国民经济增长中一直没有占到主导地位,并且历经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我国面临严重的政治、经济、社会问题和矛盾,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各个行业体制落后,科技能力薄弱。面对这些难题,邓小平积极着手推进中国科学技术腾飞计划,破解这些难题。邓小平在1982年会见外宾时指出:“在工业方面,我们已经建立了一个比较好的基础,……目前,我国实行经济开放政策,争取利用国际上的资金和先进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经济”[1]405。可见,邓小平对我国已经具备工业技术基础给予了充分肯定,当然也指出了一定的不足,他认为这方面问题可以通过扩大改革开放、加大学习引进的方法予以有效解决。同时邓小平也指出,虽然我国在当前条件下存在诸多困难,但是仍然要加大投入力度,积极促进我国科技事业发展。1986年他在会见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时说,“发展高科技,我们还是要花点钱,该花的就要花”[2]183-184。邓小平明确指出了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如何提升科学技术实力的问题,现代的高科技发展日益显露出高投入、高风险和高回报的特征,发展高科技必须要有强有力的经济支撑,如果当前不发展,将来再发展,那么所需要的资金将会更多,难度将会更大。因此,在我国自身的经济实力还相对不足的条件下,邓小平形成了独特的科技思想理论体系,这对于日后中华民族的腾飞和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

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思想内容丰富、形式完整,是邓小平在新时期领导党和国家发展科学技术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针,其基本内容涉及科学技术的功能、尊重人才、科技产业、科技体制改革、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等。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邓小平根据世界科学技术、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概括了人类实践所提供的新经验和新成果,第一次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274这一当代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命题。邓小平说:“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2]275。在文革时期,“四人帮”曾经鼓噪一时,混淆是非,误导了人民群众对科学技术的正确认识,致使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发展陷入停顿状态,给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对此,邓小平坚决予以纠正,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可以从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之作中找到根据。邓小平不仅指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强调了是第一生产力。也就是说,科学技术作为一种智能性要素,渗透在生产力的各个要素中。具体而言,科学技术一旦为劳动者所掌握,便可以充分提高劳动者的自身素质,增强劳动者的劳动技能;科学技术还可以提升劳动工具的复杂性和精密程度,改善人们改造自然的手段,提高工作效率;科学技术还可以扩大劳动对象的适用范围,将人们的生产活动范围逐渐拓展到更大的未知领域,占有和使用更多的资源。综上,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充分肯定了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立论科学、推理严谨,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上的创新和飞跃。

(二)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

邓小平突出强调了科学技术现代化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重要位置。他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1]86。众所周知,四个现代化包括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及科学技术现代化。邓小平重点强调了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他深刻指出了实现科技现代化对促进工业、农业和国防现代化的重要作用,唯有率先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才能够为其他现代化提供保证。譬如,将现代化科学技术运用到工业生产当中去,可以迅速提高我国工业生产能力、增加工业产值,增强我国工业的核心竞争力,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而把科学技术大规模地应用到农业领域,可以发展现代集约型农业,提高农业产量、增加农民收入,稳固农业在我国的基础性地位;同时,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巩固建设国防、提升军队的战斗力,保障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地区乃至世界的安全与稳定。总之,四个现代化是一个有机整体,而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对促进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所以说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

(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对于如何发展科学技术,邓小平确立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1]40的政策方针。邓小平强调:“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1]41可以说,邓小平“双尊”思想的提出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重要的进步意义,因为科学技术是一种劳动创造,与劳动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科学技术固然可以物化为各种机器设备、生产工具,但是也可以视为一种智力成果以知识形态的方式加以呈现,对此不可以偏颇而视,不能认为搞科学技术研究不属于劳动,更不能把科研工作者作为非劳动者,而以专政的形式给予不公正待遇。邓小平提出一定要在全党形成尊重知识和人才的正确观念,进而在全社会形成学习知识和珍惜人才的意识形态和舆论氛围。邓小平强调不仅要充分肯定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作用,也要积极肯定知识分子的社会价值,要贯彻落实对知识分子的相关政策,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工作待遇,共同反对漠视知识的错误思想,认清知识和人才对促进科学技术的极端重要性。

