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因论视角下的新闻语篇互文性研究①
2013-08-15潘明明
潘明明
(佳木斯大学 公共外语部,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一、引言
Meme,理查德◦道金斯在他1976 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一书中提出的。在这本书中,道金斯把模因定义为“模因是文化传播的单位以及模仿的单位。”[1]何自然等学者在其之后研究中将Meme 翻译成为“模因”。关于模因的定义,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见解。但是学者们一致认为模因是文化的基本单位,通过模仿这种非遗传的方式得以传递,模因论则强调了语言传播的规律。
互文性理论是从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中演化出的文本理论。作为一种新兴的文本理论,互文性是语篇的一个基本特性,它主要反映了文本之间的相互联系性。“每一个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镜子,每一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2]。模因论和互文性的共性在于都是以模仿为基础,因此可以从模因论的视角研究互文性在新闻语篇中的表现形式,旨在表明新闻语篇中的互文性来自于模因的传递。
二、文献回顾
1.模因论
模因论是从达尔文的进化论的观点演变而成的一种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理论。模因是模因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是理查德◦道金斯在1976 年所著的《自私的基因》一书中首次提出的。模因是由“基因”一次仿造而成的。基因通过遗传而繁衍,模因根据模仿而传播,传播的过程也可称为“复制”。
模因的表现可以分为单个模因和模因复合体。模因与模因之间会相互支持,集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关系密切的模因集合,这就是模因复合体。大脑里的信息内容直接可以复制和传播的就是模因的基因型,为信息的形式被赋予不同内容而得到横向扩散和传播的,则是无数的模因表现性。前者是说信息内容的自我复制与传播,而后者指的是信息的形式被给予不同的内容而进行复制和传播。
语言是传递模因的载体,也可能自身成为模因。语言的功能在于传播模因。语言只有通过模仿而得到复制和传播才有可能成为语言模因。只有那些能够得到成功传播的模因才是成功的模因。成功的模因具有复制的忠实性、多产性、长寿性等特点。
2.互文性
“互文性”最早是由法国文论家朱莉娅◦克里斯蒂娃首先在其《符号学》一书中提及。“互文性“(intertextu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intertexto” ,原意为“交织在一起” 。在之后的著作《小说文本:转换式言语结构的符号学方法》(1970),克里斯蒂娃又具体地论述了互文性的概念以及认为每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与转化。每种语篇都是其他语篇的继承和发展。因此,每一个文本都可以看成是其他文本的互文。任何文本都是一种互文,在一个文本之中,不同程度地并以各种多少能辨认的形式存在着其他文本。例如,先前文化的文本和周围文化的文本,任何文本都是对过去的引文的重新组织。
互文性作为语篇中的一个主要特征,普遍存在于各种文本的语篇中。任何文本都是基于其他文本而存在。互文性不仅可以应用到文学作品的研究中还可以应用到新闻语篇中去。
3.互文性和模因论之间的联系
互文性和模因之间关系密切。一个语篇可以通过改写、吸收、转化等方式与其他语篇形成互文性。在此过程中,语篇中的内容可以被复制和改写成为另一个语篇。因此两种语篇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相互联系。复制和改写也是模仿的一种方式;模因也是通过模仿而形成的,并听过模仿而加以传播。所以,互文性和模因性从本质上说就是以模仿为基础的。在语篇的形成中通过模因的模仿与传播,目前的语篇就与先前的语篇产生了互文性。互文性与模因论这种密切的关系使得从模因论的视角研究互文性在新闻语篇中的表现形式成为了可能。
三、模因论对新闻语篇的互文性阐释
笔者将从模因的视角来讨论新闻语篇中的互文性。为了可以说服读者接受新闻语篇的观点,新闻语篇必须有注意价值以及记忆价值。互文性是实现新闻传播功能的有效手段,而模因的传播是使互文性有效的手段。下面就新闻语篇中常见的两种互文方式,“引用”和“仿拟” ,从模因论的角度加以分析。
1.引用
(1)引用电影名称
例1:优秀女兵团支部的风采——花样年华(《人民网》)
(Manner of excellent woman soldier——In the Mood for Love)
例2:白血病歌手良子为爱而歌,要将义演进行到底(《华夏时报》)
(Leukemia victim sings for love;carry on no benefit performance)
