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新词语词类转换的特点及认知分析①
2013-08-15贺宁
贺 宁
(郑州轻工业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转换(conversion)是英语的三大主要构词手段之一,是指在不改变词语形态的情况下,某一词类的词直接当做另一种词类来使用,从而具有新的意义和语法功能,也被称为零屈折变化,或者功能转换(functional shift)。现代汉语是意合型语言,缺乏屈折变化,词类转换的现象比起英语更加普遍。随着近年来新事物的不断涌现,词类转换作为一种构词方式,在英汉新词语的形成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填补了一定的词汇空缺。
各种研究词类相互转换的文章集中在名词和动词之间的转化。而通过对英汉新词语的考察发现,其他比如转化为形容词和副词等词类的语言现象也不少见。特别在汉语的新词语中,转化为形容词的现象甚至超过了动名的转化,值得注意。国内外对词类转换现象的研究涉及多个角度,包括修辞、语法、语义、语用、功能和认知等,但对英汉新词语词类转换现象的专门研究还不多见。由于新词语近年来爆发式的增长,词类转换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因此针对新词语的词类转换现象值得进一步探讨。本文将主要从隐喻、转喻这两种主要认知方式入手,解读英汉新词语中的词类转换现象。文中的中文词汇主要来源于教育部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2005年至2012年每年正式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英语词汇主要来源于wordspy.com网站。
一、新词语词类转换的特点
1.语义偏离较大
传统的词类转换,基本上保持了原来语义的紧密联系 。如在句子“The house faces the street.”中,“Face”由名词“脸”转化为动词,表示朝向的意思。人类基本的生活体验会让人很容易理解face做动词时的语义。新词语的词类转换,也有语义偏离较小的,如奇葩、草根、医闹等,英语如:firend(加好友),google(搜索),text(发短信)等。但与原来的语义发生了较大偏离的占了多数。比如汉语新词语:断背、人肉、碉堡、另类、杯具、蛋白质、呆呆等。如果不深究词源,几乎看不出断背和同性恋之间有什么语义关联,人肉似乎也很难和搜索扯上关系,而碉堡表示非常惊人也令人多少有些费解。
下面看一个英语的例子:
Kettled’anarchists increaseworry forG20 demonstrators.
Kettle本义是水壶,在这里指警察把无政府主义者压缩在一小块区域。如果不配上当时的图片或者事件的详细信息,很难解读出kettle做动词时新的语义。
2.转换更自由
英汉语言学界都普遍认为,转类词主要发生在名转动和动转名之间。[1]新词语中动名转化也大量存在,如英语新词burn(电视屏幕右下方的电视网络标识)、cashier(解雇)、text(发短信)等。汉语新词动名互转有:八卦、人肉等。
与传统的词类转换相比,英汉新词语的词类转换更加自由,不拘一格,往往打破常规,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不仅动词和形容词可以转换成名词,代词也可以转换为名词,比如“她经济”中的“她”,原是女性第三人称,现在用来转喻跟女性有关的,具有形容词的某些语义和功能。这在汉语中极其罕见的,而在英语中早就有“she-wolf”、“she-goat”之类的词语,大概是借鉴了英语的词语结构。
形容词转换在以往的词类转换中所占比例较少,相关的研究也较少,并且集中在形容词和动词的转换。而在汉语的新词语中关于形容词的转换却超过了动名转换。转换为形容词的包括名词和名词短语,如:水、渣、雷 、草根 、碉堡 、另类 、山寨 、奇葩 、阳光 、狗血 、蛋白质 、重口味等;动词短语如:坑爹、接地气、给力;“N+V”结构如:脑残;数词如:零、二等。同时,形容词转为其他词类的也不少,如:黑(网络攻击)转换为动词,小清新、高富帅等是转换为名词,在“严重同意”中严重转换为副词。
3.转换途径更多样
(1)缩写
英语新词语的词类转换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缩写造成的。比如新词语“neet”被当做名词来用,指什么也不做的人,其实是not in employment,education,or training的缩写。再如:banana做形容词,是build absolutely nothing anywhere near anyone的缩写。汉语的高富帅、白富美也是缩写的例子。
(2)形似