(四)中国要抢占高科技领域

对于知识经济初现端倪的时代发展趋势,邓小平提出了发展高科技的战略目标,提出“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2]279。可以说,抢占科技制高点是邓小平审时度势而又与时俱进的重要科技发展思想。首先,邓小平强调了高科技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他指出:“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2]279纵观人类历史,由于科学技术水平落后,进而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结果导致国家主权利益受损、国际活动受制于人的现象屡见不鲜,可见,科学技术,尤其是高精尖的科学技术,对一个国家的繁荣发展意义重大。邓小平说,如果没有两弹一星,中国无法称之为有影响力的大国,更不会有今日的国际地位,因此,一定要强调科技的重要意义。其次,邓小平提出了发展高科技需要从长远利益着眼的战略方针,他在回答国外科学家对中国在贫穷国情中发展高科技的质疑时说:“这是从长远发展的利益着眼,不能只看到眼前。”[2]279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中国如果不积极发展高科技,不在高科技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将始终处于科学技术创新的下游,在高科技发展后面缓慢爬行,无法摆脱科学技术落后的被动局面,更不会成为科学技术强国。最后,邓小平提出发展高科技要尊重客观规律,他指出,对于高新科技的研发和创新,也许“暂时人们还看不到它的应用前景。……一旦获得重大突破,迟早会给生产和技术带来极其巨大的进步”[1]87。邓小平对高科技发展保持一种客观求实的精神,他指出,要尊重高科技创新的发展规律,要宽容对待科技活动中的多种结果,要允许科技创新存在的一定失误和问题,要勇于承受科学技术探索中的风险性和曲折性,更要坚信科学技术的事业发展一定会创造出丰硕的成果,能够为社会经济发展起到重大的引领作用。

(五)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鉴于传统的科技体制不利于科学技术活动创新的问题,邓小平提出了深化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改革措施。邓小平指出:“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技术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双管齐下,长期存在的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有可能得到比较好的解决。”[2]108众所周知,发展科学技术,尤其是发展高新科学技术,是一项投资巨大的工程,尤其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资金相对匮乏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更是如此,对此,邓小平提出了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重大举措,也就是说,科技活动不能再单讲投入,不讲产出,不能仅仅作为一个增加社会知识的纯粹的公益活动,也可以作为一项可以带来丰厚利润回报的经济行为。把科技与经济相互结合,可以发挥经济对科技的资助作用,也可以发挥科技对经济的创利功能,特别是通过科技活动的产业化,让科学技术的巨大潜在价值迸发出来,带动社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因此,邓小平提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有利于实现科技与经济的良性互动,大力提升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

(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

邓小平认为我国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同时,需要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首先,邓小平强调我国发展科学技术立足点是自力更生。邓小平指出:“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1]91毫无疑问,发展科学技术,必须要有属于自己国家和民族的知识产权,因为核心的科学技术是一个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允许自己的核心科学技术外泄,更不会将其完全商品化,全面投放市场。所以必须时刻坚持自力更生的方针,加大力气,开展自主开发。同时,邓小平也强调促进科学技术发展还要加强对外交流,他指出:“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1]91当前,经济全球化已经是大势所趋,而世界各国在科技发展中又各占优势,对此,应当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在取长补短与彼此交流中实现合作双赢和共同进步。当然,这两者之间并不矛盾。邓小平指出,“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1]91,提高自身的科学技术实力有利于增强国际科学研究中的话语权,打破彼此间的藩篱也有助于科技成果的交流与转换,当然,依靠自身努力并不意味着闭门造车,吸收先进科技成果、追踪当代科技前沿,也有助于加快本国的科技发展,两者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三、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的重要意义

(一)邓小平科技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邓小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重要命题及释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不仅深化了毛泽东科学技术思想,而且为我国新时期条件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总结社会主义发展经验、探求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开启了具有创造性、革命性意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邓小平科技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的系统提出,对于我国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都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开启了新时期中国探索科学技术发展道路的新篇章。邓小平科技思想立足科学技术促进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对深化科学技术发展对策、革新技术研发和管理模式、引进国外科技资源、提升本国核心技术和竞争力都具有重大实践意义。邓小平科技思想对深化改革开放进程并提升国家综合实力以及深化国家与世界的交流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科学技术现代化科技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边疆治理现代化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