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谐社会视野下构建大学生新型评价体系①

2013-08-15孙文生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学会体系大学生

陆 通,孙文生,乔 立

(1.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2.黑龙江省政府 政研室,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是人才培养的质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彰显了这一鲜明的主旨。一方面要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断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要努力把高校研究型、科研型和社会型三者优势有机统一,构建十项指标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构建大学生新型评价体系的意义

在创建和谐社会进程中,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危机的出现,就业问题一直困扰着国内外各界人士。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在就业问题面前更是显得无能为力。这一社会热点问题对当前我国高校的教育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虽然各高校有很多人在钻研人才的培养模式,也探索出一些可行的评价体系,但都较为单一、片面,像诚信体系研究,德育体系研究等等缺乏整体特色,使全面可持续的发展优势不能充分发挥,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不能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因此,我试图研究和探索符合创建和谐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标准,试图创建大学生新型评价体系,希望对减缓我国就业压力和解决就业问题起到积极作用。

二、大学生评价体系的现状分析

1.在目标上,注重学业水平,以学习成绩为核心,重知识轻能力,重专业知识,轻视其他方面的学习。

2.在形式上,重视评价理论体系的研究,但都不太全面,学校、教师这边重视较多,但学生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造成一边倒倾向。

3.在内容上,主要强调专业知识理论,忽视了其他专业、其他学科理论的摄取,对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也不够重视。

4.在方法上,在各种名目的大学生评价体系中,智力因素占的比例较多,而非智力因素比如创新精神和实践等占的比例较少。

这样的评价体系,很难完全的反映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以及个性发展,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更不利于大学生就业等方面的需求。在创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也在不断提高,要求构建新型的大学生评价体系,与社会发展、与用人单位的需求相适应,构建与社会需求、时代特征及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的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

三、构建十大指标评价体系,提升复合人才培养水平

1.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为保证,构筑人才评价体系的基础

人才的评价标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但不管你是大众型人才还是精英顶尖型人才都应遵循最基本的标准即学会做人、学会做事。而在基本的价值尺度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怎样做人。一个人不学会做人就不会做事,做人好,做事就容易成功。大学阶段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完善的重要时期,是人格培养的最佳时期。在大学学习生涯中,只有学会做人才能学会做事,这就包含总体人生设计,学习规划和职业生涯定位。总体人生设计包括远目标和近目标;学习规划包括追求最好、还是谋求中游或是勉强及格说得过去;职业生涯定位也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专业知识的摄取而随时不断变化的。素质教育过程中只有把这些基础工作做好,才能为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音乐核心素养有多重内涵,是指人们对音乐作品的主要理解能力,以及对音乐展开的创新创作和表现能力。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发动学生展开音乐欣赏,往往只注重音乐的播放,忽视学生聆听感受,更谈不上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利用多种教学手法,为学生创设适宜欣赏情境、强化欣赏聆听、拓宽欣赏域度,以成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音乐思想的融合,顺利完成音乐核心素养的塑造。

2.加强理论课程的学习,夯实专业技能的基本理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人才需求的标准不断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快高校课程改革的步伐。更新教育理念,探讨教育规律,切实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开展以精品课为龙头,以专业课为核心,以专业基础课和公共基础课为平台的教育模式,不断探讨新的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迁移性学习、研讨互动式学习在高校交替运用,要引导教师研究开发前沿性实验项目,多开展各种形式的观摩课教学,名师点拨课教学,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满足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充分把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地讲进学生的心坎,融化到血液中,把专业技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夯实专业技能的理论基础。

3.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实践活动,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高素质人才的最重要理念是创新能力。一个人的创新能力不仅仅表现为对已有知识的吸收、理解和运用,更主要的是对新事物的领悟能力和敏锐性,同时也表现为是否具有创新意识,是否有创新的心理倾向。当今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要求就是实践能力,而且随着时代的进步,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聘用标准也不断的变化,他们更注重的是实践能力,因此大学生要转变之前只看重文凭而不看能力的肤浅想法,践行实践观,强化实践意识和能力,多进行第二课堂教学,如课题研究、社会调查报告、实地考察、宣传报道等,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能力优势,提升个人的人力价值指数。