汉语一些生僻字,在成为新词语之后,词性也发生了转变,语义与原义可以说是毫不相干。比如“呆呆”字,原来是一个实体名词,指杨梅或梅花,现在用作形容词,指很傻的意思。这个生僻字由两个呆字组成,于是被联想为特别呆、特别傻的意思。汉语由象形文字发展而来,因此有通过形似产生新词语的基础,而以字母为基础的英语基本上没有这种现象。新词语“orz”是一个特别的例子,这个词虽然是由字母组成,但实际上起源于日本,现在成为汉语的流行词语,用作形容词。这个词形状好像是一个人被事情击垮跪在地上的样子,用来形容佩服或者膜拜的意思。
(3)谐音
谐音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汉语内部,另一种发生在汉语与英语之间。比如“杯具”本是一个名词,谐音于“悲剧”,保留了“悲剧”的语义,主要当形容词来使用。而汉英之间的谐音目前基本上还是一个单向的过程,主要表现在汉语借助英语的谐音创造新词语。比如英语单词“show”谐音为“秀”,这个原本的形容词进入新词语中,初为名词,如“脱口秀”,“服装秀”;后来又被当做动词大量使用,如“秀恩爱”、“秀收藏”等,具有了展示、夸耀的语义。
二、原因分析
英汉新词语词类转换所呈现的新特点,从直接原因来讲,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词类转换有填补词汇空缺的功能。在语言大发展时期,词汇大量产生,词义的引申范围也迅速扩展,语法规则也发生变化,所以“词类活用”现象比较普遍,而且比较随便,这一阶段的词类转换相当于英语的innovation.[2]近年来正是一个语言大发展时期,新事物新事件呈爆发式的增长,网络、电视等媒体也为新词语的迅速传播提供了平台,因此词类转换就更加频繁,并且超越常规。
二是人们使用语言时求新求异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语义偏离,同时生僻字的活用也反映了这种心理,并且生动形象。这些新词语大多来自于网络,而根据2012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5.38亿中国网民中40岁以下网民占总数的82.3%,30岁以下占56.8%。年轻人为创造和使用新词语的主体,正是在词类转换中打破常规的重要原因。
三是国际交往的频繁和深入,让汉语通过谐音英语单词或者仿照英语结构造词成为可能。英语长期以来作为中国学生的必修课,为广大网民所熟悉和接受,因此源自于英语的词汇也容易流行。通过谐音直接借用英语的词语是最省力的方式,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而谐音所使用的汉语词语往往与原来的语义和词性相去甚远,甚至毫不相干,于是就造成了语义的巨大偏离和转换的随意性。
三、新词语词类转换的认知阐释
从认知的角度来分析更能揭示出新词语词类转换的深层动因。隐喻和转喻作为人类基本的认知模式共同起作用,是词类转换具有以上特点的根本原因。
1.原型范畴理论下的词类概念
原型范畴理论是在批判古典范畴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认为范畴化在很多情况下不是根据充分必要条件而是围绕范畴中的典型成员来进行的。范畴内部成员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原型(prototype)是物体范畴最典型的成员,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3]
传统语法把名词定义为表示事物的词,而动词是表示动作的词,从认知角度来看,名词不仅可表示事物,也可以表示过程和动作,如a change和modernazation。词类是一个没有充分必要特征的、边界模糊的、以原型为参照建构的各个成员具有不同地位的相似家族。[4]比如名词范畴的典型成员为表示具体事物的词,如desk,book,computer,非典型成员如表示抽象概念的词:idea,humor,hope,再如表示动作的词:change,development,writing。名词性的程度根据离原型名词的距离而递减。词类范畴的边界模糊和开放的特征为词类转换提供了认知基础。
名词作定语的现象在新词语中大量存在,这些用作定语的名词是否已经传化为形容词至今仍存在争议。比如,在阳光工资、夕阳产业、朝阳产业、绿色食品、白色浪费等词语搭配中,本来阳光、夕阳、朝阳、绿色、白色都是指代具体事物的典型成员,而现在用来修饰其他名词,具有了某些形容词的特征,另一方面,这些词形容词化程度是不一致的。“阳光”可以用作表语,用副词修饰,比如“这个男孩很阳光”,而其他词语则不具备形容词的这些语义和句法特征。如“夕阳”是不能被副词修饰的,“很夕阳”的说法还不能被大众多接受,夕阳并不具备典型形容词的特征。由此可以看出,名词到形容词的转换是一个连续体,名词的典型成员到边缘成员,再到形容词的边缘成员,最后具有形容词典型成员的特征。
2.转喻
