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西方地域差异看中外建筑风格
2013-08-15谢雄敦
谢雄敦
(华南理工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
0 引言
人类的建筑活动总是与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状况紧密相联的,一种建筑风格的形成必然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根源。地域的差异,地理的距离,使气候相异,地形相差,由此萌生的历史文化相差甚远,人们对美的感受,对建筑的理解也大相径庭。古往今来,不同地域的建筑为我们呈现了缤纷的视觉享受。由地域差异引起的建筑之美的强烈对比引发了我的思考。本文着眼地理差异而引起的历史文化区别,主要以中外建筑对比,阐述地域差异对建筑风格的影响,以及保持地域特色的重要性。
建筑以其不同的艺术风格而被人们所认知。就世界范围大文化圈的空间区域来划分,建筑有西方建筑风格、伊斯兰建筑风格、中国建筑风格、印度建筑风格和俄罗斯建筑风格等类型。风格的另一种含义是把某个时代的重要文化标志、审美对象的美学效果等诸多因素集结在一个概念之中。我们说哥特风格、文艺复兴风格、巴洛克风格、洛可可风格以及国内正在盛行的“欧陆风格住宅”等,都是一定历史时期主要的或大量的建筑物所显示的特征。可以看出,建筑风格与地域和时间的联系是紧密的,本文着重探究地域差异对中外建筑风格的影响。
1 东西方地理环境造成的文化根源差异
亚洲地域广袤而分明,有宽广的平原、奔流的江河、雄伟的高山。而欧洲的地貌较为分裂,小块的平原、密集的山岭和河流。这种显著的地区差别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基础,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建筑风格。
欧洲和中国在地理环境方面的这种差异,导致在文明诞生时,形成了不同的社会结构,而这种社会结构的差异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延续下来,又进一步对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一体与多元,历来是中国与西方社会结构的根本差异。
大一统的精神在中国的皇城、北京故宫的主轴线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从大清门开始,之后依次是天安门、端门八午门、太和门、乾清门、坤宁门 ,最终以神武门作为整个序列的结束。这一系列门组成了起承转合的连接点,塑造了高潮迭起的空间。其中最精彩的是从天安门到太和殿,经过四个不同形式的封闭空间,由窄到宽,由低到高,由小到大,通过这些变化引出建筑群的主体太和殿,将人性空间演变成为王权与神权的空间。
西方建筑重视个体特征则是多元精神的体现,同属皇家建筑的凡尔赛宫,从平面图上看,就没有故宫这样清晰鲜明的中轴线概念,从建筑内部风格上看,不同区域却凸显个性化,有大理石庭院、维纳斯厅、阿波罗厅、狄安娜厅、镜厅等各具特色的区域。这些设计与多元精神是分不开的。
2 天人合一还是天人相分的建筑设计理念
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与之相匹配的建筑设计理念是人与自然相适应相协调的观念,于是十分重视建筑、人、环境三者的关系。
苏州园林就充分体现了“自然美”的主旨,在设计构筑中,采用因地制宜,借景、对景、分景、隔景等手法来组织空间,造成园林中曲折多变、小中见大、虚实相间的景观艺术效果。通过叠山理水、栽植花木、配置园林建筑,形成充满诗情画意的文人写意山水园林,自然山水融入园林建筑设计中。
与之相对应的西方观念是普罗泰戈拉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虽然这个命题早被批评为带有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的观点,但是一定程度上能体现西方人与自然相对立的趋向。这体现在建筑设计理念上就是天人相分的观念,所以西方的建筑师设计理念有创新大胆、与自然的对抗性很强的特点,在外轮廓的处理中,有意强调建筑的几何体量,特别是那些常见的巨大弯隆顶,更是赋予一种向上与向四周扩张的气势,那些纯粹几何形的造型元素,与自然山水林泉等柔曲的轮廓线,呈现出对比与反衬的趋向。
