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州外籍教师文化适应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

2013-08-15叶小芳朱晓申

关键词:外教外籍温州

叶小芳,朱晓申

(温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

温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浙江的三大经济中心之一,也是浙江省的教育大市。目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温州市教育国际化的不断推进。“到目前为止,温州市已与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建立教育合作关系,全市有资格聘请外籍教师的教育单位 47所,在温执教的外籍教师近200名,……”[1]不可否认的是现在聘请外籍教师、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教学方法、已成为当今温州市引进国外智力的重要途径。它弥补了我市外语教学师资的不足,促进了各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带来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提高了高校的科研水平,加速温州教育的国际化进程。然而,不同民族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社会规范、礼节等诸多方面存在着文化差异,外教在工作和生活等方面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外教在温州的文化适应问题。文献显示,到目前为止温州学界或者政府外教管理部门很少有人对温州跨文化交际或者对在温外教的跨文化适应等问题予以研究。为了帮助外教尽快适应温州的地方文化,提高外教在温州的生活满意度和工作质量与效率,使他们更好地服务于温州的教育、经济和社会发展,笔者在跨文化交际学和文化适应等理论的指导下,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在温外教的文化适应情况以及影响其文化适应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为外教使用单位以及政府有关部门的外教工作在政策制定与管理等方面提供参考。

一、相关研究

关于化文适应,1936年美国人类学家Redfield、Linton及Herskovits三人最早提出文化适应的概念,认为①参见: 王利平, 王恩科, 李洪春. 重庆高校外籍教师文化适应状况的调查与研究[J].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8, (1): 96-99.文化适应是由个体所组成,且具有不同文化的两个群体之间,发生持续的、直接的文化接触,导致一方或双方原有文化模式发生变化的现象。对于跨文化适应的分类方式,大部分研究者认同的是 Ward及其同事的观点。他们认为[2]跨文化适应可以划分为两个纬度:心理适应(psychological adaptation)和社会文化适应(sociocultural adaptation)。而就文化适应的能力研究来讲,我们还需回顾Young Yun Kim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模式”。该模式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主体能在跨文化语境中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文化背景的人及群体有效沟通的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认知能力、情感能力和行为能力三要素,三要素之间互相影响,互相联系,不可分割。认知能力较强的交际者,往往在情感层面上表现出更强烈的与目的语文化交流的动机,交际态度也更加积极;如果情感上对目的语文化持积极的态度和对学习目的语、目的文化有强烈地动机,其结果就有可能在行动上进一步掌握目的语的交际系统信息,从而形成良好的交际技巧。情感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交际者具有跨文化交际意识并尊重其他文化。良好的移情能力有助于行为上采取适合的交际策略。[3]2003年,国内学者陈慧、车宏生[2]对近年来国内对影响跨文化适应(cross-cultural adaptation)的因素研究进行了概括综述时提出跨文化接触会影响人的适应,影响跨文化适应的因素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包括生活变化、社会支持、旅居时间、文化距离、歧视与偏见等,内部因素包括认知评价方式、应对方式、人格、与文化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人口统计学等因素。华东师范大学杨军红[4]博士曾于2005年从微观因素、宏观因素和个体与当地文化环境互动的状况三个纬度来研究来华留学生的文化适应问题。其中微观因素包括个体特征(如敏感性、心态开放程度、灵活性和自信、海外学习目的、外语熟练程度、对东道国文化的了解程度等)和人口统计学变量(如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来源国等);宏观因素包括东道国社会文化因素和本国社会文化因素,如社会、文化、经济等;个体与当地文化环境互动的状况包括与东道国居民接触的程度、跨文化接触的时间、社会支持等。综上所述,学者们对跨文化适应的因素认识相近,但在分类上存在差异。笔者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外籍教师来温后在新文化环境中的适应情况,以及影响其文化适应的因素,并提出促进其文化适应的措施。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工具及研究的主要问题