4.倡导学生参与学术科研活动,构建学、研一体化平台

随着社会的进步,高校逐渐向研究型和综合型方向发展,这是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要求。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则是体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高校要整合资源,制定有效政策,不只强调教师搞各种科研而且要学会带动学生搞各种学术研究,必要时可以聘请各学科知名教授、博导、杰出青年学者、长江学者亲自指导;高校的各种实验室应该向学生开放,学生根据自己的方向自拟或自选课题研究,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培养学生具有学术科研能力。高校教师既要负责教学和科研工作,同时也要带领和引导学生参加科研工作。大学生的科研能力是直接影响大学生科学研究活动的效率并确保其科研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特殊能力,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学好理论知识,在开展科研的活动中等于是把很枯燥、乏味,很难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也就是把理论知识反刍的过程,从而达到学、研一体化的目的。

5.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适应社会现实发展需要

胡锦涛提出的“如何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更好地应对人生和社会的各种问题和矛盾”这个讲话,明确提示我们,要依照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特点和教育发展规律,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确定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着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提升大学生“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该问题近几年来备受关注,然而光靠理论重视是不够的,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仅要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更要纳入学校教学工作体系,还应该纳入推进校园和谐、维护学校稳定的工作体系,形成学校、学院、学年三级管理的“两课(课内、课外)、两导(引导、指导)、两谈(谈事 、谈人)、两网(网上、网下)”的心理健康工作格局,建立心理危机防御体系,防患于未然。各级管理部门分设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组,方便学生问询解疑,各部门协调管理,横向联系,齐抓共管。既有统筹、又有协调、还有配合,在校园形成纵横交错的心理健康教育网。

6.开展诚信管理社团活动,规范个人信誉度

诚信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史中积淀下来的优秀文明成果。诚信更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质量和成才的必备素质。然而,在高校中诚信教育内容多半是存在理论空洞,没有真正落实到每个大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无论是学习诚信、生活诚信和就业诚信都还存在严重的不足的问题,像助学贷款、考试、求职履历等,这一点和前面的学做人、学做事又是有着一定关联的。诚信教育是高校教育中的一个共识,共识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因此大学生应争当诚信的践行者和传播者。

7.学会反思和定位,正确对待自我评价

当今人们普遍认为,人生在世,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加大,很少有人日三省吾身,外面世界的诱惑使得我们很少有人内省自身,于是各种问题不断出现,烦恼了、郁闷了、失恋了,没自信了、甚至悲观了,厌世了等等。作为一名大学生,要学会反思,在反思中提升自己,我们承认差距但我们不甘心落后,只有学会反思才能正确面对成功和失败,才能用一颗平常心应对一切挑战。自我定位对当代大学生来讲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做到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是很困难的。我究竟可以做什么?我该怎么做?我水平有多高?等等一系列自我认识问题,在困惑着很多大学生。要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更深层的认识自我,发挥优势开发潜能。正像我国现阶段定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样,只有认清了这一点才能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只有弄清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才能去探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因此,大学生要学会反思和定位,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从容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8.增强情商指数,提升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的能力

社会现实发展对人的情商有一定的要求。大学生应该有意识地磨练自己的情商能力,建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大学生要培养自律、自觉、同理心的能力,更要练就慎独的能力。因为这样才能练就良性情商,进而给大学生带来健康的身心、和谐的人际关系,更好的认清自我,适应社会的竞争。

9.落实社会责任意识,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有远大理想,实际上这就是社会责任意识的启蒙。作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培养则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教师既要积极培养、激励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又要为他们练就这种本领提供更多的机会和途径,如在大学生评价体系中设置参加各种社会活动项目,要求大学生定期、定时、定量参加社会活动,把累计参加社会活动的时间记入档案,作为用人单位招聘人才时的一个参考。这样看来我们在培养大学生时不仅要有社会责任意识,还要有社会责任的行动。

10.发展学生特长,开通个性化人才培养的渠道

当今社会对劳动者的综合能力要求不断提高,人力资源向符合型方向发展,因此大学生要想满足社会的需要就应抓紧一切机会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如汽车驾驶和维修、计算机操作与维护、音乐素养、艺术鉴赏、绘画天赋、演讲口才等等方面,不断完善自己,增强个人魅力、感召力、凝聚力。高校还应开通各方面的培养基地,供学生实践操作,而且要有健全的考评激励体制,最终要公正客观地写入学生档案中,完善综合评价体系。

[1]张伟明.构建新型教育评价体系[J].教书育人,2013,(2).

[2]王有和.新型评价体系浅析[J].黑河教育,2012,(5).

[3]宋镇修.关于大学生综合评价体系与指标的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1993,(3).

猜你喜欢

学会体系大学生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学会分享
大学生之歌
学会分享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学会尊重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