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涌泉穴的临床独用
2013-08-15刘世红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针灸推拿教研室荆州434020
★ 刘世红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针灸推拿教研室 荆州434020)
涌泉,系足少阴肾经之首穴,为回阳九针穴之一,又名地冲;为肾经之井穴,在足心中。因其位最低,有如地出涌泉,故以为名[1]。其定位: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二、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2]。其解剖:(1)针刺层次:皮肤→皮下组织→跖腱膜→趾短屈肌腱→第2蚓状肌;(2)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足底外、内侧神经皮支分布;深层有足底外侧神经肌支和足底内侧动脉分支分布,并有第2趾底总神经干和第2跖底动脉本干经过[3]。其穴性:苏厥醒神,补肾安神,滋阴降火,清热泻火,通经活络,调和气血,降逆纳气,散寒除湿。为开窍之主穴,补肾之要穴,清热之良穴;既能清退虚热,又能清泻实热。其主治:足心热;下肢瘫痪,霍乱转筋,头顶痛,头晕,眼花,失眠,咽喉痛,舌干,失音;小儿惊风,癫痫,昏厥。神经衰弱,三叉神经痛,扁桃体炎,高血压,精神分裂症,癔病,中暑,休克等[4]。现结合临床典型案例浅析涌泉穴的临床独用。
1 癔症
张某某,男,21岁,学生。2009年5月16日初诊。突然失语半天。患者昨日晚上因与女友发生争吵,今日晨起突然出现不能言语,遂找笔者求治。现患者不能说话,精神倦怠,纳食欠佳,二便正常。查舌质红、苔薄白,脉弦。诊断:癔症性失语。证属肝郁气滞。治以调和气血,通闭开窍。独取双侧涌泉穴,用毫针刺法,施以平补平泻,每日1次,每次30分钟,间歇行针3-5次。当日针后,下午语言渐复。又连续治疗2次后,语言完全恢复,精神、食欲正常。追访1年,未再复发。
按:癔症系神经官能症之一。中医学认为,此病多由情志抑郁、思虑过度所致。该患者因情志不遂,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气机逆乱,清窍闭塞,而出现失语。故取足少阴肾经之井穴涌泉,以达调气和血,启闭开窍之功。
2 晕厥
李某某,男,20岁,学生,2010年10月25日初诊。患者于当日上午在上针灸毫针刺法实验课中,由于过度紧张,在自身试针过程中,出现精神倦怠,头晕恶心,胸闷心慌,旋即出现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检查:面色苍白,周身冷汗,四肢厥冷,唇甲青紫,脉微欲绝。诊断:晕针。治以苏厥醒神。独取双侧涌泉穴,用毫针刺法,施以强刺激泻法,无需留针,持续行针2分钟后,患者神志转清,手足转温。平卧休息30分钟后,头晕等诸症消失,面色红润,脉象亦恢复正常。
按:晕针,是指在针刺过程中发生的晕厥现象。本患者由于是第一次自己给自己扎针,精神过于紧张,导致气机逆乱,阴阳失调,气血运行失常,出现脑部一过性缺血而出现晕厥。遂取苏厥醒神之主穴涌泉泻之,以达疏调气血、引气下行、醒脑开窍之功。
3 鼻衄
吴某某,男,62岁,退休干部。2009年9月23日就诊。鼻出血时作时休两天,加重半天。患者近两天来,双侧鼻孔时而出血,因出血量不多,在家自用土方后,症状略有缓解。今日上午因鼻出血加重,遂来就诊。现双侧鼻孔出血,血色鲜红,量较前增加,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查舌红、少苔,脉细数。诊断:鼻衄,证属阴虚火旺。治以滋阴降火,凉血止血。取双侧涌泉穴,用天灸(蒜泥穴位贴敷法)。将适量大蒜去掉外衣,捣烂如泥状,做成蚕豆大小贴敷于双侧足心涌泉穴,外用绷带包扎,敷1小时后,鼻出血即止。追访1个月未再复发。
按:鼻衄主要因邪热灼伤鼻窍脉络,迫血外溢所致。该患者年过花甲,肾精已亏,导致阴虚火旺,虚火上冲,损伤血络,血随火升,上迫清窍,发为鼻衄。《千金翼方》记载:“鼻衄不止,灸涌泉二穴百壮。”遂取足少阴肾经之涌泉穴,配用清热解毒之蒜泥,共奏滋阴补肾、清热降火、引血下行、凉血止血之功。
4 呕吐
周某,女,26岁,护士。主诉:胃脘隐痛,呕吐频繁5天。该患者素有脘腹痛呕吐病史,5天前做阑尾手术,近日脘腹隐痛,腰酸肢冷,呕吐频频,不敢进食,倦怠乏力,数度呕吐,近于晕厥。检查:精神虚惫,面色白光白,四肢不温,舌淡胖嫩、苔白滑,脉沉细。腹壁反射存在,腹平坦,腹部听诊、叩诊及X线检查,排除外科疾病。诊断:呕吐(慢性胃炎),脾肾两虚型。治疗:温肾暖脾,和胃止呕。取穴:涌泉(双)。操作:艾灸(悬灸)双侧涌泉穴,持续1小时。每日1次。治疗后呕吐立即减轻,3次治愈,追踪随访多年未再复发[5]。
按:该患者素有呕吐病史,久病多虚,加之术后体虚,导致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脾阳不振,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出现呕吐。取足少阴肾经之涌泉穴,施以灸法,以达温肾暖脾、引气下行、降气止呕之效。
5 结语
“井”穴如水的源头,是经气所出的部位,临床中主要治疗热病及神志病。涌泉为足少阴肾经之“井”穴,除了清热醒神外,还能补肾纳气、交济心肾。既能滋补肾阴,又能温补肾阳;既能清,又能降;既治实,又治虚。临床独用,治疗癔症、晕厥、鼻衄等疾病有其独特的疗效。
[1]汪瀛乐.腧穴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63.
[2]王德敬.经络与腧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34.
[3]孙国杰,盛灿若,严洁,等.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1.
[4]罗永芬,高忻洙,魏稼,等.腧穴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60.
[5]田元祥,赵建新,佘延芬,等.针灸名家医案精选导读[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