本研究主要借助于问卷与访谈来调查外籍教师来温后在新文化环境中的适应情况,以及影响其文化适应的因素。本人从影响跨文化适应内部和外部因素出发,在杨军红博士的社会文化适应量表[4]的基础上修改并设计了调查问卷。问卷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人口统计信息。此处设有 14个问题,调查外籍教师的性别、年龄、学历、汉语水平、在温时间、前跨文化生活经历等。另外还要求他们列出最喜欢和最不喜欢温州的三个方面验证他们适应的水平和特点。

第二部分设10个问题,调查外籍教师来温工作的原因和目的。调查表在借鉴前人研究基础之上将来温工作的目的分为10条,从语言和文化目的、职业发展目的、旅游目的、学习目的、他人要求或影响、生活环境目的等方面进行调查。采用里克特五级量表(1=完全不同意;2=不同意;3=一般;4=同意;5=完全同意)让被调查者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对表中的陈述进行评价,同时让他们注明最重要的3个原因和目的。

第三部分设15个问题,主要从本土社会文化出发,调查温州市外籍教师的文化适应状况。借鉴文化适应量表,从环境、语言、日常生活、饮食等角度来探讨晦涩的温州话,个性十足的温州人,丰富的当地风俗礼节,独特的饮食文化等会对外籍教师适应温州文化构成怎样的困难。问卷同样采用里克特五级量表(l=很不适应;2=比较不适应;3=一般;4=比较适应;5=很适应)。

第四部分设11个问题,调查外籍教师参与温州当地社会文化生活的频度情况,他们与同胞,同事学生,及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交往频繁程度。从日常生活(如学做中国菜)、人际交往(与中国同事、学生课外交流、及与管理人员交流)、文化活动(如到各地旅游、参加汉语课学习、看中国的电视节目)等方面调查不同文化类别、不同来华时间来温外籍教师参与温州社会文化生活方式的差别。

第五部分设 18个问题,调查本地社会支持对在温州的外籍教师文化适应的影响(要求他们对温州人的友谊能否持久,温州人是否友好热心和容易相处,或在温州是否受到歧视和偏见等作出评价)。

第六部分设10个问题,考察温州教育管理机构的政策制度对来温外籍教师文化适应的影响。从外教的管理和服务部门对外籍教师的到职培训、教学工作管理、生活服务等各方面考察他们对温外籍教师文化适应的影响。

(二)被 试

对茶山高校园区的三所高校(温州大学、温州医学院和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以及地方有资格聘请外教的英语培训机构发放问卷,收回问卷40份,有效问卷38份。这38位在温外籍教师中,女性20名,男性18名;其中来自美国11人,英国7人,菲律宾6人,乌克兰3人,澳大利亚3人,加拿大3人,波兰2人,巴西1人,南非1人,希腊1人;21 – 30年龄段18人,31 – 40段6人,41 – 50段6人,51 – 60段7人,60以上1人(可见在温的外籍教师队伍还是较年轻)。

(三)研究方法

根据陈慧、车宏生提出影响跨文化适应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包括认知评价方式、应对方式、人格、与文化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人口统计学等,外部因素包括生活变化、社会支持、旅居时间、文化距离、歧视与偏见等),本研究将调查问卷中的主要内容中第一,第四部分设为内部因素,即其中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和社会参与,第三、第五和第六部分为外部因素,包括文化距离与社会支持。我们首先将数据用Excel进行统计,再将结果输入SPSS进行数据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跨文化交际能力即与东道国居民有效交际的能力、建立和保持关系的能力、处理心理压力的能力。如果这三方面都表现比较好,说明旅居者有较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适应能力相应也较高,适应状况也会好。而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者把心里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作为评价是否适应的指标,认为有心理幸福感、生活满意度高,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少,就是适应状况好,反之则不适应。”[4]结合这两方面的理论,本研究通过对在温州的外籍教师对于温州的印象及生活中存在的困难的调查发现外教对温州当地气候、食物、教育制度的适应较好,觉得温州人热情友善、不排外,小城市的生活让他们感到非常惬意,生活上工作压力不大,在保持自己信仰也无多大障碍。

然而在外教眼中,温州医疗、交通和公共设施有待提高。此外不排队及吐痰习惯使外教很不习惯,同时他们怀疑当地商人多收他们钱或的哥故意绕路,他们还觉得温州人挺浪费,将剩菜剩饭倒在路边。然而最主要的困难还是来源于语言问题,他们与当地人沟通,查找信息,理解当地文化上存在困难。针对具体的不同因素对外籍老师的适应困难度的差异又将造成何种影响,我们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发现:

(一)内部因素

1.人口统计变量

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性别在理解当地的玩笑与幽默上差异显著,男性得分(3.20±0.89)(平均值±标准差)要显著高于女性(2.56±0.92);题9处理工作压力上,性别差异非常显著,男性得分(2.84±1.02)要非常显著高于女性(1.89±0.90);题10适应中国的教育体系及学校的规章制度上,性别的差异非常显著,男性得分(2.85±0.75)非常显著高于女性(1.78±0.73);考察是否有家人陪伴上,发现在题目2适应当地的食物的结果差异非常显著,有家人陪伴的得分(3.17±1.12)要显著高于无家人陪伴(2.04±1.08)。题目11处理生活问题,例如住房、购物、交通及使用中国货币的结果差异显著,有家人陪伴的得分(3.33±1.23)要显著高于无家人陪伴(2.42±1.14);在是否接受过中国文化教育上,差异非常显著,接受过教育的得分非常显著的低于没有接受教育的群体;特别是在适应当地生活节奏,接受当地人的价值同,处理工作压力,解决生活难题上显出显著差异;在中国文化的了解程度上,发现题目9处理工作压力表现出显著差异,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的人(2.17±1.00)得分要显著低于有所了解的人(3.13±0.99)。而年龄与婚姻状况以及先前有在中国教学经验上对各种项目影响不显著。这给我们提示性别不同,文化适应能力不同,男性要高于女性;而有家人陪伴的要比无家人陪伴更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难题;了解中国文化知识也比不了解中国文化知识的更能处理教学上带来的压力。

2.社会参与

通过问卷及访谈,我们发现大部分外籍教师从不做兼职,也极少参加学术沙龙,学术研究和中国文化课,偶尔参加学生活动,多数会选择旅游。而这又对他们适应当地生活与工作有何影响呢?我们先计算活动参与模块的项目总分,按总分排序,将前27%的受测者作为高分组,将后27%的受测者作为低分组,分别有10人,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计算高低分组在适应困难上是否存在差距。结果总结如下:在题目 2、4、12以及总分上存在显著或非常显著的差异(活动参与的得分越高,积极性越高;适应困难程度的得分越高,困难系数越大)。题目 2是对当地食物的适应,低分组(3.40±0.97)对当地食物的适应困难程度要非常显著的高于高分组(1.80±0.92);题目 4为对当地人的价值观的适应,低分组(3.60±1.08)对当地人的价值观的适应困难程度要非常显著的高于高分组(2.60±0.70);题目12关注受试者的信仰保持,其中低分组(2.80±1.32)保持信仰的困难程度要显著高于高分组(1.70±0.95)。总分显示低分组(46.00±7.85)在适应困难程度上要非常显著的高于高分组(37.60±6.60)。通过数据统计分析说明积极参与活动的受测者更容易适应当地文化。这里的结论与预想的一致,高分组外籍教师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与当地居民,同胞、同事接触频繁,文化适应好。

以上的分析证实了Young Yun Kim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模式”。跨文化交际能力由认知能力、情感能力和行为能力三者共同构成,三者之间互相影响,互相联系,不可分割。[3]外教对当地文化了解的越多,越容易从情感上接受当地文化。这就说明了认知能力较强的交际者,在情感层面上有更强烈地与目的语文化交流动机,交际态度会更积极;而如果情感上对目的语文化持积极的态度和对学习目的语、目的文化有强烈的动机,就可能在行动上进一步掌握目的语交际系统信息。对中国文化了解更多的外教也更愿意接受并参加学校或培训机构组织的活动,甚至主动与当地的居民,同事,学生进行交流,从而行成良性循环,使他们更快得融入当地生活。