3 东西方历史文化根源
除美国以外,中西方文明前期都经历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但在古代,中华文明远先进于西方文明,当中国发展为封建统一集权国家时,欧洲还是奴隶制的社会。因此,相对于西方,我国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而且封建主义观念也比西方要根深蒂固得多。西方人崇拜天,宗教特质突出,由此诞生的宗教建筑总体来说有一个重要特点:以向往的天上、神的居所为模板。宗教建筑的风格也影响到了民居。
以闻名的哥特式建筑为例,人们往往研究它都以宗教建筑为主,总结的哥特式三大特点探究——尖塔、拱形、玫瑰窗等。但是往往忽视了这些表象的根源。西方有很多神话传说,人们自己构建了一个理想的天上世界,神是完美的,所以建筑风格上体现了向往天的特点,设计上必须用完美的神的尺度,也正是他们对超验和永恒的神的渴慕与向往的最好表达方式。
从总体特征看,西方古代建筑以神的尺度表现了神性的崇高,神庙与教堂,也就成为最高等级的建筑类型,能够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西方建筑的风格。
东方人崇拜祖先,人们相信祖先驾鹤西游仍会庇佑他们的后代,子孙发愤图强也是为了光宗耀祖。因此东方人要为他们的祖上建造舒适宜居的环境,以南方的一种著名建筑形式为例就是祠堂,我们可以发现,祠堂相比于西方的宗教建筑更近于居所而不是以完美、高贵为特点的殿堂。
4 建筑美创造要因地理环境、历史文化而制宜
不同的建筑风格没有高下之分,各种设计理论也没有孰强孰弱,只要能有巧妙独到的构思,合理利用环境,给人以或新奇或舒适的审美体验,令人展开联想沉浸其中就是好的建筑设计。在当今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热潮,城乡建设进入了新阶段。中国短短20年的建设量超过了以往几个世纪的总和。大量的大型建筑仿佛一夜之间出现。高速的建设伴随着种种问题,其中就有建筑不因地理环境、历史文化而制宜。
一些房地产商把追求最大的产出投入比和回报率作为指导建筑行为的唯一准则,不分场合与地点,不分具体环境与气候,甚至不顾群众的真实需要,成片的高级住宅区、旅游度假区、别墅区等在不断地被疯狂复制。不少设计人员和设计法人主体,为了争取项目,追求效益,不借放弃人本的原则,顺应业主的一些不合理要求。这种急功近利的建筑,不能达到建筑合理的功能需求,就更没有考虑到建筑审美、建筑风格等问题。
在一些新建建筑设计方案招标中,发展到非洋不取,在建筑造型上,优先考虑的不是实用经济美观,而是好不好看,是不是新奇特,有没有眼球冲击力。例如,华南理工大学逸夫人文馆的设计建造就考虑到了环境、人文的影响,与东湖、西湖周边已有建筑协调统一,空间连通,层次错落,理性设计和地域性设计体现在了对华南地区气候的深入研究中,成为不可多得的集实用功能、景观结构于一身的具岭南建筑特色的人文空间。
5 结语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拥有一方人独特的文化,地域的差异为我们呈现了风格迥异的建筑风格,建筑与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产生无与伦比的审美感受。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更是凝固的一方水土,这就是保护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因。现代城市的建设应该遵循建筑影响因素的基本规律,城市建设也是在为后代创造文化遗产。
[1]陈周燕.中外建筑师设计理念的差异[D].合肥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9.
[2]张卫,刘冬梅.透过“门”看东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J].南方建筑,2006,(1):9.
[3]谢浩.建筑风格之我见[J].陕西建筑,2009,(4):1-3.[4]倪阳,何镜堂.环境·人文·建筑——华南理工大学逸夫人文馆设计[J].建筑学报,2004,(5):46.
[5]李蕾.建筑与城市的本土观[D].同济大学博士论文,2006.
[6]李雳.德租时期青岛建筑研究[D].天津大学博士论文,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