概念转喻的研究始于Lakoff&Johnson,他们认为概念转喻源于两个事物的经验联系,或一具体事物和某隐喻概念化的具体事物之间的关系。后来,Lakoff&Turner认为,转喻是处于同一认知域的两个概念实体之间的映射过程。与隐喻以相似性为基础不同,转喻以邻近性为基础,用显著度高的侧面过渡到显著度相对较低的侧面。[5]如北京来指代中国政府,北京的显著度相对较高。而不同词性之间的转化是转喻思维的结果,因为同义而不同词性是凸显事物的不同方面而已。
由于语言的经济性原则,人们在正常的言语交际中,不可能把所有信息都说出来,会根据不同需要,依靠缺省信息的手段,运用一个事物的某一特征或某一事件的一个要素来表示整个事物或事件。(事件域认知模型及其解释力)。比如“去商店购物”这个事件中,包括去的方式、时间、地点、选择商品、付款等要素。我们可以用其中某一环节来指代这件事,比如“我刚去了商店”,或者“今天卖的东西真便宜”。而词类转换就是根据不同需要,用事物或者事件的某一要素、特征或者动作来表示整个事物或事件。比如高富帅是身材,相貌,财富上完美无缺的男人的特征,用特征来指代这一类人,正是转喻思维的结果,形容词转化为了名词,这一人群的特征得到了凸显。再比如“百度”是一个搜索引擎。在通过“百度”在互联网上查找信息这个事件中,用“百度”这个人们熟知的,显性较高的工具,代替了查找信息这个事件,在“今天你百度了吗?”这句话中,“百度”具有了动词的语义和句法特征,由名词转化为动词,静态意象转化为动态意象。在英语新词语中有类似的现象,比如“google”同样名转动用来表示搜索。
缩略词符合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在英汉流行语中都大量存在,从认知的角度看,也是转喻思维的结果。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在表达时会尽量精简所说的内容,减轻言语交际中付出的心力,同时又尽量使听话人获得更多信息。因此,说话人通常会使用体现主要特征的词语或语素,把较长的词或短语变为缩略语。缩略的方法就是从原词语中抽取一部分语素重新组合,从而产生新的语言形式。[6]缩略语和原词语之间在语言形式上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因此,词语缩略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体现了一种思维模式,即人类能够通过事物的一部分去理解事物的整体,这种认知思维方式就是转喻。最常见的英语例子就是首字母缩写形式。比如前文提到的banana和neet。汉语的例子如白富美和高富帅。通过部分代整体的转喻,节省了大量文字,又表达了丰富的含义,因此在流行语,特别是英语流行语中被大量使用。
3.隐喻与转喻的连续体
词类转换是转喻思维的结果,但同时也离不开隐喻,转喻和隐喻是一个连续体,两者相互作用。大多新词语都涉及到两个不同的认知域,比如“草根”、“奇葩”用来指人,“山寨”用来指仿造,“kettle”用来指驱赶抗议者,从植物到人,从村庄到各种商品,从茶壶到抗议者,显然分属不同的认知域,源域的某些特征被投射到了目的域,比如草根普通、数量多、生命力顽强,相对弱势等特征在指人的时候被保留了下来。而“草根”由指人转指草根的特征,转换为形容词,又是转喻思维的结果。所以说流行语的词类转换往往是经历了隐喻和转喻两个过程,是隐喻和转喻两种思维模式共同作用的结果,比一般的词类转换要复杂一些。
四、结语
由于词类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存在原型和边界成员之分,在词类转换过程中,一些词仅只具备了新词类的部分语义特征和语法功能,仅成为新词类的边缘成员,处于两种词类的中间状态,而有的已经具备了新词类的典型特征,如上文提到的“夕阳”和“阳光”的区别。因此,词类转换有完全转类和不完全转类。从发展趋势上看,新词语的词类转换有的从不完全转类逐渐过渡到完全转类,有的保持不完全转类的状态,而有的在流行一段以后就被人们迅速遗忘,人们会找到更加新鲜生动的词语来代替。至于英汉词类转换形成的新词语消亡或者固化的规律和原因,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和做英汉对比分析。
[1]周领顺,李速立.我国的英汉转类词研究[J].外语教学,2006,(7):19-22.
[2]周领顺.英汉名—动转类词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9):340-344.
[3]周启强.原型范畴与英语转类构词[J].中国外语,2008,(11):47-52.
[4]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42-146.
[5]张辉,杨波.隐喻和转喻的区分研究现状和分歧[J].外国语文,2009,(2):81-88.
[6]刘宇红.隐喻的多视角研究[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148-149.