(二)外部因素

这部分主要考察外籍教师管理和服务部门的到职培训、教学工作管理、生活服务等各方面对外籍教师在温文化适应难度的影响。(即研究此部分得分与问卷第三部分各个方面得分的关系)具体统计方法为分别将问题“学校安排汉语课及介绍学校情况”、“校领导很友善易相处”和“校领导对自己的需要能尽量满足”的得分排序,分出高分组与低分组,检验其在适应困难上的差异。结果在“找到所需的信息”(问卷第三部分第 13个项目)上差异显著。低分组(3.70±1.25)获得所需信息的困难指数要显著高于高分组(2.60±1.08);在第 10个项目“对教育制度的适应”上差异显著,低分组(3.00±0.67)对教育制度的适应的困难指数要显著高于高分组(2.10±0.74);在第 3个项目“对生活节奏的适应”上差异显著或非常显著,低分组(3.10±0.99)对生活节奏的适应的困难指数要显著高于高分组(2.10±1.10)。因此教育机构的外事部门在外教上岗前应向其介绍学校的教学制度,教学要求,学生的学习特点,若有条件还应给他们进行汉语培训,此外日常生活中对外教的生活需求要予以及时关注,帮助外教克服由于语言,文化冲突带来的困难。

四、促进外籍教师适应当地文化的建议

结合上述数据分析,汉语水平、是否接受过中国文化教育、外籍教师参与温州当地社会文化生活的频度(包括与同事间学生间的接触)以及学校领导对他们的管理与关怀(即社会支持)都会影响外籍教师对当地文化适应。因此我们有必要从以上几方面出发,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外籍老师尽快适应当地的风土人情,教育制度,提高教学质量。

(一)汉语与中国文化培训

在问卷调查中65%外籍教师指出语言是沟通的一大障碍,有26外籍教师提出学校或培训机构有必要对他们进行文化及汉语培训。语言培训不仅增强了外籍教师与当地民众、同事、学生沟通的信心,也给外籍教师之间提供交流机会,增强他们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有助于他们理解和尊重当地文化,消除因文化背景差异形成的理解、沟通上的冲突,有利于他们接纳温州文化,融入当地生活。

(二)岗前信息介绍

学校、培训机构首先有必要给外籍教师介绍学校或培训机构管理制度及学校概况,教学制度,教学要求及教学目标,同时包括中国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习惯与方法,此外介绍温州概况,温州人的特点,温州风俗习惯,不让外教在来温后的生活感到束手无策。

(三)规范外籍教师管理

在与外教访谈中,个别外教反映学校领导不理解也不支持他们的文化价值观念,只想着省钱,同时由于语言障碍,部分学校领导无法理解他们的需要。因此学校或培训机构在加强外事部门的管理之前首先应提高自身外语水平与文化意识,再次完善自身的管理措施, 明确各部门职责,必要时制定奖惩制度,提高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和服务意识,为外教提供优质的后勤支持,营造宽松、友好的社会支持环境。

(四)多渠道开展活动

大多数外籍教师是单身来温,难免念家,管理者应结合中西方传统节日组织各种活动,邀请他们参加,或在外教生日到来之时,要及时地以温馨的方式比如发贺卡、送礼物等表达管理者对他们的关注和关心;此外发动教师与学生,组织班级活动等,拉近与外籍教师的距离;鼓励外籍教师间的交流,通过语言培训或中国文化课增加外教间交流的机会,建立自己的交际圈,找到倾诉的对象,这样他们的孤独感就会逐渐减弱甚至消除;再次由于语言障碍与文化差异,我们在同外教交流时更应细心耐心,这也是访谈中外教特别提到的。

[1] 林慎. 温州教育日益国际化[N]. 温州日报, 2009-11-4(10).

[2] 陈慧, 车宏生. 跨文化适应影响因素研究述评[J]. 心理科学进展, 2003, 11(6): 704-710.

[3] 李新月. 多维度下的中国大学生与外籍教师间文化冲突研究[D]. 哈尔滨: 黑龙江大学, 2010: 1-81.

[4] 杨军红.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05: 1-303.

猜你喜欢

外教外籍温州
第十届编辑委员会外籍编委简介
第十届编辑委员会外籍编委简介
第十届编辑委员会外籍编委简介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张福利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诗意的黄昏
外教Lis的诗意生活
难忘九二温州行
外教新词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