例1中的“花样年华” 是模仿电影《花样年华》(In the Mood for Love)的名字,例2中的“将义演进行到底”是模仿青春偶像剧《将爱情进行到底》的名称。由于大众喜欢的电影或电视剧已经在观众的脑海里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因此新闻语篇利用这种电影或电视剧的名称所形成的强势模因加以传播就加快了其传播的速度。通过对电影以及电视剧名称的复制,是新闻语篇与电影或电视剧的名称之间形成了互文。互文的新闻语篇成功地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2)引用谚语
例3: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New York Times)
在这句话中,深刻地反映出了美国和中东国家的关系。这则例子借用了谚语“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患难见真情)被认为是最合适不过的。因为这则谚语由于类韵的存在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也很容易被记住。
新闻语篇中直接借用谚语,利用模因的传播作用,产生了良好的互文效果很符合新闻语篇想传递给读者的意境。此语篇既可以被读者熟记又对其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2.仿拟
仿拟也是新闻语篇中常用到的互文方法,意为对原语篇的模仿,归为模因中的表型。通过对语篇的模仿而达到互文效果。仿拟,并不是在形式和内容上完全地模仿而是对原语篇在句法以及结构保留的基础上对原语篇做局部的改动。从而使新闻语篇满足新闻工作者的需要,使新闻语篇更加生动。
例4:成也媒体,败也媒体(《杭州日报》)
(Success or failure, media work behind it.)
例5:新官上任三把锁(《湖北日报》)
(New official taking the post, three locks unavoidable.)
上面两则例子是新闻语篇中借用了仿拟的方式以期便于读者记忆。例4 的例子是仿拟了“成也枭雄败也枭雄”的这则成语。意在说明媒体的重要性。而例5 则模仿“新官上任三把火”这则典故来指新官上任后要有“堵后门、拒贿赂、不谋私利”这三把锁。语篇只复制了句子的结构而对内容进行了较大的改动,这种表现性模因在结构上形成了互文。
四、结语
模因论和互文性理论两者关系密切,因为两种理论都是以模仿为基础。互文性的产生跟模因的模仿和传递性不无关系。本文从模因的角度分析了新闻语篇的互文性,并以新闻语篇为例来说明新闻语篇中常用的引用、仿拟等互文方式。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模因论和互文性之间密切的联系,为今后关于模因论下的新闻语篇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 Blackmore, S..The meme machine[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2] Frow.J..Intertextuality and ontology[M] .London &New York:Routledge, 1990.
[3] Grant, G..Memetic lexicon[ EB/OL] .http://www.istop.com/ggrant/memetics/memelex.html, 1990.
[ 4] Heylighen, F..Memetic Selection Criteria.http://pespmcl.vub.ac.be/MEMSELC.Html, 1994.
[5] Jenny, L..The strategy of form[M] .(T.Todorov R.Carter trans.), French Literary Theory Today.Cambridge:CUP,1982.
[6] Kristeva, J..Desire in language[M]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0.
[7] Kristeva, J..The Kristeva reader[M] .T.Moi (ed.).Oxford:Basil Blackwell,1986.
[8] Riffaterre, M..Interpretation and undecidability.New Literary History,1980.
[9] Swales, John M..Genre analysis: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Cambridge:Cambridge UP,1990.
[10] 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 J] .语言科学, 2005,(6).
[11] 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2] 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13] 许明武.新闻英语与翻译[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14] 徐盛桓.幂姆与文学作品互文性研究[ J]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